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大学之道—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前导学
重难点:
一、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诚
知至而后意诚(形容词,真诚)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连词,如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副词,确实,的确)
修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动词,修养,修行)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容词,长,高)
乃重修岳阳楼(动词,修建,修造)
善
在止于至善(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京中有善口技者(动词,擅长,善于)
善刀而藏之(动词,揩拭)
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友好,亲善)
安
静而后能安(形容词,性情安和)
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疑问代词,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怎么”)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形容词,安逸)
于
在止于至善(介词,在)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讫止范围)
以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连词,表示范围)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介词,把)
古今异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古义: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今义:高等学府。)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到。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事。)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活用
在明明德(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欲齐其家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欲正其心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欲诚其意者(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使……真诚”)
(2)动词的活用
知止而后有定( 动词用作名词,停止的地方,文中指“至善”的境界)
句式积累
倒装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 置句,应为“古之于天下欲明明德者”)
二、常识积累
文学常识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练习题: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迩之事父 ②明烛天南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B.小人喻于利
C.小子何莫学夫《诗》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恕”乎 欲齐其家者
B.人而不仁,如礼何 物格而后知至
C.小人喻于利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D.迩之事父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C.知止而后有定 D.不足以事父母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
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
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
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7.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赂秦( ) ②互丧( ) ③厥( )
④暴霜露( ) ⑤草芥( ) ⑥与嬴( )
⑦洎( ) ⑧殆尽( ) ⑨为国者(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止:停止”错误。“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意思是:(大学之道)在于亲近民众,在于让自己和他人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其中“止”,译为“达到”。
C.“安:平安”错误。“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意思是:懂得停下来然后才稳定,稳定然后才能冷静,冷静然后才能性情安和。其中“安”,译为“性情安和”。
D.“知:知道”错误。“物格而后知至”的意思是:通过对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其中“知”,译为“认识”。
故选A。
2.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的能力,具体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动词,“事”,侍奉。
②名词用作动词,“烛”,照亮。
③名词用作动词,“贼”,残害。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明”,弘扬。
⑤使动用法,“正”,使……正,端正。
⑥形容词用作动词,“齐”,向……看齐。
故归类为:①②③名词用作动词,④⑥形容词用作动词,⑤是使动用法。
故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君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人。古今义相同。
B.小人:卑鄙无耻的人。古今义相同。
C.“小子”古义是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年幼的男孩子。
D.掌上:手掌之上。古今义相同。
故选C。
4.C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言虚词的能力。
A项,其:副词,表推测,大概/代词,他的。
B项,而: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
C项,于:都是介词,引出对象。
D项,之: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助词,的。
故选C。
5.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把握能力。
A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
B项,“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翻译为:人们看见小孩子快要掉到井里了。入:动词,掉入。
C项,“知止而后有定”翻译为:懂得目标所在然后才稳定。止:动词作名词,目标所在,要达到的“至善”境界。
D项,“不足以事父母”翻译为:不足够用来侍奉父母。事:名词作动词,侍奉。
6.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A项,“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错。《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故选A。
7. lù sàng jué pù jiè yǔ jì dài wéi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本题需要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字的注音:厥jué,洎jì,殆dài。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