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17:43:15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二、基础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行舟①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4.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高三下·赣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休洗红①
[唐]李贺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②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注]①乐府古题。明末清初曾益:“言红莫洗,洗多则色浅,以比人莫骋,骋则易老。”②卿卿,此处是送别时女子对爱恋男子的称呼。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写主人公在春日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登上高楼,乍见青青柳色,便触景生情。
B.王诗抓住少妇心理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细致描写,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耐人寻味。
C.李诗开头两句与《诗经·氓》三四章均采用比兴手法,其借助物象迥异,作用却相同。
D.李诗语言浅近,节奏明快,爱称与送别之语,揭示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极富意趣。
6.“封侯”体现了大唐时代人们怎样的普遍心态?两诗分别流露出主人公什么心理?
三、巩固
(2023·成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8.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2023·安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席上作①
范成大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②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注】①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范成大外调广西时所作。②沙外:犹言大漠以北,指北方边远地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了词人登楼所见的绮丽风光,“惊”字流露出词人的复杂心情。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切合词人任职之地广西的地形特征。
C.三、四句对仗工整,侧重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
D.下阙由眼前开阔的山水之景引发怀古之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
10.如何理解“一段风流画不成”的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芜湖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①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注】①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矮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清明节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望,远山烟云环绕,映入眼帘,照应诗题。
B.颔联写百花竞相盛开一如往日,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C.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在夕阳的余晖中遥指长安,可见长安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D.本诗意境清新雅致,语言凝练自然,思虑幽深旷远,可谓语短情长,寄意遥深。
12.本诗颈联写景造境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四、提升
(2023·资中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犹怯春寒”时,冒着凉气去“台上凭栏干”,侧面表现了鹅湖山之美。
B.“偷”字拟人化,照应题目中的“藏”字,传神地写出鹅湖山被云遮住的情景。
C.作者把云比作天,写出“与天一样白漫漫”的云无边无际,美不胜收的情态。
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观鹅湖山风景时悠闲、喜悦的心情。
14.人们评价章谦亨的词“构思新奇,不同流俗”,本词是如何体现章词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23·曲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①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
[注]① 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窟中如打衙: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④ 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
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
C.颈联虚写五月洞庭要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迫切需要降雨。
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旱年百姓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
16.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
故答案为:C
2.首先注意理解题干中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途中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诗人描绘回家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也是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诗人自己乘船回家,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蓬瀛”,眼前所见景色如梦如幻,竟如蓬莱仙境。
②颔联,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③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
④尾联,小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景物绘声绘色,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答案】3.B
4.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②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③颈联借“数点家山”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④尾联烹煮鲤鱼,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B.“运用比喻”说法错误。“云犹冻”指云彩也仿佛冻结了,形容云彩一动不动,是夸张的手法,而非比喻。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表现出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
