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日落后地面气温不会迅速下降,是受哪种辐射的影响( )
A.地面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大气辐射 D.太阳辐射
解析 大气逆辐射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答案 B
2.与夏季阴天的夜晚感觉特别闷热有关的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强
B.大气的反射作用强
C.大气逆辐射强
D.地面辐射强
解析 夏季阴天的夜晚,由于大气中水汽含量大,大气逆辐射强,是使人感觉到闷热的原因之一。
答案 C
3.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晴朗的夜晚通常地面降温快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
解析 B是由于云层的反射作用引起的;C、D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导致的。A出现在夜晚,不存在太阳辐射。
答案 A
4.假设中秋节下列各地都是晴天,那么在哪个城市观月,月光最明亮( )
A.上海 B.北京
C.拉萨 D.重庆
解析 拉萨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月光削弱作用弱。
答案 C
5.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是( )
答案 B
6.下列各地气温日较差最大的是( )
A.伦敦 B.东京
C.上海 D.乌鲁木齐
解析 乌鲁木齐深居内陆,水汽含量少,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差,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差,地面降温快,气温低。
答案 D
7.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弯曲示意图,正确的是( )
答案 C
8.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错误的是( )
解析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城市气温都高于郊区。
答案 D
9.造成初春气温骤变的原因,除冷暖气流的影响外,云对气温高低也有一定影响。以下关于云对气温影响的正确叙述是( )
①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造成地面气温不太高 ②白天多云,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造成地面气温升得更高 ③夜晚多云,云对地面起保温作用,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高 ④夜晚多云,云将地面热量传到太空中,使地面气温比无云时更低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完成10~13题。
10.表示地球上大气热量根本来源的是( )
A.③ B.⑤
C.⑦ D.⑧
11.关于辐射波长的正确判断是( )
A.①>③ B.⑤>④
C.①>⑤ D.③=④
12.不能吸收②箭头能量的是( )
A.CO2 B.O2
C.O3 D.水汽
13.玻璃温室的作用类似于( )
A.① B.③
C.⑤ D.⑥
二、综合题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表示的辐射名称:①________辐射,②________辐射,③________辐射。
(2)图中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
(3)大气把________辐射的绝大部分吸收,又以________的形式把大部分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________作用。
(4)影响①到达地面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5)地面增温主要来自图中的(以下填数码)________;大气受热主要来自图中的________。
答案 (1)太阳 地面 大气逆
(2)削弱
(3)地面 大气逆辐射 保温
(4)太阳高度角
(5)① ②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解析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影响,在其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图B中风向与等压线垂直,而图A、C中风向向左偏,偏转方向错。
答案 D
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完成2~6题。
2.图中①所示的风带是( )
A.东北信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答案 A
3.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4.下列各风带中的风向,由低纬吹向高纬的是( )
A.东北信风带 B.东南信风带
C.中纬西风带 D.极地东风带
答案 C
5.受①风带和A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是( )
A.热带沙漠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答案 D
6.②风带在南半球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读某月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完成7~9题。
7.此时北京的气候特点是( )
A.秋高气爽 B.寒冷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少雨
8.此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7月
C.3月 D.11月
11.此时太平洋中较强盛的气压中心是( )
A.冰岛低压 B.阿留申低压
C.印度低压 D.夏威夷高压
9.此时甲地的盛向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7~9.解析 根据图中23°26′N与各经度的交点坐标可以判断此时甲地亚欧大陆(南亚地区)气压较低,180°经
过的太平洋地区气压较高,因此可推出此时为北半球夏季。第7题,北京夏季高温多雨。第8题,符合北半球夏季的只有选项B中的7月。第9题,甲位于南亚地区,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盛行西南季风。
答案 7.C 8.B 9.B
