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检测卷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名师一号】2014-2015学年鲁科版化学选修四: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与速率 检测卷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4-12-06 09:54: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过关(二)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6分)
1.(双选)对于化学反应方向的确定不仅与焓变(ΔH)有关,也与温度(T)、熵变(ΔS)有关,实验证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应由ΔH-TΔS确定,若ΔH-TΔS<0则自发进行,否则不能自发进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温度、压强一定的条件下,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
B.温度、压强一定时,放热的熵增加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C.反应焓变是决定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唯一因素
D.固体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
解析 ΔH-TΔS<0时反应能自发进行,所以焓变和熵变是一定温度下化学反应能否自发进行的复合判据,选项A正确,选项C不正确;放热反应的焓变小于零,熵增加反应熵变大于零,都对ΔH-TΔS<0作出贡献。显然,放热的熵增加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所以选项B正确;固体的溶解过程,体系的混乱度增大,它是熵增加的过程,所以选项D不正确。
答案 AB
2.下列过程是非自发的是(  )
A.铜在空气中生成铜绿
B.NaCl晶体溶于水电离成Na+和Cl-
C.室温常压下CO2气体变成干冰
D.天然气燃烧
解析 铜变成铜绿、NaCl在水中的电离、天然气的燃烧都是自发的,室温常压下CO2气体变成干冰为非自发的。
答案 C
3.下列反应中,熵显著增加的反应是(  )
A.CO(g)+2H2(g)===CH3OH(g)
B.CaCO3(s)+2HCl(l)===CaCl2(aq)+CO2(g)+H2O(l)
C.C(s)+O2(g)===CO2(g)
D.3O2(g)===2O3(g)
解析 熵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气态熵值>液态熵值>固态熵值。
答案 B
4.关于化学平衡常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一定,一个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度成正比
B.两种物质反应,不管怎样书写化学方程式,平衡常数不变
C.温度一定时,对于给定的化学反应,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
D.浓度商Q解析 K是温度的函数,与浓度无关。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式有关,同一个化学反应,化学方程式书写方式不同,平衡常数不同,正、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互为倒数。浓度商Qv逆。只有C项正确。
答案 C
5.在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N2+3H2??2NH3达到平衡,若将平衡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产生的结果是(  )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不移动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 保持容积不变,若使各组分的浓度同时加倍,相当于原反应体系体积减半,压强加倍,v正、v逆都增大,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即正向移动。
答案 A
6.保持相同温度时,可逆反应2A(g)+B(s)??2C(g)在1×105 Pa达到平衡时的逆反应速率比在1×106 Pa达到平衡时的逆反应速率(  )
A.大  B.小
C.相等 D.不能确定
解析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减小压强,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答案 B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X2(g)+Y2(g)??2Z(g),在温度T1和T2时,产物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符合图示的正确判断是(  )
A.T1B.T1C.T1>T2,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D.T1>T2,正反应是吸热反应
解析 T2达平衡时用的时间短,说明T2温度下反应速率快,故T2>T1;T2温度下,反应达平衡时Z的量低,说明温度升高有利于平衡逆向移动,故逆反应为吸热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A
8.已知反应A+3B??2C+D在某段时间内以A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1 mol·L-1·min-1,则此段时间内以C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  )
A.0.5 mol·L-1·min-1
B.1 mol·L-1·min-1
C.2 mol·L-1·min-1
D.3 mol·L-1·min-1
解析 根据“同一反应中各物质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规律可得:v(C)=2v(A)=2×1mol·L-1·min-1=2mol·L-1·min-1。
答案 C
9.对于反应A+B―→C,如果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在10 ℃时,完成反应的20%需要54 min;将温度提高到40 ℃,完成反应的20%需要的时间为(  )
A.2 min B.3 min
C.6 min D.9 min
解析 温度每升高10 ℃,反应速率增加为原来的3倍,那么温度提高到40 ℃,反应速率增大到原来的27倍,所用时间为原来的。
答案 A
10.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NO(g)+CO(g)??N2(g)+CO2(g) ΔH=-373.2 kJ·mol-1,为提高该反应的反应速率,缩短达到平衡的时间,下列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加(正)催化剂
B.增大压强(体积减小)
C.给体系加热
D.从体系中不断移去部分CO2
解析 从体系中不断移去部分CO2,减小了CO2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
答案 D
