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6.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17:28:18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一、真题
1.(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把握材料,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对人的正面影响,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中心观点。“故事”题目没有设限,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到近代革命英雄事迹,再到当代社会的平凡人物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在我们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曾给过我们心灵的震撼以及触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是什么,作文中也得要有体现。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参考立意:
①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
②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
③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
④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
⑤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基础
2.(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约束以达先路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若无堤岸,何来逝川?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行若无轨,何需大道?世间万物,看似潇洒而行,实则处于约束之中。骏马驰骋,信马由缰,殊不知,前方已是深渊万丈。唯有给自由以约束,方可行稳致远。
策马奔腾,而无约束,摔下即是粉身碎骨。
木心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从前慢,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谨守规则,坚守良心。而今时代飞速发展,网络瞬息万变,稍有不慎,突破底线,就是万丈深渊。17岁男孩刘某诚心寻亲,却遭到众多网络暴力,可惜了年轻的生命;华师大一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考研的喜悦,却因一头粉色染发遭到无数漫骂,终致其抑郁5个多月后不幸离世……文不能言,字字诛心。屏幕后的你指尖轻动,却已让别人粉身碎骨。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最近更有ChatGPT一夜之间爆火网络,网上冲浪,遨游科技,我们万不可忘了法律道德的约束,这是保护他人,亦是自我保护。
风驰电掣,却无约束,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古以来就有小人罔顾规则,谋名夺利。虽然他们早已摔下悬崖,无人问津,但时光流转,无视约束的卑鄙者仍策马奔腾,层出不穷。当某些食品加工企业往低价米里违规添加香精冒充泰国香米的时候,当无执业资格的美容人员往消费者面部注射日用化妆品的时候,他们早已罔顾安全底线,忘了法律红线,更不要提人命关天;他们只顾在贪婪的路上策马奔腾,把“黑心钱”装进自己口袋,把风险留给消费者;终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受到全民抵制。毫无约束的贪婪,不仅害了别人,也让自己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万劫不复。
从心所欲不逾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关键词——自由与约束。把人生比喻成生命之河,一条岸边享受自由,另一条岸边就要受到约束。也就是说自由与约束相伴相生,题目要求我们思考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围绕平衡自由与约束关系展开。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约束,就不会有自由。自由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水,有了河坝的束缚,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自由就像迎风而上的风筝,有了丝线的牵引,才不至于有坠毁的悲剧发生。
写作时要梳理“自由与约束”各种逻辑关系的表现,如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自由与自律的关系,自由与随心所欲的关系,自由与精神的关系,自由与科学创新的关系等。纪律、法律等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也保障着人的权力与自由,因此,只有内心甘愿接受规则的约束,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违背规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立意:
1.约束不是绑架,自由不是放纵。
2.有约束才是真自由。
3.坚守规则,追寻自由。
4.放飞自由应有度。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3.(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人、技术、时间、时间的仆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使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如果不有效的规划、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只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快乐里麻痹了对时间的概念,人们还是会被时间操控、支配,如单纯论述"做时间的主人",则不合作文辩证思考的要求。"主人"是相对材料中的"仆人"而言,"仆人"是由技术引出。所以论述是在"技术发展对人的时间控制"这一大前提下进行。若一味只谈时间或只论科技同样具有偏题风险。材料中先扬后抑,从"掌控时间"到"时间的仆人"在对立、冲突中把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问题突现出来,事实上这不仅是当代青年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推荐立意:1越想做时间的主人,越容易成为时间的仆人。
2擎科技之剑,做时间主人
3引领新科技,高效用时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三、巩固