二、综合题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季,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C处受________控制。
(3)图中A处气候类型为________,其成因是________。
(4)图中E处气候类型是________,此季节的特点是________。
(5)若图示为亚欧大陆,试说明图中B地区气候的特点及成因。
解析 从图示的大气环流形势可以看出,图中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而该地区受西风控制时为冬季。此季节C处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A处在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E处在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B地位于40°~60°之间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
答案 (1)冬 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受西风控制(或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东岸盛行偏北风)
(2)副热带高气压带
(3)温带海洋性气候 常年受西风带控制
(4)地中海气候 温和多雨
(5)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高温多雨。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2010年1月20日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华北地区有3到4级北风,20日夜间到21日多云,大部分地区降温幅度在8℃以上……”,据此完成1~3题。
1.文中所说最有可能是下列天气过程中的( )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台风
2.该天气过境后的天气特征是( )
A.天气转阴,多大风天气
B.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C.天气转阴,多连续性降水
D.天气转晴,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3.下图中气压变化符合上述天气系统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推断,此次天气过程出现了大风降温天气,故为冷锋。第2题,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降低。第3题,冷锋过境前后气压一直升高。第4题,冷锋还可能造成华北地区春季的沙尘暴天气;江淮地区的梅雨和贵阳冬季的阴雨天气都与准静止锋有关;台风属于气旋。
答案 1.A 2.D 3.A 4.C
4.上述天气系统还可能造成( )
A.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
B.夏秋时东南沿海的台风
C.华北春季的沙尘暴
D.贵阳冬季的阴雨天气
读天气系统运动模式图,据图完成4~6题。
4.在图中,表示北半球反气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与长江流域夏季伏旱天气有关的天气系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形成于菲律宾以东洋面的台风模式图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6.解析 第4题,北半球反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辐散,故A项符合。第6题,南半球气旋呈顺时针方向辐合,故B项正确。第5题,伏旱是在反气旋控制下长时间的晴朗天气造成的,因此应选北半球的反气旋。第6题,菲律宾位于北半球,而台风属于热带气旋,故③图符合题意。
答案 4.A 6.B 5.A 6.C
读下面四幅天气系统图,完成7~9题。
7.图中能表示我国北方暴雨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图中能表示“一场春雨,一场暖”的天气系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图中表示我国江淮地区梅雨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9.解析 图中天气系统分别代表:甲为冷锋,乙为暖锋,丙为气旋(或对流雨),丁为准静止锋。我国北方的暴雨与冷锋活动有关;梅雨是准静止锋造成的;暖锋和准静止锋都常形成连续性降水。
答案 7.A 8.B 9.D 12.D
12.图中常出现连续性降水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二、综合题
10.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性质上看,图①中B是________气团,C、D、E三地中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地。
(2)图①为________锋天气图,目前正向________方向移动。该锋面过境后,E地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②中F处是________气压中心,该天气系统位于________半球,在其控制下多为________天气。
答案 (1)冷 C
(2)暖 北 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下降
(3)高 北 晴朗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表示的水循环是( )
A.陆地内循环 B.海陆间大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内陆水循环
2.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为大气提供水汽最多的海域位于( )
A.低纬 B.中纬
C.北半球高纬 D.南半球高纬
1~2.解析 第1题,由图中的水汽蒸发和降水都发生在海洋上,可以判断图示为海上内循环。第2题,海面水汽是通过蒸发而进入大气的,故气温最高的低纬地区蒸发最旺盛。
答案 1.C 2.A
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洋流的名称是( )
A.日本暖流 B.厄加勒斯暖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加那利寒流
4.关于该洋流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南向北流
B.对沿岸降温减湿
