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2、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改革 :
1、改革原因:长期以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弊端严重,阻碍社会进步
2、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评价: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3、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评价: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使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军事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4、巴尔戈乔夫改革:1988年,巴尔戈乔夫实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结果:使人们的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分离趋势加强。
三、东欧剧变:
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
1、1991年底,苏联解体。冷战和两极格局瓦解
2、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3、实质: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改变
4、影响:标志着美苏两级格局的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5、教训:改革要符合国情,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6、易错点: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1.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B.要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
C.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D.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发生在( )
A.斯大林时期 B.赫鲁晓夫时期
C.勃列日涅夫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3.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海报,它反映了(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苏联解体的原因
4.“到这个时期,我国社会在斯大林专制的艰难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向前发展的潜力看来已经耗尽。……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材料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是( )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5.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内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场“□□□□”,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应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剧变 C.美苏冷战 D.欧盟成立
6.“赫鲁晓夫迈着笨拙的步子急急忙忙地去追赶美国,结果以出丑告终。”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出丑告终”的根本原因是( )
A.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 B.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7.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在新思维中,他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戈尔巴乔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实行政治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哪些教训?
8.下列属于1991年苏联解体原因的是( )
①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苏联的发展 ②斯大林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
③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 ④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和平演变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9.有学者评论某次改革时说:“天冷,本想弄点木材烤烤手,想不到竟将整个房子烧了。”据此判断,他评说的是( )
A.赫鲁晓夫改革 B.罗斯福新政
C.邓小平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0.《国际关系的三重镜像》一文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演变概括为三重镜像——“见山是山,界限分明;见山不是山,世界变平;见山还是山,利益优先”。其中,由“界限分明”到“世界变平”的标志是( )
A.新中国成立 B.欧盟成立 C.两极对峙 D.苏联解体
11.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
A.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2.赫鲁晓夫推行的改革,冲击了苏联模式。能印证这一结论的史实是赫鲁晓夫( )
①推行农产品收购制 ②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③倡导“政治多元化” ④加速发展军事科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金重远在《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一书中写道: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个月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作者旨在说明赫鲁晓夫改革( )
A.顺应了人民的愿望 B.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
C.体现了其政治魄力 D.没有立足于苏联的国情
14.数据统计分析是研究历史的常用方法。下表为1951—1980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导致增长率趋势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1—1960年 1961—1970年 1971—1980年
10.25% 6.45 4.95%
A.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 B.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C.苏联模式的长期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15.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主要指赫鲁晓夫( )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阅读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这些事件(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材料二:列宁晚年已深切感受到对党和国家官员实行监督以杜绝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防止个人专断问题的重要性,可惜列宁逝世过早并未找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后来则逐渐背离了十月革命为建立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民主的原则:党的民主空气缺乏严格等级制度、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引起党群关系的恶化;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常使国有财产被视为“无主人财产”;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使群众丧失发展生产的兴趣;工农的主人地位仅仅成为宣传中的口号……苏共 的演变不仅逐渐失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更为后来的反对派反共反社会主义提供了借口。
——《世界历史 十月革命:必然性、历史意义和启迪》
材料三:1991年12月27日,前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德国电视二台发表谈话时表示,对苏联的解体感到“羞愧”和“耻辱”。乌克兰总统克拉夫说:“造成苏联今天局面是谁的错 谁应该受到责难 苏联的解体是公开性时期开始的。”莫斯科出版的《独产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世界当代史》
根据材料一,回答东欧剧变的原因有哪些 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苏联解体的原因。
有人说:“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失败”,你认为对吗 为什么
17.围绕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某班同学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患难国度艰难起步】
材料一: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改革失利发展失衡】
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根本触动苏联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3%~75%之间,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时期。此外苏联奉行霸权主义,与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在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25%。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的产业结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重型结构”。
——摘编自陈之骅《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主要问题和历史教训》
【遭受挫折吸取教训】
材料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绝大多数苏联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
(1)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是谁?其根本目的是什么?该政策有何特点?
(2)【重新出发硕果累累】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谁?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给苏联带来了什么积极影响?
(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特征?
