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橘子洲(jǘ) 湘江(xiānɡ) 漫江(màn) 百舸(ɡě)
B.惆怅(chànɡ) 寥廓(liào) 苍茫(cānɡ) 携来(xié)
C.百侣(lǔ) 峥嵘(zēnɡ) 茂盛(mào) 遒劲(qiú)
D.阻止(zǔ) 遏制(è) 竞争(jìnɡ) 沉浮(ché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指点 书生义气 挥诉方遒 风华正茂
B.苍茫 鱼翔浅底 浪遏飞洲 峥嵘岁月
C.霜天 百舸争流 独立寒秋 激扬文字
D.廖廓 橘子州头 漫江碧透 层林尽染
3.下列各组词语中,对加点的词在本课中的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挥斥方遒(强劲) 指点(指责) 漫(满)江
B.浪遏(阻止)飞舟 主(主宰)沉浮 携来(到来)
C.恰(正值)同学少年 激扬(激浊扬清) 万户侯(此指大军阀、大官僚)
D.峥嵘(不平凡) 岁月稠(多) 粪土(浇粪的土)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__________,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
②历时一年打造,一尊骑着骏马、神采飞扬的朱元璋雕像,日前出现在明孝陵大金门前。这尊雕像“麻子马脸”,奇骨贯顶,但难掩__________风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③在2017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A.寥廓 义气 遏制 B.寥廓 意气 遏制
C.辽阔 意气 遏止 D.辽阔 义气 遏止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年过不惑的杰克·罗恩先生,积二十年之功成功创作了大型壁画《天堂之火》,终于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
B.分手的时候,你我风华正茂,可是现在,双鬓已染秋霜。
C.1925年的秋天,年轻的毛泽东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到那到处漫山遍野的火红的秋叶,想起当年在此求学的生活,不禁心潮起伏。
D.登上仰慕已久的泰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情澎湃。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是( )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史如潮,橘子洲上的江风吹落了多少春华秋实 ②当毛泽东临江作赋、踌躇满志的时候 ③物换星移,血雨腥风的史篇早已离我们远去 ④眼前只见欲一睹领袖风采的游人如织 ⑤谁会相信中国的命运就掌握在这个书生意气的青年手中
A.②⑤③④① B.②⑤①③④
C.①③④②⑤ D.③④①②⑤
7.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适应人民群众对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对招生工作的监督。
B.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政府应该对假冒伪劣和黑心食品坚决进行查处,并且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
C.网络购物之所以如此蓬勃兴起,原因很多,包括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传统企业电子商务的转型,以及消费者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和消费习惯的变化等等。
D.习近平主席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稳健扎实、积极进取推进各项工作,一项项重大举措陆续出台。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在形式上以行为单位,分行的主要依据是节奏,而不是内容。
B.《沁园春 长沙》,“沁园春”是词牌名,它从形式上规定了词的字数、平仄等,与内容无关;“长沙”是标题,揭示了有关内容。
C.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曲子词等,它始于唐,盛于宋。
D.古人按字数把词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但无论多少字,都分为上下两阕。
9、下面是清代纳兰性德的一阕《沁园春》,顺序被打乱,排列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真无奈,倩声声檐雨,谱出回肠。
②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③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④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
A.②④③① B.③④②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10、理解性默写
(1)《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角度写景的诗句是“ , ”。
(2) 《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 , ”。
(3)在《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思绪万千,不禁发问 、 ”?来道出雄心壮志,表现博大胸怀。
(4)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出革命青年们对反动统治者的极端蔑视,表现出他们大无畏的战斗气魄的词句是: ,
, 。
(5)《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 ”。
(6)《沁园春·长沙》中起过渡作用的是: ,
。
(7)《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性是文化、文学现代性的核心内容,既是其动机,也是其成果。现代社会要建立起普遍统一的组织结构,就要生成文化的共同体,其语言、思想逻辑、价值认同、理想目标能达成一致,就需要获得广泛的社会性,而其基础就在于文化、语言、文学具有人民性。
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处于一个变革时期,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现实主义的开放体系与现代主义的先锋探索一起开辟当代中国文学的广阔道路,如意识流小说、现代派、荒诞派、黑色幽默,直至后现代式的先锋派,中国文学无疑在艺术上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无论是现代派还是先锋派,都属于阳春白雪。艺术创新固然需要,但文艺的人民性在任何时候,在中国的国情下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任务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陈忠实、莫言、贾平凹、刘震云、铁凝、王安忆、阿来都各自写下既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特色,又汲取了世界优秀文学经验的作品,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文学走向市场化的时期,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图书市场的销量、电影市场的票房,就足以使大众成为接受的主体。市场化使文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消费社会的产品,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分享文艺作品的各种成果。
但是,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人民性”也并非因此演化成现代性的一个基础的普遍性的概念。在“阶级论”被淡化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无疑使文艺具有了人民性,但它与文艺的人民性的经典内涵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个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进。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人民性无疑还是占据文化领导权地位,起到积极的正确的引导作用。
新时代赋予文艺服务人民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人民性以新的内涵,也可以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新人民性”,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当然,当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众声喧哗。社会的复杂性表明,文艺依然不能放弃正面引导人民群众的责任,在多样化和丰富性的文艺繁荣格局中,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无疑应该始终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人民性”才能真正圆满实现。
(摘编自陈晓明《人良性、民间性与新伦理的历史建构》)
材料二:
