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新课标要求】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对于本条标准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准中的“说出”属于了解水平,“概括”属于“理解水平”
2、本条标准有两层含义:显性 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隐性 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教材分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必修1的第一章第四节,适用于高一年级学生。它是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知识的延续,是对地球宇宙环境的进一步补充,对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很大裨益,为以后大气、水的运动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因此,这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读图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重视探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已有知识与体验,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作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地理实践力:了解地震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应急救援能力。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地理原理,运用能动性进行预
防。
【教学重点】
重点:分析地震波的特性;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难点:推理不连续面的划分过程和内部圈层结构特征
【教学方法】
作为新授课,本节内容可通过“串珠”的方法,深刻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贯彻精讲多练,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此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师通过深入地讲授知识,详细地分析知识点,将深奥、抽象的课本知识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新知识。
2、启发法
为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指出学生易错、常错的地方,严格纠错,教师要妥善地组织教材,进行启发法讲解。
3、探究式法
教师通过拟定有一定综合性、思考性的问题,进行启发性对话,帮助学生把已学过的分散的知识概括和系统起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展示图片】天宫二号、蛟龙号与世界最深钻井等图片。【过渡承转】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于外太空及深海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于我们居住的地球内部的了解却知之甚少,通常最直接的研究方式即为钻探,世界最深钻井深度可达12千米,却不及地球平均半径的1/500,可谓“上天有路、入地无门”。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1.认真观看图片,积极思考,回答问题。2.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思考该怎样观测地球内部。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课讲授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一、获取地球内部信息的方法【讲解引导】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如何探究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比如利用敲打听回音的方式来挑选成熟的西瓜、医生用超声波探测病人体内病情等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知道我们可以间接地了解世界。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现象的多种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二、地震波的特点【播放视频】播放有关地震常识、以及地震发生时建筑晃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有关地震的相关知识和现象。【学生自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1页,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震波?2.地震波有哪两种分类?3.两种地震波有何异同点?【小结讲解】地震波的含义;地震波的分类;纵波、横波的异同。地震波速度介质共性横波较慢固体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纵波较快固体、液体、气体【合作探究1】观察图片并结合刚才的视频中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晃动的方向,根据纵波、横波的传播特点思考:1.当某地地下发生地震时,地面上的人,天空的飞鸟,水里的游鱼分别感受到什么样的震动特点?2.当地震发生时,如何科学的逃生和自救?3.可否利用地震波进行石油、天然气的初期勘探?【教师小结】三、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承转过渡】科学家利用纵波、横波从地表向下传递,获得的波速变化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有什么启示?【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图1.34中横波与纵波向下传播的速度变化,说出不连续面的特点?2.结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说明不连续面对内部圈层划分的指导意义?【小结讲解】不连续面的含义及类型。【承转过渡】物理学中声音在不同介质(空气、水、铁轨)中传播的速度是有明显差异的,原因是传播的介质不一样。那么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不连续面上下的速度发生突然变化,也正好说明不连续面上下的“介质”存在明显的差别,内部圈层即可按此划分。【独立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描述地壳的范围?2.地壳的厚度是否均一?3.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东海的地壳厚度有什么差异?【小结讲解】地壳是指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合作探究2】指导学生读课本图1.34和教师在屏幕上补充的图,继续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描述地幔的范围?2.试推测地幔的物质状态?3.说出软流层与岩浆的关系?推测软流层与板块运动之间的关联性?4.何为岩石圈?【教师讲解】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2900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之间,分为上地幔与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球的板块运动与之有关。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独立思考】指导学生读图1.34,继续思考下列问题。1.如何描述地核的范围?2.试推测地核的物质状态?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与熟鸡蛋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异同?【教师小结】地核是指古登堡界面以下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内核密度极大,超强压力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认真观看视频,观察视频中的信息。阅读教材,思考并回答问题。 边听教师讲解边对两种地震波进行对比总结。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讨论分析,互助合作,得出问题答案。读图分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与地震波的关系,明确以地震波为依据进行圈层结构划分。读图并分别分析不同圈层的范围、特点,明确软流层、岩石圈、上地幔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生动的视频提供知识背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以及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格对比区别两种地震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明晰两者的异同,便于理解。小组协作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将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转换不同形式的信息。由宏观到局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尺度分析地理事物的意识与能力。由直观的示意图到抽象的空间结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过渡承转】我们借助地震波探究到了地球内部的结构与物质组成,在地表以上,是地球的外部世界,在一定范围内人类可以直接观察的到。我们通常把由大气、水体、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三个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我们将这三大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合作探究3】多媒体展示图1.36以及补充的景观实物图,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照片中主要地理事物。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3.思考图中各事物之间的关系?4.各圈层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结讲解】圈层概念范围与组成特点与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同样,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比如,我们向大气圈中排放污染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降水会污染水圈,被污染的大气圈与水圈也会污染到生物圈,这样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都被污染了;而我们人类又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喝被污染的水并且吃污染了的蔬菜等,这样我们人类也深受其害。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合作分析地球各外部圈层的范围、各圈层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 由直观的经验和现象出发,对各圈层之间的整体关系、人地关系进行总结归纳,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建构,培育其人地协调观素养。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结构。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由地震波分析切入,得到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两个界面分内部圈层结构为三个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听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知识,建立知识图谱。 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布置任务 根据本节所学,结合自己的理解,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绘制示意图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