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4 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检测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2-05 20:4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4》检测题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N 14 O 16 S 32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48分)
1.当我们看电视、阅读报刊或浏览网站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报告,影响空气质量的一组主要污染物是(  )
A.SO2 NO2 可吸入颗粒物
B.CO2 N2 O2
C.CO2 O2 SO2
D.NO2 N2 可吸入颗粒物
解析 SO2、NO2及可吸入颗粒物为常见大气污染物。
答案 A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浓H2SO4、浓HNO3均能使Fe钝化
B.Na2SO3溶液与BaCl2溶液相混合,有白色沉淀生成,加稀盐酸后沉淀消失
C.将SO2通入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D.工业上制备硝酸的主要设备是热交换器、转化器和吸收塔
解析 SO2与CaCl2不反应,故C项错误。
答案 C
3.下列反应起了氮的固定作用的是(  )
A.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NH3经催化氧化生成NO
C.NO和O2反应生成NO2
D.由NH3制碳铵或氯铵
解析 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N2)转变为化合态的氮,故A项正确。
答案 A
4.将质量相同的四份Cu粉,分别置于过量的下列酸里,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多的是(  )
A.稀H2SO4 B.浓H2SO4
C.稀HNO3 D.浓HNO3
解析 Cu与稀H2SO4不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
Cu+2H2SO4(浓)CuSO4+S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Cu+4HNO3(浓)===Cu(NO3)2+2NO2↑+2H2O,可知浓HNO3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多。
答案 D
5.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中的物质)采用的操作方法,错误的是(  )
A.N2(NO2)通过水洗气
B.NO(NH3)通过浓硫酸洗气
C.KCl(NH4Cl)用加热法分离
D.NH4Cl溶液(I2)用CCl4萃取分液
解析 NO2和水反应产生NO,使N2中混有NO,故A项错。
答案 A
6.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FeCl3溶液与Cu的反应:Cu+Fe3+===Cu2++Fe2+
B.NO2与水的反应:3NO2+H2O===2NO+NO+2H+
C.醋酸溶液与水垢中的CaCO3反应:CaCO3+2H+===Ca2++H2O+CO2↑
D.向NaAlO2溶液中通入过量CO2:2AlO+CO2+3H2O===2Al(OH)3↓+CO
解析 A项,未配平,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Cu===Cu2++2Fe2+;B项,正确;C项,醋酸是弱酸,不能写成离子形式;D项,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生成物应为HCO,不是CO,不正确。
答案 B
7.
如右图装置可用于(  )
A.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B.用Cu与浓硝酸反应制NO2
C.用Cu与稀硝酸反应制NO
D.加热NaHCO3制CO2
解析 NH3极易溶于水,NO2与水反应,故NH3、NO2均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加热NaHCO3需要酒精灯(图中没有)且试管口稍向下倾斜,CO2也不宜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8.硫酸、硝酸与盐酸是工业上常用的三大强酸。工业上制备硫酸常用接触法,工业上制硝酸是用氨的催化氧化法。下列关于工业上制硫酸与硝酸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沸腾炉中进行的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SO2
B.氨被氧气催化氧化:4NH3+5O24NO+6H2O
C.硫酸工业、硝酸工业都需要对工业尾气进行处理
D.接触法制硫酸的原料为:二氧化硫、空气、水
解析 接触法制硫酸的原料中无SO2,应为硫磺或含硫矿石。
答案 D
9.在一定体积的18 mol·L-1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铜片,并加热,被还原的硫酸为0.9 mol。则浓H2SO4的实际体积为(  )
A.等于50 mL B.大于50 mL
C.等于100 mL D.大于100 mL
解析 被还原的硫酸是0.9 mol,表现酸性的硫酸也为0.9 mol,则参加反应的硫酸共为1.8 mol,所需体积为100 mL,但是如果恰好为此体积时,最终将变为稀硫酸停止反应,所以实际体积要大于此数值。
答案 D
10.相同状况下,4体积NO2与1.5体积O2混合通过适量水,收集到的气体体积为(  )
A.0.5体积 B.2体积
C.3体积 D.4.5体积
解析 依反应:4NO2+O2+2H2O===4HNO3,可知剩余0.5体积O2。
答案 A
11.将足量的二氧化氮和一定量的二氧化硫通入氯化钡溶液中,产生的沉淀(  )
A.可能是BaSO3 B.一定是BaSO3
C.可能是BaSO3和BaSO4 D.一定是BaSO4
解析 NO2溶于水生成HNO3,SO2被HNO3氧化为H2SO4,所以得到的沉淀一定是BaSO4。
答案 D
12.
