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芣苢》 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1《芣苢》 导学案 (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16:41: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1 芣苢 导学案
重难点:
一、作品介绍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写作背景
西周取代殷商,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大变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促使社会在精神文明方面产生飞跃性的进步,作为文学代表的《诗经》的出现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周南”指周王城以南的地方,也就是西周王城镐京及东周王城洛邑以南,直至江汉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该地的歌谣中正平和,历来被认为是“正风”的典范,故作为《诗经》的首章。《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
三、作者介绍
《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练习题: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____________,关门自大,遗世独立,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民族之林,____________,能够与世界各民族____________,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
A.特立独行、激浊扬清、并行不悖 B.特立独行、激浊扬清、并驾齐驱
C.抱残守缺、革故鼎新、并驾齐驱 D.抱残守缺、革故鼎新、并行不悖
2.下列对《芣苢》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描写了一群劳动妇女采芣苢的情景。
B.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C.诗歌通过采、有、掇、捋、袺、襭等动词的变换,生动地表现了采摘野菜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D.这是一曲劳动欢歌,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学校举行的“我读《诗经》”比赛活动,使我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增强了集体意识,彰显了青春活力,提高了诗歌鉴赏水平。
B.“两让两争取”这一办学思路的提出,目的就是切实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可,使我们学校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名校。
C.根据各种民调显示,人们高度钦佩中央的反腐勇气,坚决拥护中央对所有贪官开展调查的决定。
D.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要求我们的政府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为中原经济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4.诵读《芣苢》,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1)薄言掇之( )
(2)薄言捋之( )
(3)薄言袺之( )
(4)薄言襭之( )
5.词语注释
薄言:_________________
有:_________________
掇:_________________
捋:_________________
袺:_________________
诸孙:_________________
博:_________________
村酤:_________________
廪: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①特立独行: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根据语境“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绝不是”“关门自大,遗世独立”可知,此处说的是提倡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填“抱残守缺”。
②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根据语境“而是为了求得将自己民族投入世界民族之林,”可知,此处应该用“革故鼎新”。
③并行不悖:同时实行,互不冲突。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不分前后。也比喻地位或程度相等,不分高下。根据语境“能够与世界各民族”“得一平等自由之地位”可知,此处应选“并驾齐驱”。故选C。
2.答案:A
解析:A项,“本诗采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错误,诗歌开头说“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就是说采芣苢,并没有用他物起兴。
3.答案:B
解析:A项,缺少主语,“通过”与“使”删去其一。C项,句式杂糅,删掉“根据”或“显示”。D项,搭配不当,不能说“加强执政能力和水平”,可改为“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4.答案:(1)拾取,摘取;
(2)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3)提起衣襟兜东西;
(4)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解析:
5.答案: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
有:取得,获得。
掇:拾取,摘取。
捋: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袺:提起衣襟兜东西。
襭: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诸孙:泛指孙辈。
博:求取。
村酤:农家自酿的酒。
廪: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