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乡愁(余光中)》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乡愁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juàn 恋,是诗歌创作历久mí 新的主题之一。《乡愁》一诗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国家、民族之愁,读来有一种震hàn 人心的力量。多少游子,在读到这首诗时都潸 然泪下。
【答案】眷;弥;撼;shān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字音、字形知识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多音字读音要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1)“ juàn恋 ”应写作“眷恋”;
(2)“ mí 新”应写作“弥新”;
(3)“ 震hàn ”应写作“震撼”;
(4)“ 潸然泪下 ”中的“ 潸”应读作“ shān ”。
故答案为:眷;弥;撼;shā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2.(2022九上·长顺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把哲理蕴含在浅显的道理中,鼓励用教育去培养创造之 人,鼓励更多人用创造去改变旧世界,给当时的旧中国点燃教育的曙光。
B.《统一》是加拿大诗人聂鲁达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以叶、花、果为 喻,指出 “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C.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D.鲁迅《故乡》叙述了 “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 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 “故乡” ,表达了 “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
【答案】B
【知识点】故乡;乡愁(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CD正确;
B有误,聂鲁达是智利诗人。不是加拿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3.(2022九上·宁远月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祖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B.林徽因的诗多数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C.20世纪30年代,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穆旦,原名查良镛,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答案】D
【知识点】乡愁(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ABC.正确。
D.穆旦的原名是查良铮,不是查良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2022九上·牡丹月考)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答案】A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乡愁(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正确。B.错误。“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C.错误。“故乡”一词内涵太窄。且表达了作者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不是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D.错误。表达了作者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不是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乡愁(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划分节奏,划分节奏需要注意诗歌内部的停顿,注意词的成分。
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现代诗歌节奏划分办法。①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②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③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④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乡愁(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排序题。通读短文后,分析这则短文的结构为总分总,第五句先总起全文,第一句“这是”指代第五句的内容,第三,四,二句具体分析,第六句加以总结。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语段排序。做此类题,要先通读短文,找出短文的内在关系,并注意一些连接顺承的词语,或指示代词等。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答案】D
【知识点】品味现代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乡愁(诗)
【解析】【分析】D项划分有误,应改为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评】此题考查节奏的划分。做此类题,要注意节奏划分的方法,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乡愁(诗)
【解析】【分析】A项不正确。此题带有抒情的意思,所以“报得三春晖,”这个逗号要改为“!”。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做此类题,要注意常考题:逗号,感叹号,引号里和引号外等用法的辨析。
9.按要求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2)《乡愁》抒发了诗人 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 的强烈愿望。
【答案】(1)余光中
(2)强烈的思乡爱国;盼望祖国统一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平时的积累。《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乡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乡愁
余光中
①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沙田山居①(节选)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绿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批,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睛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因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③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湾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④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幕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⑤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注]①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与大陆隔海相望。②马远,南宋绘画大师,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夏圭,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著称。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
11.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②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12.2017年12月14日,被称为“乡愁诗人”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在台湾逝世,他的诗文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结。(甲)诗(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抒发了余光中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请分析其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自己的愁绪和意象紧密融合,使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B.(乙)文首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的“陶菊”“苏月”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之情。
C.(乙)文第②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一句,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大海似真似幻的迷蒙景象。
D.(乙)文第③段“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是海潮引发心潮,借海水的潮声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E.(乙)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表达作者想要隐居山中、不问世事的愿望。
【答案】10.文章第①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然后分写:第②段写围着山的海;第③-⑤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11.①采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写出海与山的颜色和形态,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对海与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本句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人格化,把山谷写得生动形象、异常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山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2.(甲)文是直接抒情,(乙)文是间接抒情。
13.C;E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抒情;论证过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关键在于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
⑶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的分析比较。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解答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阅读乙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沙田山居的情况,其中的“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暗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三自然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远观之景。第四、五自然段,重点写山,描绘山的神态。据此可见选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将各部分内容用“首先” “接着”“然后”等词连接,表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文章第①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然后分写:第②段写围着山的海;第③-⑤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1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一个句子前后两句句式相同,可从对偶的角度分析其在音韵表达上的特点,也可抓住句中的“碧湛湛”“青郁郁”两个叠词来分析其表现出的海蓝山青之美。第二个句子很明显是比拟,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这个比喻表现出山谷回音的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 ①采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写出海与山的颜色和形态,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对海与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本句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人格化,把山谷写得生动形象、异常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山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的分析比较。甲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暗喻,将乡愁化为有形的“海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这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乙文以交代山居的环境,写远处的莽苍之处便是大陆,以景物描写透露出对祖国的思念。
故答案为: (甲)文是直接抒情,(乙)文是间接抒情。
13.ABD.正确。 C项,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E项,主要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内心潜藏的乡愁。
故答案为:CE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张金凤
①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最先怀念的,一定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黄昏时候,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散入天际。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草坡里剜菜的孩子,田埂上割草的孩子,沿着小河摘打碗花、捉蚂蚱的孩子,跟小羊在西坡上睡着的孩子,场院上看晚霞走了神的孩子,都会在母亲的喊声中醒来,抖掉满身的草叶、尘土和野地里的风,带一身花香回家吃饭。而今,那一声声呼唤在哪里呢?耳鼓已经寂寞得锈迹斑斑,长满了青苔。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埋在作业本、手机、电视、电脑中。一个手掌大的手机里,藏着五花八门的游戏,他们戴着厚厚的镜片儿,佝偻着弱小的脊背,苍白着不沾泥土的小脸,钻进这些电子垃圾里,何须母亲呼唤!他们是宅一族、宅一代呀!
