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同步练习——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同步练习——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8-24 23:29: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1.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商用客机采用了极轻的新型复合材料。“极轻”反映了这种材料的(  )
A.密度小 B.导电性强 C.导热性好 D.比热大
2.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能发生超导现象的材料叫超导体。超导体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不适用于制作(  )
A.电饭煲的电热板 B.电动机的线圈
C.远距离输电的导线 D.发电机的线圈
3.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面材料,由其制成的石墨烯薄膜,具有超薄超轻,超强导热性、导电性和超优光敏性等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碳单质,可用于新型电池电极
B.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完全燃烧只生成CO
C.石墨烯薄膜材料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散热层
D.石墨烯薄膜材料可用于穿戴设备和无线传感等领域
4.下列常见的生活物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5.“土豆农膜”是一种新型环保农膜,通过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制成.“土豆农膜”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 B.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该新型农膜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D.塑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6.不粘锅内表面通常使用特氟龙涂层,原料为聚四氟乙烯,其结构简式为[CF2CF2]n.对聚四氟乙烯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有较好的耐高温性
C.可耐酸腐蚀 D.可溶于酒精、食用油等有机溶剂
7.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8.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分子间不存在间隙
B.“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作用下才能运动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人为控制分子的运动
9.上海世博会上的“冰壶”展馆(如图)体现了芬兰的生态创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在环保理念上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采用的纸塑复合材料属于(  )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D.新型超导材料
10.压电陶瓷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功能的陶瓷材料,已被用于许多领域。对压电陶瓷挤压或拉伸时,它的两端就会形成一定的电压,可运用其火花放电点燃可燃性气体。压电陶瓷还能把电能转换成超声振动,用于超声清洗、超声医疗等。结合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属于电磁波 B.压电陶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压电陶瓷能够实现机械能和电能的互相转化
D.火花放电可以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11.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荣获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导纤维是由纯度极高的石英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拉制而成的.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描述:“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 B.由石英玻璃拉制成细丝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光导纤维是利用激光传输信息的 D.光纤通信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能够传播更远
12.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设计方案如下:
甲:CuCuOCuSO4 乙:CuCuSO4
丙:CuCuSO4[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丁:CuCu(NO3)2Cu(OH)2CuSO4
其中从理论、操作、经济、环保等方面考虑,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3.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
(1)最近,中国科学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接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成功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 ________;
A.有机合成材料 B.无机非金属化合物 C.新型材料 D.有机物
(2)小明同学帮妈妈做饭,刮山药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所致),可用厨房中的 ________(填调味品名称)来止痒。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
(2)铁与铬(Cr)、镍(Ni)等金属熔合可形成“不锈钢”,用不锈钢丝和聚乙烯纤维为原料可制作耐酸防护服材料,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 ________(选填序号)。
A.合金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15.某品牌休闲西服标签的部分内容如下,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西服面料两种成分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________;
(2)在面料中加入涤纶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3)从熨烫标准推测,羊毛、涤纶这些纤维材料具有的特点是 ________.
(4)从面料和里料各抽出一根线头,点燃出现的现象是:面料: ________;里料: ________。
16.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的性质(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相仿),把CO2溶液中分离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一一甲醇(化学式是CH4O)和一种常见液体.“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下: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吸收池主要为了吸收空气中的_____________;
(2)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高温水蒸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后的溶液送回吸收池是为了_____________。
(3)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条件可以不做要求)
17.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发现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呢?
[分析讨论]经分析讨论,大家认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SO2、SO3、O2等气体,经进一步查验后确认没有SO3和O2,于是大家决定进一步探究气体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①:产生的气体仅为SO2;猜想②:产生的气体仅为H2;你认为猜想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阅资料]SO2是一种有毒气体,不能燃烧,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变为无色,是一种主要大气污染物.H2则不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硫酸总会剩余.
