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19: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诗中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3.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本插图。我国著名画家陈逸飞1977年所绘的一幅油画《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鲁迅致函红军胜利到达陕北)》;
通过“一幅画”“两个时间”“三个人”的设计,引发孩子们对本节课学习的期待,(“一幅画”指的是课本插图,简要的介绍这幅插图所描绘的故事;“两个时间”指的是这幅画故事中的时间:①1936年2月,为庆祝红军长征胜利,鲁迅发电报祝贺的时间,②1936年10月,鲁迅先生去世的时间;在鲁迅生命的最后时间,还时刻关注着中国的革命,关注着祖国的未来);“三个人”指的是“鲁迅”“毛泽东”“臧克家”,建立联系。(PPT2)
2. 出示毛泽东评价鲁迅的话。“中国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等圣人”,联系社会背景,为学生讲述当时的社会,群众将毛泽东奉为心中偶像,而毛泽东却奉鲁迅为偶像,鲁迅便成了群众偶像的偶像,可见其地位和社会价值很高。(可是这和这首诗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出创作背景。
3.出示创作背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死后十三年,还会被人记得......创作背景出)臧克家就是这么多崇拜鲁迅、怀念鲁迅的群众中的一个,也是鲁迅先生极大的个人魅力才让我们难以忘怀,所以他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首诗《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PPT4)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4、“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5、出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了解作者
1、作者 ,山东诸城人, 代诗人。他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他的第一本诗集是 ,其主要作品还有诗集《罪恶的黑手》《运河》《春风集》《泥土的歌》等。
2、背景资料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他。直到1949年,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于1949年11月1日写下了这首诗。
三、感知诗歌内容
1、听读注意: a.诗歌中字的读音 b.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学生朗读,展示节奏
例: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3、集体朗读
4、考考你
鲁迅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 、 和教育家。有小说集《 》《 》,散文诗集《 》,散文集《 》 。
我们读过他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副标题为“纪念鲁迅先生有感”,诗中直接赞颂鲁迅的是哪几句?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2、学习诗歌第一节
a.指定一学生朗读;
b.这一节诗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意思是否相同?两个“他”指代的对象是否一致?
C.作者运用了哪种写法来表现自己的爱憎之情?
活(肉体)--死 (精神) 虽生犹死
死(肉体)--活 (精神) 精神永存
他----对人民有害的人(反动统治者)
他----对人民有利的人(鲁迅和像鲁迅那样的人)
3、比较学习2.3.4节与5.6.7节
a.思考2.3.4这三节诗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将两种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b.齐读5.6.7这三节诗,与前面三节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两类人不同的做法会得到怎样的结局?
五、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读”诗感受强烈的“对比”。
“声音是一种有感情的文字”(PPT5)
1). 三读破冰。
①初读诗歌;
出示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注意停顿。(PPT6)
(学生放声朗读,师边听边指导正音)
纠正“垮”的读音,kua应该读三声,而不应该读成四声。
②听读悟情(此处“情”指“情绪”)(PPT7)
师:往往我们读诗把握不住节奏和停顿是因为缺少向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听听向导是怎么读?读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的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读者的情绪。
听完后交流情绪(师:用一个词形容你听完后的情绪?)
③跟读悟情(此处“情”指“情感”)(PPT8)
师:听了大家读的这么用心,老师也想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在老师读的时候,大家可以紧跟着老师读的节奏一起读,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情感。
(师范读,学生跟读)
2). 分节学诗。
(1)学习总领节“第一小节”。
①畅谈感受。师:我相信情绪推动到了一定程度,周围的人都会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当你听的时候是一种感觉,沉浸其中去读的时候又会是另外一种感觉,请问此时此刻,你们心中的感觉如何?
(师生交流读诗感受)
②读第一小节。师:我们试着带着你们×××....的感受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学生读诗)
师:这一小节中,作者写了几种人?(两种人:虽生若死/虽死犹生)
(2)并列学习,两种人的不同表现。
A.虽生若死的人,骑在......
把名字......
他活着......
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遭人唾弃) (板书:厌弃)
B.虽死犹生的人,俯下身子......
情愿做......
他活着......
这样的人,我们该怎样评价他?(被人铭记) (板书:铭记)
小结:两种人,两种表现,前者遭人唾弃,后者被人铭记,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板书:对比)
让我们试着读一读2~4小节,读出这种强烈的对比意味;老师也想加入大家,希望在老师的配合下,能激发出你们的愤慨之情,老师读“有的人”,你们读后面的部分。
(3)并列学习,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师:老师从你们的声音中感受到了你们对不同的人表现出的不同的态度和心情;无论是遭人厌弃还是被人铭记,不同的人生总会有不同的结局(出示PPT12)
师引导“虽生若死的人”他的结局:
A.虽生若死的人,人民把他......
名字比......
他的......
这样的人,人们怎样对待他?(恨)
(板书:恨)
B.虽死犹生的人,俯下身子......
情愿做......
他活着......
这样的人,人们怎样对待他?(爱)
(板书:爱)
小结:两种人,两种结局,前者人们恨他,后者人们爱他,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 (板书:对比)
(A、B组分组读)让我们试着分组来读一读这两种人的结局,A组读虽生若死的人,B组读虽死犹生的人,老师想从你们的声音中感受到人们对这两种人的恨与爱。(看课本读或背)
(4)鲁迅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强烈的对比之下,我们认识了两种人,那到这老师想问问大家,在作者心中,鲁迅先生属于哪一种人?
生:虽死犹生、被人铭记、让人爱戴的人......
师: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才值得人们的尊敬与怀念。(板书:怀念)此刻让我们一起再来通过一个视频重温鲁迅的形象。
(视频结束)正是因为鲁迅是这样的一个被人爱的人,才值得他的朋友阿累,在他去世的第一年写下了文章《一面》,才值得他的侄女在他去世的第九年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鲁迅,才值得诗人臧克家在他去世的第十三年写下了这首《有的人》。
师:最后,我们不妨这样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接读)”
六、小结: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将被人民唾弃。
板书设计: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虽生犹死 批判

虽死犹生 歌颂
教学过程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