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五年级上苏教版 1.3《寻隐者不遇》《所见》课件1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五年级上苏教版 1.3《寻隐者不遇》《所见》课件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7 19: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古诗二首生字词学习寻隐者不遇 贾岛 童子 言师 不知处
所见 作者:袁牧 牧童 骑  振林樾                                                     意欲 捕鸣蝉  闭口立
                          阅读训练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遣词通俗清丽,是一篇难得的简练诗作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号无本。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早年出家为僧,后还俗。还俗后,参加进士考试。由于出身卑微,未被录取,便作诗讽刺挖苦科举考试,被当时人称为举场的“十恶”。贾岛作诗,又以苦思苦吟著称,善于反复推敲,常为推敲诗中的字眼而茶饭不思,是中唐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他所写的诗歌缺乏社会内容,情调凄苦,间有清新之作,著有《长江集》。
寻隐者不遇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体裁:五言绝句寻:寻访。隐者:古代隐居 山林的人。遇:遇到,碰到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童子:儿童,未成年的人。问???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言:说。(童子说:……)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在山林中的一棵苍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只在:就在。此:这。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云深:山深云雾浓。 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 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隐者到底何许人也??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全诗写了作者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表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题材:隐逸贾岛:
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
归卧故山秋。 苦


人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艺术特点: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语言清新、平白。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 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满怀期望)(感到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朗诵体会感情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第一问:童子答:第二问:第三问:童子答:童子答:领悟到: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小结 这首诗记叙了:
(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 )与( )的问答,体现了隐者( )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 )。
诗中涉及的人物有( )。 本诗的写作特点是( )。 诗人童子高洁仰慕诗人、童子、隐者寓问于答,平白如话学习《所见》 情景导入:一天,诗人袁枚在郊外散步,走着走着,他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什么呢? 所见清袁枚作品。“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所 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放牛的儿童传遍树林中的阴凉处心想捉闭着嘴巴 所见
—清 袁枚正在鸣叫的知了站着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⑴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 林樾:树阴。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 欲:想要。
  ⑸ 捕:捉。
  ⑹ 鸣:叫。
  (7)忽然:突然。
  (8)闭口:闭住嘴不说话。 理解诗意: 所见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牧童骑着黄牛缓缓地行走在林间小路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
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歌唱了。 【朗诵指导】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牧 童 骑 黄 牛 ,
歌 声 振 林 樾 。
问题:
主人公是谁? 地点在哪里?
从哪里可以看出牧童悠闲自在的神情?
______传达了牧童愉快的心情。 动( )态牧童林樾骑黄牛歌声意 欲 捕 鸣 蝉 ,
忽 然 闭 口 立 。
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
想象牧童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前一句不是诗人的所见,而是诗人的______。
后一句体现了牧童__________的变化。
“忽然闭口立 ”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什么季节的情景?依据是什么?
( )态静猜想神态、动作意欲捕鸣蝉小结《所见》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画面( ),( )。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中,抒发了诗人对( )的( )之情。清代袁枚牧童行歌捕蝉图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乡村田园风光喜爱问题:
牧童在黄牛背上看到了什么?
你读懂了什么?可能看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牧童想抓住蝉的决心?
想象牧童当时心里想的是什么?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林都被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到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很棒的哦
作业: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把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巩固练习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诗人童子童子童子三、古诗两首
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这首诗是___清_代诗人__袁牧______写的。
2、《寻隐者不遇》是__唐_代诗人______贾岛_写的。诗的后两句是:_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一天, 去 。他来到 ,碰到了 。
于是,他便问: ?小孩子说: 。
贾岛又问: 。
?小孩子说: 。贾岛很想知道 在这座山的哪个地方,孩子说: 。 描绘情景《所见》是( )代诗人( )的作品。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 )。画面( ),( )。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中,抒发了自己对( )的喜爱之情。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