[设计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据此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中X为_____________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_____________(填①、②、③)正确.则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有同学认为在处理图中反应①试管中残液时,应先用水将残液稀释,正确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另有同学认为多余的气体应通入一个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
18.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乙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下列导管补画完整的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____________。
(2)充分反应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
实验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
该小组同学认为实验1、2都能说明硫酸有剩余,你的想法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2点即可)
A.木桶
B.紫砂壶
C.不锈钢锅
D.橡胶轮胎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5题
第16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6 材料的利用与发展(带答案)
1.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大型商用客机采用了极轻的新型复合材料。“极轻”反映了这种材料的(  )
A.密度小 B.导电性强 C.导热性好 D.比热大
解:“极轻”指的是用不同材料制成相同体积物体,这种材料制成的物体质量小,说明这种材料的密度小,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值时电阻变为零的现象,能发生超导现象的材料叫超导体。超导体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但不适用于制作(  )
A.电饭煲的电热板 B.电动机的线圈
C.远距离输电的导线 D.发电机的线圈
解:利用超导体的零电阻特点可以实现远距离输电、做电动机、发电机的线圈等,但是由于超导体零电阻特点,根据焦耳定律Q=I2Rt可知,超导体电阻为零时不会产生热量,故不能做电饭煲的电热板,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石墨烯是单层碳原子面材料,由其制成的石墨烯薄膜,具有超薄超轻,超强导热性、导电性和超优光敏性等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石墨烯是一种碳单质,可用于新型电池电极
B.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完全燃烧只生成CO
C.石墨烯薄膜材料可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散热层
D.石墨烯薄膜材料可用于穿戴设备和无线传感等领域
解:A、石墨烯是一种碳单质,可用于新型电池电极,故A正确;
B、石墨烯由碳元素组成,完全燃烧生成CO2,故B错误;
C、石墨烯导热性能好,可以做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散热层,故C正确;
D、石墨烯薄膜材料有超优光敏性,可用于穿戴设备和无线传感等领域,故D正确。故选:B。
4.下列常见的生活物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解:A、木桶是用木材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B、紫砂壶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C、不锈钢锅是用不锈钢制成的,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错误。
D、橡胶轮胎是用合成橡胶制成的,合成橡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故选:D。
5.“土豆农膜”是一种新型环保农膜,通过在塑料中添加土豆淀粉制成.“土豆农膜”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 B.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C.该新型农膜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 D.塑料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
解:A、由于“土豆农膜”可被细菌和微生物释放的酶分解。所以,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故A正确;
B、由淀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所以,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确;
C、由于土豆农膜比普通塑料农膜容易降解,有助于解决农村“白色污染”问题。故C正确;
D、塑料属于合成高分子材料,故D错误。 故选:D。
6.不粘锅内表面通常使用特氟龙涂层,原料为聚四氟乙烯,其结构简式为[CF2CF2]n.对聚四氟乙烯的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B.有较好的耐高温性
C.可耐酸腐蚀 D.可溶于酒精、食用油等有机溶剂
解:A、聚四氟乙烯属于有机物,正确;B、用在锅的表面,说明具有耐高温性,正确;
C、用在锅的表面,说明具有耐腐蚀性,正确;
D、若是溶于食用油等有机溶剂则会被破坏掉,错误; 故选:D。
7.如图所示是由直径为1~50nm的微颗粒制备得到的新型防菌“纳米纸”,在“纳米纸”的表面细菌无法停留且油水不沾,与此现象的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
A.油分子间的引力使纸面上的油汇集成小油珠
B.油与“纳米纸”分子间只存在斥力不存在引力
C.“纳米纸”阻止了纸面上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D.细菌无法停留是因为“纳米纸”分子间没有空隙
解:A、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所以靠得很近的两滴油能自动结合成一滴,故A正确;
B、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故B错误;
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纳米纸”不能阻止细菌分子无规则运动,故C错误;
D、因分子之间斥力的存在,构成地球上物质的分子之间都会存在一定的空隙,纳米材料也不例外,故D错误。故选:A。
8.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成了“纳米车”,它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灶处释放以杀死癌细胞。下列有关“纳米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纳米车”分子间不存在间隙
B.“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作用下才能运动
C.“纳米车”运输药物分子的过程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D.“纳米车”研制成功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人为控制分子的运动
解:A、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故A错误;
B、“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要在人为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并不是说必须在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故B错误;