颔联写景。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此联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加深了思念之情。
颈联写景。上句从“家山”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的“寒雁”点明时值深秋,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
尾联叙事。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表明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②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③颈联借“数点家山”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④尾联烹煮鲤鱼,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答案】5.B
6.①“觅封侯”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立功边塞是“封侯”的重要途径。
②王诗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③李诗表达了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的心理。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5.B.“作了细致描写”错误。结合全诗“不知愁”“忽见”“悔教”可知是作了集中的描写,并未细致入微的描写心理的变化。
故答案为:B
6.由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封侯早归来”可知,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李诗“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意思是: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这两句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
【答案】7.D
8.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答案】9.A
10.①上句中“挥毫客”指席上的画家,“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画家画不出眼前景色内在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②上句中“挥毫客”指作者自己,“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作者心忧国家、战事,无心欣赏美景,写不出风流诗作。③也暗指自己画不出理想宏图,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不能力挽狂澜的惋惜、遗憾。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说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词人在酣饮的醉眼朦胧中忽然觉得陆地的平野间涌出座座令人神往的仙山,把广西当地比作蓬瀛仙山。
C.“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说法错误,“东岭松风鼓角声”,东岭的松风传来军中的鼓角之声(北国金人大军压境),并不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D.“引发怀古之情”说法错误,原文“柳边沙外古今情”中“古今情”意为情感古今一体,并非“怀古之情”。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意蕴的能力。
结合“楼观青红倚快晴”,劈头一句便勾画出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雕梁画栋,朱楼翠影,倚立在晴明爽朗的丽日和风之中;“山绕水,水萦城”,江山如此多娇,可知“挥毫客”指席上的画家,“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画家画不出眼前景色内在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
“挥毫客”也可以理解指作者自己。在“柳边河外”饮宴的词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国势,令人产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忧国忧民之情,“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作者心忧国家、战事,无心欣赏美景,写不出风流诗作。豪情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最后一句是词人自谓,他提笔挥毫而画不成一段风流,乃是因为他胸有块垒而无心于此道,这“画不成”三字包含着词人壮志难申的苦衷,也影射着朝廷的掣肘,使他“画不成”自己理想的宏图。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不能力挽狂澜的惋惜、遗憾。
【答案】11.B
12.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诗人极目远眺,漫野春草铺满大地,滔滔江流远接天边。“无空地”“合远天”更是将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错误,“万井出新烟”是写寒食节后,千家万户重新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之景。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选取意象为“草”和“江”,“草色”应是碧绿之色,“无穷地”表明诗人是向远处眺望,这也照应了题目“清明后登城眺望”。清明之后草色渐绿,诗人站在城头眺望,草色一种铺展到天边,满眼都是萋萋绿草,没有一块地方是空的,写出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而江流更是浩浩汤汤流向远方,简直与天际合为一体。“合远天”写出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
由此可见,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
【答案】13.D
14.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错。没有全词描写云藏鹅湖山的景色,作者主要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来表现云藏鹅湖山的景色的。
故答案为: 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山被偷,已是相当新奇,何况又具体怀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这就更加生动。一个极普通的题材,经这么一构思,便立觉妙趣横生。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六丁、晓云、东风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人冒着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却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东风追还——人、神、云、风形成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当然也是因为鹅湖山太美的缘故。
②下半阕说破山被云遮的真相以后,仍然具有无穷的趣味。本来是云遮山,词中却说“晓云闲”,“特地遮拦”;本来是风吹云散,山岳重现,词中却说“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这里,晓云和东风同六丁神一样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还”,山还会再次被偷去。作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开新奇的想象表现出鹅湖山之秀美,因而使词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答案】15.A
