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基础
3.(2023·浙江会考)下列对《诗经》中《静女》一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A.这是一首四言诗,感情朴实真挚。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B.全诗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诗歌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2023高三下·成都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题子侄书院双松
曹唐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
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①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②。
【注】①取次:任意,随便。②用“丁固梦”典。《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初,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植松树,花费不多,却使院落凉爽似秋,诗歌开篇表达了诗人的赞许之情。
B.这双松能遮新晴之雨,犹带旧时晚烟,“藏”“惹”二字,增添了景物情味。
C.微风过枕,月移松影,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借助景物描写一下跃然纸上。
D.这首诗题咏书院中的双松,紧扣松树用笔,调动视觉、听觉,描写细腻生动。
5.有人评论此诗“咏松以致属望之意”。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子侄怎样的“属望之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娟娟”二字,摹写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明净月色,营造了宁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
B.颔联“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既是自然之景,又是心中之境,点明不得上岸与友人告别的原因。
C.颈联写闻见。江上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钟声,远处的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
D.整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从天晴写到风乱雨悬,层次分明,写景深润细密,写情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韵致。
7.有些人认为“晨钟云外湿”的“云外湿”不通,建议改成“云外度”或“云外发”;清代的叶燮则认为杜甫“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乃得此境界也。”你是否同意叶燮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三、巩固
8.(2017·玉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一卷《阴符》①,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②,虬须豪客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阴符》:古代兵书。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③虬须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卷”“二石”“百斤”三个数量词连用,塑造出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自我形象。
B.“乌丝阑展,醉墨龙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C.词中用李密、张仲坚的典故,说明了作者所交游的都是饱读诗书、行侠仗义之辈。
D.“折腰”用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表达了作者希望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的志向。
E.整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壮志未酬而依然信心满怀的文武双全的作者形象。
(2)这首词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3·成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10.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1.(2017·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
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①
宋代 刘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璡者②,唱名殿陛③,玉川公子④,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⑤,十二金钗。
【注】①一本题作“卢菊涧座上。时座中有新第宗室”。“菊涧”是主人之号。②汝阳璡者:唐玄宗李隆基之侄李琎封汝阳郡王,借指新第宗室。③唱名殿陛:指殿试录取后宣布名次。④玉川公子: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借指宴会主人卢蒲江。⑤三千珠履:指门多宾客。语出《史记 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⑥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三句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写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落笔便有非凡气象。
B.“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心情自难平静。
C.“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写出诗人落第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的无奈。
D.“未尝戚戚于怀”极见诗人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的宽广胸怀。
E.创作这首词时作者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表现得大气磅礴,不但不见穷愁潦倒之态,反倒对“新第宗室”的及第表达由衷的祝贺。
