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导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0:21: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南方经济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
2.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的原因及表现
【时空定位】
【学习流程及内容】
(一)导入(2分钟)
(二)自主讨论(7分钟)
(三)聚焦展示(20分钟)
Ⅰ.基础知识梳理:
第一区 学习目标:理顺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的脉络
1.三国两晋南北朝历史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
特征分裂割据、战乱动荡。
影响导致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生产破坏,生灵涂炭。
2.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三国——曹魏: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定都 ,国号魏;蜀汉:221年,刘备,定都 ,国号汉,史称 。东吴:222年,孙权定国号为吴,定都 。
2)西晋——①公元263年,曹魏司马昭灭蜀,公元266年, 称帝,国号晋;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16年,西晋被内迁的 贵族灭亡。
3)士族崛起:逃到南方的 士族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4)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了 。
5)这一时期“统一”频频闪现——①局部统一:曹操统一北方、前秦统一北方、北魏统一北方、 统一北方。 ②大统一: 短暂大统一、隋朝大统一。
3.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表
第二区 学习目标:理解江南的开发与孝文帝改革
4.江南的开发即我国古代封建经济重心南移
(1)历程:六朝时,开始开发;唐朝中期、十国时期正在南移;宋朝以后,已经南移到江浙地区。
(2)原因客观①北方人民南迁(充实了南方 资源)②带来了先进 和技术③南方战乱少,相对安定④人民的辛勤劳作⑤主观南方统治者重视生产。
(3)意义:①改变了江南原来的落后面貌。 ②促进了民族交融。
第五区:
4.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5世纪后期):
1)原因-①背景北魏统一 流域,北方出现 。
②目的为了接受学习 族先进文化,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2)措施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①经济颁布均田令,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②政治迁都 、穿汉服、说 语、改汉姓、通婚姻、仿汉制……
3)影响:积极性顺应了北方 的历史趋势,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 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
Ⅱ.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四个朝代,按时间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次序应是
A. 曹魏、北魏、东魏、西晋 B. 曹魏、西晋、北魏、东魏
C. 东魏、西晋、曹魏、北魏 D. 西晋、曹魏、北魏、东魏
2.北魏第二个皇帝明元帝拓跋嗣曾亲耕籍田(古时天子亲耕之田),并下令将游牧部族迁入黄河流域,给予农器,“计口授田”。上述措施有利于少数民族①经济农耕化②建立士族制度③与汉族交融④转变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下表为东汉、西晋政府的户数、口数统计表,据此可推知
157年(东汉) 280年(西晋) 下降比例
户数 10677960 2459840 77%
口数 56486856 16163863 71.4%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得到加强 B.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
C.战乱死伤是魏晋户口统计下降的主因 D.东汉后期自耕农经济得到持续的发展
4.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
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 B.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
C. 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 D. 表明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被废除了
5.下图为我国古代一位政治家的改革措施。据此判断这位政治家是
A. 商鞅 B. 汉武帝 C. 汉光武帝 D. 北魏孝文帝
6.“北魏孝文帝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这段论述充分说明  
A. 少数民族已经完全被汉化 B. 少数民族深受汉文化影响
C. 胡族生活习俗影响了汉族 D. 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
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往往都自认为与汉族有着共同的祖先,如鲜卑拓跋部称其先祖为黄帝后裔,建立夏政权的匈奴首领自称“大禹之后”。这表明
A. 北方地区统一的完成 B. 游牧民族的汉化实现
C. 中原文明的影响扩大 D. 北方实现民族大融合
8.南北朝时,“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宋末元初人胡三省注:“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岛夷:海滨南蛮土著。这反映
A. 南北民族对立尖锐 B. 国史编写中政治性强
C. 民族交融尚未出现 D. 南北都认同华夏文明
9.《资治通鉴》卷140概括记述了北魏孝文帝改姓氏的诸多措施。宋末元初人胡三省在注释此处时感慨道:“呜呼,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古地区名。泛指汉、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北部或以北地区。当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这一感慨可以佐证,孝文帝时的北方民族交融  
A. 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 B. 巩固了士族的政治地位
C. 实现了经济重心南移 D. 直接促成了隋朝统一
10.(北魏孝文帝祖母)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某种社会现象。此社会现象是
A. 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B. 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D. 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11.下列关于南朝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同时并存②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③士族成为南朝政权的重要支柱④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逐渐交融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2.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和商鞅变法相比,不同点是商鞅变法
A. 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 B.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制度创新,并为后世沿用 D. 主张严刑峻法
