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20:2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春
一、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想象春的画面,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品味文中描写景物委婉细致,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的句子,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修辞手法,品味语言。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两种修辞方法。
难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来体会景物特征;学会抓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三、课前导入
同学们,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放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接着听音乐,看投影,生背诗文)。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他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四、知识链接
1.作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纵观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史,“五四”时期的散文成就对现当代散文的创作影响最大。而这一时期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则要首推朱自清。朱自清散文中备受推崇的是那些写景打情的篇章,其中描绘自然风光的部分,以真挚的情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构成了浓郁诗情及漂亮缜密的艺术风格。
2.复习散文知识
(1)定义:散文,是和小说、戏剧、是个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分为三种:叙事散文,(写景)抒情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2)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所谓形散是指不受时空的约束,驰骋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所谓神不散失职用明确的立意统领全篇,放得开,收得拢。
五、积累词语
1.重点字
窠巢(kē) 宛转( zhuǎn) 酝酿(yùn niàng) 烘托(hōng)
应和(yìng hè) 嘹亮(liáo) 喉咙(hóu lóng) 抖擞(sǒu)
2.重点词语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本是贬义词,文中是贬词褒用。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黄晕:昏黄,不明亮。
烘托:陪衬,使明显突出。
静默:文中指静静地不发出声音
舒活:舒展、活动(手脚)等。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目标学习一: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
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至二自然段盼春,第三至七自然段绘春,第八至十自然段赞春。
2.细读第三至七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
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3.你认为作者笔下哪幅画面最美?美在哪里?你能为你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吗?
明确: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
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4.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6.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感官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7.作者绘“春雨图”时,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1.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图画名称,景物特征,描写角度(或顺序)春草图,嫩、绿、多、软,由景到人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树上—花下—遍地)春风图,和煦、芳香与悦耳,触觉、嗅觉、听觉、视觉春雨图,细密、轻盈,由物到人、由近到远迎春图,春到人欢,由景及人2.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面写?
明确: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2.篇末的三个段落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各赞美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篇末三个段落作者用三个比喻句总写春天。春天是新的,春天有旺盛的生命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是美的,是活泼生动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是健壮有力的:“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通过从小到大、由弱转强的成长来表现春天的动态进程,非常生动形象。
目标导学三:探究写法
语言朴实清新,用词准确,能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作者锤炼词句的功夫很深。“钻”“闹”“卖弄”“逼”等字词的运用,词简意丰,形象生动。句式富于变化,在散语中夹杂着对称和排比的短语、短句,既流畅又整齐。叠词叠句的运用,在描述中加强了表现力。精彩动人的比喻、拟人句,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再者,作者不直接写自己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而是用抒情的画笔,赋予各种景物鲜明的感彩。
1.构思精巧,结构严谨。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依次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开篇写对春天的殷切盼望;然后选取富有特征的春景进行具体描绘,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最后以激昂的感情赞美春天的美丽与蓬勃的生命力,升华文章主旨。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巧,创造了文中有画、文中有诗,文诗画三者合璧的艺术境界。
2.语言准确、活泼、生动。
(1)选用准确的词语写出春天景物的特征。写春风,“抚摸”一词,巧妙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2)语言口语化,多用叠音词,给文章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氛围。如对春草的描写一嫩 嫩的,绿绿的,运用叠音词,既体现了句式的错落有致,又凸显了小草的质地和色泽。
(3)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绘景抒情。比喻,如用“火”“霞”“雪”来 比喻春花的颜色,突出春花的绚丽多彩。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1. 在品读妙词、佳句活动中,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品读的体会,最后择优到班上交流。让每个学生有了说话锻炼和交流的机会,而且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活动效果很好,可以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但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自主学习时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缺少教师有效的引领,使时间上前松后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