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营口)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 B.扁桃体和淋巴结
C.胸腺和脾脏 D.皮肤和黏膜
2.(2020八下·平定月考)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未治愈的感冒患者 B.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C.乙肝病毒 D.携带H7N9禽流感的家禽
3.(2019·齐齐哈尔)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以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注射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4.(2019·绵阳)2018年12月,某县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县政府迅速启动了传染病的预防方案。下列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 被污染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B.携带病原体的猪集中焚毁处理
C.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D.严查车辆,禁止猪肉制品运出
5.(2019七下·郓城期末)某地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卫生安全排查中,发现有些饮食店没有餐具消毒柜,当即对其进行查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可以预防 ( )
A.血友病 B.甲型肝炎 C.阑尾炎 D.沙眼
6.(2020八下·平定月考)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流感病毒抗体抵抗流感病毒 B.水痘病毒抗体能杀死水痘病毒
C.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 D.乙肝病毒抗体抵抗乙肝病毒
7.(2019·顺义模拟)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凭证,上面记录有接种卡介苗、百□咳、白喉、破伤风疫苗疫苗的记录,是儿童入托、入学和成年后就业的健康身份证。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B.计划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C.疫苗是一种能引起人体特定免疫反应的抗原
D.接种疫苗就是让被接种者获得永久免疫能力
8.(2019·日照)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B.女性注射了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以后就不会再患乳腺癌
C.人体唾液中的溶菌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
D.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后会出现腹泻,是因为他免疫功能低下
9.(2019·巴南)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其中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和纤毛的作用属于( )
A.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B.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D.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10.(2020八下·正安月考)四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图乙属于第三道防线
C.图丙表示抗原将抗体消灭 D.图丁属于第一道防线
11.(2020八下·丰县月考)下列几种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消灭患病动物,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B.多晒太阳,能预防佝偻病
C.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D.开窗通风,预防流感
12.(2019·广东模拟)“糖丸爷爷"顾方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引起该病的病 原体就是嗜神经病毒,下列疾病的病原体与它最相似的是( )
A.流感 B.扁桃体炎 C.疟疾 D.肺结核
13.(2020八下·平定月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都具有特异性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
D.抗原初次和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没有差异
14.(2019·泸县模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该病不会传染人,高温下病毒可彻底灭活)。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12月5日,泸州市合江县也排查出该病疫情,目前该病在我国呈点状分布,总体可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死的猪和携带该病毒的猪是该病的传染源
B.非洲猪瘟病毒从病毒的种类上来看属于细菌病毒
C.抗生素可以有效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D.严禁将疫区活猪、猪肉运出,对进出高速路的车辆消毒等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15.(2019九下·海淀模拟)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右图所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
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
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
二、判断题
16.(2020八下·平定月考)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17.(2020八下·平定月考)人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18.(2020八下·玉林月考)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19.(2020八下·玉林月考)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
20.(2020八下·平定月考)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这类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三、综合题
21.(2019·北部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人类死亡最多的幔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材料二:6月份是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峰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5岁及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以发热及手、足、口、臀部疱疹为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地预防手足口病,专家建议:①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②婴幼儿使用的奶瓶、餐具应充分清洗;③对门把手、桌面、儿童玩具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④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⑤勤洗手,避免用公用毛巾擦手。
(1)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角度分析,结核杆菌和肠道病毒属于 ,结核病人和手足口病患者属于 。
(2)接种卡介苗后,能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抵抗结核杆菌。某人想通过接种卡介苗来预防手足口病却达不到预防效果,原因是 。与此免疫相比,由皮肤、黏膜和白细胞等组成的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具有对 起作用的特点。
(3)在材料二的专家建议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22.(2018七下·揭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个别患者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该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传播快,多在夏季流行。
材料二: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治疗感冒和咳嗽等疾病的“万灵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于长期使用或用药不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1)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它属于 。
(2)手足口病患者康复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原因是当患者体内的抗原被清除后,身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 的能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使用抗生素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而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 。
(4)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具体做法有 。(至少写出一种)2
23.(2020八下·城阳月考) 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多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实验过程中,②应填写 .