(4)材料三描述了哪一事件?结合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我们应吸取哪些经验或教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 农、轻、重要协调发展 ,不符合题意;
B. 要提高经济效益 , 降低资源消耗 ,不符合题意;
C. 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信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弊端”,可知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工业,轻农业,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农轻重行业的比例要协调发展。斯大林模式属于粗放型经济,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提高经济效益,降低资源的消耗。斯大林模式下,政府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积极性不高,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斯大林模式属于计划经济,但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由此可知说法不正确的是选项D,故选项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不正确”,细心分析备选项回答。
2.【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赫鲁晓夫在经济上进行改革,B项正确;
在斯大林时期,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新宪法标志苏联模式的形成,形成了苏联模式,排除A项;
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推行改革,排除C项;
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推行改革,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东艰难探索的相关知识。
3.【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20世纪50年代”和海报内容可知与赫鲁晓夫的“玉米运动”有关,A符合题意;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B不符合题意;
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与题意时间不符,C不符合题意;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中共在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中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导致的。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分析选项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落实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答案】B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A.赫鲁晓夫,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说的是苏联领导人进行的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也进行了改革,但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故选项B符合题意;
C.戈尔巴乔夫,不符合题意;
D.叶利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抓住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出这是苏联改革,再结合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回答。
5.【答案】B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A.苏联解体,不符合题意;
B.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内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一场巨变,绝大多数原先由共产党执政的东欧及中欧国家都相继放弃了苏联模式的一党体制,转而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度,这就是东欧剧变,故选项B符合题意;
C.美苏冷战,不符合题意;
D.欧盟成立,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识记回答,这就是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
6.【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A. 个人崇拜风气依然盛行,不符合题意;
B. 改变了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不符合史实;
C. 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不符合史实;
D.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从政治、经济着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因此 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来回答,要注意理解,注意是根本原因。
7.【答案】(1)实行多党制;
(2)步骤过急过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新思维”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剧烈动荡;对西方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3)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要防止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要坚持独立自主,对西方“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惕。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史实的识记。第(1)问依据材料中“主张国际关系人道主义化,引导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趋同”和“一体化”,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根本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且以推行“民主化、公开化、多元化”作为改革和发展政治体制的战略方针。”,结合人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第二子目苏联的解体中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把改革的重点转到政治方面。此后,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剧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可知,戈尔巴乔夫采取多党制实行政治改革。第(2)问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结合教材内容,可以概括为:步骤过急过快,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新思维”引起人们思想混乱和社会剧烈动荡;对西方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第(3)问从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应吸取深刻的教训,如改革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要维护社会稳定,正确处理改革、稳定与发展的关系;要防止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要坚持独立自主,对西方“和平演变”保持高度警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对戈尔巴乔夫改革史实的识记。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原因、时间、内容、影响。
8.【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造成苏联社会矛盾尖锐,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外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结果,②③④符合题意,D正确;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①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原因,考查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理解掌握苏联解体的原因,作答时运用排除法即可。
9.【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解读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历史,烧房子暗喻苏联解体,D正确;
赫鲁晓夫改革是想改革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存在严重偏差,与题意不符,A错误;
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与题意不符,B错误;
邓小平改革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取得飞跃发展,与题意不符,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在学习中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结果,结合题意作答即可。
10.【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界限分明”“世界变平”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及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的趋势发展。D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史实。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苏联的解体。
11.【答案】D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包括 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 ,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并没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故选项D符合题意;
A. 苏联模式弊端的日益显露,不符合题意;
B.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C.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课本基础知识点的理解识记来分析备选项回答,注意题干中的“不属于”字样,细心分析辨别备选项回答。
12.【答案】A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①②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③倡导政治“多元化“的是戈尔巴乔夫;④加速发展军事科技的是勃列日涅夫,选项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苏东艰难探索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相关知识。
13.【答案】D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的“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设成共产主义社会”,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很明显脱离了实际,没有立足与苏联国情,D正确;
材料中的内容反映了赫鲁晓夫对改革具有盲目的乐观性,无法从中看出改革是否顺应了人民愿望,是否借鉴了先进国家的经验,盲目夸大地目标并不能体现赫鲁晓夫的政治魄力,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难度适中,学习中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特点,结合材料即可。
14.【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从1951年到1980年, 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苏联模式的弊端造成的,苏联模式难以改变,苏联经济发展难以真正提高,故选项C符合题意;
A. 新经济政策成效甚微,不符合题意;
B. 工业化建设的进程加快 ,不符合题意;
D.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看出数据的变化,再结合其中的时间,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回答。
15.【答案】C
【知识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却没有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C项正确;
赫鲁晓夫打破了对斯大林的崇拜,但无法体现“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排除A项;
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说法符合史实,但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
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苏联的发展改革。难度适中,掌握赫鲁晓夫改革特点,明确其改革与苏联模式的联系与区别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同时,要对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措施有所掌握。
16.【答案】(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②苏联对东欧国家高压控制,伤害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感情,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③苏联“新思维”的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实质:国家的性质发生变化。
(2)苏联解体的原因: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长期错误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②共产党腐败变质:脱离群众。③戈尔巴乔夫改革,造成苏联的混乱等。
(3)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知识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的准确识记,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材料,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的原因有①东欧国家一开始建国就受苏联已经固化了的模式的影响,照搬苏联模式,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主义优越性没有充分发挥。②苏联对东欧国家高压控制,伤害了这些国家的民族感情,败坏了社会主义声誉。③苏联“新思维”的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而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则是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没有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东欧剧变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国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第(2)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史实,依据材料中“……领袖个人专权常常导致重大决策的失误;缺乏有效监督致使党内特权阶层产生……僵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成果分配的不合理……苏共的演变……失去人民群众……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等信息可以得出,苏联解体的原因: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长期错误得不到纠正,虽然几代领导人都致力于经济政治的改革,但是,始终没能找到符合本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所以积累了许多问题和矛盾。②共产党腐败变质:脱离群众。③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取得成果,反而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下降,造成苏联的混乱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围绕材料的主旨分析归纳。本则材料主要讲的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相关知识。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是苏联以及东欧各国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17.【答案】(1)制定者:列宁。根本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2)领导人:斯大林。积极影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3)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庞大;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4)事件:苏联解体。经验或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等。
【知识点】苏维埃政府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及弊端;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解析】【分析】(1) 根据材料一“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制定者是列宁;其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当时苏联的领导人是斯大林;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根据材料二“勃列日涅夫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根本触动苏联模式。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产值中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3%~75%之间,这个数字大大超过了斯大林时期。此外苏联奉行霸权主义,与美国积极进行军备竞赛。在70年代,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全部国民收入的20%~25%。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得苏联的产业结构成为名副其实的‘超重型结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庞大;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根据材料三“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这是20世纪最严重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于绝大多数苏联人民来讲,它是一场真正的悲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描述的是苏联解体。结合上述探究和所学知识,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我们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等。
故答案为:
制定者:列宁。根本目的:巩固苏维埃政权。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领导人:斯大林。积极影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军费开支庞大;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事件:苏联解体。经验或教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坚持实事求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等。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让学生正确认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难度一般,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