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 教案(3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17: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34~35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诗句的意思和诗中的意境。
【教学难点】
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和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诗
师:古典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很多,大家能背几首吗?
《望天门山》《山行》《绝句》……
师:同学们每背一首诗,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暮江吟》。师强调“吟”的读音。
师: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生:有太阳落山的意思。
师: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看出了什么?生:他在江边。
师:傍晚在江边吟诗,这是谁呀?(白居易。)师:谁来介绍介绍。(生介绍。)
二、了解诗人
师:老师这里也有关于白居易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
师:要了解这首诗,还要回到822年,在去杭州上任的路上,他看到江边红日落下的美景,陶醉其中,不禁吟诗一首,就是这《暮江吟》。(出示图片,范读。)
师:听了这首诗,你感到什么?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棵小草,被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一半绿,一半红。
生:我感到自己是一只小螃蟹,在江中游,阳光下的江面照得一半红,一半绿。
三、初读古诗
师:多美啊!接下来,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来读诗,可以坐着读,可以站着读,可以离开座位读。(指名读诗)(齐读)
思考:这是一首什么诗?写什么时候的景?在诗中画出表时间的词语。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四、再读古诗
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你读懂了哪里?你哪个地方没读懂?谁来帮帮他?
五、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夕阳西下的江上景色)指导看图。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2.重点理解词语。“残阳”是什么意思?“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
3.出示幻灯片。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
(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4.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结:通过学习前两句诗,我们知道了前两句诗主要写傍晚时分,夕阳斜照在江面上是什么样的景色。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欣赏和想象当时那美丽的意境。师述:夕阳渐渐地落下去,晚霞映红了天空,夕阳的余晖洒在了宽阔的江面上,忽然间,江水似乎分成两半,这一半是碧绿碧绿的,那一半是鲜红鲜红的,微风轻轻地拂过江面,江水泛起了粼粼波纹,像一颗颗闪光的宝石,又像空中闪烁的繁星。啊!多么迷人的傍晚景色。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景色美不美?这样的景色会让诗人怎样?用一个词语形容:陶醉,流连忘返,恋恋不舍。那就恋恋不舍地读读吧。
(二)学习后两句诗。
1.(出示投影片:夜晚月光下的江边景色)指名朗读后两句诗。
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2.“可怜”是什么意思?九月初三:是指农历已进入深秋季节。这句点出了观赏江景的季节是深秋。
3.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深秋的夜景?为什么这样打比方?(珍珠晶莹闪亮,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用珍珠来比喻露珠就照应了“可怜”,诗人写的是初三夜的月亮,因为初四是蛾眉月,所以把月亮比作弯弓。)
4.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闭上眼睛欣赏体会后两句诗的美丽意境,师述: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白居易还立在江边久久不愿离去,秋风拂面,他感到特别地凉爽和舒服,一会儿看看草地,一会儿望望天空,啊,那美丽的小草上挂满了露珠,在柔和的月光映照下像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珍珠,夜空中那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他不禁脱口赞叹道:“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迷人,多么可爱啊!”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连贯地把整首诗的意思说完整?
六、领悟情感
1.师: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一道残阳铺水中”,要求学生读得平缓、轻柔;“半江瑟瑟半江红”,要读出惊叹的感情来;“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的情感。
师:我建议马上举办一个诗歌朗诵会,请在座的各位诗歌爱好者参加,来一个诗歌朗诵能力大比拼,好吗?(好。)学生先练读,再赛读。
2.指导配乐朗读。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3.谈感受。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感受)(带着这些感受再齐读一遍。)
4.诗人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诗人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读出来了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5.练习。(同学们可以任意选择一项做)
(1)作画。景色的美体现在哪里?诗人用他的妙笔给我们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诗意,把诗人笔下的美景画出来。
(2)写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人笔下的美景。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瞧,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提示语呢!
七、总结全诗
这首诗向我们勾画了夕阳西下的傍晚江上美景,同时也描述了深秋夜晚月光下的江边迷人的景色,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好迷人的景色中,让我们再一次闭上眼睛回味诗中美丽的意境。(听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暮江吟
             残阳   江水
           可怜        美
              露    月
第2课时
一、背诵古诗,认识诗人
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
2.引入题壁诗,简要介绍题壁诗形成原因。还可出示最有名的题壁诗《黄鹤楼》读一读。
3.解读课题,西林在什么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庐山后,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
二、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
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读诗,正音。
3.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
(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
(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用问答等形式反复朗读该句。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出示并比较两首写庐山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引导发现这两首诗不同的构思:前者在于景,后者在于理。强调在吟诵《题西林壁》中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理趣。
2.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
4.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
5.配上乐曲,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
四、揣摩古诗,触摸诗情
1.教师提示:学习古诗,还应了解诗的写作背景,才能触摸到诗人的心灵。
2.投影出示:苏轼,学富五车,才气横溢,诗、词、文都有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奇才”。因为不受当朝新党的笼络而受到迫害,遂引发了“乌台诗案”。1080年,死里逃生的苏轼被贬官至黄州,在黄州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东坡居士。自贬谪黄州以后,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压抑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冲淡的格调。1084年,48岁的苏轼被改贬到了汝州,在他走马上任之前,他来到了江西,游览了闻名遐迩的庐山,诗兴萌动,挥笔书写了《题西林壁》。
3.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读诗中推测作者的诗情:苏轼这样一个非常有学问的文人,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两度贬谪,他的命运似乎并不由自己掌握,所谓人在官场,身不由己,他像绣球一样被人抛来抛去。那么,《题西林壁》有没有可能隐含他对这样的人生的一种顿悟呢?再读古诗。引导发现:“庐山”也许并不单指眼中的“这座庐山”,或许还暗指心中的“那座庐山”呢。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将“庐山”这一环境改为其他环境,例如:“官场”。换词朗读: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 中。再引导回归原句,反复品读。
4.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苏轼触景生情,脱口而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领反复吟唱。
五、比较阅读,点燃诗心
1.教师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单士护王宫,炮马车卒狭路逢。不识棋局真面目,只缘身在棋局中。引导对比阅读,找出异同。
2.鼓励把生活中的类似感悟也用诗歌形式表现出来。尝试写一写。集体交流。
【板书设计】
题林西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结果
               就不同。
第3课时
一、看图片,赏雪梅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来静静地欣赏。(放图片)
师:美吗?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生回答。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爱。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
2.板书课题。“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
二、读古诗,诵雪梅
1.简介诗人: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历史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他的作品却流传千古,成为不朽诗篇,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雪梅》诗第二首。
2.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评: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3.认读标拼音的字。
4.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5.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听他读得怎么样。
6.去掉拼音指名读。当小老师领读。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7.自己读,读出节奏。评: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8.男女生接读。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作回音壁。齐读。背读。领背。同桌互背。齐背。
三、品诗意,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4.悟道理。指名说。
师: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板书)。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板书)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5.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师读诗,简介诗意。生齐读。
2.谈雪梅的关系。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
4.总结:同学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你们像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
【板书设计】
雪 梅
雪白梅香
各有所长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些遗憾:细节的瑕疵;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