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五 生态工程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循环的形式是( )
A.二氧化碳 B.碳酸盐
C.有机碳 D.碳元素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形式。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碳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再从生物群落中通过细胞呼吸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答案 A
2.埃及的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尽管改善了电力和灌溉条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巨大的水库沿岸水草丛生,使血吸虫发病率高达80%~100%,尼罗河下游农田失去了水源等,这说明该工程( )
A.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
B.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维持了原来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D.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复杂
解析 未建坝前,这里是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建坝后由于水坝较大,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系统结构,而原有的结构使原有的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故建坝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也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稳定性。
答案 B
3.农业的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讲具有战略意义,理想的农业是( )
A.传统农业 B.石油农业
C.现代农业 D.生态农业
解析 传统农业高投入、低产出难以满足国民需要,石油农业、现代农业虽然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并且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农业实现对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有极大的优越性,是理想的农业。
答案 D
4.农田管理中,除草的主要目的是( )
A.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稳定
B.调节农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C.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D.A和B两项都符合题干要求
解析 农田中农作物与杂草是竞争关系,竞争阳光、空间、水分、土壤等,除去杂草可使农作物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进行更加旺盛的光合作用,使光能更多地流向农作物,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因此,除去杂草意味着人为地进行能量流动的调整。
答案 C
5.人们为了解决某些在农、牧、渔业等生产中产生的生态问题而采取了下列各项措施,其中可能会导致完全相反结果的是( )
A.更好的人口控制方法
B.制造更强、更有效的农药
C.合理地放养牲畜
D.把科学的耕作技术运用于海洋
解析 人口的迅速增加必然会给生态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方法;合理地放养牲畜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但制造更强、更有效的农药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这与人们的愿望是完全相反的。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致力于生物工程防治方法的研究与开发,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由于防治病虫害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答案 B
6.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该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 C
7.马世骏教授根据我国大量的朴素生态工程实践,提出了生态工程理论,你认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他归纳出“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工程原理
B.明确生态工程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C.为生态工程学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奠定了基础
D.他提出这一理论,是解决发展中国家迫切的经济发展、有限的资源投入和脆弱的生态系统之间的尖锐矛盾的唯一途径
解析 是“有效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答案 D
8.据报道,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下述原因中,最重要的是( )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解析 天敌、水和食物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是,事实上这些年野生动物的天敌并没有增多,而缺水、缺少食物也都是由于生态环境的被破坏造成的。所以,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才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当然,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只是题中未列出这两条。
答案 D
9.近几年来,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我国广大农村兴建了许多现代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例如,用秸秆饲养牲畜,再将动物的粪便倒入沼气池。让池中的微生物通过发酵将其转化为沼气供人们做燃料使用,这就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 )
A.加快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加快自然界的能量流动
C.寻找新的能源
D.提高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解析 因为沼气是由沼气池中微生物以动物粪便中的有机物为原料,经发酵而形成的产物,其中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当人们将其收集起来做燃料时,就实现了人类对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利用,该做法的根本意义是提高了人类对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 D
10.近几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和现代科学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开发新能源。例如,新疆、内蒙和甘肃的能源部门和当地政府投巨资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站。风力发电的好处是( )
A.既能发电,又能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
B.既能发电,又能缓解温室效应
C.既能发电,又能缓冲狂风对内地的袭击
D.对生态环境无任何影响
解析 因为风力发电没有煤炭和石油燃烧的过程,故相对主要的发电方式——火力发电而言,就起到了降低大气中CO2含量的作用,进而缓解由CO2造成的温室效应。至于C项所说意义,是微不足道的;至于D项是错误的,因为在草原上建风力发电站多少对草原生态系统有一定破坏性作用。
答案 B
11.农田生态系统中,假设有两条主要的食物链:
如果有人大量捕捉蛙,短期内对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 )
A.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
B.水稻虫害严重
C.兴建生态工程
D.出现生态农业
解析 从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原理看,一个完整结构的生态系统,任一环节的破坏,都将造成物质循环的破坏,进而影响整体结构,平衡失衡,进而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及严重后果。
答案 B
12.控制城市空气污染源的方法是( )
①开发氢能源 ②使用电动车 ③植树造林 ④戴上呼吸面具 ⑤集中供热取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解析 控制污染源,主要目的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①②⑤都能达到目的。在对城市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既要控制污染源,又要加强植树造林以绿化环境,来减少环境中的污染物。
答案 C
13.在下列措施中,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的是( )
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
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
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
D.农田施用的无机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
解析 若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元素多于补充的氮元素,长期下去会导致农田中氮元素含量不足,也影响物质的循环再生,导致土壤逐渐贫瘠,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C
14.生态工程是人类学习自然生态系统“智慧”的结晶,是生态学、工程学、系统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而产生的新兴学科。下列选项中属于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原理是( )
①协调与平衡原理 ②个别与特殊的原理 ③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④整体性原理 ⑤能量循环流动原理
⑥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⑦因地制宜原理 ⑧物种多样性原理
A.①②⑤⑦⑧ B.①③④⑥⑧
C.①③④⑤⑧ D.②③④⑥⑦
解析 个别与特殊的原理、因地制宜原理并不是生态工程所要遵循的原理,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的,而不是循环流动的。
答案 B
15.我国的“三北”防护林是一项规模空前的生态建设工程,被誉为“绿色万里长城建设工程”。下列不属于植树造林在保护环境方面的作用是( )
A.调节气候
B.防风固沙,防止荒漠化
C.提供木材
D.维持大气的碳—氧平衡
答案 C
16.2008年8月14日,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由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亲笔提名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隆重建立,则造成三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人为因素有( )
①水 ②气候干旱 ③乱砍滥伐 ④过度放牧 ⑤乱捕滥猎 ⑥毁林造田
A.①② B.①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