C.在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
D.位于太平洋之中
3~4.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网可以判断出该洋流为非洲西北部大西洋中的加那利寒流,自北向南流,对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 3.D 4.B
5.与秘鲁寒流形成原因不同的是( )
A.加那利寒流 B.本格拉寒流
C.加利福尼亚寒流 D.西风漂流
解析 A、B、C项均是上升流形成的,西风漂流是由盛行西风吹拂形成的。
答案 D
6.表示南半球寒流的是( )
解析 南半球水温分布规律是北高南低,先排除A、C项。寒流是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
读下面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完成7~9题。
7.图中A表示的洋流( )
①自北向南流 ②自南向北流 ③为寒流 ④为暖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8.若该图位于太平洋中,则该洋流可能是( )
A.阿拉斯加暖流 B.本格拉寒流
C.千岛寒流 D.墨西哥湾暖流
9.该洋流对沿岸气候具有( )
A.增温增湿作用 B.降温减湿作用
C.降温增湿作用 D.增温减湿作用
7~9.解析 第7题,由图中等温线的分布可知此图位于北半球;再根据等温线向低纬(南)方向弯曲,可知图中A表示的洋流为自北向南流的寒流。第8题,在北太平洋中寒流主要有千岛寒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第9题,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答案 7.A 8.C 9.B
读某大陆周围洋流分布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洋流名称不正确的是( )
A.①——东澳大利亚暖流
B.②——西风漂流
C.③——赤道逆流
D.④——西澳大利亚寒流
11.图中( )
A.甲处有世界著名大渔场
B.乙处气候形成与寒流有关
C.丙处荒漠形成与④有关
D.从南极上空俯视②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12.7月份将该国丁地的铁矿石运往上海宝山,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
A.顺风顺水 B.逆风逆水
C.顺风逆水 D.逆风顺水
二、综合题
10.读北大西洋及其周边地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各字母位置处洋流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
(2)都柏林和圣约翰斯所处的纬度差不多,但1月份都柏林的气温为8℃时,圣约翰斯通常在0℃以下,试分析原因。
(3)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用“☆”标注出纽芬兰渔场,并解释该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4)哥伦布第二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比第一次少用了17天,试从洋流(写出名称)对航海影响的角度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洋流的分布可知:A为北大西洋暖流,B为北赤道暖流。第(2)题,都柏林沿岸受暖流影响,而圣约翰斯受寒流影响。第(3)题,标在纽芬兰岛附近。第(4)题,从洋流流向与船的航向考虑。
答案 (1)北大西洋暖流 北赤道暖流
(2)都柏林终年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具有增温作用;圣约翰斯终年受拉布拉多寒流影响,具有降温作用。
(3)画图略。该处位于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4)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逆北大西洋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第二次顺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暖流,顺洋流航行较逆洋流航行节省时间。
课堂巩固
高效课堂 活学活用
一、单项选择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潮汐能 D.地球内部的热能
答案 D
2.我国庐山属于( )
A.火山 B.褶皱山
C.地垒 D.地堑
答案 C
3.下列山脉位于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附近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阿尔卑斯山
C.落基山 D.安第斯山
答案 B
4.下列地区位于板块生长边界附近的是( )
A.地中海 B.东海
C.红海 D.波斯湾
答案 C
读下图,完成5~7题。
5.图中由流水作用沉积形成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图中由风力作用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与冰川作用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7.解析 图中地貌分别是:①冰川侵蚀地貌——峡湾;②流水沉积地貌——河口三角洲;③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流水沉积地貌——冲积扇。
答案 5.D 6.C 7.A
读地质循环过程图,完成8~9题。
8.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
A.② B.③
C.④ D.⑤
9.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 Ⅰ——① B. Ⅱ——③
C. Ⅲ——⑤ D. ⑥——Ⅰ
8~9.解析 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表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活动的痕迹或死后其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8.D 9.A
二、综合题
10.读下图,我国某地区的地貌景观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形区的景观( )
A.华北平原 B.三江平原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2)图中地表形态的特点是什么?