4.(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有四重境界: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你喜欢处于哪重境界?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读书有四重境界:
第一层:在读书中逃避世界。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 有人选择迎难而上,用读书改变命运,也有人选择无视问题,用读书逃避现实。 好好生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背叛和挣扎,会难过,崩溃,甚至想要放弃。 这种时候,不如翻开一本书,从书中寻找力量,寻找安宁。这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为与生活的下一次交手,积攒勇气。
第二层,读书中营造世界。阅读在给人们提供更多种生活体验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可以虚构出一个完美的世界,进行自我疗愈,它能给人们提供无穷无尽的信心和希望,去和生活继续对抗。 纵使这个世界不完美,不热血,没办法让人梦想成真,但这读书中营造世界,便能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勇气,获得改变世界的力量。 读书,从不是为了让人“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通过读书营造世界,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建设现实世界。
第三层,在读书中理解世界。真正会读书的人,会通过阅读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阅读,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待自己的人生;也帮助我们进入到不同的人生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悲欢离合,并从中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
第四层,在读书中超越世界。我们通过阅读,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世界的不完美之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热爱这个世界,尽自己所能的为这个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别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从书中获得勇气,正直,和力量,去抵御人生中的黑暗时间,去面对命运带来的挫折。
“ 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你喜欢处于哪重境界? ”,选择其中一种,阐明理由。
参考立意:读书的境界;
在阅读中超越世界;
阅读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5.(2023高三下·赣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邦说,明得失,知进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刘邦和郑板桥的两句话,“知进退,明得失”的意思是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前进,什么时候应当后退;明白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关系。意在启示我们,要学会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前的局势,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对于进退做出准确判断。以及明白自己当前应该得到什么,为了得到可以失去什么,要在得与失之间做出取舍,从而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人生判断,走出精彩的人生之路。而“难得糊涂”指面对种种人世间的纷扰,有时不妨以轻松、宽容的态度对待。糊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修为,它不是让人真的糊涂,而是内心澄明通透,而表面愚拙,从而从容处世。
两句话看似内涵不同,实则都蕴含了人生之道,对此,考生应辩证分析,全面把握二者的关系,在人生路口及重要事情的抉择上,要有知进退、明得失的智慧;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也要有难得糊涂的洒脱心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范蠡在助越灭吴后,不贪恋权贵弃官退隐,在齐国有意让他做相国时,他归还印信,散尽家财,隐居避世,最终保全家族,留名青史的故事,论证知进退、明得失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曾国藩“小事糊涂,大事清楚,顾全大局”的名言,论证人生正确的处世态度。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司马迁“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于祟”以及白岩松“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反观当下存在的不少人锱铢必较、为蝇头小利打破脑袋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提示:
1.清醒知趣,大智若愚。
2.清醒是禄,糊涂是福。
3.审时度势,取舍有度。
4.清醒做事,中庸做人。
5.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6.看破不说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四、提升
6.(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史铁生说,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却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道题讲了两个观点:渴望被理解与坚守自我。
第一个观点可这样理解:只有被他人理解,才能被社会接纳;例:祥林嫂诉苦,捐门槛。只有被他人理解,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司马迁著书: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第二个观点认为:坚守自我,不寻求被他人理解;例如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印象派画家创作,皆特立独行,固执己见
