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22张PPT)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课件)(共22张PPT)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3.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3 20:57:1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2张PPT)
观 沧 海
曹操
导入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学习目标
01
02
03
04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宏大的抱负,气势雄伟,风格慷慨悲壮。
代表作有: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军事著作《孙子略解》等。
写作背景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悠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袁绍。袁绍残部逃至乌桓,预借乌桓之力,以求东山再起。曹操乘胜追击,征讨袁绍,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归途时,曹操登临碣石山,观看沧海壮丽景色。此刻,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写下《观沧海》,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文体知识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制谱度曲,采集民间歌谣等。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文学常识

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碣石 沧海 澹澹 竦峙
萧瑟 哉
jié
cāng
dàn
Sǒng zhì
Xiāo sè
zāi
整体感知
2.读准节奏,二二拍。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
3.个别读,齐读。
1.读准字音。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文本研读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内容由“观”字展开,是登山所见。
文本研读

2.作者写了哪些景象,其中哪些是靜景?哪些是动景?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作者写了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日月、星汉。其中海水、洪波是动景,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势;山岛、树木、百草是靜景,烘托了大海的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大海不仅浩瀚辽阔,而且美丽多姿。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是实写,日月、星汉是虚写,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豪迈气概。
文本研读

3.哪一句诗是写的全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的全景,表现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文本研读

4.这首诗创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勾画出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日月”四句,诗人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大海的雄壮,创造出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文本研读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辽阔与壮美来表现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文本研读

6.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诗人的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诗人很巧妙地把眼前之景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把情包含在景中,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文言知识积累

1.词类活用
东 东临碣石。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一词多义
以 歌以咏志。 介词,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3.特殊句式
倒装句 歌以咏志。
宾语前置 正常语序为“以歌咏志”。
小结

通过全诗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曹操眼前那片壮的大海早已和自己的雄志融合在了一起。他拿自己与大海相比,旨在抒发想要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曹操看见了大海,找到了表达胸中志向的寄托;大海遇见了曹操,波澜壮阔的气象,博大包容,吞吐日月的胸怀更能在诗歌中得以表现出来。
拓展阅读

曹操年少时聪明过人,好游猎,多机变。尽管他出身卑微,却有着远大抱负。不但博览群书,还尤其喜爱研习兵法,这为他战绩辉煌的戎马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20岁时被举为孝廉,刚一上任,就申明禁令、整肃法纪,下定决心要秉公执法,严惩一切作奸犯科之人。初入仕途,他意气风发,渴望荡涤不正之风;久经沙场,他杀伐决断、雷厉风行,唯愿建立不世功勋。身份在变,地位在变,不变的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
适用主题:理想/雄心
拓展阅读

曹操视野广阔、气魄宏大,堪称一代枭雄。除了杰出的个人才能之外,曹操的过人之处还表现在他的用人理念上。为了广纳贤才,曹操曾三下“求贤令”,创造性地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方针。他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若凡事都求全责备,长此以往恐再无可用之人。曹操曾直截了当地提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即便是不仁不孝之人,也可大胆选拔任用。他知人善察,能从微末小事洞悉一个人的能力,并委以重任。因此,他身边猛将谋臣无数,这种群贤毕至的盛况古今少有,至今仍传为美谈。
适用主题:求贤/伯乐
拓展阅读

曹操与袁绍既是旧友,又是劲敌。当时袁绍势大,为了号召天下兵马一同伐曹,袁绍命下属陈琳写了一篇讨贼檄文。陈琳笔力强劲,历数曹操及其先祖的罪行,将曹氏一族骂得体无完肤。袁绍兵败官渡之后,曹操生擒陈琳,众人都以为陈琳性命不保,然而曹操却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地放过了他。不仅如此,他还将自己手下私自通敌之人的罪证尽数焚毁,表示既往不咎。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曹操的豁达胸襟吸引了诸多贤才为他效力,这才建立了不世功勋。
适用主题:宽容/豁达
感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