(2)这首词全篇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丰富,语言风格多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四、提升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注解: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
12.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夏夜骤然下雨,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雨脚虽歇,雨意仍浓,仅有少数大星闪着幽光。
B.颔联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描绘出夏雨后饥鹘飞叫、冷萤堕水的凄迷景象。
C.颈联是诗人感慨“丈夫”本应有所作为,而现实却是年龄大了却仍功业未成。
D.尾联笔酣意足却又引而不发,使全诗具有凄咽顿挫、激荡回旋的力量。
13.请你赏析“三更犹凭阑千立”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异曲同工之妙。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景入词,以“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绘景,描写风尚未起时的此地风光。
B.“斜阳”意象与词人行旅途中的心境甚为吻合,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
C.“今朝露宿何妨”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词人内心的意愿。
D.全词述写秋日傍晚行船遇风时泊舟山下所见、所闻与所感,语言清新,一气如话。
15.张孝祥词风豪迈,胸襟旷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旷达心境?请简要赏析。
(2023·资中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犹怯春寒”时,冒着凉气去“台上凭栏干”,侧面表现了鹅湖山之美。
B.“偷”字拟人化,照应题目中的“藏”字,传神地写出鹅湖山被云遮住的情景。
C.作者把云比作天,写出“与天一样白漫漫”的云无边无际,美不胜收的情态。
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观鹅湖山风景时悠闲、喜悦的心情。
17.人们评价章谦亨的词“构思新奇,不同流俗”,本词是如何体现章词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赏析错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太过专注于个别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精神、灵魂主旨的理解与领悟,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以致“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指学习圣人学子只流于口头上,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答案为:A
2.本题作答需要整体把握全诗主旨,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面大意是说赏花应该在树枝上欣赏才能看到花的鲜活的精神,卖花担子上的都是死花,只是表面上鲜活。再分析诗歌内涵。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故答案为: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3.【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错误。比的手法为比喻,这里是运用了“赋”的手法,赋为铺陈叙述;“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也不准确,“静女其娈”是直接抒发,“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是借夸赞静女送的彤管漂亮,抒发对女子的喜爱,所以应是既有直接抒发,也有间接抒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答案】4.C
5.①有期盼子侄成才之意。诗人赞美高俊茂盛的双松,有希望子侄成长为高大伟岸的人才的美好寓意。 ②有珍惜光阴的告诫之意。尾联告诫子侄,在美好惬意的环境里,切莫将日子一天天等闲度过。 ③有位列三公的希冀之意。诗人运用“丁固梦”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子侄有朝一日如丁固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的祝愿。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错,主要表现的是子侄读书环境的清幽、惬意。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等描写了双松的高耸俊茂,借物喻人,寄寓了诗人期盼子侄成长为高大伟岸的人才的美好寓意。
“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告诫子侄,不能等闲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要珍惜光阴,发奋读书,以期成才。
结合注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诗人运用“丁固梦”的典故,丁固梦到松树,认为自己会位列三公,最终如愿,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希冀子侄有朝一日位列三公的祝愿。
【答案】6.A
7.“晨钟云外湿”通过想象和联想,沟通视觉、听觉和触觉,作者隔云见钟,钟湿了。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这使读者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错误。全诗的主旨在别情,是无奈凄凉的,并不轻松愉悦。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同意。
颈联“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意思是:晨钟从云外传来了滋润的清音,胜景展现了在高山空旷处的烟云。
本联写清晨之所闻见。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两岸山峦,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了钟声;远处夔州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写钟声而言“湿”,又是写感觉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声而闻湿,是彻夜听雨的感觉与眼前迷漾烟雾中的钟声叠合的一种联想,是听觉向感觉的转移。
这样,读者就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而“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故答案为:“晨钟云外湿”通过想象和联想,沟通视觉、听觉和触觉,作者隔云见钟,钟湿了。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这使读者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8.【答案】(1)D;E