16.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颈联两联可见诗人因旱情或缓或重而或喜或忧。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颔联车水入田、稻芽青翠,可见诗人喜悦之情;联系全诗可见诗人对水车作用的赞叹。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拟人”错误。首联“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是运用比喻写水车的形象。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诗人因为干旱而感到担忧,因水车车水缓解旱情而感到喜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
颔联“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表达了诗人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
1 / 1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Ⅱ卷真题变式·分层精准练:第4题
一、真题
(2023·新高考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林 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 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 [注] ,鸡犬林萝隐隐声。
[注] 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 自然流畅。
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
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
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
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形象特点的能力。首先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其次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形象特点。答题步骤:①点出特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②概括分析,结合全诗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③概括情感,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1.C项“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赏析错误,诗人的心情并未发生改变。全诗表现出的都是诗人恬淡平静的心情。
故答案为:C
2.首先注意理解题干中王国维的话:“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话的意思是“用我的观点、立场、方法看待或处理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思想”。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归家途中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诗人描绘回家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也是带有诗人主观情绪的。也是这一观点的体现。可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①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诗人自己乘船回家,归意甚浓,所以“望中浑恐是蓬瀛”,眼前所见景色如梦如幻,竟如蓬莱仙境。
②颔联,时值秋日,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含蓄地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享受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
③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归家的小舟惊动了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的鸟儿,小鸟振翅飞走。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又一次表现出诗人此时淡淡愉悦的心情。
④尾联,小舟不紧不慢地在水面行驶,终于靠近目的地,诗人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表达了作者恬淡的心境。全诗由远及近地描写,动静结合,景物绘声绘色,交织在一起,衬托出诗人归家时内心的喜悦,以及对平淡、隐逸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
二、基础
(2023高三下·南江月考)古代诗歌阅读
行舟①忆永和兄弟
[宋]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②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诗人乘船离家前往吴地;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字突出了诗人刚启程,故乡之思、前路茫茫之忧便涌上了心头。
B.颔联“云犹冻”运用比喻,云似冻住一般,阴沉天色也是诗人情感的外化。
C.颈联“数点”表明家乡渐行渐远,诗人却仍不愿收回视线,写出乡愁难遣。
D.尾联“南来鲤”无理而有情,无端认为鱼是从家乡游来的,却显至深之情。
4.除诗题外,全诗无一字提及手足之情,而手足之情甚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3.B
4.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②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③颈联借“数点家山”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④尾联烹煮鲤鱼,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3.B.“运用比喻”说法错误。“云犹冻”指云彩也仿佛冻结了,形容云彩一动不动,是夸张的手法,而非比喻。故答案为:B。
4.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首联记事。“一挂吴帆”是说自水路前去吴地,“不计程”是无法计算路程,极言自乡至吴水路的遥远;下句承接上句,从船只多次的停泊与开行再写行舟之久。两个“几回”,表现出水路行程的单调与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
颔联写景。上句写天空,下句写江面。江南秋色本是迷人,更何况此次又是江行。然而映入诗人眼帘的却是“天寒”“云冻”“江阔”“浪生”,表现了天色的阴霾、沉重,可见日色的晦暝,更增加了惨淡的气氛。此联虽是景语,但也表现了诗人离乡远行时那黯淡、凄凉的心境,加深了思念之情。
颈联写景。上句从“家山”变为“数点”,可见诗人自登舟离家的那一刻起,就凝望着越来越远去的故乡;从“常在眼”三字,可见当这“数点”“家山”从视线中消失之际,它的形象却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浸透了诗人难以排遣的乡思乡愁,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的“寒雁”点明时值深秋,此时大雁又正飞向诗人离别了的家乡,长空一声雁叫自然会牵动诗人满怀的愁情。
尾联叙事。诗人在“鲤”前加了“南来”二字,表明鱼是从家乡来的,然后借用这习见的事,通过《汉乐府 饮马长城窟行》中“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抒发盼望家书的急切心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①首联极写路途遥远,单调乏味,暗写对兄弟的思念之深;②联借景抒情,天气阴冷、无风起浪的环境表现诗人离乡后的黯淡心境,不由加深了思念之情:③颈联借“数点家山”表现了对家乡兄弟的依依不舍之情,大雁的叫声牵动了诗人满怀的愁绪;④尾联烹煮鲤鱼,用鲤鱼传书的典故写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2023高三下·赣州模拟)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休洗红①
