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教学案
主题:《大学之道》 课时:1
学习目标
1.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 2.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
学习过程
《大学之道》 一、导入 1.各大学校训: 华东理工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中国政法大学 -明德任责 2.“大学”: “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 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3.《礼记》: 《大学》本出《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的礼制,体现了先秦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礼》与《礼记》 (1)成书的时间不同 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周礼: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时期。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2)内容不同 礼记: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叙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周礼:周礼主要叙述了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涉及古代官制、礼制、军制、田制、税制等国家重要政治制度。 二、梳理与整合 环节一: 阅读《大学之道》,圈画核心概念词,分别为第一、二段画结构示意图,并用100字左右为每幅图作简要说明。 三、积累与建构 环节二: 给资料,讲解民德、亲民、止于至善。 “三纲”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1.朱熹的《大学章句集注》:“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小结:1.“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2.由于“明德”被个人气质或人的欲望所迷惑,他强调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养来修复本性“明明德”既有对儒家“性善论”的继承,又有自己对于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强调,突出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2.结合上学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的“推恩论”解释“明明德”与“亲民”的关系。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己。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小结:“亲民”倾向于政治行为,是在个体经过“明明德”道德完善之后运用到群体,由个体之善扩充之天下万民的思路,具有“民本”“仁政”的思想萌芽。 3.修改你对第一段的结构图,体现出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之间的关系。 递进关系。道德主体从“明明德”出发,经过“亲民”的发展,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的最高道德理想境界和准则。“至善”是“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的最终发展归宿和目标要求,它将内外两方面个体主动性行为都发挥到最高点。(内圣外王:“内圣”指的是对自身品格的修养,“外王”是指外用于世,施政于社会。) 4.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的理解。 注意道德层面。结构图中体现“三纲”引领作用。 环节三: 1.请结合课文内容及所给材料,并仿照课下注释给“诚其意”“正其心”拟写注释。 材料《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诚意:不自欺欺人,表里如一,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正心: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情绪的影响,专心致志,精力集中,使“心”能发挥他正常的辨别事物的功能。(这也是通过规定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克服私欲、消除不合理的欲望和情绪,也表明道德主体主观努力的极端重要。) 2.请结合资料完善实现内在修身推演图,解释“八目”之间何以推演。 资料补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决,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大学》) 修身与齐家:人之感情易被一时之好恶、贵贱之情所蒙蔽而不能以正当全面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这样很容易造成对事物的片面理解。 齐家与治国:一家作风之好坏影响一国兴亡之大事。(实际上一人、一家的状况反映的是道德主体在日常事务中的所作所为,出发点的好坏当然会引起相关联的反映。若以良好的出发点去行事,引发的好的结果就可能多些;若以邪恶的心态去行事,那就必定引起坏的结果。) 修身:根本。齐家:基础。治国、平天下:扩大和延申。 小结:“修身”是八条目的核心,既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根本目的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修身为本。 格物、致知是修身的起点。正心、诚意是修身行为的强化。“平天下”是修身的价值目标。 总结:“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修身”为本,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 环节四: 1.历代学者对《大学》的作者看法不同,但都确定此书是儒家嫡传所著,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和《大学之道》的内容加以说明。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大学之道》哪些论述道理的方式值得你借鉴?请分条阐述。 (1)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从远大目标写起,把八个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的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2)假设推理:“欲……先”,通过排比,以如虹气势了强调了达成目的所需要的必要条件
(3)因果推理:“而后”,强调手段正确对于目标达成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