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缺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缺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2-05 19: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第Ⅰ卷30分,第Ⅱ卷90分。客观试题涂在答题卡上,主观试题分别写在答题纸和作文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答题纸、作文纸分别交上来。
第Ⅰ卷 (选择题30分)
一、(16分,每题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箜篌 精悍 芙蓉 匪我衍期
B.阡陌 垝桓 芰荷 其黄而陨
C.葳蕤 侘傺 桑葚 绕树三匝
D.伶聘 羁鸟 采薇 青青子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府吏见叮咛 见:我 忍尤而攘诟 攘:忍受。
B.始适还家门 适:出嫁 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C.故作不良计 计:打算 桃李罗堂前 罗:排列。
D.自可断来信 信:书信 淇水汤汤 汤汤:水势很大的样子
3.下列加点的“相”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好自相扶将        B.仰头相向鸣 ??C.嬉戏莫相忘        D.及时相遣归
4.选出下列句中全部含有偏义复词的一项:
①便可白公姥 ②否泰如天地 ③其日牛马嘶
④贵贱情何薄 ⑤昼夜勤作息 ⑥女行无偏斜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⑧何方圜之能周兮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③⑤       D.②③⑤⑦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丁学良就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B.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这些发生在城市里的不文明现象,令人气愤。
C.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独特,秀色可餐,别的不说,单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枫叶就够令人神往的。
D.主任对小李的即席发言十分赞赏,认为他的话的确是抛砖引玉,耐人深思,表达了大家共同的愿望。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网络的神奇魔力迅速改变着世界。人们享受网络的诸种便利的同时,也不时遭遇
网络谣言的伤害甚至侵扰。
B.浙江省检察机关对今年省内发生的两起血铅超标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
处理,追究了19名相关人员的纪律责任。
C.人们的悲哀在于,应该珍惜的时候不懂得珍惜,而懂得珍惜的时候却失去了珍惜的机会 。
D.现任政府如果不能推动官员财产公开,把权力晒在阳光下,就难以真正改变目前公款消费、权力寻租,也就无法保证反腐的有效性和长久性。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 , , ; , , ,这又是另一方面。
这是一方面 ②很难摆脱商品化的命运 ③具体做法是增加小说的文化味道。
④希望在小说中增加点耐人寻味的东西以提高作品的“档次” ⑤因而始终把消闲和娱乐放在首位 ⑥有才华的武侠小说家总是不满足于单纯的商品化倾向
⑤②①⑥③④ B.②⑤①⑥④③
C.⑤⑥①④③② D.②①⑤⑥③④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 “五经”之首。 B.“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屈原的《离骚》是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局,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D.《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二、(6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1题。
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
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
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
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
“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ù,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
“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
《字汇补·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ì,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í,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á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
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
(选自2014年第7期《咬文嚼字》,略有删节)
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被认为是一种污染。
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
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
D.“雾霾”并非新词,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但“雾霾”近来频繁兼职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雾柔美朦胧神秘,常被诗人吟咏,而霾如今成了一种污染。
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
C.“霾雾”是“夹杂有尘的霾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
D.“霾” 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在周代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
1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样的。
B.“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
C.《晋书·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
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
三、(8分,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已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轫,将焉用之?”大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濂傅太子先后十余年,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使归于道,至有关政教及前代兴亡事,必拱手曰:“当如是,不当如彼。”皇太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濂从容言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审能行之,则心清而身泰矣。”帝称善者良久。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卒于夔,年七十二。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已论赏赉 赉:赏赐。
B.历据汉、唐故事 故事:一种文学体裁
C.坐客为谁,馔何物 馔:吃喝
D.未尝讦人过 讦:揭发。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濂诚谨的一组是(2分)
①凡一言动,皆以礼法讽劝? ②当如是,不当如彼?
③车驾祀方丘,患心不宁 ④濂具以实对?
⑤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⑥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A.①④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赏罚适中 处分适兄意
B.濂惟举其善者曰 莫令事不举
C.则心清而身泰 屈心而抑志兮
D.间召问群臣臧否 取道芷阳间行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聪敏好学,记忆力很强。他先后跟随梦吉和吴莱学习,通晓《五经》,后来
被举荐担任了翰林编修,因父母年老坚辞不就。
B.宋濂对《春秋》有自己的见解。他奉召讲解《春秋左氏传》时,说《春秋》是孔
子褒善贬恶的书,如果能遵行,则赏罚公正,天下安定。
