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文档属性

名称 4.1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19:3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重难点:
一、常考易错成语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听天由命:任凭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有时也指碰机会或听其自然。
参差不齐:原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基本特点 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效性;描写的形象性。
种 类 按内 容分 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按形 式分 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写 作 要 求 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材料要精当 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选取材料,应选择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
写人离不开写事,写事是为了写人 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洞。
角度要新颖 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等。
写作方法要灵活 除叙述外,可采用描写、议论;可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可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
练习题: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岁末年初,武汉暴发新冠(guān)肺炎疫情,全国上下,万众一心,组织各类医疗队紧急救援武汉,共同抗疫,共度时艰,历时三个多月,赢(yíng)得了抗疫战的胜利。
B.制作桂花蜜,先将清洗后的桂花倒入沸水,稍稍煮过便捞起冷却,飘(piǎo)洗,待沥干水分后与白糖拌和均匀,再封存于罐子中。几日后香甜的桂花密便酿(liàng)成了。
C.2020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网上发布后,倍受争议,因其语言晦涩(shè)难懂,引来了网友一片吐(tǔ)槽声,有的言词偏激,也有评论客观、理性。
D.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也要注意家廷场(cháng)所,懂得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熏淘(tāo)作用,万不能寄望早成名挣大钱,而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宣布自己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自己的议程中将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②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 ,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胜利万岁》
③必须时刻保持 的谨慎、 的敏锐,正视最坏处,解决最难处,做在最实处,努力争取最好结果。《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
A.制定 宣告 如履薄冰 见叶知秋 B.制订 宣告 如坐针毡 见叶知秋
C.制定 宣布 如坐针毡 见机行事 D.制订 宣布 如履薄冰 见机行事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战当前,闻令而动,英雄向险而行。每到危难关头,( )——除夕夜,3支军队医疗队、450名勇士先期抵达武汉,第一时间批量接收患者,第一时间进入隔离病区,第一时间诊治危重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的4.2万多名医护工作者,悬壶入荆楚,白衣作战袍。和湖北50多万名医护工作者携手,在救治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6.3万名公安民警、5.6万名公安辅警,在荆楚大地驻守医院、转运病人、执勤路口、日夜奔波,在各自岗位上确保社会治安平稳有序;总人数超过10万名的社区工作者、注册志愿者、机关干部,走出家门,服务社区,排查患者,清洁消杀,在武汉三镇筑牢群防群治的人民防线……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抗击疫情,体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
A.无穷力量被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发出
B.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激发出无穷力量
C.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使得无穷力量激发出
D.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这种力量是无穷的
4.下列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冬奥会最大的现场就在北京,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B.关于动物迁徙路线确定的问题,科学家仍全力以赴地进行探究,我们期待着更加娓娓动听的故事出现。
C.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医护人员们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是天使,更是火线上的中流砥柱。
D.在TikTok首席执行官凯文突然辞职后,瓦纳萨临危受命,带领着这款流行且充满争议的应用走向未知的未来。
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豪情满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书写新的恢宏史诗。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6.明确字音。
巍巍( ) 庚子( ) 荆楚( ) 肆虐( ) 坚如磐石( )
遏制( ) 铆足( ) 夯实( ) 凛冽( ) 屹立不倒( )
脊梁( ) 淬炼( ) 诠释( ) 罹难( ) 疟疾( )
溯源( ) 谆谆( ) 沉疴( ) 不骛( ) 挑衅( )
7.解释词语。
①高瞻远瞩:
②坚如磐石:
③审时度势:
④屹立不倒:
⑤披荆斩棘:
⑥谆谆告诫:
⑦沉疴积弊:
⑧休戚相关:
8.批注式阅读是开展语言学习的有效方式。下面这段文字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的一段话,请你读后赏析,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写一段批注。限90个字内。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4页,共4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B.“飘(piǎo)洗”错误,“飘”应为“漂”,“酿成”的“酿”读niàng。
C项,“倍受”的“倍”应为“备”,“备受”是指受尽,尝尽;“晦涩”的“涩”应读sè。
D项,“家廷”的“廷”应为“庭”,“场所”的“场”应读chǎng,“熏陶”的“陶”应读táo。
故选A。
2.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①空,“制定”,经过一定的程序定出(法律、规程、计划等)。“制订”,制定;拟订。制定偏重于做出最后决定使完全确定下来。制订偏重于从无到有的创制,草拟而后的订立。制定常与政策,法令,方针,路线等搭配。务虚的东西用制订(如规章制度),务实的用制定如制定作战计划。语境中使用对象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法”,故选“制定”。
第②空,“宣告”,(动)公开告诉;当众宣布。“宣布”,(动)公开告诉大家。“宣告”多用于重大事件。语境中所宣布的内容意义重大,故选“宣告”。
第③空,“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语境修饰“谨慎”,故选“如履薄冰”。
第④空,“见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后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般在句中充当定语。“见机行事”,看情况办事,根据情况灵活处理。语境修饰“敏锐”,作定语,故选“见叶知秋”。
故选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从段落结构上看,括号内的句子是一个总结句,领起后面的几个分句,所以一般用主谓结构的句子简洁,比被动句和复句好,排除A、D两项;
第二,从括号后面的几个分句的句子结构来看,都是主谓结构,括号内的句子应该跟后面的句子保持结构一致,排除C项。
故选B。
4.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和使用成语。
A项,“嘉言懿行”,有益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用于指市民的良好言行,使用恰当。
B项,“娓娓动听”,形容善于说话,使人喜欢听,常作谓语,状语,补语。语境里是说故事的特点,用“娓娓动听”搭配不当,可用“引人入胜”。
C项,“中流砥柱”,像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这里用来指疫情中的医护人员,非常恰当。
D项,“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这里指瓦纳萨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使用正确。
故选B。
5.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赶考之路”比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史诗”比喻成就。
A.拟人,“厌”把“废池乔木”人格化。
B.夸张,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和奇特。
C.借代、互文。“管弦”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应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
D.比喻。“千堆雪”比喻激起的浪花。
故选D。
6.wēi gēng jīng sì pán è mǎo hāng lǐn yì jǐ cuì quán lí nüè sù zhūn kē wù xìn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略。
7.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像大石头一样坚固。形容不能动摇。 研究时机,估量形势。 指像山峰一样高耸挺立。比喻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恳切耐心地劝告。 拖延长久的重病;难治的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成语意思的能力。

8.批注: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荡气回肠之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批注的能力。
写批注要抓住文字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这段文字在歌颂抗疫人物的行为和品质时,使用了大量诗词,如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形容白衣战士的英勇无畏;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歌颂普通人坚守岗位的责任;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歌颂八方驰援的大爱;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形容“读书哥”的淡定和乐观豁达。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抗疫精神的内涵,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得表达富有文化底蕴,更有内涵;
其次,这段表达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采用“从……里(中),人们看到了……”的句式,使表达整齐而富有气势,节奏鲜明的同时更有荡气回肠之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可从以上角度写批注,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