(2)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这种免疫类型为 .
(3)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 .
(4)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
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
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
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
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
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写序号)。
24.(2019·呼伦贝尔)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2018 年11月,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由于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由于此项技术涉及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伦理问题,引起很大争议。
(1)由于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艾滋病流行环节的 。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①水痘 ②夜盲症 ③白化病 ④甲肝 ⑤糖尿病
(2)基因编辑技术现在仍充满未知的风险,因为基因是 片段,基因编辑有可能破坏人体原本正常的基因,从而导致难以预测的遗传病。
(3)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胸腺、淋巴结和脾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B.免疫的功能就是攻击肿瘤细胞
C.免疫对人体都是有利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能将与其结合的抗原直接吞噬
E.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25.(2020八下·北镇月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疽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 。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3)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这一措施属于 。
(4)为防止该病传播,采用把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的做法,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5)经注射疫苗后的家畜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免疫。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解:A. 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A符合题意。
B. 扁桃体和淋巴结,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
C. 胸腺和脾脏,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 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如下:
组成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指由外来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做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未治愈的感冒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携带H7N9禽流感的家禽是传染源。而乙肝病毒属于病原体。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外来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做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3.【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接种的卡介苗可以在婴儿不患病个情况下,产生能够抵抗结核菌的抗体,当有结核病菌侵入时,产生的抗体能够杀死侵入的病菌,由此可知,接种后能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增强婴儿了的抵抗力避免感染,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只需要对其中任意一个环境进行处理即可,如控制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4.【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被污染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携带病原体的猪属于传染源,集中焚毁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C.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
D.严查车辆,禁止猪肉制品运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5.【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B、某地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卫生安全排查中,发现有些饮食店没有餐具消毒柜,当即对其进行查封。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选项B符合题意。
ACD、血友病属于遗传病;阑尾炎是类为病菌侵入阑尾引起的;沙眼是少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所以选项A、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6.【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流感病毒抗体抵抗流感病毒、水痘病毒抗体能杀死水痘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乙肝病毒抗体抵抗乙肝病毒,都属于第三道防线,都是特异性免疫;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7.【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解:为了预防传染病,要对儿童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这种通过预防接种保护儿童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计划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
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计划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B正确;
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疫苗是一种能引起人体特定免疫反应的抗原,C正确;
接种疫苗就是让被接种者获得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力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D错误。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8.【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A、体内异常细胞通常是指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多为癌细胞,癌细胞为抗原,可被正常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人体通过免疫可以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A符合题意;
B、女性接种宫颈癌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但对乳腺癌不起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唾液中的溶菌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免疫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后会出现腹泻,这是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
2、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9.【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所以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和纤毛的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10.【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A.图甲皮肤的保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的有,故A正确。
B.图乙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而不是第三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免疫,故B错误。