太宰治《人间失格》:“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立意关键词:逃避、营造、理解、超越。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用分论点统领论据。即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几个分论点,以此统率具体的论据材料,给素材合理分类,为我所用。第二,论据合理排序。对论据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范围、区域、属性等)进行排列,运用“排同”思维,合并“同类项”,消除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的素材,求简求异。第三,用排偶句叙述论据。大胆删繁就简,用排比或对偶句式叙述材料,干净利落,为议论留下足够的篇幅。这样,既可以消除材料臃肿的弊端,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增强语言的气势。第四,合理安排“叙例”与“议例”的比例。精心选择论据,一般来说,“叙例”与“议例”的比例应保持在1:3左右。
7.(2023·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前有苟且,眼前有芬芳;远方或是美丽的幻想,或是梦想和追求的光芒。
请以“眼前与远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例文】
心怀梦想,奋力前行
生命中,有眼前的苟且,也有想要的诗和远方,二者其实缺一不可。而我们的生命,也是由梦想与现实构成的。于梦想中,我们能够汲取到激励现实的力量;于现实中,我们亦能够通过步步前行实现梦想。惟有心怀梦想之期盼,肩负现实之责任,才能行稳致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梦想不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前行的激励。司马迁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身陷囹圄的现实之辱,发愤著书而就《史记》;曹雪芹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现实之饥寒,呕心沥血而就《红楼梦》;一代代革命志士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战争的残酷、岁月的艰辛,开辟中国之新生道路。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让人于现实的磨难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获得奋进的力量。
但解决不了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梦想虽美好,但若脱离现实,一切只是空想。只有准确认清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星辰之高度。“Fast”天眼望远镜之父南仁东,用双脚走遍山村泥土为望远镜选址,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造就望远镜的诞生。这样伟大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国家的愿望。现实或许没有梦想中的绚烂美丽,但它是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如同英雄志士们不断付出汗水与热血才造就新中国的诞生,一代代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钻研与奋斗才造就中国不断的科技创新,我们惟有勇敢地担起责任、在现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走进梦想深处。
没有梦想的希望与激励,我们难以在现实奋斗中明确方向、获取力量;没有现实的付出与前行,我们难以最终走上梦想之巅。梦想是对现实的指引与激励,现实是对梦想的实践与奠基。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要把握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作为新青年一代,心怀民族梦想、坚定个人信仰,以脚踏实地、进取付出的努力铸就新征程上的圆梦之路。低头是现实的责任,努力承担;抬头是美好的未来,追梦前行。
梦想因现实的努力而更有价值,现实因梦想的激励而拥有希望。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惟有心怀梦想与希望,于现实中承担责任、勇于前行,才能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眼前与远方”,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写作时,首先要弄清楚“眼前”和“远方”各自的含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远方”则是我们的脚步还难以到达、心中却无限向往的“梦想”。而材料前半句对“眼前”的阐述,则说明一方面对我们而言,“眼前”似乎总是充斥着平淡、平凡,甚至“苟且”;但另一方面,若是我们能脚踏实地,过好“眼前”,那么在苟且的生活里,我们也能找到乐趣的真味,诗和远方也同样在眼前。而对于“远方”而言,它充满诗意和美好,是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美好希望。有时候,“远方”对我们来说只是美好幻想,不切实际;有的时候,对“远方”的美好想象也能鼓舞我们前进,让我们朝着梦想奋勇向前,勇敢追求。
那么,“眼前与远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材料告诉我们,“眼前”再平淡无奇,那也是我们驻足的地方,我们无法抛掉它,离开它;而有了“远方”,“眼前”的一切我们都能忍受,有多少坎坷我们都能跨越;而有了“眼前”,“远方”变得不再遥远,可以企及。没有“眼前”,“远方”永远是空中楼阁;没有“远方”,“眼前”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由此,我们既要有“眼前”,也要有“远方”,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
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可先适当认可现实的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为柴米油盐操劳,为吃喝拉撒忙碌,为孩子上学费神,为缝补衣服寻针线,为牛奶洒了心痛一宿,为多挣了二百块而兴奋半天——所谓的“苟且”就是指平凡的生活,当然包括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甚至有些落魄的处境。然后由此指出梦想的意义。生活很平凡,人生很普通,但人不能失去对“远方”的期待,对梦想的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当然,也可以针对材料中“眼前有芬芳”这一点,引用约翰 洛克菲勒“人们梦想远方迷人的玫瑰园,却不去欣赏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的名言论证不能只为了追求“诗与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诗意,使论证更全面。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不少“空想家”空喊“诗与远方”的口号,却一味“躺平”“摆烂”,从反面论证其危害,使文章更深刻。
参考立意:
1.用心书写梦想与生活。
3.以远方之梦想,活世俗之人生。
4.生活在此,心怀远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Ⅰ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7题