(2)①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作者能文善武,早年曾驰骋疆场,报效国家。
②功业未成、年事已高的悲愤之情。当年曾有雄心壮志,但如今已渐老去,只能借酒浇愁。
③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南归草草”,北望故国,故国不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D.“归隐田园的志向”错,用陶潜典故暗指自己不得志;E.“依然信心满怀”错,作者年岁已高,满腹无奈。
(2)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草檄征辽”“怅燕然未勒”“长安不见”“镜里颜凋”分析“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功业未成、年事已高”“对故国的思念”的情感。
【点评】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草檄征辽”“怅燕然未勒”“长安不见”“镜里颜凋”分析“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功业未成、年事已高”“对故国的思念”的情感。
【答案】9.D
10.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11.【答案】(1)C;E
(2)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落第书生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诗人的满怀壮志;从“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诗人落第后的无奈凄凉;“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万念俱灰”有误,是借酒浇愁而已;E项,不是“对及第者的祝贺”,而是对及第者的轻蔑;(2)根据答题思路:①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词的上片写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诗人,在“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句中,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问自古英雄安在哉”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这里可以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即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②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可以结合“一剑横空,飞过洞庭”“问自古英雄”“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③形象表现出的情感,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可以从“任钱塘”四句、“未老”一句等分析出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答案:(1)CE(2)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落第书生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诗人的满怀壮志;从“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诗人落第后的无奈凄凉;“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词的基本结构是上片发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牢骚,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颇有李白式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讽寓和激愤。整首词前后贯通,浑然一气。【常见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赏析:
开篇三句“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化用唐人吕岩《绝句》“朝游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上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一诗,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力写出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开篇便有气势如虹的非凡气象。
“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上言座中宗室殿试及第,下言卢蒲江举行酒宴招待宾朋。其中亦隐含牢骚之意。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两相对照,自是意志难平。
“四举”三句回顾己身遭遇,造语奇警而含愤深沉。几番应试皆被黜落,多年奔走不得一官,此本极难堪事,但作者却翻出一层,谓朝廷既弃他不用,则亦乐得逍遥,自封“大宋神仙”了。悲愤之情而以狂放之语出之,愈见心中悲愤之甚。
过拍三句继续抒发悲愤之情而情辞更苦。“如何好”一问画出回顾茫然,六神无主之情,令人想起李白“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的情态。“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则画出感慨万千之状。既失进身之路,则虽怀济世之志亦无从施展,唯有借酒浇愁而已。
换头处上承过拍而又有进展。“未尝戚戚于怀”六字先作一顿,极见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接下“问自古英雄安在哉”则又一提,响遏行云,感怆亦出常情之外。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
“任钱塘”四句继续深化此种悲慨。潮的涨落和花的开谢象征朝政的得失和国势的兴衰,而词人却“任”其“潮生潮落”、“花谢花开”,亦非真能忘怀时事,实乃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之辞。国事既不可为,朱颜又不可驻,思念及此,情更不堪,因而转出“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这样悲痛伤心之语。曰“盗号”,曰“强名”,极见枉读诗书而无补于时世的痛苦,“未老”一句则深含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作者身为布衣而心忧天下,然而当世之居高位、食厚禄者则只管自己穷奢极欲,不复顾念国计民生。两相对比,更增痛愤,故乃宕开一笔,转向此辈投以极端轻蔑讥讽的冷眼:“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居高临下,正气凛然,令人想见词人当时怒发上指,目光如炬的形象。如前所述,这首词是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写成的。
