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来自地球的力
【教学目标】
1.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计算公式和重力的方向。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观察、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要全面。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重力方向的应用。
(2)培养学生从探究中收集数据并归纳出结论的能力。学生第一次进行探究活动,还不知道如何收集数据,记录什么,所以学会如何收集和处理实验数据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与讨论。
【实验器材】
钩码、弹簧测力计、重锤线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1.由于地球的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符号是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
2.通常把 叫重量。
3.物体所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 ,写成数学表达式为 。
4.重力的方向总是 。利用重锤线可以检查墙砌的是否 ,还可以测桌面是否 。
5.重力在物体上的 叫物体的重心。
6.牛顿提出: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 ,这就是 。正是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 ,使得水向低处流、抛出的石块落向地面。
答案
1.吸引 G 地球 2.重力 3.正比 G=mg 4.竖直向下 竖直 水平
5.作用点 6.引力 万有引力 引力
二、授课过程:
(
开始
) (
图片
日常生活中重力现象
手中的粉笔,离开手后垂直下落;联想瀑布、蹦极等现象
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展开讨论
图片
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引入
“
重力
”
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
学生阅读课本中
“
重力的概念
”
思考并讨论问题
实验
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
关系
教师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讨论,填写表格
学生观看实验,讨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mg
演示实验
重力的方向、重心
做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实验
讨论、归纳得出重力的方向、重心位置
知识总结
结束
)
三、课堂练习
1.苹果从树上下落,是因为受到 力的作用,它的运动方向就是 力的方向,我们把这个方向叫 。
2. 通过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叫 ,它与物体的 有关系,这个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
3.下面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地球上的所有物体都受重力的作用
B.重力作用不需要地球与物体相互接触
C.玩具“不倒翁”不倒就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D.走钢丝的运动员,手中都握有一根长杆是表演的需要
4.月球对它表面的物体也有引力,并且这个引力是地球的1/6,一个在地球上能搬动600 N重的物体的人,在月球上能搬动( )
A.大于600 N重的物体
B.小于600 N重的物体
C.等与600 N重的物体
D.无法确定
答案
1.重 重 竖直向下 2.重量 质量 G=mg 3.D 4.A
四、课堂小结
1.重力的产生原因和公式。
2.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五、作业布置
实践作业 写一篇小论文
假如失去了重力,将会出现什么现象?
合作探究一 物重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探究:物重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质量为50 g的钩码4只
实验操作:分别把1只、2只、3只、4只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弹簧测力计每一次的示数,并填在下表中
钩码数/只 质量m/kg 物重G/N 物重与质量的比值g/N·kg-1
1 0.05
2 0.10
3 0.15
4 0.20
分析与论证:物体所售重力与它的质量成________,其比值是________,约等于________________。
解答自学中的疑惑:
1.9.8 N/kg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力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比 固定的 9.8 N/kg 1.1 kg物体所受重力为9.8 N 2.G=mg
【设计说明】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分析得出结论,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点,同时通过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合作探究二 重力的方向
【教师活动】 通过多媒体展示竖直和垂直的区别并讲解,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活动】自制重垂线,并演示如何利用它来检查墙上的画是否挂正。
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设计说明】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活动,直观、形象,学生便于理解,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分层检测、查漏补缺
呈现在导学案上,并抽学生板演在小黑板上,组长纠错,共同的问题,教师点拨,师生共同纠正。
【设计说明】组织学生进行知识分层检测,巩固提高,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纠正。并对学生做出相应的评价。
【课后反思】
1.本节课采用了“创设情境,诱思探究”的教学模式,用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用诱思探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培养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在重力大小教学中,教师设置疑问,引导猜想,自然引出课本中的探究活动,留出思维空间,由学生自主讨论,设计实验,安排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大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显著特点。
3.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认真完成了本节的课堂练习,课下还要加强练习,注意生活中的重力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板书设计】
第三节 重 力 一、概念: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二、大小:1.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公式:G=mg (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9.8 N/kg) 三、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 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