C.抗原是指疫苗、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是抗体,抗体能够对特定的病原体清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图丙表示抗体将抗原消灭而不是抗原将抗体消灭,故C错误。
D.图丁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图中,图甲所示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图乙所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图丙表示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图丁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1.【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患病的动物属于传染源,消灭患病动物应该属于控制传染源,不符合题意。
B.多晒太阳,能够预防佝偻病,佝偻病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不符合题意。
D.开窗通风,预防流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符合题意。
【分析】(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12.【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属于寄生虫,是原生动物;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是病毒,可见A正确。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13.【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具有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A、B错误。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C正确。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人体时快,D错误。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14.【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死的猪和携带该病毒的猪是该病的传染源,A正确
B、非洲猪瘟病毒从病毒的种类上来看属于动物病毒,B错误
C、抗生素只对细菌具有灭杀作用,对病毒则没有作用,C错误
D、严禁将疫区活猪、猪肉运出,对进出高速路的车辆消毒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15.【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A、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病原体,此题中,按蚊只是传播疟原虫的媒介,不是病原体,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传染源是携带病原体的或者患病的人或者动物,可见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按蚊在疟疾这种传染病传染过程中,属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为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所以控制按蚊的数量可以防止传染病,C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这是属于控制传染源,不是保护易感人群,D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传染病极其预防,为基础题,此部分内容为重点内容,需要熟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流行起来需要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病原体、传染源的含义,病原体一般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生物,传染源是患者或者携带病原体的人或者动物;对患者采取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比如:体育锻炼、打疫苗等。
16.【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有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传染性,在传染初期,由于传染病的病原体致病性极强,所以传染性最强。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7.【答案】错误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但人患病并不一定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如心脏病等。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解答时可以从病原体的概念、特点、引起人患病的成因等方面来切入。
18.【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食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故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9.【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所以从现代免疫学的观点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故本题说法正确。
【分析】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0.【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泪液和唾液中溶菌酶有杀菌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形成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21.【答案】(1)病原体;传染源
(2)抗体;注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结核杆菌起作用,但它不能对多种肠道病毒发挥作用;多种病原体和异物
(3)②③⑤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一般是指细菌、病毒等,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源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结核杆菌和肠道病毒属于病原体,结核病病人和手足口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2)卡介苗在免疫学角度属于抗原,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结核杆菌,而抗体具有专一性,接种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结核杆菌起作用,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由皮肤和粘膜、白细胞组成的防线世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和异物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种,题干中, ①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这属于控制传染源;②婴幼儿使用的奶瓶、餐具应充分清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③对门把手、桌面、儿童玩具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④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⑤勤洗手,避免用公用毛巾擦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可见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1)病原体、传染源;(2)抗体、注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结核杆菌起作用,但它不能对多种肠道病毒发挥作用、多种病原体和异物;(3)②③⑤。
【分析】此题考查免疫、传染病及预防,为基础题,此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需要熟记基础知识,明确:病原体一般包括细菌、病毒等,在传染病角度属于病原体,在免疫学角度属于抗原,由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专一性。
22.【答案】(1)病原体
(2)抗体;特异性
(3)细菌
(4)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1)病原体是能使人或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根据题意,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它属于病原体。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这就是抗体,得过此病的人康复后,体内产生了抵抗此类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此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而对其他病毒不起抵抗作用,因而属于特异性免疫。
(3)抗生素是对抗细菌的药物,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起作用,而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所以抗生素不起作用。