(3)分别指出该地形的成因和目前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4)图中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湖泊萎缩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解析 图中景观是黄土高原,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使其变得支离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答案 (1)C
(2)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的堆积作用;目前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的。
(4)C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我国某河段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总体向北流动
B.西岸为侵蚀岸
C.东岸河水流速快
D.西岸沉积速度大于东岸
2.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的( )
A.流向 B.含沙量
C.汛期 D.流量
1~2.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湾处出现凹岸和凸岸,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所以西岸为侵蚀岸,东岸为堆积岸,故东岸河流流速慢。再据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可判断河流自北向南流。第2题,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从而影响河流的流向。
答案 1.B 2.A
读世界某区域分布图,完成3~5题。
3.图中A参与的是( )
A.海陆间大循环 B.内陆水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不参与任何水循环
4.B地区的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 )
A.冰川作用 B.海浪作用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5.冬季控制C地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 B.东北信风带
C.西风带 D.赤道低气压带
3~5.解析 根据图中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A为里海,B为中亚地区,C位于地中海沿岸。第3题,里海为内陆湖,参与的是内陆水循环。第4题,中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故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作用。第5题,地中海沿岸冬季受南移的西风带控制。
答案 3.B 4.D 5.C
读图,完成6~7题。
6.甲地气候沿海岸线分布几乎达到赤道地区,影响该地气候南北分布广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压带、风带
C.洋流 D.植被
7.下列四幅图能反映乙山脉形成的是( )
6~7.解析 第6题,由图中海陆分布及经纬度可以确定图示区域为南美洲。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南北分布广的原因是受到秘鲁寒流影响,降温减湿。第7题,乙山脉为安第斯山脉,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
答案 6.C 7.D
如图示意某区域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8~10题。
8. 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9. 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10. 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 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 尼罗河进入丰水期
C. 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 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8~10.解析 第8题,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基础知识及在等压线图上绘制实际风向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N地气压高于P地”可在N点垂直于等压线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箭头,再结合图中纬度为北半球,画出风向。第9题,四地中,P地气压低,其他三地气压较高,因此P地气流以上升为主,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第10题,当M地月平均气压为全年最高时,结合M地所处位置分析,此时蒙古高压势力最强盛,为北半球冬季,因此D项正确。
答案 8.A 9.C 10.D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如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1~12题。
1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1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11~12.解析 第11题,由图可知,丙地垂直温差最小,以水平气流运动为主,大气垂直状况最稳定,故D项正确,C项错误。甲地附近近地面空气气温较高,高空气温较低,垂直温差最大,因此甲地对流最旺盛。乙地垂直温差较小,故A、B项错误。第12题,从上午八点到正午,高空冷空气不断向东移至乙地上空,加上乙地近地面空气暖湿,因此乙地暖湿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可能形成强对流天气。甲地地势低,受太阳照射较晚,气温上升不是最快;乙地空气强烈对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故甲地刮西北风,丙地刮东南风。
答案 11.D 12.B
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中①②对应的两大板块是( )
A.①亚欧板块 ②非洲板块
B.①亚欧板块 ②印度洋板块
C.①印度洋板块 ②非洲板块
D.①印度洋板块 ②太平洋板块
14.大峡谷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是( )
A.断裂构造 B.流水侵蚀
C.冰川侵蚀 D.火山构造
15.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气候湿润,其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13~15.解析 第13题,雅鲁藏布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第14题,在大峡谷拐弯处流水下切侵蚀明显,形成山高谷深的地貌形态。第15题,该峡谷夏季主要能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影响,气候湿润。
答案 13.B 14.B 15.C
读沙尘暴的形成与消亡过程示意图,完成16~18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植被覆盖率比乙地高
B.乙地风速小于丙地
C.乙地的海拔高于丙地
D.甲地气压高于乙地
17.甲地常见的地貌类型是( )
18.下列地区地貌的形成与丙相似的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青藏高原 D.长江三峡
16~18.解析 第16题,甲为沙尘暴的源地,植被状况差;沙尘暴经乙地到丙地,说明风总体上由甲地吹向乙、丙,故甲地气压高于乙、丙两地。沙尘暴在丙地沉积,故丙地风速小。第17题,沙尘暴源地一般气候较干燥,外力作用以风力的沉积和侵蚀作用为主,常见地貌如沙丘、风蚀蘑菇等。B图为冰川侵蚀形成的“U”形谷,C图为流水沉积形成的三角洲,D图为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第18题,丙地为沙尘暴沉积区,多细小的粉尘沉积而成的地貌,如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青藏高原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长江三峡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 16.D 17.A 18.B