C、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用光学显微镜是看不到的,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故C错误;
D、“纳米车”的研制成功说明分子在外力作用下能按照人规定的线路运动,说明了人可以控制分子运动,故D正确。故选:D。
9.上海世博会上的“冰壶”展馆(如图)体现了芬兰的生态创新.所有的建筑材料都是在环保理念上经过精挑细选的,其中采用的纸塑复合材料属于(  )
A.金属材料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有机合成材料 D.新型超导材料
解:A、纸塑符合材料不属于金属材料,故A错误;
B、纸塑符合材料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错误;
C、纸塑复合材料是有机合成材料,故C正确;
D、纸塑符合材料不属于新型超导材料,故D错误。 故选:C。
10.压电陶瓷是一种具有压电效应功能的陶瓷材料,已被用于许多领域。对压电陶瓷挤压或拉伸时,它的两端就会形成一定的电压,可运用其火花放电点燃可燃性气体。压电陶瓷还能把电能转换成超声振动,用于超声清洗、超声医疗等。结合上述材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属于电磁波 B.压电陶瓷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C.压电陶瓷能够实现机械能和电能的互相转化
D.火花放电可以使可燃物的着火点升高
解:超声波属于机械波,不属于电磁波,故A不符合题意。
压电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不符合题意。
对压电陶瓷挤压或拉伸时,它的两端就会形成一定的电压,并且压电陶瓷还能把电能转换成超声振动,所以压电陶瓷能够实现机械能和电能的互相转化,故C符合题意。
可燃物的着火点与点燃的方式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被誉为“光纤之父”的华人科学家高锟荣获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导纤维是由纯度极高的石英玻璃(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拉制而成的.诺贝尔奖评委会这样描述:“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关于光导纤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物 B.由石英玻璃拉制成细丝的过程是化学变化
C.光导纤维是利用激光传输信息的 D.光纤通信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能够传播更远
解:A、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有两种元素组成,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A正确;
B、由石英玻璃拉制成细丝的过程,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由“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可知光导纤维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传输信息的,故C正确;
D、由“光流动在细小如线的玻璃丝中,它携带着各种信息数据向每一个方向传递,文本、音乐、图片和视频因此能在瞬间传遍全球”可知光纤通信不容易受外界干扰,能够传播更远,故D正确。 故选:B。
12.某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废铜屑制取硫酸铜,设计方案如下:
甲:CuCuOCuSO4 乙:CuCuSO4
丙:CuCuSO4[Cu+2H2SO4(浓)CuSO4+SO2↑+2H2O]
丁:CuCu(NO3)2Cu(OH)2CuSO4
其中从理论、操作、经济、环保等方面考虑,你认为最合理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A、制得的方法是:2Cu+O22CuO CuO+H2SO4═CuSO4+H2O,反应原料易得,没有污染,符合要求,故A合理。
B、Cu→CuSO4,因为铜和稀硫酸不反应,理论上不可行,所以B不合理;
C、铜与浓硫酸反应能生成硫酸铜,但同时生成二氧化硫污染空气,消耗浓硫酸较多,故C不合理;
D、此方案需要多步反应,操作复杂,且由铜制取硝酸铜是和硝酸银反应,也不经济,故D不合理。 故选:A。
13.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回答:
(1)最近,中国科学家不利用光合作用,直接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反应成功合成了淀粉。淀粉属于  D ;
A.有机合成材料 B.无机非金属化合物 C.新型材料 D.有机物
(2)小明同学帮妈妈做饭,刮山药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所致),可用厨房中的  醋酸 (填调味品名称)来止痒。
解:(1)淀粉是含碳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D。
(2)由于酸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刮山药皮时手上皮肤奇痒难忍(山药中含有的碱性皂角素所致),可用厨房中的醋酸来止痒。
故答案为:(1)D;(2)醋酸。
1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鉴别羊毛纤维和棉纤维的方法是  灼烧时,闻气味 。
(2)铁与铬(Cr)、镍(Ni)等金属熔合可形成“不锈钢”,用不锈钢丝和聚乙烯纤维为原料可制作耐酸防护服材料,以上叙述中不涉及到  B (选填序号)。
A.合金 B.无机非金属材料 C.合成材料 D.复合材料
解:(1)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灼烧时,闻气味,有烧焦的羽毛气味产生,而棉纤维灼烧时,无此气味,故填:灼烧时,闻气味。
(2)合金是在一种金属与其他的金属(或非金属)熔合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不锈钢丝和聚乙烯纤维中不锈钢丝属于合金,聚乙烯纤维属于合成材料,耐酸防护服材料是由不锈钢丝与聚乙烯纤维复合而成的一种特殊的材料,属于复合材料,涉及的材料均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B未涉及到,故选:B。
15.某品牌休闲西服标签的部分内容如下,请根据标签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西服面料两种成分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涤纶 ;
(2)在面料中加入涤纶的作用是 增加面料的耐磨性等 .
(3)从熨烫标准推测,羊毛、涤纶这些纤维材料具有的特点是 不耐高温 .
(4)从面料和里料各抽出一根线头,点燃出现的现象是:面料: 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里料: 熔化成黑色小球 。
解:(1)涤纶是重要的合成纤维,故答案为:涤纶;
(2)涤纶的特点是固色性、耐磨性与良好的抗腐蚀性,故答案为:增加面料的耐磨性等;
(3)熨烫说明这些纤维易变形,说明它们不耐高温,故答案为:不耐高温;
(4)天然纤维燃烧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燃烧时会熔化成黑色小球,故答案为: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熔化成黑色小球.
16.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最近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构想:把空气吹入饱和碳酸钾溶液中生成KHCO3,然后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的性质(与碳酸氢钠的性质相仿),把CO2溶液中分离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一一甲醇(化学式是CH4O)和一种常见液体.“绿色自由”构想的技术流程如下: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吸收池主要为了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
(2)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HCO3K2CO3+H2O+CO2↑ ,其中高温水蒸气的作用是 给碳酸氢钾加热 、 使二氧化碳尽量不溶于水 .
反应后的溶液送回吸收池是为了 回收利用碳酸钾 .