此时词人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没有消沉颓废之语,不见穷愁潦倒之态,意气峥嵘,情辞慷慨,表现出既悲且壮的特色。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不但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平生以气义撼当世”(毛晋《龙洲词跋》引宋子虚语),不望“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沁园春》)虽处逆境而不与时推移。这首词的语言也极富情采。全篇都是直抒胸臆,句句皆从性灵深处喷射出来,生气灌注,显得真率自然,激昂奔放。其中复多变化:或豪壮,如开篇三句;或典雅,如“有汝阳”四句;或狂放,如“四举”三句;或愁郁,如过拍二句;或慷慨,如换头二句;或愤激,如“任钱塘”四句,或哀伤,如“盗号”三句,或冷峻,如断章三句。且常兼数者于一拍之中,如“四举”一拍既见狂放之态,亦见悲愤之心;最后三句既见冷峻之情,亦见豪壮之气。因此又显得情感多变,意气纵横。陶九成说“改之造词赡逸有思致”(《词综》卷十五引语),刘熙载说“刘改之词狂逸中自饶俊致”(《艺概》卷四),刘过词奇思异采,令人想见颜色。
【答案】12.A
13.“三更犹凭阑干立”写出诗人心潮起伏、夜深了依旧不能入睡还在“凭阑干立”形态;而“小楼一夜听春雨”则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某句诗句手法的赏析。分析其中一联时也离不开其他诗句,首先浏览全诗,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其次,精读需要分析的诗句,了解大意,明确手法,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感情。
12.“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错误。“急雨初过天宇湿”,意思是夏夜刚刚下了一场急雨,来势迅猛而时间短暂,又是“初过”,溽暑未消,这阵急雨留下“天宇湿”的气象,天宇间弥漫着一股湿热的空气,使人气闷。故“使人感到舒适凉爽”的理解脱离此诗意境。
故答案为:A
13.“三更犹凭阑干立”是作者独自徘徊想要入睡又起来,三更十分诗人仍然凭栏干立的形态。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诗人心潮起伏。诗人看到夏雨后的凄迷景象想到了自己,自己转眼间年岁已高,但剪羽早已凋零,剑锋早已变得不再锋利,从而暗示出诗人年华老去,但依旧功业无成,报国无门,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是作者在京城等待皇上召见时所写的一首诗,这时候诗人已到了六十二岁高龄,但依然未得到重用,作者在等待皇上召见的时候,一夜未眠,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这两句诗,虽然一句描写的夏天,一句描写的是春天,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答案】14.B
15.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表达浪漫的豪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错,“波神留我看斜阳”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没有沮丧之情。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
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表达浪漫的豪情。
【答案】16.D
17.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错。没有全词描写云藏鹅湖山的景色,作者主要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来表现云藏鹅湖山的景色的。
故答案为: 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山被偷,已是相当新奇,何况又具体怀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这就更加生动。一个极普通的题材,经这么一构思,便立觉妙趣横生。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六丁、晓云、东风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人冒着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却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东风追还——人、神、云、风形成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当然也是因为鹅湖山太美的缘故。
②下半阕说破山被云遮的真相以后,仍然具有无穷的趣味。本来是云遮山,词中却说“晓云闲”,“特地遮拦”;本来是风吹云散,山岳重现,词中却说“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这里,晓云和东风同六丁神一样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还”,山还会再次被偷去。作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开新奇的想象表现出鹅湖山之秀美,因而使词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答友人论学
林希逸
逐字笺来学转难①,逢人个个说曾颜②。
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
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
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
【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
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
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
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
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A
2.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1.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赏析错误,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太过专注于个别字词的理解,而忽略了对文章精神、灵魂主旨的理解与领悟,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以致“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指学习圣人学子只流于口头上,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
