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针对性训练 (1.4-1.6)A
一、选择题
1. (2023 邵阳)邵阳市新宁县有着“百里脐橙连良山”的美景。果农合理施用氮肥,脐橙树叶色浓绿,下列属于氮肥的是( )
A、CO(NH2)2 B、K2SO4 C、Ca3(PO4)2 D、KCl
2.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酸性土壤不适宜某些作物生长,下列物质可用来中和土壤酸性的是( )
A、二氧化硫 B、稀盐酸 C、熟石灰 D、干冰
3. 紫甘蓝是大众爱吃的蔬菜,含丰富的花青素。花青素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在凉拌紫甘蓝丝时,观察到菜丝变成红色,可能是加入了下列哪种调味品( )
A、食盐 B、食用纯碱 C、山茶油 D、食醋
4. (2023 株洲)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 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
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 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 某实验室的药品按物质分类放置,部分药品摆放如下表:
若科学老师需要KClO3固体,他能取到该药品的药品柜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 (2023 眉山)实验小组用传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
B、30s时,溶液中溶质为HCl和NaCl
C、60s时,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D、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入稀NaOH溶液
7. 为研究碱的化学性质,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其中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A、溶液呈红色 B、有白色沉淀生成 C、无明显变化 D、有蓝色沉淀生成
8. (2023·杭州)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溶液X显酸性
B、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
C、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
D、向X加入锌粒有气体生成
9.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B C D
10.下表是有关已变质的NaOH溶液的四个实验方案,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1.(2023 包头)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12.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结论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法。下列根据已有事实或结论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
13.(2023 孝感)某实验小组用一定量大理石(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和30g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充分反应后,将反应后的剩余物过滤(不考虑溶质损失),向滤液中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6%的碳酸钠溶液,测得滤液的pH与加入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CO2的质量为0.88g
B、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34g
C、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三种溶质
D、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Cl2=CaCO3↓+2NaCl
14.实验室有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小嘉想探究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已完全变质,设计了两种方案:①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a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②取部分试液,滴入过量CuCl2溶液,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对于上述两种方案,你认为( )
A、两种方案都行 B、方案①行,方案②不行
C、两种方案都不行 D、方案①不行,方案②行
15.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加的氢氧化钡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向a点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B、b点有两种沉淀
C、c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
D、d点时烧杯中只有四种物质
二、填空题
16.碳酸钠俗称纯碱,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国化学先驱侯德榜发明的“侯氏制碱法”使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的制碱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化学反应2NaHCO3Na2CO3+X+CO2↑,是制碱工艺中的一环。
(1)上述化学方程式中X的化学式是________。
(2)生成物中的Na2CO3在物质分类上属于______。
(3)从化学反应类型角度分析,上述化学反应属于________。
17.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A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 (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
(2) 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
(3) CD段气球体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18.实验室有三瓶白色固体粉末,分别是氯化钠、碳酸钠、碳酸钙中的某一种,为了区分它们,小明取少量三种固体样品分别放入A、B、C三个烧杯中,再往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
(1)静置后,发现A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则该沉淀是_________。
(2)小明继续往B、C烧杯中分别滴加少量的硝酸银和稀硝酸,根据实验现象,判断B烧杯中是氯化钠溶液,写出 B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乐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来研究碳酸钠的性质。实验结束后,如图乙所示,把①、③两支试管中的物质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充分混合后发现白色沉淀明显增加。
(1)写出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时,试管③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20.豆腐是我国传统美食,图甲是制作豆腐时添加卤水让豆腐成块的环节。卤水是氯化镁、氯化钠等的混合液,能点豆腐的是氯化镁。为了测定卤水中氯化镁的含量,小明开展了如下实验:取m1克卤水,慢慢加入碳酸钠粉末,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至溶液pH>10,生成沉淀的质量如图乙所示。(化学方程式:MgCl2+Na2CO3=MgCO3↓+2NaCl)
(1)加入碳酸钠的质量要直至溶液pH>10, 此时对应图乙中的点可能是______。
(2)根据实验数据,小明计算氯化镁的含量:a%=(m2/m1)ⅹ100%。请判断小明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
(3)食盐中若含有氯化镁容易结块(如图丙),现有半烧杯该食盐的溶液,请写出完成除杂的操作和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
21.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钡、氢氧化钾、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小明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设计并完成了如图实验:
(1)由步骤Ⅰ的现象,推断白色固体中肯定不含______。
(2)小明根据现象a得出结论: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钾、硫酸钾和硝酸钡,则现象a为_____。
22.小科在做“碱和盐的性质”实验时,将NaOH溶液加入到CaCl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产生。白色沉淀是怎么产生的呢?