(4)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要想预防传染病应该从这三个环节采取措施,如:要注意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等。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抗体、特异性,(3)细菌,(4)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几个概念:病原体:病原体是能使人或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源:能向外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3.【答案】(1)注射埃博拉疫苗
(2)抗体;特异性免疫
(3)病原体
(4)①④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本实验的变量是埃博拉疫苗,其它条件要完全相同,所以①是21天,②是注射埃博拉疫苗。(2)B实验中注射疫苗后,它进入体内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经过几周后,让体内产生抗体,在第二次再取活的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它存活下来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3)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埃博拉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病原体。(4)从预防传染病的三条途径看,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24.【答案】(1)易感人群;①④
(2)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3)A;E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传染病及其病因;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由于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艾滋病流行环节的易感人群。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白化病属于遗传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肾小管发生病变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水痘、甲肝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编辑技术现在仍充满未知的风险,因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编辑有可能破坏人体原本正常的基因,从而导致难以预测的遗传病。(3)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分析以下各种说法:
A.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淋巴结和脾,A不符合题意;
B.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免疫对人体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C不符合题意;
D.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者使抗原失去致病性,D不符合题意;
E.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已经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当麻疹病毒再次侵入人体,体内存留的抗体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其消灭,使人不再患麻疹,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E正确。
综上,正确的说法是AE。
【分析】1、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3、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等。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蛋白质。
4、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
25.【答案】(1)第一次处理后体内有了抗体
(2)对照
(3)切断传播途径
(4)控制传染源
(5)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病时,利用绵羊进行实验,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注射脱毒病菌没有患炭疽病,脱毒病菌属于抗原,使体内产生了抗体,第二次处理,甲组绵羊注射强度病菌没有患炭疽病,这是第一次处理后体内有了抗体。(2)乙组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的作用。(3)传染病是在人和人及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为防治炭疽病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这一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属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5)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病原体毒性减低,称为疫苗。它不具备感染性,经注射后,使家畜获得免役,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分析】免疫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科学探究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传染病的途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1 / 1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章末检测
一、单选题
1.(2019·营口)下列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 B.扁桃体和淋巴结
C.胸腺和脾脏 D.皮肤和黏膜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解:A. 具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属于人体第二道防线,A符合题意。
B. 扁桃体和淋巴结,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
C. 胸腺和脾脏,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 皮肤和黏膜,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如下:
组成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2.(2020八下·平定月考)不属于传染源的是( )
A.未治愈的感冒患者 B.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C.乙肝病毒 D.携带H7N9禽流感的家禽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指由外来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做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因此,未治愈的感冒患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携带H7N9禽流感的家禽是传染源。而乙肝病毒属于病原体。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外来的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做病原体,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3.(2019·齐齐哈尔)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以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注射疫苗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A.控制传染源 B.消灭病原体
C.保护易感人群 D.切断传播途径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婴儿出生后,医院就给接种卡介苗,接种的卡介苗可以在婴儿不患病个情况下,产生能够抵抗结核菌的抗体,当有结核病菌侵入时,产生的抗体能够杀死侵入的病菌,由此可知,接种后能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增强婴儿了的抵抗力避免感染,是对易感人群采取的措施,所以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预防传染病只需要对其中任意一个环境进行处理即可,如控制传染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人群。
4.(2019·绵阳)2018年12月,某县发现了非洲猪瘟疫情,县政府迅速启动了传染病的预防方案。下列预防措施中,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
A. 被污染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
B.携带病原体的猪集中焚毁处理
C.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D.严查车辆,禁止猪肉制品运出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被污染的饲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不符合题意;