[唐]李贺
休洗红,洗多红色浅。
卿卿②骋少年,昨日殷桥见。
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
[注]①乐府古题。明末清初曾益:“言红莫洗,洗多则色浅,以比人莫骋,骋则易老。”②卿卿,此处是送别时女子对爱恋男子的称呼。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王诗写主人公在春日经过一番精心打扮之后,登上高楼,乍见青青柳色,便触景生情。
B.王诗抓住少妇心理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细致描写,以此来刻画人物形象,耐人寻味。
C.李诗开头两句与《诗经·氓》三四章均采用比兴手法,其借助物象迥异,作用却相同。
D.李诗语言浅近,节奏明快,爱称与送别之语,揭示出了女子对男子的深情,极富意趣。
6.“封侯”体现了大唐时代人们怎样的普遍心态?两诗分别流露出主人公什么心理?
【答案】5.B
6.①“觅封侯”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立功边塞是“封侯”的重要途径。
②王诗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③李诗表达了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嘱咐恋人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的心理。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5.B.“作了细致描写”错误。结合全诗“不知愁”“忽见”“悔教”可知是作了集中的描写,并未细致入微的描写心理的变化。
故答案为:B
6.由诗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封侯早归来”可知,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王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表达了主人公对征戍在外的亲人的深切怀念的心理。
李诗“封侯早归来,莫作弦上箭”意思是:封侯之日早早归来,不要作那弦上的箭!这两句以女子口吻写其送别之际嘱托男子功成名就后及时归来,不要如离弦之箭一去不返,使自己独守空闺,坐愁红颜老,深深地揭示出少女对情人深切的爱情,感情纯真。
三、巩固
(2023·成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文士二首
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
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
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8.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7.D
8.示例一:第一首诗歌代表隐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自甘贫贱,不慕富贵,须忍受甘食藜藿、“雨雪欺茅屋”的生涯。示例二:第二首诗歌代表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它的价值在于“时来志或酬”的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生命不朽,“所期功业盛”中期待的盛世伟业。它的艰难和不易是要付出“玉堂清不夜”“白发忧民瘼”这样彻夜工作、忧虑缠身的代价。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不能依赖外部条件”说法有误。“时来志或酬”表明文人实现志向是需要时机的,光有时机也还不够,还需要其他条件,而且山林和庙堂本就是外部条件。
故答案为:D。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首诗歌展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林栖阅岁华”的生活,即隐者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衾春自足”的平安,不用为朝不保夕而忧惧,以及“乾坤任钓槎”的自由,不用日日为案牍之劳形而束缚,以及“带露采松花”的诗情画意,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但与此相对,隐者生活也意味着清贫,与世隔绝,因此,他们要忍受“甘藜藿”的粗茶淡饭、“雨雪欺茅屋”的布衣茅屋之生活。
第二首诗歌,根据“时来志或酬”“所期功业盛”可知,代表的应是出仕者的人生模式。在这里,“时来志或酬”表现的是文人豪情壮志得以实现,因此可产生自我成就感;“金鉴照千秋”的意思是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光照千秋万代,为后人铭记,因此这里有生命不朽之乐;“所期功业盛”则表现自己能够生逢盛世,创造伟业之乐。而想要达到这些成就,非殚精竭虑、辛苦经营不可得,因此,诗人在诗歌里也表达了文人“玉堂清不夜”这样彻夜工作的辛苦,以及为人民与国事而“白发忧民瘼”之忧虑缠身的代价。
(2023·安徽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鹧鸪天·席上作①
范成大
楼观青红倚快晴。惊看陆地涌蓬瀛。南园花影笙歌地,东岭松风鼓角声。
山绕水,水萦城。柳边沙外②古今情。坐中更有挥毫客,一段风流画不成。
【注】①此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范成大外调广西时所作。②沙外:犹言大漠以北,指北方边远地区。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描写了词人登楼所见的绮丽风光,“惊”字流露出词人的复杂心情。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切合词人任职之地广西的地形特征。
C.三、四句对仗工整,侧重从听觉的角度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
D.下阙由眼前开阔的山水之景引发怀古之情,给人一种超越时空的宏大感。
10.如何理解“一段风流画不成”的意蕴?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上句中“挥毫客”指席上的画家,“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画家画不出眼前景色内在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②上句中“挥毫客”指作者自己,“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作者心忧国家、战事,无心欣赏美景,写不出风流诗作。③也暗指自己画不出理想宏图,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不能力挽狂澜的惋惜、遗憾。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意蕴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蓬瀛采用借代手法,代指眼前美景”说法错误,应该是比喻手法,词人在酣饮的醉眼朦胧中忽然觉得陆地的平野间涌出座座令人神往的仙山,把广西当地比作蓬瀛仙山。
C.“表现南园和东岭歌舞升平的景象”说法错误,“东岭松风鼓角声”,东岭的松风传来军中的鼓角之声(北国金人大军压境),并不是歌舞升平的景象。
D.“引发怀古之情”说法错误,原文“柳边沙外古今情”中“古今情”意为情感古今一体,并非“怀古之情”。
故答案为:A。
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词句意蕴的能力。
结合“楼观青红倚快晴”,劈头一句便勾画出南国风光的绮丽景色:雕梁画栋,朱楼翠影,倚立在晴明爽朗的丽日和风之中;“山绕水,水萦城”,江山如此多娇,可知“挥毫客”指席上的画家,“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画家画不出眼前景色内在的精神意蕴,表现出作者对眼前景色的赞美。