故答案为:A
2.本题作答需要整体把握全诗主旨,这是林希逸对友人关于治学论述的答复。再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表面大意是说赏花应该在树枝上欣赏才能看到花的鲜活的精神,卖花担子上的都是死花,只是表面上鲜活。再分析诗歌内涵。
首联主要写诗人对治学方法的态度和认识。首句中,“逐字笺”是研读经典的方法,“学转难”道出了诗人认为用“逐字笺”这种学习方法难以领悟经典真谛的观点。次句写生活中的治学现象,即那些未掌握经典真谛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曾参颜回,做学问流于表面。这两句看似平铺叙事,实则流露出诗人的嘲讽之情。
颔联说的是“皮毛”之下的精要思想并不存在于人们口耳流传的话语中。颈联以“参禅”“修仙”为例,以类比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治学观点。诗人认为,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尾联引用魏了翁的名言进一步强调自己的观点,桃李在卖花担上活力不再,只有亲自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它们的活泼精神,即研读经典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
故答案为: 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
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
二、基础
3.(2023·浙江会考)下列对《诗经》中《静女》一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A.这是一首四言诗,感情朴实真挚。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B.全诗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诗歌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答案】C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C.“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错误。比的手法为比喻,这里是运用了“赋”的手法,赋为铺陈叙述;“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也不准确,“静女其娈”是直接抒发,“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是借夸赞静女送的彤管漂亮,抒发对女子的喜爱,所以应是既有直接抒发,也有间接抒发。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023高三下·成都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题子侄书院双松
曹唐
自种双松费几钱,顿令院落似秋天。
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
枝压细风过枕上,影笼残月到窗前。
莫教取次①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②。
【注】①取次:任意,随便。②用“丁固梦”典。《三国志·吴志·孙皓传》:“初,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植松树,花费不多,却使院落凉爽似秋,诗歌开篇表达了诗人的赞许之情。
B.这双松能遮新晴之雨,犹带旧时晚烟,“藏”“惹”二字,增添了景物情味。
C.微风过枕,月移松影,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借助景物描写一下跃然纸上。
D.这首诗题咏书院中的双松,紧扣松树用笔,调动视觉、听觉,描写细腻生动。
5.有人评论此诗“咏松以致属望之意”。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子侄怎样的“属望之意”?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
【答案】4.C
5.①有期盼子侄成才之意。诗人赞美高俊茂盛的双松,有希望子侄成长为高大伟岸的人才的美好寓意。 ②有珍惜光阴的告诫之意。尾联告诫子侄,在美好惬意的环境里,切莫将日子一天天等闲度过。 ③有位列三公的希冀之意。诗人运用“丁固梦”的典故,表达了希望子侄有朝一日如丁固功成名就、位列三公的祝愿。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诗人寒窗苦读的压抑苦闷”错,主要表现的是子侄读书环境的清幽、惬意。
故答案为:C。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顿令院落似秋天”“能藏此地新晴雨,却惹空山旧晚烟”等描写了双松的高耸俊茂,借物喻人,寄寓了诗人期盼子侄成长为高大伟岸的人才的美好寓意。
“莫教取次成闲梦,使汝悠悠十八年”,告诫子侄,不能等闲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要珍惜光阴,发奋读书,以期成才。
结合注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诗人运用“丁固梦”的典故,丁固梦到松树,认为自己会位列三公,最终如愿,作者借这个典故表达希冀子侄有朝一日位列三公的祝愿。
(2024高三下·湖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
杜甫
依沙宿舸船,石瀨月娟娟。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
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
柔橹轻鸥外,含凄觉汝贤。
6.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娟娟”二字,摹写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明净月色,营造了宁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
B.颔联“乱”字,写尽风中灯火游移闪烁的神态,既是自然之景,又是心中之境,点明不得上岸与友人告别的原因。
C.颈联写闻见。江上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钟声,远处的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
D.整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从天晴写到风乱雨悬,层次分明,写景深润细密,写情含蓄隽永,别有一番韵致。
7.有些人认为“晨钟云外湿”的“云外湿”不通,建议改成“云外度”或“云外发”;清代的叶燮则认为杜甫“于隔云见钟,声中闻湿,妙语天开,乃得此境界也。”你是否同意叶燮的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6.A