②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乡村最经典的天籁:清晨里最早叫醒它的鸟鸣,深夜里点缀梦境的落叶的脚步和沙漏般的清露的滴答。最早醒来的那是柳莺,在三月的树枝头跳跃;那是蓝鹊,在五月的麦田上畅游;那是燕子,在高高的电线上、高高的竹竿头、葡萄架上呢喃着春来的欣喜。夏夜的鸣蝉从稻田边、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吟唱到梨树下的小院一角,不肯消歇的歌吟半夜都会梦游出口,抚摸静谧夜色里的月华。昏黄的油灯下,伴着母亲纺线、织布、搓麻绳、打补丁的劳作声的,是促织那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平平仄仄的鸣唱,有了它的伴唱,清冷的秋夜似乎就不那么漫长了,寒冷似乎也被挡在窗外了。
③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惦念田野里那一声声吆牛犁地的声音,大路上催促马拉车的声音,沟畔里驯导羊不要靠近庄稼的声音。牛哞,马嘶,羊咩,那悠然漫长的声音,淹没在长长的阡陌间,长长的庄稼垄间。犁铧撕开硬土的声音,锄头斩除杂草的声音,牛鞭在空中“啪啪”一甩的清脆抽响都是要拴住浓妆艳抹的夕阳。高昂的驴叫声,是农耕交响曲里的高声部,短促高亢,充满了号角般的激情;还有马的一声声响鼻,从架子车里传来,仿佛在讥笑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垛,在藐视那些看起来沉重的农活。马蹄“嗒嗒”地敲击着石板桥,马车驾轻就熟地驮着那熟睡的庄稼回村。
④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河畔上的交响曲。青蛙是主唱,它伏在芦苇间、菖蒲间,拨动着青苔,滑动着清水,它先是轻轻地练声,然后高昂、气壮山河地高唱,那是撕裂长空的欢笑,那是笑傲江湖的豪爽。来助演的还有那些小虫,它们声部庞大,井然有序,高声部在歌颂光明;低声部伏紧大地,握紧了大地的脉搏;中声区婉转迤逦,有时候也跳跃爆发一个小花腔。虫子们、青蛙们唱累了,会给一个弱小的纺织娘展现的机会,那琴弦上汩汩流淌的是抒情的小夜曲,与叮叮咚咚的溪水和谐统一。
⑤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记得每一个柴门里的每一声犬吠;它记得谁家的雄鸡在清晨的墙头上,最自信地嘹亮歌唱;它记得那些咕咕叫的母鸡,在草垛根呼唤小鸡来吃虫的殷切;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这些,耳朵都记得,它都想念,可是,都远啦!村庄里还有狗,却不是那些柴门边巡夜的狗,它们睡在沙发上、炕头上,是卷毛的宠物,它们早已经背离了看家护院的神圣使命,它们的叫声谄媚而矫情,远没有穿透黑夜的力量和对罪恶的威慑力。母鸡们群居在狭窄的笼子里,一生的使命,就是在体内用激素制造出圆溜溜的谎言,来欺骗世界。公鸡们更是凄惨,高科技缩短了它们的生命,一只只未成年的雄鸡,被送上了人类的餐桌,满足那饕餮的嘴巴。“乡村的雄鸡高唱图呢?”耳朵伤心地想,“这图景,真的存在过吗?”耳朵不记得了,难道它也老了?