B.携带病原体的猪属于传染源,集中焚毁处理,属于控制传染源,B符合题意;
C.被污染的猪舍进行彻底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不符合题意;
D.严查车辆,禁止猪肉制品运出,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如下:
(1)控制传染源:“五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消灭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媒介
(3)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锻炼
5.(2019七下·郓城期末)某地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卫生安全排查中,发现有些饮食店没有餐具消毒柜,当即对其进行查封。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可以预防 ( )
A.血友病 B.甲型肝炎 C.阑尾炎 D.沙眼
【答案】B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B、某地有关部门对校园周边饮食卫生安全排查中,发现有些饮食店没有餐具消毒柜,当即对其进行查封。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传播消化道传染病,甲型肝炎属于消化道传染病,选项B符合题意。
ACD、血友病属于遗传病;阑尾炎是类为病菌侵入阑尾引起的;沙眼是少眼衣原体感染结膜引起的,所以选项A、C、D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6.(2020八下·平定月考)下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流感病毒抗体抵抗流感病毒 B.水痘病毒抗体能杀死水痘病毒
C.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 D.乙肝病毒抗体抵抗乙肝病毒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流感病毒抗体抵抗流感病毒、水痘病毒抗体能杀死水痘病毒属于第二道防线、乙肝病毒抗体抵抗乙肝病毒,都属于第三道防线,都是特异性免疫;溶菌酶能杀死许多病菌属于第二道防线,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故答案为:C。
【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7.(2019·顺义模拟)预防接种证是儿童接种疫苗的凭证,上面记录有接种卡介苗、百□咳、白喉、破伤风疫苗疫苗的记录,是儿童入托、入学和成年后就业的健康身份证。根据文中信息,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计划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
B.计划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C.疫苗是一种能引起人体特定免疫反应的抗原
D.接种疫苗就是让被接种者获得永久免疫能力
【答案】D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计划免疫
【解析】【解答】解:为了预防传染病,要对儿童进行有计划地预防接种,这种通过预防接种保护儿童的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计划免疫是通过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A正确;
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计划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病原体起防御作用,B正确;
疫苗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疫苗是一种能引起人体特定免疫反应的抗原,C正确;
接种疫苗就是让被接种者获得免疫能力,这种免疫力有永久性和暂时性的,D错误。
【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
8.(2019·日照)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以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
B.女性注射了预防宫颈癌的疫苗以后就不会再患乳腺癌
C.人体唾液中的溶菌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属于第三道防线
D.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后会出现腹泻,是因为他免疫功能低下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解:A、体内异常细胞通常是指非正常增殖的细胞,多为癌细胞,癌细胞为抗原,可被正常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人体通过免疫可以监视、识别、清除体内的肿瘤细胞,A符合题意;
B、女性接种宫颈癌疫苗可以预防宫颈癌,但对乳腺癌不起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唾液中的溶菌酶在免疫过程中的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免疫对人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免疫对人体有保护功能,但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时,对人体健康不利。例如有的人吃了某种海鲜后会出现腹泻,这是防御功能过强,会导致过敏反应;防御功能过弱,会出现反复感染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1、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
2、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9.(2019·巴南)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其中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和纤毛的作用属于( )
A.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B.第二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
C.第一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D.第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抗原是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抗体是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抵抗抗原的特殊蛋白质。所以呼吸道表面的黏膜和纤毛的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这种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及免疫特点如下: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呼吸道、消化道黏膜 阻挡病原体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和杀死病原体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能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异性免疫
10.(2020八下·正安月考)四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图乙属于第三道防线
C.图丙表示抗原将抗体消灭 D.图丁属于第一道防线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A.图甲皮肤的保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的有,故A正确。
B.图乙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而不是第三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免疫,故B错误。
C.抗原是指疫苗、病原体等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特殊的蛋白质,这种特殊的蛋白质是抗体,抗体能够对特定的病原体清除,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所以图丙表示抗体将抗原消灭而不是抗原将抗体消灭,故C错误。
D.图丁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和免疫的特点如表:
图中,图甲所示的是皮肤的保护作用;图乙所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图丙表示抗体抵抗抗原的侵入;图丁表示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1.(2020八下·丰县月考)下列几种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A.消灭患病动物,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B.多晒太阳,能预防佝偻病
C.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
D.开窗通风,预防流感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患病的动物属于传染源,消灭患病动物应该属于控制传染源,不符合题意。
B.多晒太阳,能够预防佝偻病,佝偻病不属于传染病,不符合题意。
C.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不符合题意。
D.开窗通风,预防流感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符合题意。