如图所示,锥形瓶内盛有气体X,滴管内盛有液体Y,若挤压胶头滴管,使液体Y滴入瓶中,振荡,一会儿可见小气球a鼓起。气体X和液体Y不可能是(  )
A.X是HCl,Y是饱和食盐水
B.X是CO2,Y是稀H2SO4
C.X是SO2,Y是NaOH溶液
D.X是NH3,Y是NaNO3溶液
解析 如果液体Y能够很好地将气体X溶解或与之反应,使锥形瓶中气体压强变小,就可以使气球a鼓起,只有B项中CO2不能很好地溶解在稀H2SO4中,也不与H2SO4反应,所以B项是不可能的。
答案 B
13.烧瓶中放入铜片和稀硝酸,来制取较纯净的一氧化氮,反应开始后发现烧瓶中出现红棕色气体,这时的操作应是(  )
A.立即接上收集容器,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B.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D.立即用排水法收集
解析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NO因与烧瓶内空气里的O2反应产生红棕色的NO2,同时还含有N2,所以想得到较纯净的NO,必须待烧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后,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14.一种盐X和NaOH溶液共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Y,将Y经一系列氧化再溶于水可得一种酸Z,再将Y和Z反应又可生成X,则盐X是(  )
A.NH4NO3 B.NH4Cl
C.(NH4)2SO4 D.(NH4)3PO4
解析 由题意可知Y为NH3,Z为HNO3,则X为NH4NO3。
答案 A
15.如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设计的4个喷泉实验方案。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  )
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
C.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并打开止水夹
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
解析 NaOH溶液不能吸收NO,不能引发喷泉现象。
答案 B
16.如图,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NaOH溶液可用于除去实验中多余的SO2
C.湿润淀粉-KI试纸未变蓝说明SO2的氧化性强于I2
D.品红试纸、蘸有KMnO4酸性溶液的滤纸均褪色证明了SO2具有漂白性
解析 浓硫酸进入注射器中与Na2SO3晶体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SO2不能使石蕊试纸褪色,A项错误;SO2使品红试纸褪色,是由于SO2的漂白性,SO2使KMnO4褪色是由于SO2的还原性,D项错误;SO2污染空气,可用NaOH溶液吸收,B项正确;湿润淀粉-KI试纸未变蓝,说明SO2不能将I-氧化成I2(氧化性I2强于SO2),C项错误。
答案 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道题,共52分)
17.(6分)
已知NH3溶于水得氨水,呈碱性。某学校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稀氨水和酚酞 稀氨水中的NH3逸出,溶液碱性变弱所以溶液颜色变浅
(2)溶有SO2气体的品红 SO2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18.(6分)三位学生设计了下述三个方案,并都认为,如果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设计的方案一致,即可确认试液中含有SO。
方案甲:试液白色沉淀沉淀不溶解
方案乙: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方案丙:试液无沉淀白色沉淀
试评价上述各种方案是否严密,并分别说明理由。
解析 从Ag+、SO、CO的存在对SO检验的干扰来分析。
答案 甲:不严密,因含有Ag+而不含SO的无色溶液加BaCl2,生成AgCl沉淀,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乙:严密,因为只有含SO的无色溶液才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丙:不严密,因为含SO而不含SO的无色溶液加HNO3把SO氧化为SO,也会出现此方案的现象。
19.(10分)现欲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红热的炭与浓硫酸发生反应所生成的各种产物。有一个同学按气体的流动方向设计了一个实验流程,其装置图如下。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②处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红溶液使用了两次,第一次使用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使用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④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可证明产物中一定有CO2气体。