⑥故乡,故乡,请唤我,唤醒我几近失聪在异乡的耳朵,游子将沿着你的召唤回来!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①一④段作者所回忆的故乡声音。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阅读第⑤段,请说说对文中划线词的理解。
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
(4)本文以“如果耳朵也有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母亲的呼唤声;②乡村最经典的天籁;③田野里劳动时的声音;④河畔上青蛙、昆虫的叫声。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里高低错落的虫鸣声,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3)“虚荣”“张扬”本是过分显摆、炫耀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了过去乡村母鸡叫声响亮、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
(4)用一个假设,引发人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拟人
【解析】【分析】(1)文章①—④段中每段的第一句即点明本段所写的声音,筛选并概括即可。
(2)由“助演”“歌颂”等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虫子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鸣的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其语境义,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来表述其作用。
(4)标题“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形式新颖,将“耳朵”拟人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母亲的呼唤声;②乡村最经典的天籁;③田野里劳动时的声音;④河畔上青蛙、昆虫的叫声;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里高低错落的虫鸣声,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⑶“虚荣”“张扬”本是过分显摆、炫耀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了过去乡村母鸡叫声响亮、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
⑷用一个假设,引发人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⑶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5.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16.“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诗人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17.诗人为什么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5.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16.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17.“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 第一个意象是“乡音”,乡音时刻不离口,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个意象是“乡容”,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第三个意象是“古树”,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乡愁永恒的情感。
故答案为: 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作用分析。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是合适的。诗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故答案为: 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 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表达了作者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三、综合应用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读诗,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某班为迎接国庆拟举行一次关于诗歌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
18.你决定搜集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名句并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其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是: (写连续的两句)
19.在现代诗朗诵比赛中,有两位选手会分别朗诵第一单元中的《我爱这土地》与《乡愁》两首诗,请你为这两场朗诵之间设计一个串词。
20.为了更公平全面深刻地评价参赛选手,评委团需要一个评分细则,请你帮忙补充。
①选手服装整洁,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②选手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③ ;④ 。
【答案】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示例:刚才我们从《我爱这土地》中聆听到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
大地最为深沉的爱恋,接下来海峡两岸炽热浓烈的相思之情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请继续欣赏《乡愁》。
20.示例一:准确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涵,展现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示例二:停顿恰当、准确,节奏感强,感情充沛;背景音乐与诗歌主题配合恰当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一首诗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首诗。
⑶本题考查设计评分细则。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内容健康,感情真挚和语音清晰,表达自然来拟定相关标准。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
18.本题考查名句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句与 自强不,息有关的诗句作答即可,注意诗句要完整,书写要正确。
故答案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这两首诗前一首表现了对祖国的挚爱,后一首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可以紧扣两诗主旨拟写串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 刚才我们从《我爱这土地》中聆听到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
20.本题考查设计评分细则。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准确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涵,展现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示例二:停顿恰当、准确,节奏感强,感情充沛;背景音乐与诗歌主题配合恰当
21.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请你参与。