中华诗词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之所以有如此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其所谓“天意”就是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而人间的主体就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来满足其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在中华诗词文化发展史上,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性诗词文化的精神接力和审美传递,中华诗词文化的主旋律和正能量才得到了充分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性诗词文化得到了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实践与推广。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在前贤的基础上努力开创中华当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毫无疑问,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中华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价值,比如政治思想、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历史积淀、审美趣味、学术资源等。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诗教文化传统中,始终绵延着生生不息的儒家民本主义诗学血脉。从屈原到杜甫再到龚自珍,中华诗词的儒家民本文化不能被简单地视作封建忠君思想而加以否定。只要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传统就能转化为中华当代人民诗教文化新传统——这已经在中华诗词文化的近现代转型中得到证明,而且在中华当代诗词文化建构中也取得过成功经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
(摘编自李遇春《中华诗词文化的发展演变、当代形态与价值》)
1.下列对材料中“人民性”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民性是现代社会文化共同体的生成基础,与中国国情息息相关,任何时候都要坚持。
B.人民性离不开市场化,市场化使文艺走向大众,使人民群众最大可能地分享文艺作品。
C.文艺的人民性与文艺的大众化、消费化虽然存在密切的联系,但是彼此有明显的区别。
D.不同时代人民性的内涵不尽相同,当下应关注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弘扬艺术正能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变革到90年代的传统文化复兴,中国文学思潮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艺术上获得不断进步。
B.新时代赋予文艺以新的内容,无论社会环境多么复杂,文艺格局多么丰富,文艺的创新性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C.中华古代儒家诗教文化在其特定历史背景下曾经产生过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其历史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从文学史的角度辩证思考“文艺的人民性”问题,肯定其积极意义;又都放眼当下,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
3.下列选项中,最贴近材料中“人民性”文艺观的一项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B.富于感情——这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高尔基)
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D.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杜甫《戏为六绝句》)
4.文艺创作应如何增强人民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请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两个方面,探究人民性诗词文化的当代育人价值。
答案
1D 2C 3C 4B 5B 6B 7C 8D 9A
10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1.B 2.A 3.C 4.①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
②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
③汲取世界优秀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5.①思想内容:词中“谁主沉浮”之问、“峥嵘岁月”之忆、“书生意气”之勇、“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慨,有助于促进青年一代点燃青春激情,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
②审美趣味:词中借“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壮丽秋景,营造出宏阔远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调昂扬,传达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有助于引导青年一代感受传统诗词的文化魅力,自觉接受艺术美的熏陶。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离不开市场化”错误。材料一是说“市场化在客观上解决了文艺走向大众、面向大众的问题”,无中生有。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从欧美现代主义转为现实主义”错误。由材料一“经典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大量的欧美作品翻译过来,一度取代了苏联文艺对中国文艺的影响”“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现实主义获得了一次崭新的再生”可知,经典现实主义一度曾经受到欧美现代主义的挑战和影响,但不能说中国文学思潮是欧美现代主义。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要使全体人民团结为一个整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向着一个共同目标前边可知,“人民性”文艺观强调正确的政治导向作用。
C.“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强调小说有左右人的力量,即正确的政治导向作用,符合“人民性”文艺观。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文艺的人民性要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要引导人民积极向上”“‘新人民性’,这就是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放在首位”“‘新人民性’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而才能如此信任和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可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定“四个自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审美等需求放在首位,引导人民积极向上。
结合材料二“只要我们的诗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坚持对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又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出一条中华当代人民诗教的新路”可知,继承文学创作传统,对传统诗词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文艺作品创作的“新人民性”。
结合材料二“我们不仅大力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而且全力弘扬中华近现代诗词的人民性文化精神,由此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我们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进行合理的扬弃”可知,汲取世界文学经验,守正创新,合理扬弃,不断开拓丰富作品人民性的新路径。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思想内容:结合“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满足千百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群众对于诗歌的精神生活需求”“挖掘中华古典诗词的人民性文化资源”可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词中体现强烈的人民性,反映人民的精神需求,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如词中“谁主沉浮”之问、“峥嵘岁月”之忆、“书生意气”之勇、“粪土当年万户侯”之慨,有助于青年一代点燃青春激情,树立远大理想,激发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
审美趣味:结合“是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优秀的诗歌作品满足文化需求和审美需求”可知,该词反映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上阕“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借“万山红遍”“鹰击长空”等壮丽秋景,营造宏阔远大的意境,情景交融,格调昂扬,传达出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引导青年感受传统诗词的文化魅力,自觉接受艺术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