7.“晨钟云外湿”通过想象和联想,沟通视觉、听觉和触觉,作者隔云见钟,钟湿了。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这使读者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A.“为全诗奠定轻松愉悦的抒情基调”错误。全诗的主旨在别情,是无奈凄凉的,并不轻松愉悦。
故答案为:A。
7.本题考查学生炼句的能力。
同意。
颈联“晨钟云外湿,胜地石堂烟”,意思是:晨钟从云外传来了滋润的清音,胜景展现了在高山空旷处的烟云。
本联写清晨之所闻见。江上一夜的雨,清晨起来,两岸山峦,云雾弥漫。穿过云雾,传来了钟声;远处夔州石堂胜景隐没在烟雾里。写钟声而言“湿”,又是写感觉情思。船泊江中,寺在山上,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声而闻湿,是彻夜听雨的感觉与眼前迷漾烟雾中的钟声叠合的一种联想,是听觉向感觉的转移。
这样,读者就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而“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故答案为:“晨钟云外湿”通过想象和联想,沟通视觉、听觉和触觉,作者隔云见钟,钟湿了。钟声从寺中传来,穿过山上岸边的迷漾云雾,仿佛连声音也沾湿了。这使读者有了具体的、感性的感觉,语言形象,意趣高美。“云外度”或“云外发”都只是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描摹,只有抽象的叙述,无具体形象的感觉,没有妙语天开的艺术境界。
三、巩固
8.(2017·玉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沁园春 答九华叶贤良
刘克庄
一卷《阴符》①,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②,虬须豪客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注】①《阴符》:古代兵书。②牛角书生:用隋末英雄李密少年时牛背上读书遇权臣杨素事。③虬须豪客:用虬髯客张仲坚遇李靖,折服于李世民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卷”“二石”“百斤”三个数量词连用,塑造出精通韬略、武艺高强的自我形象。
B.“乌丝阑展,醉墨龙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
C.词中用李密、张仲坚的典故,说明了作者所交游的都是饱读诗书、行侠仗义之辈。
D.“折腰”用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表达了作者希望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的志向。
E.整首词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了壮志未酬而依然信心满怀的文武双全的作者形象。
(2)这首词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D;E
(2)①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之情。作者能文善武,早年曾驰骋疆场,报效国家。
②功业未成、年事已高的悲愤之情。当年曾有雄心壮志,但如今已渐老去,只能借酒浇愁。
③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南归草草”,北望故国,故国不见。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解析】【分析】
(1)D.“归隐田园的志向”错,用陶潜典故暗指自己不得志;E.“依然信心满怀”错,作者年岁已高,满腹无奈。
(2)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草檄征辽”“怅燕然未勒”“长安不见”“镜里颜凋”分析“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功业未成、年事已高”“对故国的思念”的情感。
【点评】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词中的重点词语“草檄征辽”“怅燕然未勒”“长安不见”“镜里颜凋”分析“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功业未成、年事已高”“对故国的思念”的情感。
(2023·成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9.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10.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9.D
10.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D。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11.(2017·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沁园春
卢蒲江席上,时有新第宗室①
宋代 刘过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有汝阳璡者②,唱名殿陛③,玉川公子④,开宴尊罍。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如何好,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问自古英雄安在哉。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姑苏台畔,花谢花开。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谁羡汝,拥三千珠履⑤,十二金钗。
【注】①一本题作“卢菊涧座上。时座中有新第宗室”。“菊涧”是主人之号。②汝阳璡者:唐玄宗李隆基之侄李琎封汝阳郡王,借指新第宗室。③唱名殿陛:指殿试录取后宣布名次。④玉川公子:唐诗人卢仝号玉川子,借指宴会主人卢蒲江。⑤三千珠履:指门多宾客。语出《史记 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⑥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少怀志节,读书论兵,好言古今治乱盛衰之变。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三句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写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落笔便有非凡气象。
B.“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心情自难平静。
C.“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写出诗人落第后万念俱灰、借酒浇愁的无奈。
D.“未尝戚戚于怀”极见诗人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的宽广胸怀。
E.创作这首词时作者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表现得大气磅礴,不但不见穷愁潦倒之态,反倒对“新第宗室”的及第表达由衷的祝贺。
(2)这首词全篇都是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丰富,语言风格多变,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1)C;E
