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世界最大的黄图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3 世界最大的黄图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8-24 21:14: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3.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4.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5.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2.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治理和措施。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地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为了吸引学生兴趣,上课之前我会播放黄土高原泥塑和《黄土高坡》MV引入,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容易抓住学生思维,进入学习状态。
新课讲授
一、文明的摇篮
(一)黄土高原的范围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观察黄土高原在哪些地理事物的什么方位?
总结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最后找出黄土高原主要跨越的省级行政区。
(二)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
同学阅读课本第25页,完成下面小题。
1.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壤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    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    ,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2.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原因是黄土具有    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    ,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承转过渡: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许多科学家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二、风吹来的黄土
(一)黄土高原的形成
请同学阅读课本第27页活动1和第26页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1.“风成说”的观点是什么?
2.支持“风成说”的证据有哪些?
3.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二)黄土高原的地形景观
介绍黄土高原地形景观分类。(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川)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也就是说,他们的水土流失程度不同,下面我们来了解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6.34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植被。
假设:在同样的植被覆盖情况下,雨大和雨小、雨急和雨缓水土流失的情况会怎样?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降水(气候)。
假设:在同等降雨量情况下,雨下在疏松的尘土里和紧致的粘土里,水土流失的情况会怎样?
总结出与水土流失有关的因素——土质(土的特性)。
以上三种因素都属于自然原因,除了以上三种因素,还有哪些因素也会导致水土流失?(人类活动)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对照以上几种因素,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①植被——地表光秃裸露,缺少植被的保护。
②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③土的特性——黄土结构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④人类活动——人们开垦、采矿、修路等活动,使地表疏松。
(三)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黄土高原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会给当地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后果呢?
1.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造成怎样的影响?
②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
2.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作简要总结: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四、水土保持
读图思考,怎怎样才能改善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
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试着让学生归纳措施都有哪些。
(一)水土保持的措施
结合图片,讲解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①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②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等。
拓展:淤地坝
淤地坝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各级沟道中,以拦泥淤地为目的而修建的坝工建筑物,其拦泥淤成的地叫坝地。在流域沟道中,用于淤地生产的坝叫淤地坝或生产坝。一条沟内修建多个淤地坝是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重要而独特的治沟工程体系。主要目的是滞洪、拦泥,淤地、蓄水,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轻黄河泥沙。
(三)巩固提高
活动: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1.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谷和坡地的水土流失尤为严重。读图,说说打坝淤地和林草护坡对水土保持的作用。
教师总结:
(1)打坝淤地:在沟谷中修筑拦土坝,拦截坡地流失的表土,堆积形成肥沃的田地。
(2)林草护坡:植树种草,建设护坡林草带,能有效减缓暴雨和流水对地表的侵蚀,减少表土流失,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两者的作用是通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2.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大举措。请你参加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发表自已的看法。
学生可分小组讨论,派代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采取任何措施都要掌握好“度”,对于黄土高原来说,既不能过分强调经济发展,也不能只求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要因地制宜,还要解决好还林、还草后土地的管理和利用问题,还有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发展问题。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完成知识结构图。
板书设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