一、真题
1.(2023·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二、基础
2.(2023高三下·马鞍山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命之河在它的一条岸边享有自由,在另一条岸边就会受到约束。
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自由与约束总是相伴相生。我们该如何平衡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三、巩固
4.(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有四重境界:在书籍中逃避世界,在书籍中营造世界,在书籍中理解世界,在书籍中超越世界。
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你喜欢处于哪重境界?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5.(2023高三下·赣州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邦说,明得失,知进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提升
6.(2023·温州会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作家史铁生说,人可能舍弃一切,却无法舍弃被理解的渴望。而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却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定;
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
③不少于600字;
④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7.(2023·哈尔滨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眼前有苟且,眼前有芬芳;远方或是美丽的幻想,或是梦想和追求的光芒。
请以“眼前与远方”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首先注意把握材料,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对人的正面影响,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中心观点。“故事”题目没有设限,从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故事,到近代革命英雄事迹,再到当代社会的平凡人物的英雄事迹,这些故事在我们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曾给过我们心灵的震撼以及触动,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选择最有创意也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优点在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至于故事的讲述方法,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是对故事艺术的进一步认识,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故事的力量是什么,作文中也得要有体现。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个人的命运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故事改变轨迹,国家的形象可以通过好的故事得到充分展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所带给人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带给时代的影响。
参考立意:
①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
②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
③探讨怎么讲故事才能让故事更有力量等问题;
④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
⑤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2.【答案】【参考例文】
乘骐骥以驰骋兮,约束以达先路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若无堤岸,何来逝川?前车有辙,后车有道,行若无轨,何需大道?世间万物,看似潇洒而行,实则处于约束之中。骏马驰骋,信马由缰,殊不知,前方已是深渊万丈。唯有给自由以约束,方可行稳致远。
策马奔腾,而无约束,摔下即是粉身碎骨。
木心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从前慢,人“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谨守规则,坚守良心。而今时代飞速发展,网络瞬息万变,稍有不慎,突破底线,就是万丈深渊。17岁男孩刘某诚心寻亲,却遭到众多网络暴力,可惜了年轻的生命;华师大一学生在网络上分享自己考研的喜悦,却因一头粉色染发遭到无数漫骂,终致其抑郁5个多月后不幸离世……文不能言,字字诛心。屏幕后的你指尖轻动,却已让别人粉身碎骨。尼尔波兹曼曾说“每一种技术都既是包袱又是恩赐”,最近更有ChatGPT一夜之间爆火网络,网上冲浪,遨游科技,我们万不可忘了法律道德的约束,这是保护他人,亦是自我保护。
风驰电掣,却无约束,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自古以来就有小人罔顾规则,谋名夺利。虽然他们早已摔下悬崖,无人问津,但时光流转,无视约束的卑鄙者仍策马奔腾,层出不穷。当某些食品加工企业往低价米里违规添加香精冒充泰国香米的时候,当无执业资格的美容人员往消费者面部注射日用化妆品的时候,他们早已罔顾安全底线,忘了法律红线,更不要提人命关天;他们只顾在贪婪的路上策马奔腾,把“黑心钱”装进自己口袋,把风险留给消费者;终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受到全民抵制。毫无约束的贪婪,不仅害了别人,也让自己泯灭于历史的烟尘,万劫不复。
从心所欲不逾矩,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材料关键词——自由与约束。把人生比喻成生命之河,一条岸边享受自由,另一条岸边就要受到约束。也就是说自由与约束相伴相生,题目要求我们思考该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所以写作时,需要围绕平衡自由与约束关系展开。自由是建立在约束的基础之上的,自由与约束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了约束,就不会有自由。自由就像是奔腾不息的江水,有了河坝的束缚,才阻止了灾难的发生;自由就像迎风而上的风筝,有了丝线的牵引,才不至于有坠毁的悲剧发生。
