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13:0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教案
【课标要求】
根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单元导语和本篇文章的课后提示,“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旨在阅读和研讨语言典范、论辩深刻、时代精神突出的革命传统作品,深入体会革命志士以及广大群众为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人格;学习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涌现的英雄模范事迹,感受其无私无畏的爱国精神,体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无私奉献、辛勤劳动、不断创造的高尚品质;进一步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陶冶性情,坚定志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品中洋溢的革命豪情和建设热情,获得崇高的精神体验。
【素养目标】
1.品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时的开幕词,是毛泽东在改天换地的伟大时候,回顾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历史篇章。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深刻含意,领略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和创作风格。
2.认识建立新中国的困难与艰辛,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感受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之情。
3.感悟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毛泽东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增强对国家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鉴赏
2.合作探究法:结合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写作背景
中国人民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迎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这次会议是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基本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召开的。
毛泽东在会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这篇著名讲话,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成为人们表达历经艰难困苦的民族获得新生的无比自豪、自信、自强的话语。
2.文体知识
(1)开幕词的概念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或主持人,在会议或重大活动开幕时讲话所用的文稿。
(2)开幕词的作用
开幕词通常要阐明会议或活动的性质、宗旨、任务、要求和议程安排等,集中体现了大会或活动的指导思想,起着定调的作用,对引导会议或活动朝着既定的正确方向顺利进行,保证会议或活动的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召开比较隆重的大会(或展览会)开始时由会议主持人(又称主席或执行主席)阐述会议的任务、意义及其观点的讲话,往往带有指导性。小型会议的“开幕词”又称“开场白”,由会议主持人讲,或由负责作报告的主持人在报告之前说明。
(3)开幕词无固定的格式,写的时候一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头要点出会议的全称;(二)说明会议的性质,参加的成员,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召开的;(三)介绍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议程;(四)对会议提出希望和要求;(五)表示致词者的祝愿。为写好开幕词,应注意把召开会议的目的、任务、方法、指导思想、意义阐述清楚。开幕词不仅对参加会议的人可能产生宣传作用,一旦把它向社会公开,也可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4)开幕词的特点
一是简明性。开幕词要简洁明了、短小精悍,最忌长篇累牍、言不及义,多使用祈使句,表示祝贺和希望。
二是口语化。开幕词的语言应该通俗、明快、上口。
三是宣告性。开幕词是会议或者活动的序曲,所以它有宣告会议或活动正式开始的特性。
四是引导性。开幕词一般要阐述会议或活动的宗旨、目的、意义、任务等,这对整个会议或活动的成功举行起着引导作用。
五是鼓动性。开幕词带着对会议或者活动的良好祝愿,通过介绍会议或活动,激励参与者的参与意识,调动其积极性。
三、文本研读
1.初读课文,理文脉,析结构。
课文一共多少自然段?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你认为怎么划分?(与小组成员讨论,试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
2.再读课文,理内容。
作为一篇开幕词,其精髓在于向全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围绕这一点,阐释了哪些具体内容?各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一是回顾过去,回顾中国近代一百多年来尤其是近三年多的解放战争历程,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立足当下,正式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对国家发展大计作出规划,阐述“站起来”的伟大历史意义;
三是展望未来,描绘出民族振兴的壮美蓝图,阐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后的美好前景。
一二是因果关系,三是二的基础和前提。
3.赏析课文,析语言。
(1)作为重要会议的开幕词,本文在开头语、结束语和主体部分的内容构成或表达效果上有何突出特点?
开头两段宣布大会开幕并简介与会人员的组成特点,显示其代表性和广泛性,体现了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
结束语鼓舞人心,颇具感染力。作者对未来的预见抒发了强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特别是最后三个“庆祝”句独立成段,形成排比,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
主体部分以“背景—任务—意义—要求”四个核心词构成了开幕词主体内容的基本框架。开幕词往往具有宣告性质,大会的“意义”部分向全世界发出了“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庄严宣告,重点突出,逻辑清晰。
(2)品读下列句子,从词语选用和句式表达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
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析:“只要……就能”的条件关系复句和“迅速地”的修饰语,表明了作者对建国后快速振兴民族经济的自信和豪情。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析:①“发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关键词,体现出作者对“内外反动派”的蔑视;
②整句和“必将”关键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和自信。
(3)再读课文,赏析演讲。
演讲对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
演讲成功之处:
①观点明确,语言简洁有力;
“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极好条件是有四万万七千五百万的人口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②感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和号召力;
“渴望”(1),“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2),“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6)。
让那些内外的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12)(对反动派的不屑和嘲讽,对未来的无限期望)
庆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的胜利!(14)
庆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5)
庆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16)
(排比,充满气势,感情昂扬,充满自信!)
③“我们”反复使用,大多数段落中都有“我们”,其中,5个段落以“我们”开头,有的段落甚至每句话都有“我们”。作者首先确认“我们”所指:六百多位代表,“代表着全中国所有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外华侨”。接着,讲这次会议的基础、任务和对今后的筹划。“我们”反复使用,可以感受演讲者的使命感、自豪感、澎湃激情。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想想“我们”都有谁?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著名民主党派领导人李济深、张澜、黄炎培、马叙伦,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爱国华侨陈嘉庚、司徒美堂……群贤毕至,每一个名字都自带“流量”。正是这些具有高度代表性的代表,形成“我们”,汇聚一堂,共商国是,揭开中国民主政治的崭新一页,这本身就具有鼓舞人、感染人、激励人的不凡气象。
四、课后运用
选择一段或几段进行模拟演讲,模拟演讲者的神态和语气,体会演讲者的自豪感和革命精神。
五、推荐阅读《中国人民是什么时候站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