(3)合成塔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CH3OH+H2O .(反应条件可以不做要求)
解:(1)根据实验目的,吸收池主要是使碳酸钾转化为碳酸氢钾,可知反应提高了碳的含量,所以应该是吸收空气中含碳的物质,所以为了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2)根据实验原理“利用KHCO3受热易分解产生CO2”,所以分解池发生的主要反应是碳酸氢钾受热分解为碳酸钾和水以及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HCO3K2CO3+H2O+CO2↑,其中高温水蒸气的作用是 给碳酸氢钾加热、同时由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所以使二氧化碳尽量不溶于水.
反应后的溶液送回吸收池是为了 回收利用碳酸钾.
(3)根据信息“CO2溶液中分离出来,再经化学反应使之变为可再生燃料一一甲醇(化学式是CH4O)和一种常见液体”,所以合成塔中应该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生成甲醇和水,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3H2CH3OH+H2O.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2)2KHCO3K2CO3+H2O+CO2↑; 给碳酸氢钾加热; 使二氧化碳尽量不溶于水. 回收利用碳酸钾.
(3)CO2+3H2CH3OH+H2O(反应条件可以不做要求).
17.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金属与酸反应时,发现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能够发生反应,并产生大量气体.
[提出问题]产生气体的成分是什么呢?
[分析讨论]经分析讨论,大家认为产生的气体可能是H2、SO2、SO3、O2等气体,经进一步查验后确认没有SO3和O2,于是大家决定进一步探究气体成分.
[提出猜想]猜想①:产生的气体仅为SO2;猜想②:产生的气体仅为H2;你认为猜想③ 产生的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 .
[查阅资料]SO2是一种有毒气体,不能燃烧,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变为无色,是一种主要大气污染物.H2则不能使红色品红溶液褪色.铜与浓硫酸反应时,硫酸总会剩余.
[设计实验]该小组的同学据此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中X为 品红 溶液.
(2)由以上实验可知:猜想 ① (填①、②、③)正确.则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
(3)实验结束后,有同学认为在处理图中反应①试管中残液时,应先用水将残液稀释,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将残液慢慢地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
(4)另有同学认为多余的气体应通入一个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其原因是 SO2+2NaOH═Na2SO3+H2O .(用方程式表示)
解:[提出猜想]猜想①:产生的气体仅为SO2;猜想②:产生的气体仅为H2;你认为猜想③产生的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体.
(1)检验二氧化硫可用品红溶液,故图中X为品红溶液.
(2)由红色的品红溶液变为无色说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气体不能燃烧说明没有氢气.故猜想①正确.则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H2SO4(浓)═CuSO4+SO2↑+2H2O.
(3)实验结束后,①试管中的酸液浓度还是比较大,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故应先用水将残液稀释,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将残液慢慢地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4)二氧化硫有毒,要进行处理,可将多余的气体应通入装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让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生成亚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故答案为:猜想③产生的气体为SO2和H2的混合气;
(1)品红;(2)①;Cu+2H2SO4(浓)═CuSO4+SO2↑+2H2O;
(3)将残液慢慢地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4)SO2+2NaOH═Na2SO3+H2O.
18.铜跟浓硫酸的反应原理是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硫酸铜。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中乙装置用来收集SO2(已知SO2的密度大于CO2的密度),但未将导管画全,下列导管补画完整的图中,符合要求的是  B 。
(2)充分反应后,烧瓶中的铜片仍有剩余,那么硫酸是否也有剩余呢?该小组同学进一步研究: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中的混合物稀释、过滤、用滤液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
实验2: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现象。
该小组同学认为实验1、2都能说明硫酸有剩余,你的想法是什么并说明理由  实验1能说明硫酸有剩余,由于生成物中含有硫酸铜,在加入氯化钡时能产生沉淀对硫酸的存在的判断产生了干扰,硫酸显酸性,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pH<7,能证明硫酸有剩余的 。
(3)以铜片与浓硫酸为原料用上述方法制取硫酸铜,存在的缺陷有  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有害气体 。(答出2点即可)
解:(1)由于二氧化硫的密度大于空气,应利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故选:B;
(2)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由于生成物中含有硫酸铜,在加入氯化钡时能产生沉淀对硫酸的存在的判断产生了干扰;硫酸显酸性,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pH<7,所以能证明浓硫酸有剩余的是实验1;故答案为:实验1能说明硫酸有剩余,由于生成物中含有硫酸铜,在加入氯化钡时能产生沉淀对硫酸的存在的判断产生了干扰,硫酸显酸性,用pH试纸测试滤液pH,其中pH约为1,pH<7,能证明硫酸有剩余的。
(3)由制取的过程可知,存在的缺陷有: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有害气体。故答案为:消耗大量的能量,产生有害气体。
A.木桶
B.紫砂壶
C.不锈钢锅
D.橡胶轮胎
第7题
第8题
第9题
第15题
第16题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