(1)【诗歌朗诵赛】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由你主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在前,余光中的《乡愁》朗诵在后。请你写一段串联词,把这两首诗串联起来,60字左右。
(2)【诗歌天天读】下面是某同学为“为你读诗”活动推荐的一首诗,请你用斜线(/)为诗歌标出朗读节奏。
寻李白(节选)
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朗读我探究】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表达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章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二: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答案】(1)艾青对祖国的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则对亲人、故乡爱得深情;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余光中则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情感。下面请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材料探究;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串联词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或相反之处,用恰当的语言连级起来即可。
(2)根据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即可。
(3)【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是“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据以上关键点来提炼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对祖国的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则对亲人、故乡爱得深情;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余光中则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情感。下面请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⑶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点评】⑴本小题考查学生拟写串词的能力。解此题要先了解两首诗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内容、主题,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写出串词,要注意过度自然,避免生硬;
⑵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诗歌句子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恋是什么?是艾青的执着_______——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喉呢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枚_______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mù_______,是一弯浅浅的海xiá_______。
22.给选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着
一枚
坟mù 海xiá
23.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答案】22.zhuó;méi;墓;峡
23.斯;嘶;弯;湾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 zhuó ; méi ; 墓 ; 峡
23.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斯哑 ——嘶哑 ,一弯 ——一 湾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乡愁(余光中)》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划线的字注音。
乡愁是人在灵魂深处对本土文化的juàn 恋,是诗歌创作历久mí 新的主题之一。《乡愁》一诗选取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意象,将思乡之情升华到国家、民族之愁,读来有一种震hàn 人心的力量。多少游子,在读到这首诗时都潸 然泪下。
2.(2022九上·长顺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陶行知先生《创造宣言》把哲理蕴含在浅显的道理中,鼓励用教育去培养创造之 人,鼓励更多人用创造去改变旧世界,给当时的旧中国点燃教育的曙光。
B.《统一》是加拿大诗人聂鲁达所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歌以叶、花、果为 喻,指出 “繁多是个谎言”,揭示了万物皆有共性,和谐统一的道理。
C.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台湾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D.鲁迅《故乡》叙述了 “我”重回别过二十余年的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建构了回 忆中的、现实的、理想的三个 “故乡” ,表达了 “我”对未来希望的朦胧追求。
3.(2022九上·宁远月考)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祖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B.林徽因的诗多数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
C.20世纪30年代,艾青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穆旦,原名查良镛,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4.(2022九上·牡丹月考)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想,这是对读书意义的深刻体悟和精辟总结
②我们的社会难以传承深邃的智慧和伟大的精神
③读书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多地在于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我们的生命质量
④缺少书籍的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会是一片荒芜和狼藉
⑤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
⑥我们的文化也会缺乏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③①⑥④②⑤ B.④②⑥①③⑤
C.⑤③①④⑥② D.⑤①③④②⑥
7.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B.《红海行动》体现出我们的态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要是侵犯到国家利益、人民安危,我们也绝不退缩。
C.是什么力量让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短短40年中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D.中国春节正逐步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热门选择,“外卡内用”也成为春节消费新时尚。
9.按要求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 ,他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2)《乡愁》抒发了诗人 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 的强烈愿望。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乡愁
