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物体的浮与沉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2.难点
浮沉条件的应用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交流与讨论。
【实验器材】
自制潜水艇教具、铜块、石块、木块、密度计、量筒、水、煤油、盐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神秘的“死海”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2.兴趣实验:浮子演示
3.新课学习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我们可以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的受力情况去分析,设计如下图的实验来验证。
结论:
1.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取决于物体所受的_____力和_____力的大小.即通过改变重力或浮力的大小,可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2.当 F浮>G 时,物体上浮
当 F浮<G 时,物体下沉
当 F浮=G 时,物体处于悬浮或者漂浮状态
两个过程: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下沉 物体上浮
三个状态:
F浮=G物 F浮= G物 F浮<G物
物体漂浮 物体悬浮 物体下沉到水底
想一想:
把铜块和木块浸没在水中,铜块沉入水底,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通过查阅密度表,你发现铜块的密度,水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有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能否用比较物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来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是上浮,下沉,悬浮还是漂浮?
上浮: 下沉:
F浮> G F浮< G
ρ液gV排>物gV物 ρ液gV排<ρ物gV物
∵V排=V物 ∵V排=V物
∴ρ液>ρ物 ∴ρ液<ρ物
悬浮: 漂浮:
F浮= G F浮= G
ρ液gV排=ρ物gV物 ρ液gV排=ρ物gV物
∵V排=V物 ∵V排 ∴ρ液=ρ物 ∴ρ液>ρ物
浮沉条件
(1) 漂浮 F浮=G V排物
(2) 悬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3) 上浮 F浮>G V排=V物 ∴ρ液>ρ物
(4) 下沉 F浮 简单的说,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和沉,取决于所受的浮力和重力的合力的情况。还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和物体密度来改变物体的浮沉状态。
悬浮与漂浮有何不同?
悬浮物体全部浸入;漂浮物体部分浸入。
... ... ...
浮沉条件的应用
(一)密度计
1.密度计是一种什么仪器?
它的刻度有什么特点?
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刻度是上
小下大,上稀下密。
2.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物体漂浮在液面上的条件F浮=G
3.密度计浸入液体中越深,
说明液体的密度是越大还是越小?
越小
(二)盐水选种
是沉底的种子好还是浮出水面的种子好呢 为什么
(3)潜水艇
潜水艇是如何实现下潜、上浮、悬浮在水中的呢?
看实验
(三)热气球
热气球的升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与热气球体积及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变化有关。当热气球的巨大气袋充满空气(忽略体积变化)时,用喷嘴加热气袋中的空气,热气球内部气体的温度升高,密度减小。当热气球内部气体的密度比其外部气体的密度小到一定程度时,热气球便上升了。
... ... ...
二、课堂练习
1.铁钉在水中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___重力,在完全沉没下沉过程中,铁钉受到的浮力__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漂浮在水面上的皮球,用手将其慢慢压入水中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浮力将___,施加的压力将___。(均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是F浮_____G物 ,那么液体的密度和物体的密度会有什么关系呢?液_____物。(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 质量相等的甲、乙、丙三个实心球,放入某种液体中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F甲、F乙、F丙之间的关系应为:F甲__F乙__F丙; 它们的密度甲、乙、丙之间的关系是:甲__乙__丙。(均选填“>”“<”或“=”)
5. 质量相同的铜、铁、铝三块金属,投入水银中后受到的浮力分别为F1、F2、F3,这三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A. F1>F2>F3 B. F1=F2=F3
C. F1<F2<F3 D. 无法判断
6.密度计是用来测量___的仪器,同一支密度计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液体里均静止不动,则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甲__F乙。两种液体的密度甲__乙。(均选填“>”“<”或“=”)
三、小结
1.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
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
3.知道密度计、盐水选种、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
四、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1、2、3
【板书设计】
物体的浮与沉
1.受力分析
2.物体的沉浮条件
3.应用
【教学反思】
本课在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探究,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理解对比实验的意义上,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除了特殊的悬浮状态),学生已经大致能够清楚判断。但是,根据生活经验所得,他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重的物体下沉而轻的物体上浮。而这一表述过于简单化,生活中不难找出与这类说法相悖的例子。如何从这一矛盾点出发,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这是本节课开始探索的任务。从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开始,一步一步地探索,让学生逐步明白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到事物的规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