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统编版(部编版 )
20 青山不老
导入
视频观赏
谈话激趣
晋西北的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环境的恶劣使人很难看到绿色。然而在此情况下,一位老人却以自己的执着,创造出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青山不老”表面上说青翠的高山永远不老,实际上是按时着老人的精神永远流传。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梁衡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老人。
作者简介
梁衡,1946年出生于山西霍州,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著名散文家、学者、记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代表作和入选教材作品有:《大无大有周恩来》《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杆拍遍》《没有新闻的角落》等。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现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写作背景
以晋西北的老人为写作背景。晋西北地处吕梁山脉的黄土高原,这里的农民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顽强地生存着。这里的老人中有的曾经当过纤夫、有的远走他乡以唱戏为生,更多的则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耕种养家,刻满皱纹的脸和长满厚茧的手都是他们饱经沧桑的印证。
学习字词
多音字
卷
juǎn
(卷曲)
juàn
(试卷)
劲
jìn
(使劲)
jìng
(强劲)
趣学生字
查生词
肆虐
任意残杀或迫害;起破坏作用。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
盘踞
非法占据;霸占(地方)。文中指晋西北经常受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的迫害。
归宿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文中指青山是老人生命的终结地。
劲挺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文中指杨树和柳树在山洼、山腰里的挺立着,生命力非常旺盛。
趣学生字
近反义词
治理—
领悟—
肆虐—
凶猛—
整治
宏伟—
勇敢—
恭敬—
风雨同舟—
近义词
反义词
领会
暴虐
凶悍
渺小
懦弱
傲慢
各奔前程
趣学生字
词语拓展
形容共度难关的词语。
和衷共济
共襄盛举
万众一心
风雨同舟
齐心协力
众志成城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整体感知老人崇高的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2. 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小组讨论:课文关于老人的信息你知道多少?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
初读课文
课文关于老人的信息你知道多少?
人物 ______ 年龄:
外貌特征:
生活地区:
主要事迹
81岁
瘦小、手端一杆旱烟袋、拄着拐杖
在中国晋西北地区植树造林、资助村民
老人
中国晋西北
初读课文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三千七百亩林网
350多个操场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1段写了什么?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1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1段写了什么?
写了院子外面绿意浓浓的山林景观,展示了一幅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喜人画卷。
品读课文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作者如何进行描绘山沟?
由特写镜头进入,短短的几句话,就从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方面对窗外的绿色进行了生动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这山沟里绿色的赞美。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读着这样的青山,你的脑海中会出现哪些词语?
畅所欲言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2段写了什么?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
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早、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2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2段写了什么?
写了这条山沟所处的“大”背景——环境恶劣。
品读课文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早、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通过哪里可以看出这是怪物盘踞之地?
通过两个“是”来说明这条山沟的险恶——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当地县志记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引用当地县志记载有什么好处?
引用县志作为旁证,证明自古以来,这里的环境就一直十分险恶、可怕。引文有很强的说服力。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如此险恶”表明什么?“竟”表现出什么?
“如此险恶”表明此地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竟”表现出“我”的惊叹之情。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读完第1、2段,你发现了什么?
畅所欲言
晋西北地区的恶劣环境
植树造林后的绿色长廊
变化巨大
品读课文
推测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晋西北地区的恶劣环境?
畅所欲言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3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3段写了什么?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六十五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汉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他已经八十一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要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3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3段写了什么?
写了老人住的院子里的“小”环境——生活艰苦。
品读课文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从中可以看出老人生活怎么样?表达作者对老人怎样的态度?
老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俭朴、单调的生活,表明种树已经成为老人生活的全部,表达了作者对老人持之以恒的精神的敬佩。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六十五岁那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六十五岁那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由交流
五位老汉离世
老伴静静离世
女儿三番五次接他遭拒
品读课文
“六十五岁那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从三个典型事例中你能想到什么?
从三个典型事例,突显老人十五年的默默付出。也让人不禁联想到,这十五年里,老人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又何止这三件事情!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六十五岁那年,......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为什么老人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因为老人知道这条山沟还需要他不断地种树绿化,因此他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老人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创造奇迹的?
畅所欲言
条件 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关键词句
山沟的大环境 (险恶)
院子的小环境 (艰苦)
地理环境
大风肆虐,“怪物”盘踞。
“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三间房,一个人。(简陋)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俭朴、单调)
历史记载
生活条件
三个典型事例
五位老汉离世;老伴静静过世;女儿三番五次接他去城里享福,他不走。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4-5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4-5段写了什么?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山洪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4-5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4-5段写了什么?
用一连串数据及村干部的讲述写出了不起的奇迹,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服感。
品读课文
“他敲着旱烟锅不紧不慢地说着,村干部在旁边恭敬地补充着……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从句子中一连串的数字可以看出什么?
从“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一连串的数字介绍了老人植树时间长、绿化面积广,写出了老人绿化家园的决心大、成绩突出。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在屋里说完话,老人陪我们到沟里去看树......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从老人陪我们一起来到沟里,作者能够体会到什么?
老人陪“我”来到沟里实地考察,“我”亲眼看到了老人种树的功绩,体会到了树木与恶劣自然环境抗衡的顽强,感受到了老人”栽树直到爬不起来为止”的宏伟设想。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老人说:“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好土啊!”从老人的话中,可以感受到老人对于植树造林是怎样的情感?
从老人的话中,可以感受到老人对植树造林的热爱、坚守与奉献。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在第五段中,为什么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畅所欲言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人与青山的关系:这片青山养育了老人,而老人也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一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6-7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6-7段写了什么?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品读课文
默读文段
默读课文第6-7段,圈画批注。
思考:文章第6-7段写了什么?
写了老人用生命捍卫着青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
品读课文
“看完树,我们在村口道别......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另一种东西”是指什么?
“另一种东西”表面指老人创造的绿洲,实际包含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奉献精神。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作为中心句,点明主题,总结全文。老人创造的绿洲不会变老,他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也会一直流传,永垂不朽。
自由交流
品读课文
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畅所欲言
“青山不老”是这篇散文的“文眼”,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主题形象鲜活起来,让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这个题目还包含了作者对老人的感谢、敬佩和祝福。
品读课文
如何理解“青山不老”的精神与品格?
畅所欲言
①“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创造的奇迹,实际上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
②“不老”则是说老人虽然会离开人世,但他种下的这片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
品读课文
结构梳理
大环境:险恶、可怕
青山不老
崇高的赞美
讲述奇迹
陈述环境
说明感悟
小环境:俭朴、单调
时间长、
面积大
青山不老
品读课文
全文分段
(1-3)开篇展示了一幅满眼绿色的宜人画卷,然后写这条山沟所处的“大”背景和院子里的“小”环境,衬托出改造山林的难度之大。
(4-5)用一连串的数据及村干部的讲述写出了不起的奇迹。
(6—7)老人用生命捍卫着青山,实现着自己的价值,老人的精神是不会老的。
品读课文
课文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
主题概括
拓展延申
视频观赏
小练笔
老人用勤劳的双手,以顽强的毅力和博大的胸怀将荒山变成了绿洲,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奇迹。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些什么?
家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预习第21课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