(2)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落第书生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诗人的满怀壮志;从“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诗人落第后的无奈凄凉;“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知识点】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分析】(1)C项,“万念俱灰”有误,是借酒浇愁而已;E项,不是“对及第者的祝贺”,而是对及第者的轻蔑;(2)根据答题思路:①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词的上片写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诗人,在“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句中,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问自古英雄安在哉”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这里可以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征,即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②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可以结合“一剑横空,飞过洞庭”“问自古英雄”“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的特征,③形象表现出的情感, 词的下片重在抒情,可以从“任钱塘”四句、“未老”一句等分析出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答案:(1)CE(2)一位胸怀壮志却屡试不第的爱国志士形象(胸怀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的落第书生形象)。“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写出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远大志向,“问自古英雄”写出诗人的满怀壮志;从“又为此来”“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可见诗人落第后的无奈凄凉;“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极见枉读诗书无补于世的痛苦和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词的基本结构是上片发泄怀才抱国而屡试不第的牢骚,下片抒写忧国伤时而献身无路的悲慨颇有李白式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讽寓和激愤。整首词前后贯通,浑然一气。【常见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赏析:
开篇三句“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化用唐人吕岩《绝句》“朝游南海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上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一诗,以飞剑横空的壮采象征词人匡济天下的奇志,极力写出前来应试时意气之豪迈,开篇便有气势如虹的非凡气象。
“有汝阳”四句收敛前情,点明题事。上言座中宗室殿试及第,下言卢蒲江举行酒宴招待宾朋。其中亦隐含牢骚之意。及第者与落第者同一宴席,咫尺荣枯,悲欢异趣,两相对照,自是意志难平。
“四举”三句回顾己身遭遇,造语奇警而含愤深沉。几番应试皆被黜落,多年奔走不得一官,此本极难堪事,但作者却翻出一层,谓朝廷既弃他不用,则亦乐得逍遥,自封“大宋神仙”了。悲愤之情而以狂放之语出之,愈见心中悲愤之甚。
过拍三句继续抒发悲愤之情而情辞更苦。“如何好”一问画出回顾茫然,六神无主之情,令人想起李白“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的情态。“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则画出感慨万千之状。既失进身之路,则虽怀济世之志亦无从施展,唯有借酒浇愁而已。
换头处上承过拍而又有进展。“未尝戚戚于怀”六字先作一顿,极见平生光明磊落,不因穷达而异其忧乐。接下“问自古英雄安在哉”则又一提,响遏行云,感怆亦出常情之外。谓古来英雄,终归乌有,辞虽旷达,意实哀伤,乃由报国无门而产生包含政治与人生双重意义的悲慨。
“任钱塘”四句继续深化此种悲慨。潮的涨落和花的开谢象征朝政的得失和国势的兴衰,而词人却“任”其“潮生潮落”、“花谢花开”,亦非真能忘怀时事,实乃痛心于朝政腐败与国势衰危的愤激之辞。国事既不可为,朱颜又不可驻,思念及此,情更不堪,因而转出“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这样悲痛伤心之语。曰“盗号”,曰“强名”,极见枉读诗书而无补于时世的痛苦,“未老”一句则深含岁月无情而功名未立的忧惧和感叹。作者身为布衣而心忧天下,然而当世之居高位、食厚禄者则只管自己穷奢极欲,不复顾念国计民生。两相对比,更增痛愤,故乃宕开一笔,转向此辈投以极端轻蔑讥讽的冷眼:“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居高临下,正气凛然,令人想见词人当时怒发上指,目光如炬的形象。如前所述,这首词是在屡遭挫折的情况下写成的。
此时词人心情极其痛苦,但词的格调却异常高昂,没有消沉颓废之语,不见穷愁潦倒之态,意气峥嵘,情辞慷慨,表现出既悲且壮的特色。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作者不但是一个杰出的词人,而且是一个爱国的志士,他“平生以气义撼当世”(毛晋《龙洲词跋》引宋子虚语),不望“封侯万里,印金如斗”(《沁园春》)虽处逆境而不与时推移。这首词的语言也极富情采。全篇都是直抒胸臆,句句皆从性灵深处喷射出来,生气灌注,显得真率自然,激昂奔放。其中复多变化:或豪壮,如开篇三句;或典雅,如“有汝阳”四句;或狂放,如“四举”三句;或愁郁,如过拍二句;或慷慨,如换头二句;或愤激,如“任钱塘”四句,或哀伤,如“盗号”三句,或冷峻,如断章三句。且常兼数者于一拍之中,如“四举”一拍既见狂放之态,亦见悲愤之心;最后三句既见冷峻之情,亦见豪壮之气。因此又显得情感多变,意气纵横。陶九成说“改之造词赡逸有思致”(《词综》卷十五引语),刘熙载说“刘改之词狂逸中自饶俊致”(《艺概》卷四),刘过词奇思异采,令人想见颜色。
四、提升
(2023高三下·潮阳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夏夜不寐有赋
陆游
急雨初过天宇湿,大星磊落才数十。
饥鹘掠檐飞磔磔,冷萤堕水光熠熠。
丈夫无成忽老大,箭羽凋零剑锋涩。
徘徊欲睡复起行,三更犹凭阑干立。
注解:鹘:古书上说的一种鸟,短尾,青黑色。
12.下列对这首宋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夏夜骤然下雨,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雨脚虽歇,雨意仍浓,仅有少数大星闪着幽光。