【分析】(1)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播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和传播疾病的生物或非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是指对某些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
12.(2019·广东模拟)“糖丸爷爷"顾方舟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他研制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国于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状态,这意味着千百万儿童远离了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引起该病的病 原体就是嗜神经病毒,下列疾病的病原体与它最相似的是( )
A.流感 B.扁桃体炎 C.疟疾 D.肺结核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流感是由病毒引起的,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疟疾的病原体是疟原虫,疟原虫属于寄生虫,是原生动物;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是病毒,可见A正确。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13.(2020八下·平定月考)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都具有特异性
C.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
D.抗原初次和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没有差异
【答案】C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人体的第一和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称为非特异性免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是后天具有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称为特异性免疫,A、B错误。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了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C正确。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机体产生抗体的速度比初次侵入人体时快,D错误。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粘膜、纤毛.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抵抗抗原(侵入人体内的病原体)。
14.(2019·泸县模拟)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该病不会传染人,高温下病毒可彻底灭活)。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疫情,2018年12月5日,泸州市合江县也排查出该病疫情,目前该病在我国呈点状分布,总体可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病死的猪和携带该病毒的猪是该病的传染源
B.非洲猪瘟病毒从病毒的种类上来看属于细菌病毒
C.抗生素可以有效杀死非洲猪瘟病毒
D.严禁将疫区活猪、猪肉运出,对进出高速路的车辆消毒等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A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解:A、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死的猪和携带该病毒的猪是该病的传染源,A正确
B、非洲猪瘟病毒从病毒的种类上来看属于动物病毒,B错误
C、抗生素只对细菌具有灭杀作用,对病毒则没有作用,C错误
D、严禁将疫区活猪、猪肉运出,对进出高速路的车辆消毒等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互相传染的一种疾病,传染病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15.(2019九下·海淀模拟)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可经按蚊叮咬传播,其感染人的过程如右图所示。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能有效治疗疟疾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按蚊是引发人体感染疟疾的病原体
B.肝脏和红细胞是散播疟原虫的传染源
C.控制按蚊数量能有效预防该病的传播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是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C
【知识点】传染病的基本环节
【解析】【分析】A、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病原体,此题中,按蚊只是传播疟原虫的媒介,不是病原体,A说法错误,A不符合题意。
B、传染源是携带病原体的或者患病的人或者动物,可见B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
C、按蚊在疟疾这种传染病传染过程中,属于传播病原体的媒介,为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所以控制按蚊的数量可以防止传染病,C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D、用青蒿素治疗患者,这是属于控制传染源,不是保护易感人群,D说法错误,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传染病极其预防,为基础题,此部分内容为重点内容,需要熟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流行起来需要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病原体、传染源的含义,病原体一般是指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人和动物患病的生物,传染源是患者或者携带病原体的人或者动物;对患者采取的措施是控制传染源,对健康人采取的措施是保护易感人群,比如:体育锻炼、打疫苗等。
二、判断题
16.(2020八下·平定月考)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在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
【答案】正确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有许多种传染病在发病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传染性,在传染初期,由于传染病的病原体致病性极强,所以传染性最强。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一种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7.(2020八下·平定月考)人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答案】错误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
【解析】【解答】解:传染病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传染病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和体表传染病。但人患病并不一定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如心脏病等。题干说法错误。
【分析】解答时可以从病原体的概念、特点、引起人患病的成因等方面来切入。
18.(2020八下·玉林月考)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食作用、溶菌酶的杀菌作用。故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
19.(2020八下·玉林月考)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移植的器官属于抗原。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移植到人体内的植入器官相当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识别出非己成分,从而产生排斥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杀死或抑制异体器官的成活。因此移植他人的器官时,需要进行抗免疫治疗,否则移植不会成功。所以从现代免疫学的观点看,移植的器官相当于抗原。故本题说法正确。
【分析】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0.(2020八下·平定月考)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有杀菌作用,这类免疫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正确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泪液和唾液中溶菌酶有杀菌作用,这种免疫能力是人一出生就有的,人人都有,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因此属于非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形成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免疫作用而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题干说法正确。