C.宋濂很受太子敬重。担任太子的老师十几年,宋濂对太子的言行都用礼法来劝导,
使其符合正道,太子都恭敬地接受。
D.宋濂多次受到太祖的称赞。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很生气,认为他是不敬,诽
谤。只有宋濂认为他是尽忠太祖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90分)
四、(26分)
16.翻译下面句子(8分)
⑴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4分)
? ⑵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4分)
17.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邯郸道上
清·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墓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①。
注①: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运用那些意向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本诗结尾句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18.根据原文内容填空(10分)
①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②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③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④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
⑤民生各有所乐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
五、(14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庭坚:与苏东坡比肩的文化大家
黄庭坚幼时聪颖早慧,属于神童。他5岁就能背诵五经,“坚幼警悟,读书五行俱下,数过辄忆。”他的父亲黄庶追慕古代大哲,用上古时帝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八恺”之一“庭坚”为其命名。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黄庭坚从小就深受文化的浸染,他的出类拔萃也就不令人感到意外了。
父亲的去世使得15岁的黄庭坚不得不跟着舅舅到淮南游学。在扬州,他认识了诗人孙觉。孙觉是著名经学家胡瑗的高足,对黄庭坚极为赞赏,后来干脆把自己的女儿兰溪许配给了他。两位长辈的悉心教育,让黄庭坚受益匪浅,他们清廉的官风,也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嘉祐十一年乡试时考官李询击节称绝,谓“此人不惟文理冠扬,异日当以诗名擅四海”。第二年终登进士榜。
对黄庭坚一生影响最大的,当然是苏东坡。他以一块洮河石砚作为见面礼,登门以弟子的身份拜见了老师,正式成为苏东坡的学生。随着师徒二人聚会京城,黄庭坚也迎来了他一生最快乐的时光。在汴京三年的时间里,黄庭坚与苏东坡朝夕相伴,得以亲耳聆听老师的教诲,受益良多。他对苏东坡极为仰慕,痛惜跟老师学得太晚。苏东坡也为这样的奇才弟子而十分高兴,说“又得天下才,相从百忧散”。俩人在一起讲道论艺,酬唱赠答,切磋诗文,鉴书赏画,诗词唱和达百篇之多。此时黄的诗歌创作达到一个高峰,他的声名也越来越高,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以至有了双星闪烁、“苏黄”并称的说法。可以说,得遇恩师苏东坡,是黄庭坚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与黄庭坚过人的才华相比,他一生的仕途极为黯淡。当官不得领导喜欢,关键在于他总是坚持以民为本,“民为贵,君为轻”,把百姓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施仁政,抚黎民,建功业”。例如他在《虎号南山》中,对虐民的苛政就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流民叹》则描述了震后又大涝,数万灾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图景。这些作品渗透出强烈的关心国运民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仁政爱民也成为他从政的核心理念,他曾摘“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来勒石自警,展现了感人的人道主义的精神。
随之,他终因朋党之争和文字狱而遭贬。贬谪诏书下达时,左右的人皆因蛮荒之地,少有人烟而替他哭泣,而黄庭坚却说:“四海之内,皆为兄弟,浮生若梦,来去无迹,凡有日月星辰明耀之地,无处不可寄此一生,又有何忧?”
或许正是在政治上屡受打击、生活上经历了太多的不如意,让黄庭坚有了更多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反而成就了他文学艺术上的辉煌。
黄庭坚“擅文章、诗词,尤工书法”,他首先为人所推崇的就是诗词。“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曼妙诗句,皆出自他的手笔。他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对宋代诗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他认为“诗,乃至一切艺事,不能落于俗格”。那何为“不俗”呢?“不俗”有两种:“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笔下无一点尘俗气”,是为诗品不俗;“临大节不可夺”“与天地相终始”,则为人品不俗。在二者的关系上,他提出“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说到底在他眼中,没有人品的高洁,诗品必然俗不可耐。
  黄庭坚说得好,做得更好。他的一生,屡受恩师苏东坡的牵连,但他从未为避免贬谪而与老师划清界限,更不会暗施冷箭。这种人生境界,保证了他诗歌的骨力,读来不仅意境悠远,而且荡气回肠。
与诗歌相比,黄庭坚的书法更为有名。
黄庭坚书法师从周越,一学就是二十年,他行笔中一波三折之势即受益于此。尽管黄庭坚练字刻苦,但作品却难入高手法眼。一次应宝梵寺住持之请作草书数纸,苏东坡甚是赞赏,但钱勰认为太俗。钱勰说:“你如果见过怀素《自叙帖》,就明白其中的原因了。”黄自此不肯为人作草书。
  不过黄庭坚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一边从王羲之等大家的书法中汲取营养,一边师法自然,苦思突破的路径。船工划桨的整齐动作激发了他的灵感,得以初悟草书真谛。被贬为涪州别驾,意外地见到了怀素《自叙帖》真迹,将《自叙帖》借回家,废寝忘食地临摹和研究,草书技法由此突飞猛进。
通过兼收并蓄,大胆创新,黄庭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终得自立门户,与苏东坡、米芾、蔡襄被时人并称“宋四家”。
“诗品、书品、人品”,黄庭坚的艺术品格,是留给我们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他“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的风骨,更是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精神境界。
(摘自2014年第3期《文史天地》,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黄庭坚的父亲用高阳氏后裔“八恺”之一的“庭坚”为儿子命名,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期待。良好的家庭环境使黄庭坚从小深受文化浸染,为他的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成为苏轼的学生后,黄庭坚有相见恨晚之感,而苏东坡也把黄庭坚亦看成最得意的弟子,认为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百忧可散,欣喜有加。
C.黄庭坚的《虎号南山》《流民叹》等众多作品中流露出的是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这种强烈的国运民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他仕途发展的助推剂。
D.黄庭坚对于他人生仕途的遭遇比较淡然,这种淡然是他屡受打击、饱经坎坷的结果,也是他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果。
E.黄庭坚师从周越二十年的书法成就,苏轼比较认可,但钱勰却认为黄庭坚只有见到并临摹了怀素的《自叙帖》,他才能够成为书法上的名家。
(2)试结合传记从“与苏东坡比肩”方面分析黄庭坚的艺术成就。(4分)
(3)试结合传记简要分析黄庭坚性格特点。(6分)
六、写作(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想知道一棵树的年龄吗?请数数它的年轮。
你想知道一条鱼的年龄吗?请看看它的鳞纹。
你想知道一匹马的年龄吗?请摸摸它的牙齿。
你想知道一件古物的年代吗?请测试它氧化的程度。
时间在每样东西上都留下了痕迹,只要你细细观察,即使是一分一秒,万物都在变化。抓住时间,改善自己,改善环境,改善世界。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请以“时间的痕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⑵不少于800字;⑶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