写作时要梳理“自由与约束”各种逻辑关系的表现,如个人自由与国家自由的关系,自由与自律的关系,自由与随心所欲的关系,自由与精神的关系,自由与科学创新的关系等。纪律、法律等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也保障着人的权力与自由,因此,只有内心甘愿接受规则的约束,我们的心灵才会获得真正的自由;相反,无视规则、违背规则,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
立意:
1.约束不是绑架,自由不是放纵。
2.有约束才是真自由。
3.坚守规则,追寻自由。
4.放飞自由应有度。
【点评】本题考查哲理类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哲理性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过程,其实就是对我们思想素质和思维品质的考查的过程。 注意先需要找关键词和关键句,探究关键词的比喻义或象征意义,化虚为实或化实为虚,再把握材料全局,确立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必然联系, 联系现实,准确立意。 从这三步骤入手,才能拨得云开见月明,通过作文审题立意,探讨人生、生命、自然、社会。
3.【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辩证分析
【解析】【分析】材料关键词——人、技术、时间、时间的仆人。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使人们节省了很多时间,但如果不有效的规划、利用这些节省下来的时间,只沉浸在科技带来的快乐里麻痹了对时间的概念,人们还是会被时间操控、支配,如单纯论述"做时间的主人",则不合作文辩证思考的要求。"主人"是相对材料中的"仆人"而言,"仆人"是由技术引出。所以论述是在"技术发展对人的时间控制"这一大前提下进行。若一味只谈时间或只论科技同样具有偏题风险。材料中先扬后抑,从"掌控时间"到"时间的仆人"在对立、冲突中把社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问题突现出来,事实上这不仅是当代青年要面对的问题更是所有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推荐立意:1越想做时间的主人,越容易成为时间的仆人。
2擎科技之剑,做时间主人
3引领新科技,高效用时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4.【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读书有四重境界:
第一层:在读书中逃避世界。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地方。 有人选择迎难而上,用读书改变命运,也有人选择无视问题,用读书逃避现实。 好好生活,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背叛和挣扎,会难过,崩溃,甚至想要放弃。 这种时候,不如翻开一本书,从书中寻找力量,寻找安宁。这不是在逃避,而是在为与生活的下一次交手,积攒勇气。
第二层,读书中营造世界。阅读在给人们提供更多种生活体验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可以虚构出一个完美的世界,进行自我疗愈,它能给人们提供无穷无尽的信心和希望,去和生活继续对抗。 纵使这个世界不完美,不热血,没办法让人梦想成真,但这读书中营造世界,便能让我们获得前行的勇气,获得改变世界的力量。 读书,从不是为了让人“出世”,而是为了更好地“入世”。 通过读书营造世界,反而能让我们更好的去建设现实世界。
第三层,在读书中理解世界。真正会读书的人,会通过阅读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阅读,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的运转方式,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看待自己的人生;也帮助我们进入到不同的人生里,去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悲欢离合,并从中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
第四层,在读书中超越世界。我们通过阅读,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看到了世界的不完美之后,是否还有勇气继续热爱这个世界,尽自己所能的为这个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们的确需要帮助,但当你真的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攻击你。不管怎样,还是要帮助别人。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 从书中获得勇气,正直,和力量,去抵御人生中的黑暗时间,去面对命运带来的挫折。
“ 在你的读书生活中,你喜欢处于哪重境界? ”,选择其中一种,阐明理由。
参考立意:读书的境界;
在阅读中超越世界;
阅读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5.【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刘邦和郑板桥的两句话,“知进退,明得失”的意思是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前进,什么时候应当后退;明白得到与失去之间的关系。意在启示我们,要学会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前的局势,能够做到审时度势,对于进退做出准确判断。以及明白自己当前应该得到什么,为了得到可以失去什么,要在得与失之间做出取舍,从而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人生判断,走出精彩的人生之路。而“难得糊涂”指面对种种人世间的纷扰,有时不妨以轻松、宽容的态度对待。糊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修为,它不是让人真的糊涂,而是内心澄明通透,而表面愚拙,从而从容处世。
两句话看似内涵不同,实则都蕴含了人生之道,对此,考生应辩证分析,全面把握二者的关系,在人生路口及重要事情的抉择上,要有知进退、明得失的智慧;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也要有难得糊涂的洒脱心态。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范蠡在助越灭吴后,不贪恋权贵弃官退隐,在齐国有意让他做相国时,他归还印信,散尽家财,隐居避世,最终保全家族,留名青史的故事,论证知进退、明得失的重要性。也可以引用曾国藩“小事糊涂,大事清楚,顾全大局”的名言,论证人生正确的处世态度。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司马迁“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于祟”以及白岩松“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社会现实,反观当下存在的不少人锱铢必较、为蝇头小利打破脑袋等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提示:
1.清醒知趣,大智若愚。
2.清醒是禄,糊涂是福。
3.审时度势,取舍有度。
4.清醒做事,中庸做人。
5.糊涂也是一种智慧。