第三区 学习目标:认识孝文帝的服饰改革与社会文明进步。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3.服饰文化和教育发展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反映时代风貌,折射时代变迁。
材料一:
时期 盛乐时期① (258-398年) 平城时期 (398-494年) 洛阳时期 (494-534年)
北魏墓葬出土服饰形制代表
出土地址 呼和浩特鲜卑墓 大同深井墓 河南偃师染华墓
解释 该时期服饰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足蹬皮靴,典型鲜卑风格。 多数窄袖袍衫、垂裙黑帽;少数头戴小冠,褒衣博带(汉服特点);个别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并存。 该时期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汉族墓葬出现上衣下裤、长靴及膝现象。
注释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趋势,(4分)从史料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的价值。(8分)
【课堂小结】
(四)评(8分钟)
(五)测(3分钟)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朝代沿革,要求具备知识的识记能力。B.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沿革的顺序应该是,先有魏蜀吴,然后出现西晋统一,后来出现了北魏,然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最后东魏和西魏,北齐和北周取代,最后北周被隋王朝取代,隋王朝又消灭了南方的陈朝,统一中国,故B符合题意。ACD.综上,这三项的排序均存在错误,故排除ACD。
故选B。
2.【答案】C
【解析】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均田令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使他们转向定居的农耕生活方式,也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东汉到西晋的土地集中现象,要求运用所学解读表格信息。
A.西晋时期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是减弱的,因为当时的中央权力不够大,故A错误。
B.根据所学和表格可知,西晋的户数、口数相比东汉大幅度下降,这是因为从东汉到魏晋,土地集中现象十分突出,很多基层民众,依附于豪门大族,国家无法统计。故B正确。
C.战乱死伤不是主要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 D.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B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A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控制的土地,因此,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和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被废除不符合史实,故AD错误。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是国家对于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限制买卖,有利于控制土地兼并,均田制推行以后,很多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故B正确。C.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与材料无关,故C错误。故选B。
5.【答案】D
【解析】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汉化改革。
6.【答案】D
【解析】“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表明胡汉之间的交融是双向的,故D正确; A太过绝对,排除; BC理解片面,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汉族传统的坐姿是‘席地而坐’,魏晋以来引入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从而开始‘垂足而坐’”。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解析】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孝文帝改革,孝文帝汉化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8.【答案】D
南北朝时南北分治不是以民族为分治依据,而是南北政权的分治,故材料不能说明南北民族对立尖锐,故A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国史编写的问题,故B错误;
南北朝时民族融合已经出现,故C错误;
索虏、岛夷都是相对于华夏而言的称呼,故材料说明南北政权都认同了华夏文明,故D正确。
9.【答案】A
【解析】“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表明北方民族交融冲击了传统华夷观念,故A正确;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是南宋,排除;
D错在“直接”,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自隋以后,名称扬于时者,代北之子孙十居六七矣。氏族之辨,果何益哉”。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要求具备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C.北魏宣布实行三长制,即邻长、里长、党长,三长皆由本乡有威望者担任,负责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和兵役。三长制替代了宗主督护制,改变了北魏初期“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的状况,即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的现象,故C正确。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干的主旨,故排除ABD。故选C。
11.【答案】B
【解析】①②说法错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前仆后继;南朝时期,全国经济重心仍然还北方。故选:B。
12.【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比较,要求具备调动所学知识归纳比较能力。本题关键要运用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异同点即可。
A.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B.两者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
C.两者都有制度的创新并为后世沿用,C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D.该项是不同点,孝文帝改革并没有倡导严刑峻法,商鞅变法中倡导严刑峻法,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趋势:民族交融
价值: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可用于研究北魏服饰发展、政治变革、民族融合等。
【解析】(1)本题考查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史料分析能力,要求具备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一小问“趋势”,紧扣材料一信息“多头戴风帽,上衣下裤,窄袖袍衫,足蹬皮靴,典型鲜卑风格”、“窄袖袍衫与褒衣博带并存”、“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揉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归纳、概括,把握到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趋势。第二小问“价值”可以从史料价值角度分析,出土文物属于一手史料,相比较二手史料和转述史料,最可信,说服力最强,进而归纳、总结出答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