余光中
①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②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③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④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乙)沙田山居①(节选)
余光中
①书斋外面是阳台,阳台外面是海,是山,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山外有山,最远的翠绿淡成一袅青烟,忽焉似有,再顾若无,那便是,大陆的莽莽苍苍了。日月闲闲,有的是时间与空间。一览不尽的青山绿水,马远夏圭的长幅横批,任风吹,任鹰飞,任渺渺之目舒展来回,而我在其中俯仰天地,呼吸晨昏,竟已有十八个月了。十八个月,也就是说,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
②海天相对,中间是山,即使是秋睛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照镜的不是人,是神。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山色如环,因不住浩渺的南海,毕竟在东北方缺了一口,放樯桅出去,风帆进来。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③到了夜深,所有的山影黑沉沉都睡去,远远近近,零零落落的灯全睡去,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有时十几盏渔火赫然浮现在阒黑的海面,排成一湾弧形,把渔网愈收愈小,围成一丛灿灿的金莲。
④海围着山,山围着我。沙田山居,峰回路转,我的朝朝幕暮,日起日落,月望月朔,全在此中度过,我成了山人。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山已经代我答了。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山是禅机深藏的高僧,轻易不开口的。人在楼上倚栏杆,山列坐在四面如十八尊罗汉叠罗汉,相看两不厌。早晨,我攀上佛头去看日出,黄昏,从联合书院的文学院一路走回来,家,在半山腰上等我,那地势,比佛肩要低,却比佛肚子要高些。
⑤这时,山什么也不说,只是争噪的鸟雀泄露了他愉悦的心境。等到众鸟栖定,山影茫然,天籁便低沉下去,若断若续,树间的歌者才歇一下,草间的吟哦又四起。至于山坳下面那小小的幽谷,形势和地位都相当于佛的肚脐,深凹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无论是鸡鸣犬吠,或是火车在谷口扬笛路过,她都要学叫一声,落后半拍,应人的尾音。
[注]①本文写于1976年,此时作者于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沙田,香港地名,在香港九龙半岛,与大陆隔海相望。②马远,南宋绘画大师,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夏圭,南宋画家,以画山水著称。
1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乙)文的行文思路。
11.赏析下面的句子,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海是碧湛湛的一湾,山是青郁郁的连环。
②山谷是一个爱音乐的村女,最喜欢学舌拟声,可惜太害羞,技巧不很高明。
12.2017年12月14日,被称为“乡愁诗人”的著名作家余光中在台湾逝世,他的诗文充满着浓郁的“乡愁”情结。(甲)诗(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抒发了余光中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请分析其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甲)诗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自己的愁绪和意象紧密融合,使抽象的“乡愁”具体化。
B.(乙)文首段“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这里的“陶菊”“苏月”用了陶渊明和苏东坡的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大陆文化的向往之情。
C.(乙)文第②段“即使是秋晴的日子,透明的蓝光里,也还有一层轻轻的海气,疑幻疑真,像开着一面玄奥的迷镜”一句,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大海似真似幻的迷蒙景象。
D.(乙)文第③段“只留下一阵阵的潮声起伏,永恒的鼾息,撼人的节奏摇动我的心潮”,是海潮引发心潮,借海水的潮声写内心的心潮起伏。
E.(乙)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了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表达作者想要隐居山中、不问世事的愿望。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如果耳朵也有乡愁
张金凤
①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最先怀念的,一定是母亲那一声声呼唤。黄昏时候,暮色四合,炊烟袅袅散入天际。大街上玩耍的孩子,草坡里剜菜的孩子,田埂上割草的孩子,沿着小河摘打碗花、捉蚂蚱的孩子,跟小羊在西坡上睡着的孩子,场院上看晚霞走了神的孩子,都会在母亲的喊声中醒来,抖掉满身的草叶、尘土和野地里的风,带一身花香回家吃饭。而今,那一声声呼唤在哪里呢?耳鼓已经寂寞得锈迹斑斑,长满了青苔。如今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就埋在作业本、手机、电视、电脑中。一个手掌大的手机里,藏着五花八门的游戏,他们戴着厚厚的镜片儿,佝偻着弱小的脊背,苍白着不沾泥土的小脸,钻进这些电子垃圾里,何须母亲呼唤!他们是宅一族、宅一代呀!
②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那些乡村最经典的天籁:清晨里最早叫醒它的鸟鸣,深夜里点缀梦境的落叶的脚步和沙漏般的清露的滴答。最早醒来的那是柳莺,在三月的树枝头跳跃;那是蓝鹊,在五月的麦田上畅游;那是燕子,在高高的电线上、高高的竹竿头、葡萄架上呢喃着春来的欣喜。夏夜的鸣蝉从稻田边、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吟唱到梨树下的小院一角,不肯消歇的歌吟半夜都会梦游出口,抚摸静谧夜色里的月华。昏黄的油灯下,伴着母亲纺线、织布、搓麻绳、打补丁的劳作声的,是促织那深深浅浅、远远近近、平平仄仄的鸣唱,有了它的伴唱,清冷的秋夜似乎就不那么漫长了,寒冷似乎也被挡在窗外了。
③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惦念田野里那一声声吆牛犁地的声音,大路上催促马拉车的声音,沟畔里驯导羊不要靠近庄稼的声音。牛哞,马嘶,羊咩,那悠然漫长的声音,淹没在长长的阡陌间,长长的庄稼垄间。犁铧撕开硬土的声音,锄头斩除杂草的声音,牛鞭在空中“啪啪”一甩的清脆抽响都是要拴住浓妆艳抹的夕阳。高昂的驴叫声,是农耕交响曲里的高声部,短促高亢,充满了号角般的激情;还有马的一声声响鼻,从架子车里传来,仿佛在讥笑那些沉甸甸的庄稼垛,在藐视那些看起来沉重的农活。马蹄“嗒嗒”地敲击着石板桥,马车驾轻就熟地驮着那熟睡的庄稼回村。
④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一定怀念河畔上的交响曲。青蛙是主唱,它伏在芦苇间、菖蒲间,拨动着青苔,滑动着清水,它先是轻轻地练声,然后高昂、气壮山河地高唱,那是撕裂长空的欢笑,那是笑傲江湖的豪爽。来助演的还有那些小虫,它们声部庞大,井然有序,高声部在歌颂光明;低声部伏紧大地,握紧了大地的脉搏;中声区婉转迤逦,有时候也跳跃爆发一个小花腔。虫子们、青蛙们唱累了,会给一个弱小的纺织娘展现的机会,那琴弦上汩汩流淌的是抒情的小夜曲,与叮叮咚咚的溪水和谐统一。
⑤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它记得每一个柴门里的每一声犬吠;它记得谁家的雄鸡在清晨的墙头上,最自信地嘹亮歌唱;它记得那些咕咕叫的母鸡,在草垛根呼唤小鸡来吃虫的殷切;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这些,耳朵都记得,它都想念,可是,都远啦!村庄里还有狗,却不是那些柴门边巡夜的狗,它们睡在沙发上、炕头上,是卷毛的宠物,它们早已经背离了看家护院的神圣使命,它们的叫声谄媚而矫情,远没有穿透黑夜的力量和对罪恶的威慑力。母鸡们群居在狭窄的笼子里,一生的使命,就是在体内用激素制造出圆溜溜的谎言,来欺骗世界。公鸡们更是凄惨,高科技缩短了它们的生命,一只只未成年的雄鸡,被送上了人类的餐桌,满足那饕餮的嘴巴。“乡村的雄鸡高唱图呢?”耳朵伤心地想,“这图景,真的存在过吗?”耳朵不记得了,难道它也老了?