6.看破不说破。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6.【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道题讲了两个观点:渴望被理解与坚守自我。
第一个观点可这样理解:只有被他人理解,才能被社会接纳;例:祥林嫂诉苦,捐门槛。只有被他人理解,自身价值才能得以实现;例:司马迁著书:藏诸名山,传诸后人。
第二个观点认为:坚守自我,不寻求被他人理解;例如屈原:举世皆浊唯我独清,举世皆醉唯我独醒。
海明威写《老人与海》,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印象派画家创作,皆特立独行,固执己见
太宰治《人间失格》:“我仍然认为向人诉苦不过是徒劳,与其如此,不如默默承受。”
立意关键词:逃避、营造、理解、超越。
【点评】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用分论点统领论据。即围绕中心论点,设置几个分论点,以此统率具体的论据材料,给素材合理分类,为我所用。第二,论据合理排序。对论据进行精细梳理,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范围、区域、属性等)进行排列,运用“排同”思维,合并“同类项”,消除同一层面同一角度的素材,求简求异。第三,用排偶句叙述论据。大胆删繁就简,用排比或对偶句式叙述材料,干净利落,为议论留下足够的篇幅。这样,既可以消除材料臃肿的弊端,又能使语言简洁有力,增强语言的气势。第四,合理安排“叙例”与“议例”的比例。精心选择论据,一般来说,“叙例”与“议例”的比例应保持在1:3左右。
7.【答案】【参考例文】
心怀梦想,奋力前行
生命中,有眼前的苟且,也有想要的诗和远方,二者其实缺一不可。而我们的生命,也是由梦想与现实构成的。于梦想中,我们能够汲取到激励现实的力量;于现实中,我们亦能够通过步步前行实现梦想。惟有心怀梦想之期盼,肩负现实之责任,才能行稳致远。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所以我们要心怀梦想,感受生命之美丽。梦想不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它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对未来前行的激励。司马迁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身陷囹圄的现实之辱,发愤著书而就《史记》;曹雪芹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现实之饥寒,呕心沥血而就《红楼梦》;一代代革命志士若没有梦想,又怎能忍受战争的残酷、岁月的艰辛,开辟中国之新生道路。梦想,是漫漫黑夜中的一点亮光,它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让人于现实的磨难中体味到生命的美好,获得奋进的力量。
但解决不了眼前的苟且,诗与远方永远遥不可及,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实,承担生命之责任。梦想虽美好,但若脱离现实,一切只是空想。只有准确认清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一步步脚踏实地,才能到达星辰之高度。“Fast”天眼望远镜之父南仁东,用双脚走遍山村泥土为望远镜选址,用日复一日的潜心钻研造就望远镜的诞生。这样伟大创新成果的背后是他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他对现实的付出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国家的愿望。现实或许没有梦想中的绚烂美丽,但它是通往梦想的唯一途径,如同英雄志士们不断付出汗水与热血才造就新中国的诞生,一代代科学家夜以继日的钻研与奋斗才造就中国不断的科技创新,我们惟有勇敢地担起责任、在现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才能走进梦想深处。
没有梦想的希望与激励,我们难以在现实奋斗中明确方向、获取力量;没有现实的付出与前行,我们难以最终走上梦想之巅。梦想是对现实的指引与激励,现实是对梦想的实践与奠基。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更要把握好现实与梦想的关系,作为新青年一代,心怀民族梦想、坚定个人信仰,以脚踏实地、进取付出的努力铸就新征程上的圆梦之路。低头是现实的责任,努力承担;抬头是美好的未来,追梦前行。
梦想因现实的努力而更有价值,现实因梦想的激励而拥有希望。无论是过往还是当下,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惟有心怀梦想与希望,于现实中承担责任、勇于前行,才能铸就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眼前与远方”,这是一个关系型话题,写作时,首先要弄清楚“眼前”和“远方”各自的含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眼前”代表着我们当下的“现实”,而“远方”则是我们的脚步还难以到达、心中却无限向往的“梦想”。而材料前半句对“眼前”的阐述,则说明一方面对我们而言,“眼前”似乎总是充斥着平淡、平凡,甚至“苟且”;但另一方面,若是我们能脚踏实地,过好“眼前”,那么在苟且的生活里,我们也能找到乐趣的真味,诗和远方也同样在眼前。而对于“远方”而言,它充满诗意和美好,是是指引我们前进的美好希望。有时候,“远方”对我们来说只是美好幻想,不切实际;有的时候,对“远方”的美好想象也能鼓舞我们前进,让我们朝着梦想奋勇向前,勇敢追求。
那么,“眼前与远方”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材料告诉我们,“眼前”再平淡无奇,那也是我们驻足的地方,我们无法抛掉它,离开它;而有了“远方”,“眼前”的一切我们都能忍受,有多少坎坷我们都能跨越;而有了“眼前”,“远方”变得不再遥远,可以企及。没有“眼前”,“远方”永远是空中楼阁;没有“远方”,“眼前”的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由此,我们既要有“眼前”,也要有“远方”,这样才是完整的人生。
写作时,可以结合自己当下的生活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可先适当认可现实的意义。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为柴米油盐操劳,为吃喝拉撒忙碌,为孩子上学费神,为缝补衣服寻针线,为牛奶洒了心痛一宿,为多挣了二百块而兴奋半天——所谓的“苟且”就是指平凡的生活,当然包括平凡的出身、平凡的岗位、平凡的工作,甚至有些落魄的处境。然后由此指出梦想的意义。生活很平凡,人生很普通,但人不能失去对“远方”的期待,对梦想的坚持。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当然,也可以针对材料中“眼前有芬芳”这一点,引用约翰 洛克菲勒“人们梦想远方迷人的玫瑰园,却不去欣赏盛开在窗前的玫瑰花”的名言论证不能只为了追求“诗与远方”,而忽略了身边的诗意,使论证更全面。在论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更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据,着眼于社会热点话题,如不少“空想家”空喊“诗与远方”的口号,却一味“躺平”“摆烂”,从反面论证其危害,使文章更深刻。
参考立意:
1.用心书写梦想与生活。
3.以远方之梦想,活世俗之人生。
4.生活在此,心怀远方。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