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课题名称(学习任务名称) 《屈原列传》
授课时间 年月 日 课时(或上课用时 分钟) 2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文言知识;体会并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素材采集。 2.能力目标:了解屈原和他的高尚人格; 了解司马迁对屈原的解读和情感。 3.素质目标: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 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 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 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 赞扬了屈原的 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 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教学难点: 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 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四、教学策略(方法)与学法设计
讲授法、谈论法、演示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PPT课件、自主练习册、课本、笔记本
六、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语句。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总结出各部分内容。
课中:
教学环节与时间分配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导入,趣味教学 5分钟 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学生积极讨论自己家乡端午节的习俗,讨论咸粽、甜粽的区别。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5分钟 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 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 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研读赏析 15分钟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拓展延伸 10分钟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总结回顾 5分钟 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黜、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教师板书: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提问学生:请同学们谈谈学习《屈原列传》后的收获和感受。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息息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这篇课文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课后: 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七、教学反思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我们学习这篇列传,不能采用一般学法,要把精力用在议论部分,即把评介《离骚》、就怀王客死于秦抒感、与渔父对话三处作为研读重点,看作者怎样通过这三处议论,揭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至于记叙部分,弄懂若干难句,能够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脉络就够了。此外,这是我们该阶段最后讲读史传文,学完以后,还要抽出一些时间来归纳、拓展一些史传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