解析 水和气候干旱属于造成三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自然因素。
答案 D
17.如图为某一生态工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农作物和人
C.用蛆蛹排泄物作有机肥还田,运用了能量循环再生原理
D.该生态工程在自然条件下可以正常运转
解析 残渣原本作为废弃物而被再次利用,因此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答案 A
18.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 )
A.优先选择农作物以提高经济效益
B.选择合适的养殖动物以增加物种多样性
C.植被恢复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
D.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
解析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任何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
答案 C
19.下列不属于我国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技术的是( )
A.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
B.洁净可再生的新能源开发技术
C.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
D.“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技术
解析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凌驾于包括A、B、C三选项在内的各种技术的一种原理与思想,把它说成一种具体技术显然是不对的。
答案 D
20.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对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B.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建立了“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无废料生产体系
D.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了环境污染
解析 它有效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但不能使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 A
21.根据生态工程原理,震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应注意( )
①回填土壤,覆盖裸露山林 ②引进经济树种 ③栽种当地原有的植物 ④封山育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地震导致植被被大量破坏,而植被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应根据生态工程原理尽快恢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
答案 B
22.下列关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错误的是( )
A.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很慢,污水的直接排放非常容易引起水体富营养化
B.水库和大坝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不利于当地物种的生存
C.大坝会影响某些洄游鱼类的繁殖,导致其濒危或灭绝
D.水库的建成将会大大增加水域面积,使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水利工程建设有利有弊,利在于它可以改善水库周边环境、防止洪涝灾害、改善大坝上游的航运条件、开发清洁能源水、电能等,而弊在于它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生物生活环境、改变两岸土壤特性、诱发地震、水质的变化等。
答案 D
23.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既高质又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解析 湿地应该大力保护;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破坏生态平衡,食物更不会营养丰富,谈不上高质;D项与题目要求关系不大。
答案 C
2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逐渐受到重视。人工湿地是将污水、污泥有控制地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为提高人工湿地净化功能,下列相关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合理搭配植物建立优化的植物群落
B.尽量使用本地物种以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
C.选择合适的人工介质,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增大引入湿地的污水的总量以提高湿地净化效率
解析 增加引入湿地的污水的总量会加大对环境的污染,不会提高湿地净化效率。
答案 D
25.浙江慈溪采用聚乙烯发泡板为人工浮床,在富营养化污水中栽培绿萝、美人蕉和龟背竹,从而使污染水体得到净化。下列关于人工浮床净化水体机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植物吸收水中悬浮物,提高水体透明度 ②植物吸收水中的NO、PO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 ③浮床遮挡部分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④浮床下方水体氧浓度升高,减少微生物种类和数量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 利用绿萝、美人蕉和龟背竹等植物可大量吸收水中的NO、PO等,降低水中氮、磷等含量,从而使污染水体得到净化。同时,浮床遮挡部分光,抑制浮游藻类的生长繁殖,防止水华发生。
答案 C
二、综合题(50分)
26.(10分)一青年农民利用自己学习的生态学知识,在自家庭院搞了一个小型生态农业。他在0.25亩的土地上,地面养蘑菇和密环菌,空中架箱养蚯蚓,顶上搭葡萄架,需光的采光,不需光的阴凉,各取所需,生活在各自的生态位置上,同时用蚯蚓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汇集产沼气,沼气点灯做饭,沼渣做肥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物质和能量,使0.25亩的土地产生了年产值几万元的收入。请分析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________,分解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该生态系统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原理。
(3)请你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画出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利用图(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消耗和分解者消耗能可不标出)。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农业的有关知识。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绿色植物即葡萄,分解者是腐生的蘑菇、密环菌、蚯蚓;设计该生态系统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沼气池中产生的能量可以作为农户生活能源,沼渣做肥料时植物从中获得的是矿质元素,不是能量。
答案 (1)葡萄 蘑菇、密环菌、蚯蚓
(2)物质循环再生
(3)
27.(12分)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生态农场的特点。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的________________原理和________________原理。
(2)该系统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在沼气池发酵过程中,有一种微生物具有除臭作用,这种微生物是________,它的除臭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微生物是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填成分)。
(3)根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这一理论,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越长越好。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与物种多样性原理基础上的农业,体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整体效应。从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的特点看,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一般维持在5~6级。
答案 (1)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2)硝化细菌 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生产者
(3)不正确。因为食物链多,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较少
28.(14分)下面一段资料描述了“石油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生产效率和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商品能量的大量投入以及相应农业技术革新成果的采用,使土地生产率有了飞跃的增长,在1952~1979年间,法国小麦每公顷产量净增1 812.5千克,日本水稻净增2 115千克,美国玉米净增4 327.5千克。在畜牧业,饲养周期缩短、畜产品产量提高。如肥猪的饲养周期已缩到5个月,生产每千克活重仅需饲料3.5千克;肉鸡的饲养期已不足8周,生产每千克活重仅需饲料2千克。美国在1979年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达9.3万千克,能供养的人数为56人。美国农产品商品率在1910年为70%,1979年为99.1%。
请完成下列问题:
(1)简要总结出“石油农业”的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传统的“有机农业”相比,“石油农业”的弊端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投入高,产出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
(2)依赖天然资源,如石油,造成严重的资源破坏;依赖大量的农药、化肥,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可持续发展
29.(14分)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鱼塘,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________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的能量__________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鱼塘经过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基、蔗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的化能合成作用,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植物吸收。
答案 (1)生产者和分解者 能量 保持相对稳定
(2)尽量多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短
(3)分解者 硝化细菌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