⑥故乡,故乡,请唤我,唤醒我几近失聪在异乡的耳朵,游子将沿着你的召唤回来!
(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文章①一④段作者所回忆的故乡声音。
(2)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阅读第⑤段,请说说对文中划线词的理解。
还有那些虚荣的年轻母鸡,每一次下蛋,都会张扬得村庄里每个角落都听见。
(4)本文以“如果耳朵也有乡愁”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乡 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15.诗人选取了哪些具体意象?这些意象分别表现了乡愁的什么特点?
16.“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诗人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17.诗人为什么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应用
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读诗,便错过了人生中最美的时光。某班为迎接国庆拟举行一次关于诗歌的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
18.你决定搜集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古诗名句并在活动中与大家分享,其中你最喜欢的诗句是: (写连续的两句)
19.在现代诗朗诵比赛中,有两位选手会分别朗诵第一单元中的《我爱这土地》与《乡愁》两首诗,请你为这两场朗诵之间设计一个串词。
20.为了更公平全面深刻地评价参赛选手,评委团需要一个评分细则,请你帮忙补充。
①选手服装整洁,衣着得体,与诗歌内容相协调;②选手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③ ;④ 。
21.班级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请你参与。
(1)【诗歌朗诵赛】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由你主持,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朗诵在前,余光中的《乡愁》朗诵在后。请你写一段串联词,把这两首诗串联起来,60字左右。
(2)【诗歌天天读】下面是某同学为“为你读诗”活动推荐的一首诗,请你用斜线(/)为诗歌标出朗读节奏。
寻李白(节选)
余光中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朗读我探究】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
材料一: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表达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章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二: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乡恋是什么?是艾青的执着_______——即使变成一只鸟,即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要用斯哑的喉呢歌唱;是余光中的忧愁——似一枚_______小小的邮票,如一张窄窄的船票,像一方矮矮的坟mù_______,是一弯浅浅的海xiá_______。
22.给选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着
一枚
坟mù 海xiá
23.选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眷;弥;撼;shān
【知识点】形近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分析】本题要结合字音、字形知识来分析。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多音字读音要结合语境进行辨析;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
(1)“ juàn恋 ”应写作“眷恋”;
(2)“ mí 新”应写作“弥新”;
(3)“ 震hàn ”应写作“震撼”;
(4)“ 潸然泪下 ”中的“ 潸”应读作“ shān ”。
故答案为:眷;弥;撼;shān。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和书写能力,答题时应注意,正确的书写词语,应从汉字的音、形、义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义形,弄清字义,要适当拓宽阅读范围,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注意字的偏旁部首,要正确书写。
2.【答案】B
【知识点】故乡;乡愁(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CD正确;
B有误,聂鲁达是智利诗人。不是加拿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文学文化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3.【答案】D
【知识点】乡愁(诗);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ABC.正确。
D.穆旦的原名是查良铮,不是查良镛。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答案】A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乡愁(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A.正确。B.错误。“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C.错误。“故乡”一词内涵太窄。且表达了作者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不是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D.错误。表达了作者望祖国统一的愿望,不是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乡愁(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划分节奏,划分节奏需要注意诗歌内部的停顿,注意词的成分。
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故答案为:D。
【点评】注意现代诗歌节奏划分办法。①语义单位划分法,如词或词组;②成分划分法,主谓宾,定状补;③助词依附法,即将表时、动态的助词划在前面的修饰成分内;④诵读检验法,节奏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旨和情感,一旦划分影响表达则无价值。因此,划分节奏后诵读一下,看是否影响表达。
6.【答案】D
【知识点】句子排序;乡愁(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排序题。通读短文后,分析这则短文的结构为总分总,第五句先总起全文,第一句“这是”指代第五句的内容,第三,四,二句具体分析,第六句加以总结。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语段排序。做此类题,要先通读短文,找出短文的内在关系,并注意一些连接顺承的词语,或指示代词等。
7.【答案】D
【知识点】品味现代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乡愁(诗)
【解析】【分析】D项划分有误,应改为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评】此题考查节奏的划分。做此类题,要注意节奏划分的方法,如:虚词(如“不但”、“那”、“所”)、助词(如“的”)一般不单独划成一个音步,而是与其前或其后的实词划在一起;“一无所有”这样全由实词组成的四字成语,应划成两个二字音步,只有“是白石的”这类含有虚词、助词的四个字才有必要划成一个四字音步。
8.【答案】A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乡愁(诗)
【解析】【分析】A项不正确。此题带有抒情的意思,所以“报得三春晖,”这个逗号要改为“!”。
【点评】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做此类题,要注意常考题:逗号,感叹号,引号里和引号外等用法的辨析。
9.【答案】(1)余光中
(2)强烈的思乡爱国;盼望祖国统一
