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 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会骑自行车吗?你知道世界上最轻的自行车吗?
播放视频:新闻报道世界上最轻的自行车。
为生么这种自行车那么轻呢
这里面用到了材料的一种特性,叫密度,我们今天一起来探究密度这个物理量。
二、教学过程
(一)密度的探究实验
1.提出问题
(1)讲台桌上放着体积相同的圆柱体铜块、铁块、铝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这里有铜块、铁块、铝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2)桌上放的两个外形颜色体积均相同的长方体大木块和大铁块以及体积相同的小木块和小铁块你怎么分辨哪个是木那个是铁?
2.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3.设计实验:
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测出两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测出两个体积不同的木块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播放课件图片及动画,让学生熟悉并实验过程。
4.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5.实验结论:
(二)建立密度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结论,说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4.密度的物理意义:
水的密度是__1.0×103 kg/m3,读作__1.0×103千克每立方米_____,物理意每立方米的水质量为1.0×103千克_。
(三)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固体的密度:图片展示并flash演示
2.测量液体的密度:图片展示并flash演示
(四)密度的计算
1.根据 ρ=m/v 可以鉴别物质
2.根据 m= ρv 可以求密度质量
3.根据 v=m/ρ 可以求物体体积
例1: 一块铝,它的质量是 0.675 t,体积是 25 dm3,求铝的密度,为多少 kg/m3?合多少g/cm3?
三、课堂练习
1.由密度公式可知( C )
A.物质的密度与其质量成正比;
B.物质的密度与其体积成反比;
C.对于同一种物质来说,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D.以上都不对。
2.铝的密度是2.7×103 kg/m3,它的意思是:
A.每m3的铝密度是2.7×103 kg/m3;
B.每m3的铝质量是2.7×103 kg/m3;
C.每m3的铝质量是2.7×103 kg。
3.一瓶煤油,瓶内煤油的密度是0.8×103 kg/m3,将煤油倒去一半,则瓶内剩下煤油的密度是 0.8×103 kg/m3
4.有一枚第十一届亚运会纪念币,它的质量为16.1 g,体积为1.8 cm3,试求纪念币的密度。
5.体积为2 m3的罐子,盛满煤油,求盛煤油的质量?( 已知:ρ煤油=0.8×103 kg/m3 )
四、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通过生动幽默动态动画对本节课进行密度的小结。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密度的公式:ρ=m/v 其中ρ 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密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4.密度的测量和计算
【课后反思】
密度概念在力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在讲解时应该从一些生活中的事例,例如地理中学生已经知道人口密度的概念,可以让学生类比人口密度来学习物理学中密度的概念,这样学生能够理解的更加深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