(1)小陈认为是NaOH溶液变质导致的,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小科认为是氢氧化钙溶解度小导致的。为了验证猜想:取该白色沉淀少许,加水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向其中通入______气体,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从而证明其猜想是正确的。
23.人们对溶液认识的不断深化促进了电离理论的提出。以下是历史上部分化学家提出“电离学说”的观点:
材料一:1834年,德国化学家格罗特斯在解释水的电解反应的机理时指出:在电流的作用下,水分子变为带负电荷的氧原子和带正电荷的氢原子。法拉第同意并提出:电离是在电流作用下产生的。
材料二:1883年,法国化学家拉乌尔在研究溶质的实验基础上,猜想盐溶液中存在某种电离。他认为:构成盐的组分——“正电基”及“负电基”是简单地混合在盐溶液中的。
材料三: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累尼乌斯在前人实验成果及自己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电离理论。他认为:当盐溶解在水中时,会自动地离解而并非只有在电流通过时才发生离解。他认为溶于水能电离出H+的物质就是酸,溶于水能电离出OH-的物质就是碱。酸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了酸的强度;同样,碱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决定了碱的强度。
(1)拉乌尔提出的“电基”即________。(填微观粒子名称)
(2)已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和碳酸,硫酸溶液的pH小于碳酸溶液。根据阿累尼乌斯的理论解释:当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硫酸溶液的pH更小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事实能支持“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是_______。
A、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铜溶液呈酸性
B、食盐晶体不导电,溶于水形成溶液后就可以导电
C、稀硫酸中含有大量H+,98%的硫酸溶液中几乎不含H+
D、酸在溶液中自动离解出H+,碱在溶液中自动离解出OH-
E、H+与OH-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H+与Cl-可以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三、探究题
24.(2023·舟山)小舟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人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小舟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舟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_____(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溶液和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舟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 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是____。
25.(2023·丽水)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______;
(2)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_______(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3)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4)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_______质量的测定。
四、简答题
26.“灰汤粽" 是温州的一种特色粽子,把隔年稻草烧后留下的草木灰用热开水泡开,沥出灰汤水,用于浸米和煮粽。小明了解到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钾,还含有少量氯化钾、硫酸钾。为测定草木灰浸出液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小明做了如下实验:取100g草木灰浸出液加入烧杯中,再将80g稀盐酸平均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后,测得的实验数如表所示。(稀盐酸与碳酸钾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HCl+K2CO3=2KCl+H2O+CO2↑)
(1)小明欲测定灰汤水的酸碱度,请写出用pH试纸测定灰汤水pH的方法:__________。
(2)第3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__。
(3)草木灰浸出液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7.实验室制取CO2时,选择合适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有利于减少盐酸的浪费。小博分别取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7.3%、14.6%、21.9%的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进行了三组实验,实验中每2分钟用电子天平测量生成的 CO2质量,数据记录见表。
组别 时间/分 0 4 8 12 16 20
1 7.3%盐酸生成的 CO2质量/克 0 1.06 1.66 2.10 2.34 a
2 14.6%盐酸生成的CO2 质量/克 0 1.66 2.12 2.28 2.30 2.30
3 21.9%盐酸生成的CO2 质量/克 0 1.96 2.16 2.20 2.20 2.20
请根据上述信息回答问题:
(1)小博推测表中a的值小于2.58,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原因_________。
(2)小博用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1.9%的盐酸进行实验,充分反应后,请计算盐酸溶液的实际用量(保留2位小数)。
(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CO3=CaCl2+H2O+CO2↑)
(3)小博猜想盐酸的浪费可能跟盐酸的性质有关,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他设计了如下装置加以检验,并记录下表数据。比较 m1、m2、m3的大小________。
组别 A中盐酸的质量/g A中盐酸的浓度 B中白色沉淀的质量
1 100 7.3% m1
2 100 14.6% m2
3 100 21.9% m3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D A D D B B A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B B C
二、填空题
16.(1)H2O (2)盐 (3)分解反应
17.(1)盐酸
(2)HCl+NaOH=NaCl+H2O
(3)NaOH和CO2反应,消耗瓶中的二氧化碳,导致瓶内气压下降,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体积增大。
18.(1)碳酸钙(或CaCO3) (2)AgNO3+NaCl=AgCl↓+NaNO3
19.(1)H2SO4+Na2CO3=Na2SO4+H2O+CO2↑
(2)NaCl、BaCl2
20.(1)D
(2)不正确,m2是碳酸镁的质量,不是氯化镁
(3)逐滴加入碳酸钠直到不再产生沉淀,再过滤蒸发结晶
21.(1)硫酸铜 (2)白色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
22.(1)2NaOH+CO2=Na2CO3+H2O (2)CO2
23.(1)离子 (2)硫酸在溶液中的电离程度大于碳酸 (3)BD
三、探究题
24.(1)不支持
(2)产生红褐色沉淀
(3)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25.(1)Cu(OH)2
(2)部分变质
(3)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4)CO2(二氧化碳)
四、简答题
26.(1)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草木灰浸出液,滴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顔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2)HCl、KCl、K2SO4
(3)解:CO2质量=100g+80g-175.6g=4.4g
设100g草木灰浸出液中K2CO3的质量为x。
2HCl+K2CO3=2KCl+H2O+CO2↑
138 44
x 4.4g
=
x=13.8g
K2CO3%=×100%=13.8%
答:草木灰浸出液中K2CO3的质量分数是13.8%。
27.(1)生成二氧化碳的速率越来越慢,12s~16s,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0.24g;所以16s~20s,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0.24g,所以a<2.58g
(2)解:设实际消耗的盐酸溶液的中溶质质量为x。
由表可知:充分反应产生CO2质量为2.2g。
2HCl+CaCO3=CaCl2+H2O+CO2↑
73 44
x 2.2g
=
x=3.65g
实际消耗的盐酸溶液的质量==16.67g
(3)m1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