11.硝酸生产工艺中,在吸收塔里发生如下反应:3NO2+H2O??2HNO3+NO(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为提高NO2的转化率,理论上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A.减压 B.增压
C.升温 D.加催化剂
解析 该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反应,由平衡移动理论可知,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可使平衡右移,从而提高NO2的转化率,加催化剂对平衡无影响,故选B。
答案 B
12.可逆反应A(g)+3B(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处于平衡状态,下列条件可以提高A的转化率的是(  )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增大压强 ④降低压强 ⑤加催化剂 ⑥除去C ⑦增加A ⑧增加B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②③⑥⑧ D.②④⑤⑦
解析 据勒·夏特列原理,降温、加压、减小C的浓度,增大B的浓度,平衡都会向右移动,A的转化率提高。
答案 C
13.下图表示某反应:
N2(g)+3H2(g)??2NH3(g) ΔH=-a kJ·mol-1(a>0)在某一时间段t0~t6中反应速率与反应过程的曲线图,则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一段时间是(  )
A.t0~t1 B.t2~t3
C.t3~t4 D.t5~t6
解析 从曲线图可看出,t1~t2平衡逆向移动,t2~t3保持平衡状态,t3~t4化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不移动,t4~t5平衡逆向移动,t5~t6保持平衡状态。所以t0~t1段NH3的百分含量最高。
答案 A
14.工业上合成氨一般采用700 K左右的温度,其原因是(  )
①适当提高氨的合成速率 ②提高H2的转化率 ③提高氨的产率 ④催化剂在700 K时活性最大
A.只有①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④
解析 合成氨反应: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能加快反应速率,但平衡混合气中NH3的含量降低;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平衡混合气中NH3的含量升高。为了兼顾温度对反应速率和平衡混合气中NH3的含量的影响,以及催化剂的活性温度,最终选择700 K左右的温度,因为此温度可以适当提高氨的合成速率,且在700 K时催化剂活性最大。
答案 D
二、填空题(共29分)
15.(8分)如图,有一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
X(s)+3Y(g)??2Z(g),为了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应选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高温 ②低温 ③高压 ④低压 ⑤加正催化剂 ⑥分离出Z
解析 由图像看,温度升高,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说明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又因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低温、高压、分离出Z都会使平衡向生成Z的方向移动。
答案 ②③⑥
16.(21分)某化学反应2A??B+D在四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A的浓度(mol·L-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据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1)在实验1中,反应物A在10~20分钟时间内平均速率为________mol·L-1·min-1。
(2)在实验2中,A的初始浓度c2=________mol·L-1,反应经20分钟就达到平衡,可推测实验2中还隐含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设实验3的反应速率为v3,实验1的反应速率为v1,则v3______(填“>”、“=”或“<”,下同)v1,且c3________1.0 mol·L-1。
(4)比较实验4和实验1,可推测该反应是________反应(填“吸热”、“放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可根据表中1的数据直接计算:
v(A)=
=0.013 mol·L-1·min-1。
(2)对比实验1和实验2可知,反应温度相同达平衡时A的浓度相同(均为0.50 mol·L-1)说明是同一平衡状态,即起始浓度也必须相等。c2=1.0 mol·L-1,仅仅是1和2中到达平衡的时间不相同。2要比1提前达到平衡状态,则达平衡所用的时间短,说明反应2使用了催化剂。
(3)对比实验3与实验1可知,从10 min到20 min,实验1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3 mol·L-1,而实验3中A的浓度变化值为0.17 mol·L-1,这说明v3>v1,从而知从0 min至10 minA的浓度的变化值要大于0.17 mol·L-1,即c3>(0.92+0.17)mol·L-1=1.09 mol·L-1。
(4)对比实验4和实验1可知,两实验的起始浓度相同,反应温度不同,达平衡时实验4中A的浓度小,说明了实验4中A进行的程度大,即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说明正反应吸热。
答案 (1)0.013
(2)1.0;使用了催化剂
(3)>;>
(4)吸热;因为升高温度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三、计算题(共15分)
17.在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0.10 mol的气态混合物充入10 L的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H2]=0.0080 mol·L-1。
(1)求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2)在上述温度下,该容器中若通入H2和I2蒸气各0.20 mol,试求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
解析 (1)根据题意知:
H2(g) + I2(g)??2HI(g)
起始量(mol·L-1) 0.010 0.010  0
变化量(mol·L-1) 0.0020 0.0020 0.0040
平衡量(mol·L-1) 0.0080 0.0080 0.0040
K===0.25。
(2)设转化了H2的物质的量为x,依据题意知:
H2(g) + I2(g) ?? 2HI(g)
 0.020 0.020 0
 x x 2x
 0.020-x 0.020-x 2x
由于温度不变,K不变,则有K===0.25,解得x=0.0040mol·L-1;
平衡时[H2]=[I2]=0.016 mol·L-1;
[HI]=0.0080 mol·L-1。
答案 (1)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25。
(2)达到平衡状态时,[H2]=[I2]=0.016 mol·L-1,[HI]=0.0080 mol·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