【知识点】把握现代诗歌主题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依据平时的积累。《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乡愁》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中华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答案】10.文章第①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然后分写:第②段写围着山的海;第③-⑤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11.①采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写出海与山的颜色和形态,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对海与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本句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人格化,把山谷写得生动形象、异常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山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2.(甲)文是直接抒情,(乙)文是间接抒情。
13.C;E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抒情;论证过程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梳理文章情节的能力。对于记叙性文章梳理其思路大抵有三种方法:一是按照事情发展的线索(起因,经过,结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二是主要人物活动的线索;三是以文中的关键词或关键事物为线索概括。
⑵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关键在于角度的选择,一般多从描写或修辞的角度进行。
⑶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的分析比较。一般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解答时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10.本题考查写作思路的梳理。阅读乙文,第一自然段主要写沙田山居的情况,其中的“重九的陶菊已经两开,中秋的苏月已经圆过两次了”暗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第二、三自然段,写围着山的海,是外围远观之景。第四、五自然段,重点写山,描绘山的神态。据此可见选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将各部分内容用“首先” “接着”“然后”等词连接,表述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文章第①段总写沙田山居的情况,透露出乡愁。然后分写:第②段写围着山的海;第③-⑤段写围着居处的山。
1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第一个句子前后两句句式相同,可从对偶的角度分析其在音韵表达上的特点,也可抓住句中的“碧湛湛”“青郁郁”两个叠词来分析其表现出的海蓝山青之美。第二个句子很明显是比拟,抓住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分析这个比喻表现出山谷回音的特点即可。
故答案为: ①采用白描手法,简洁明了地描写出海与山的颜色和形态,给读者以清晰的认识,表达出作者对海与山的喜爱赞美之情。②本句主要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谷人格化,把山谷写得生动形象、异常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山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2.本题考查抒情方式的分析比较。甲文中的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暗喻,将乡愁化为有形的“海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思念,这是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乙文以交代山居的环境,写远处的莽苍之处便是大陆,以景物描写透露出对祖国的思念。
故答案为: (甲)文是直接抒情,(乙)文是间接抒情。
13.ABD.正确。 C项,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E项,主要表达作者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内心潜藏的乡愁。
故答案为:CE
14.【答案】(1)①母亲的呼唤声;②乡村最经典的天籁;③田野里劳动时的声音;④河畔上青蛙、昆虫的叫声。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里高低错落的虫鸣声,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3)“虚荣”“张扬”本是过分显摆、炫耀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了过去乡村母鸡叫声响亮、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
(4)用一个假设,引发人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文章标题及其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拟人
【解析】【分析】(1)文章①—④段中每段的第一句即点明本段所写的声音,筛选并概括即可。
(2)由“助演”“歌颂”等可知,画线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虫子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虫鸣的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3)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分析其语境义,结合文章主旨和上下文来表述其作用。
(4)标题“如果耳朵也有乡愁”形式新颖,将“耳朵”拟人化,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揭示文章主旨。
故答案为:⑴①母亲的呼唤声;②乡村最经典的天籁;③田野里劳动时的声音;④河畔上青蛙、昆虫的叫声;
⑵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乡村里高低错落的虫鸣声,富有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回忆和怀念;
⑶“虚荣”“张扬”本是过分显摆、炫耀的意思,这里是贬义褒用,形象地写出了过去乡村母鸡叫声响亮、充满生命活力的特点;
⑷用一个假设,引发人的丰富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全文的内容;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从听觉角度表达作者的乡愁,新颖独特。
【点评】⑴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分析、提取这类题,做题时,应首先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有了明确的目的,就有了筛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进行恰当取舍,避免有所偏颇或答非所问;
⑵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的解题思路:选角度+表达效果关键词+内涵(景物人物特点)+感情、主题;
⑶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全文脉络与题目含义,结合题目的作用加以理解分析即可。题目的作用为:概括主要事件;提出中心;交代事情的时间、人物等写作对象;比较新颖,引人入胜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的线索。
【答案】15.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16.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17.“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知识点】体会现代诗歌意象;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感悟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倾向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5.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的分析。 第一个意象是“乡音”,乡音时刻不离口,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个意象是“乡容”,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第三个意象是“古树”,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 的形象比喻抒发了乡愁永恒的情感。