“挥毫客”也可以理解指作者自己。在“柳边河外”饮宴的词人,面对岌岌可危的国势,令人产生古往今来仁人志士所共有的忧国忧民之情,“一段风流画不成”是说作者心忧国家、战事,无心欣赏美景,写不出风流诗作。豪情之中又隐藏着一种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慨。
最后一句是词人自谓,他提笔挥毫而画不成一段风流,乃是因为他胸有块垒而无心于此道,这“画不成”三字包含着词人壮志难申的苦衷,也影射着朝廷的掣肘,使他“画不成”自己理想的宏图。含蓄委婉地表达出自己壮志未酬、不能力挽狂澜的惋惜、遗憾。
(2023·芜湖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清明后登城眺望
刘长卿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①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注】①睥睨(pì nì):城墙上的矮墙。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清明节后诗人登上城楼放眼远望,远山烟云环绕,映入眼帘,照应诗题。
B.颔联写百花竞相盛开一如往日,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诗人不免触景生情。
C.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在夕阳的余晖中遥指长安,可见长安在其心中的重要性。
D.本诗意境清新雅致,语言凝练自然,思虑幽深旷远,可谓语短情长,寄意遥深。
12.本诗颈联写景造境颇具特色,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1.B
12.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诗人极目远眺,漫野春草铺满大地,滔滔江流远接天边。“无空地”“合远天”更是将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题干所在的位置前后,往往就是答案所在的地方;抓住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意境。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市井中又新添了一处炊烟”错误,“万井出新烟”是写寒食节后,千家万户重新生火做饭,炊烟袅袅之景。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之意象、意境的能力。“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选取意象为“草”和“江”,“草色”应是碧绿之色,“无穷地”表明诗人是向远处眺望,这也照应了题目“清明后登城眺望”。清明之后草色渐绿,诗人站在城头眺望,草色一种铺展到天边,满眼都是萋萋绿草,没有一块地方是空的,写出春草萋萋,一片碧绿,无边无际;而江流更是浩浩汤汤流向远方,简直与天际合为一体。“合远天”写出江流滚滚,浩渺绵延,水天相接的特点。
由此可见,本联描绘远景,境界阔大,展现了一幅壮美的春草江天图。
四、提升
(2023·资中模拟)古代诗歌阅读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犹怯春寒”时,冒着凉气去“台上凭栏干”,侧面表现了鹅湖山之美。
B.“偷”字拟人化,照应题目中的“藏”字,传神地写出鹅湖山被云遮住的情景。
C.作者把云比作天,写出“与天一样白漫漫”的云无边无际,美不胜收的情态。
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表达了词人观鹅湖山风景时悠闲、喜悦的心情。
14.人们评价章谦亨的词“构思新奇,不同流俗”,本词是如何体现章词这一特点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知识点】语言风格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全词描写了云藏鹅湖山的景色”错。没有全词描写云藏鹅湖山的景色,作者主要是通过新奇的想象来表现云藏鹅湖山的景色的。
故答案为: D。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这首词,给人印象最深的当是它的构思。“云藏鹅湖山”本是极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出现在作者笔下,劈头就是“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移取去,不在人间”,山被偷,已是相当新奇,何况又具体怀疑到六丁(道教神名,火神)身上,这就更加生动。一个极普通的题材,经这么一构思,便立觉妙趣横生。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六丁、晓云、东风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人冒着春寒去看山,不料山却被六丁“偷取”,最后才有东风追还——人、神、云、风形成你争我夺的热闹场面,当然也是因为鹅湖山太美的缘故。
②下半阕说破山被云遮的真相以后,仍然具有无穷的趣味。本来是云遮山,词中却说“晓云闲”,“特地遮拦”;本来是风吹云散,山岳重现,词中却说“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这里,晓云和东风同六丁神一样具有生命,而且如若不去“追还”,山还会再次被偷去。作者用幽默生动的语言,展开新奇的想象表现出鹅湖山之秀美,因而使词篇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故答案为: ①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幽默地将人为的动作赋予六丁、晓云、东风,而设想出的偷、移取、收卷、追还等情节也如神话一样美丽动人,侧面表现山的美。②采用了新奇的想象手法,全篇虽然没有正面描写鹅湖山之秀美,但经过仔细品味,你不仅能看到山美,而且还能看到云美。
(2023·曲靖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①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③。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④推雷车。
[注]① 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③鼍鸣窟中如打衙:传说天旱水干,鼍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鼍,鳄鱼的一种。打衙,击鼓。④ 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
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
C.颈联虚写五月洞庭要飞起沙尘,鼍鸣如鼓,言旱情严重,迫切需要降雨。
D.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旱年百姓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
16.本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A
16.①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颈联两联可见诗人因旱情或缓或重而或喜或忧。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颔联车水入田、稻芽青翠,可见诗人喜悦之情;联系全诗可见诗人对水车作用的赞叹。③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拟人”错误。首联“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水车的辐片在车水时一个联结一个不停地翻动,象一串衔尾而飞的乌鸦;水车静止不动时象一条蜕了皮肉的大蛇骨架子。是运用比喻写水车的形象。
故答案为: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颈联写天旱,“欲飞沙”及“鼍鸣窟中”的传说,形象揭示出天旱的极其严重。诗人因为干旱而感到担忧,因水车车水缓解旱情而感到喜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
颔联“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写水车的功用,车水入田、稻秧青翠碧绿,惹人喜爱。表达了诗人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以及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