解析 红热的炭与浓H2SO4反应生成CO2、SO2和H2O,H2O使无水CuSO4变蓝(CuSO4·5H2O),SO2使品红溶液褪色,用溴水除去SO2,再用品红溶液检验SO2是否除尽,最后用澄清石灰水检验CO2。
答案 (1)C+2H2SO4(浓)CO2↑+2SO2↑+2H2O
(2)白色固体变蓝色
(3)检验是否有SO2生成 检验SO2是否除净
(4)除去SO2 SO2+Br2+2H2O===H2SO4+2HBr
(5)第二次品红溶液不褪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8分)硝酸在反应中的价态变化:向铜片中加入浓硝酸,回答下列问题:
(1)开始阶段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铜有剩余,则临近结束时的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反应结束后,若通过分液漏斗向烧瓶内再加入稀盐酸,又可继续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此时的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Cu与浓HNO3反应生成Cu(NO3)2、NO2和H2O;若Cu有剩余,临近结束时是Cu与稀HNO3反应(浓HNO3变为稀HNO3),生成Cu(NO3)2、NO和H2O;当反应结束后,再加入稀盐酸,提供了H+,则H+、NO与Cu继续反应,产生无色无味的NO气体。
答案 (1)烧瓶内铜片溶解,溶液变蓝,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Cu+4HNO4(浓)===Cu(NO3)2+2NO2↑+2H2O
(2)3Cu+8HNO4(稀)===3Cu(NO3)2+2NO↑+4H2O
(3)3Cu+8H++2NO===3Cu2++2NO↑+4H2O
21.(11分)在下列转化关系中,B、D都是淡黄色固体,且D和A都是单质。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G__________,H__________。
(2)写出E→F,F→G的化学方程式:
E→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E和足量的C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
(4)0.5千克含D 48%的某物质能转化为含G 98%的溶液多少千克(所含的D有98%转化为G)?
解析 (1)常见的淡黄色固体是S、Na2O2和AgBr,D是单质,则D为S,E为SO2,F为SO3,G为H2SO4。B为Na2O2,则A为Na,C为NaOH,H为Na2SO4或NaHSO4。
(4)设转化为98%的硫酸为x千克。
关系式:S     ——     H2SO4
32 98
0.5千克×48%×98% x×98%
x==0.735千克。
答案 (1)Na H2SO4 Na2SO4或NaHSO4
(2)2SO2+O22SO3
SO3+H2O===H2SO4
(3)SO2+2OH-===SO+H2O
(4)0.735千克
22.(11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下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中收集到的物质是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装置: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净化装置→氨气还原氧化铜装置→产物①收集装置→产物②收集装置。
(1)该装置属于“固(Ⅰ)+固(Ⅱ)气”装置,实验室选择氯化铵固体与消石灰反应制氨气,发生的反应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装置中用U管干燥氨气,只能用固体干燥剂,干燥氨气须用碱石灰、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等碱性干燥剂,不能用酸性干燥剂,也不能用氯化钙。
(3)根据实验目的可知,硬质试管C中的固体为氧化铜,发生反应:2NH3+3CuO3Cu+N2+3H2O,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逐渐变成红色。
(4)反应生成的N2及水蒸气和未反应的NH3均会从C装置中进入D试管中,因为水蒸气在冰水的作用下转化为液态水,NH3极易溶于水,故D中收集到的是氨水。E装置收集到的是N2。
答案 (1)固体NH4Cl和Ca(OH)2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碱石灰(或CaO) 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2NH3+3CuO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 氨水 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纸变蓝;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无水硫酸铜变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