故答案为: 笛声——乡愁的时刻相伴。没有年轮的树——乡愁的永恒。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喻的作用分析。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事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是合适的。诗歌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故答案为: 合适。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故乡的面貌”比作“模糊的怅惘”,这里“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指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模糊”一词说明诗人已离开故乡太久,对故乡的印象已经模糊;“怅惘”则写出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回的无奈。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唯一的牵挂, 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永不相忘。表达了作者日益浓重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 “树”代表着故乡,诗人把别离后的乡愁比作“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表明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是永恒的,故乡是诗人一生的守候,是诗人心中永远的牵挂。表达了诗人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的深深的思乡之情。
【答案】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示例:刚才我们从《我爱这土地》中聆听到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
大地最为深沉的爱恋,接下来海峡两岸炽热浓烈的相思之情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动呢?请继续欣赏《乡愁》。
20.示例一:准确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涵,展现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示例二:停顿恰当、准确,节奏感强,感情充沛;背景音乐与诗歌主题配合恰当
【知识点】开放性默写;活动设计;主题活动;见解表述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串词既要体现主题,还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主题,来定串词的基调,既要对前一首诗做出总结,又要很自然地引出下一首诗。
⑶本题考查设计评分细则。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内容健康,感情真挚和语音清晰,表达自然来拟定相关标准。简明、连贯、得体的表达我们的见解。
18.本题考查名句积累,开放类试题,符合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本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选择一句与 自强不,息有关的诗句作答即可,注意诗句要完整,书写要正确。
故答案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这两首诗前一首表现了对祖国的挚爱,后一首表现了对祖国的思念。可以紧扣两诗主旨拟写串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可。
故答案为: 刚才我们从《我爱这土地》中聆听到了对满目疮痍的祖国
20.本题考查设计评分细则。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示例一:准确表达诗词的主题和内涵,展现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普通话标准,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示例二:停顿恰当、准确,节奏感强,感情充沛;背景音乐与诗歌主题配合恰当
21.【答案】(1)艾青对祖国的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则对亲人、故乡爱得深情;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余光中则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情感。下面请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2)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3)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知识点】停顿与节奏;材料探究;语言生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解析】【分析】(1)串联词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找出这两首诗的共同或相反之处,用恰当的语言连级起来即可。
(2)根据语法结构划分朗读节奏即可。
(3)【材料一】中的关键句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材料二】中的关键句是“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据以上关键点来提炼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⑴艾青对祖国的土地爱得深沉,余光中则对亲人、故乡爱得深情;艾青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伤痕累累的祖国母亲,余光中则借助时空的变化来表达情感。下面请欣赏余光中的《乡愁》;
⑵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⑶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点评】⑴本小题考查学生拟写串词的能力。解此题要先了解两首诗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内容、主题,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然后写出串词,要注意过度自然,避免生硬;
⑵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划分诗歌句子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意。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准确把握句意是关键。我们在读古诗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或文中已有的标点符号,基本弄懂句意,然后在此基础上细细体会长句中哪个词与哪个词连在一起读,或不该连在一起读,才符合句意。这样,就能基本把握住句子内部的自然停顿。其次要借助语法知识。在弄懂文言句意的基础上,可以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的结构。先判断一下构成句子的词或词组,在句子中各充当什么成分,这样也能把握古诗文句子的自然停顿;
⑶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答案】22.zhuó;méi;墓;峡
23.斯;嘶;弯;湾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汉字的部首与偏旁;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 zhuó ; méi ; 墓 ; 峡
23.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 斯哑 ——嘶哑 ,一弯 ——一 湾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