【分析】保护人体健康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组成,能够阻挡和杀死病原体,阻挡和清除异物;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能够溶解杀死病原体;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能够产生抗体来抵抗抗原。其中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是人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此叫做特异性免疫。
三、综合题
21.(2019·北部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结核病是伴随人类历史最长,造成人类死亡最多的幔性传染病,由结核杆菌导致。患者多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接种卡介苗可以有效预防该病,按医嘱规范用药,结核病人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并治愈。
材料二:6月份是广西手足口病流行的高峰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5岁及以下儿童为高危人群,以发热及手、足、口、臀部疱疹为主要特征。为了更好地预防手足口病,专家建议:①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②婴幼儿使用的奶瓶、餐具应充分清洗;③对门把手、桌面、儿童玩具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④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⑤勤洗手,避免用公用毛巾擦手。
(1)从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角度分析,结核杆菌和肠道病毒属于 ,结核病人和手足口病患者属于 。
(2)接种卡介苗后,能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抵抗结核杆菌。某人想通过接种卡介苗来预防手足口病却达不到预防效果,原因是 。与此免疫相比,由皮肤、黏膜和白细胞等组成的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是人生来就有的,具有对 起作用的特点。
(3)在材料二的专家建议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序号)。
【答案】(1)病原体;传染源
(2)抗体;注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结核杆菌起作用,但它不能对多种肠道病毒发挥作用;多种病原体和异物
(3)②③⑤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病原体一般是指细菌、病毒等,传染病要流行起来,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传染源是能携带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所以,结核杆菌和肠道病毒属于病原体,结核病病人和手足口病患者属于传染源。
(2)卡介苗在免疫学角度属于抗原,抗原进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来抵抗结核杆菌,而抗体具有专一性,接种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能对结核杆菌起作用,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起作用,这种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由皮肤和粘膜、白细胞组成的防线世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和异物起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三种,题干中, ①孩子得了病要及时就医,这属于控制传染源;②婴幼儿使用的奶瓶、餐具应充分清洗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③对门把手、桌面、儿童玩具等物品进行擦拭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④儿童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应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属于保护易感人群;⑤勤洗手,避免用公用毛巾擦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可见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②③⑤。
故答案为:(1)病原体、传染源;(2)抗体、注射卡介苗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结核杆菌起作用,但它不能对多种肠道病毒发挥作用、多种病原体和异物;(3)②③⑤。
【分析】此题考查免疫、传染病及预防,为基础题,此部分内容是重点内容,需要熟记基础知识,明确:病原体一般包括细菌、病毒等,在传染病角度属于病原体,在免疫学角度属于抗原,由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具有专一性。
22.(2018七下·揭西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潜伏期一般为2~7天。初期症状主要是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个别患者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该病主要通过食物、口鼻飞沫及接触传播。传播快,多在夏季流行。
材料二:在我国,滥用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人甚至把它当作治疗感冒和咳嗽等疾病的“万灵药”。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于长期使用或用药不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逐渐增强。
(1)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它属于 。
(2)手足口病患者康复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免疫力,原因是当患者体内的抗原被清除后,身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 的能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3)使用抗生素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病毒,而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 。
(4)在手足口病的高发区,有效预防手足口病传播的具体做法有 。(至少写出一种)2
【答案】(1)病原体
(2)抗体;特异性
(3)细菌
(4)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合理即可)
【知识点】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1)病原体是能使人或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根据题意,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所以,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它属于病原体。
(2)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的蛋白质,这就是抗体,得过此病的人康复后,体内产生了抵抗此类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此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而对其他病毒不起抵抗作用,因而属于特异性免疫。
(3)抗生素是对抗细菌的药物,对由病毒引起的疾病不起作用,而引发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病毒,所以抗生素不起作用。
(4)传染病要想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所以,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所以。要想预防传染病应该从这三个环节采取措施,如:要注意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对患者实行隔离治疗等。
故答案为:(1)病原体,(2)抗体、特异性,(3)细菌,(4)讲究卫生、注意消毒等(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考查传染病的预防,解答此题需要熟知几个概念:病原体:病原体是能使人或动物患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源:能向外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3.(2020八下·城阳月考) 2014年,“埃博拉”成为全球多家知名新闻媒体列举的年度十大热词。《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年度崩溃事件”.有关“埃博拉”的消息至今依旧牵动人心。埃博拉疫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的传染性。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以来,已造成多数人感染和死亡。目前,有些国家已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为检验疫苗的效能,科学家用8只健康的恒河猴平均分为A、B两组进行了动物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补充完善实验过程,回答相关问题:
(1)如图实验过程中,②应填写 .
(2)B组恒河猴注射埃博拉病毒后存活下来,是因为体内产生了抵抗埃博拉病毒的 ,这种免疫类型为 .
(3)从传染病角度来看,埃博拉病毒属于这种传染病的 .