B.颔联通过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描绘出夏雨后饥鹘飞叫、冷萤堕水的凄迷景象。
C.颈联是诗人感慨“丈夫”本应有所作为,而现实却是年龄大了却仍功业未成。
D.尾联笔酣意足却又引而不发,使全诗具有凄咽顿挫、激荡回旋的力量。
13.请你赏析“三更犹凭阑千立”与《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的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12.A
13.“三更犹凭阑干立”写出诗人心潮起伏、夜深了依旧不能入睡还在“凭阑干立”形态;而“小楼一夜听春雨”则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正确”或“错误”,其次结合课下注释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感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理解对比每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某句诗句手法的赏析。分析其中一联时也离不开其他诗句,首先浏览全诗,明确诗歌的情感基调和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其次,精读需要分析的诗句,了解大意,明确手法,结合手法分析作者的感情。
12.“使人感到舒适凉爽”错误。“急雨初过天宇湿”,意思是夏夜刚刚下了一场急雨,来势迅猛而时间短暂,又是“初过”,溽暑未消,这阵急雨留下“天宇湿”的气象,天宇间弥漫着一股湿热的空气,使人气闷。故“使人感到舒适凉爽”的理解脱离此诗意境。
故答案为:A
13.“三更犹凭阑干立”是作者独自徘徊想要入睡又起来,三更十分诗人仍然凭栏干立的形态。诗人不能入睡是因为诗人心潮起伏。诗人看到夏雨后的凄迷景象想到了自己,自己转眼间年岁已高,但剪羽早已凋零,剑锋早已变得不再锋利,从而暗示出诗人年华老去,但依旧功业无成,报国无门,体现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小楼一夜听春雨”是作者在京城等待皇上召见时所写的一首诗,这时候诗人已到了六十二岁高龄,但依然未得到重用,作者在等待皇上召见的时候,一夜未眠,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眉间心头。
这两句诗,虽然一句描写的夏天,一句描写的是春天,尽管季节不同、场景不同,但是,两诗句都勾勒出主人公因满腹愁思而不能入眠的情态,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西江月黄陵庙①
张孝祥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释】①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以景入词,以“一船明月”“千里秋江”绘景,描写风尚未起时的此地风光。
B.“斜阳”意象与词人行旅途中的心境甚为吻合,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
C.“今朝露宿何妨”与“何妨吟啸且徐行”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词人内心的意愿。
D.全词述写秋日傍晚行船遇风时泊舟山下所见、所闻与所感,语言清新,一气如话。
15.张孝祥词风豪迈,胸襟旷达。这首词是如何表达词人的旷达心境?请简要赏析。
【答案】14.B
15.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表达浪漫的豪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诗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4.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流露出不能顺利前行的沮丧之情”错,“波神留我看斜阳”写水神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没有沮丧之情。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的能力。①用开阔的词境,如“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开头两句,写风尚未起时的风光。“一船秋色”由作者的感受着笔,此时周围的山色浓郁苍翠,万物生机勃勃;“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宽广坦荡。意境开阔,表现旷达的胸襟。
②以奇特的想象,如“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这种生动的比喻表现出词人所独有的想象。后一句则是表达他内心的愿望,当行舟到达岳阳时,一定要登楼眺望雄伟壮阔的洞庭湖面的自然风光。表达浪漫的豪情。
(2023·资中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犹怯春寒”时,冒着凉气去“台上凭栏干”,侧面表现了鹅湖山之美。
B.“偷”字拟人化,照应题目中的“藏”字,传神地写出鹅湖山被云遮住的情景。
C.作者把云比作天,写出“与天一样白漫漫”的云无边无际,美不胜收的情态。
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观鹅湖山风景时悠闲、喜悦的心情。
17.人们评价章谦亨的词“构思新奇,不同流俗”,本词是如何体现章词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6.D
17.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错。没有全词描写云藏鹅湖山的景色,作者主要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来表现云藏鹅湖山的景色的。
故答案为: D。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山被偷,已是相当新奇,何况又具体怀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这就更加生动。一个极普通的题材,经这么一构思,便立觉妙趣横生。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六丁、晓云、东风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人冒着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却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东风追还——人、神、云、风形成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当然也是因为鹅湖山太美的缘故。
②下半阕说破山被云遮的真相以后,仍然具有无穷的趣味。本来是云遮山,词中却说“晓云闲”,“特地遮拦”;本来是风吹云散,山岳重现,词中却说“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这里,晓云和东风同六丁神一样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还”,山还会再次被偷去。作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开新奇的想象表现出鹅湖山之秀美,因而使词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