读赤道上六大板块的分布示意图,①板块主要位于10°W~60°E之间。读图完成19~21题。
19.⑥板块是(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0.根据板块构造理论,⑤⑥两大板块碰撞而形成的山脉是( )
A.喜马拉雅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落基山脉 D.阿尔卑斯山脉
21.2010年9月30日发生在苏门答腊岛的地震位于( )
A.①②之间的交界处 B.②③之间的交界处
C.③④之间的交界处 D.④⑤之间的交界处
19~21.解析 由①位于10°W~60°E之间可知,①为非洲板块,再依次确定②为印度洋板块,③为亚欧板块,④为太平洋板块,⑤为南极洲板块,⑥为美洲板块。
答案 19. D 20. B 21. B
读世界局部洋流图,完成22~23题。
22.四幅图中数码所代表的渔场名称与图序一致的是( )
A.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
B.秘鲁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C.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
23.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较广大,与图中哪个洋流有关( )
A.a B.b
C.c D.d
22~23.解析 本题考查洋流分布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22题,结合大陆和岛屿的轮廓,可判断四大渔场:①北海道渔场,②纽芬兰渔场,③秘鲁渔场,④北海渔场。第23题,对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起较大作用的是北大西洋暖流,是图中的d洋流。
答案 22.D 23.D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4~25题。
24.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25.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 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 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 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24~25.解析 第24题,该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这里的等值线为“等有效辐射”线。由图示内容可以看出,甲、乙两地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到乙地变化不大。第25题,地面辐射是指近地面被加热,将其热量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还给地面的过程。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强;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24.C 25.B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在一间门窗紧闭的房间内,将一支点着的蜡烛靠近一支点着的香烟。思考可能会发生的现象,并完成下列问题。(8分)
(1)下列现象中可能会发生的是( )
(2)画出蜡烛周围空气的运动情况。(给图中线段加上箭头)
(3)下图中能表示蜡烛上空等压面状况的是( )
(4)利用此原理可以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并指导人类活动。若在图中甲、乙、丙、丁处布局一化工厂,最合理的选择是________地。
解析 点燃的蜡烛加热近地表的空气,使气流从蜡烛周围流向蜡烛并向上运动,形成对流,类似于热力环流。
答案 (1)A
(2)图略(由下向上,由两侧向中间)
(3)D
(4)丙
27.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分别描述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及成因。
(2)分析甲地谷物生产不利的气候条件。
(3)2010年12月,甲地区有冷锋频繁过境,气温较常年偏低,且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雪天气。描述冷锋过境后的天气状况,并绘出冷锋剖面示意图(要求:绘出锋面线及冷、暖气团的运动方向)。
(4)说明当A、B两洋流流向一致时,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
解析 根据两图中的经纬网及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甲地为西欧地区,乙地为印度。第(1)题,甲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为热带季风气候。第(2)题,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多阴雨天气,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的生长和成熟。第(3)题,冷锋过境后,受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降低,气压升高。画图时要注意组成要素要全,冷、暖气团的箭头要画准确。第(4)题,图中A洋流为北大西洋暖流,终年都是自南向北流;B为季风洋流,当B自南向北流时,该海域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故为北半球冬季,华北地区此时受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
答案 (1)甲: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乙: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吹东北风,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影响,吹西南风。
(2)夏季光热不足。
(3)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4)寒冷干燥。
28.读冰岛与新西兰国家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分别说明冰岛和新西兰南北二岛的成因及岛屿类型。
(2)分别说明两岛国主要地形类型。
(3)比较两岛国气温和降水的差异。
解析 第(1)题,根据世界板块分布图可知,冰岛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是火山喷发冷凝形成的。新西兰南北二岛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是板块挤压、隆起形成的。第(2)题,地形类型主要包括5种,即:丘陵、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结合图中等高线的分布和数值进行判断即可。第(3)题,可根据两岛国所处的纬度和受西风带控制时间的长短比较两国的气温和降水差异。
答案 (1)冰岛:位于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上涌的岩浆冷凝堆积形成。属于火山岛。
新西兰:位于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由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属于大陆岛。
(2)冰岛:以高原为主;新西兰:以山地、丘陵为主。
(3)冰岛纬度高,气温低,降水较少;新西兰纬度低,气温高,降水较多。
29.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填出下列板块的名称。
B: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2010年9月30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省发生了强烈地震。用板块学说解释该地多地震的原因。
(3)板块E和板块D分别与板块F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由板块知识判断地中海和红海的面积会如何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六大板块分布及名称,属于识记内容。应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成因。
答案 (1)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地壳活跃不稳定,多地震活动。
(3)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4)地中海面积缩小,红海面积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