(4)为了控制埃博拉疫情的扩散,采取了多项措施。其中有:
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
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
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
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
上述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填写序号)。
【答案】(1)注射埃博拉疫苗
(2)抗体;特异性免疫
(3)病原体
(4)①④
【知识点】传染病及其病因;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探究实验要控制变量的唯一,其它条件要都一样。本实验的变量是埃博拉疫苗,其它条件要完全相同,所以①是21天,②是注射埃博拉疫苗。(2)B实验中注射疫苗后,它进入体内刺激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抗体),经过几周后,让体内产生抗体,在第二次再取活的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抗体立即与之结合,从而消灭抗原,因此它存活下来没有发病,这属于特异性免疫。(3)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埃博拉病毒从传染病的角度来说,它属于病原体。(4)从预防传染病的三条途径看,③对有出血症状的可疑病人隔离观察属于控制传染源;①经常用肥皂洗手,以保持双手的清洁、④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纸巾遮掩口鼻,用过的纸巾应该妥善弃置等,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而②规范睡眠提高身体抵抗能力,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
【分析】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等人的病好后,抗体还留在人的身体里,人就不会再患这种病了,不同的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不同。
24.(2019·呼伦贝尔)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 ,2018 年11月,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由于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由于此项技术涉及了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及伦理问题,引起很大争议。
(1)由于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艾滋病流行环节的 。下列疾病属于传染病的是 。
①水痘 ②夜盲症 ③白化病 ④甲肝 ⑤糖尿病
(2)基因编辑技术现在仍充满未知的风险,因为基因是 片段,基因编辑有可能破坏人体原本正常的基因,从而导致难以预测的遗传病。
(3)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胸腺、淋巴结和脾是人体的免疫器官
B.免疫的功能就是攻击肿瘤细胞
C.免疫对人体都是有利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能将与其结合的抗原直接吞噬
E.患过麻疹的人不会再患麻疹,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
【答案】(1)易感人群;①④
(2)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3)A;E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传染病及其病因;艾滋病及其预防;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由于没有可临床使用的艾滋病疫苗,所有可能直接或间接接触到传染源的人,都属于艾滋病流行环节的易感人群。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导致夜盲症,白化病属于遗传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肾小管发生病变都可能导致糖尿病,水痘、甲肝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基因编辑技术是通过改变基因来改变生物的性状,基因编辑技术现在仍充满未知的风险,因为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编辑有可能破坏人体原本正常的基因,从而导致难以预测的遗传病。(3)艾滋病病毒主要侵犯并瓦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分析以下各种说法:
A.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淋巴结和脾,A不符合题意;
B.免疫的功能包括:自身稳定(清除体内衰老的、死亡的或损伤的细胞)、防御感染(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发生、维护人体健康)、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B不符合题意;
C.免疫对人体不一定都是有利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C不符合题意;
D.淋巴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抗体可以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或者使抗原失去致病性,D不符合题意;
E.患过麻疹的人,体内已经产生了抵抗麻疹病毒的抗体,当麻疹病毒再次侵入人体,体内存留的抗体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将其消灭,使人不再患麻疹,这是一种特异性免疫,E正确。
综上,正确的说法是AE。
【分析】1、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具有流行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具有遗传效的DNA片段。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3、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和淋巴结;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等。抗体是一种由浆细胞(效应B细胞)分泌,被免疫系统用来鉴别与中和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等的大型蛋白质。
4、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免疫功能过强或过弱都会引起人体生理活动的紊乱。
25.(2020八下·北镇月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时利用绵羊进行一项著名的实验,实验方法和过程如下表所示:
第一次处理 10天后第二次处理
方法 结果 方法 结果
甲组绵羊 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乙组绵羊 不注射脱毒病菌 没有患炭疽 注射强毒病菌 患炭疽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组绵羊第二次注射后没有发病,是因为 。
(2)乙组绵羊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3)为防止炭疽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这一措施属于 。
(4)为防止该病传播,采用把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的做法,这属于预防传染病措施中的 。
(5)经注射疫苗后的家畜获得免疫,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免疫。
【答案】(1)第一次处理后体内有了抗体
(2)对照
(3)切断传播途径
(4)控制传染源
(5)特异性
【知识点】传染病的一般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解析】【解答】解:(1)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在研究家畜的炭疽病时,利用绵羊进行实验,第一次处理,甲组绵羊注射脱毒病菌没有患炭疽病,脱毒病菌属于抗原,使体内产生了抗体,第二次处理,甲组绵羊注射强度病菌没有患炭疽病,这是第一次处理后体内有了抗体。(2)乙组的绵羊在实验中起对照的作用。(3)传染病是在人和人及人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为防治炭疽病在人群中流行,美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对邮件等物品的检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采取这一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病畜尸体烧毁或深埋属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控制传染源。(5)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后,病原体毒性减低,称为疫苗。它不具备感染性,经注射后,使家畜获得免役,这种免疫力是后天获得的,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它病原体无效,因此是特异性免疫。
【分析】免疫分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种,科学探究要设置对照实验,控制传染病的途径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控制传染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