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精品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由于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
2.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3.“红色摇篮”,革命老区—永定,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茫荡洋薰衣草落叶归根
B. 西陂村油菜花花香阵阵
C. 东华山缤纷落叶
D. 南华山溪流流水潺潺
4.“N95”型口罩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等)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6.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解释的是( )
A.甲图:电子显微镜下金块的微观构造
B.乙图:火山爆发时漫天灰霾
C.丙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美丽的蝴蝶
D.丁图:将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二、填空题
7.加热熔胶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是由于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浓烈,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胶条被挤出后可以“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
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学们每天走进教学楼,都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是 现象;消毒液是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力。
9.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水,将等量的红墨水同时滴入两杯水中,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则甲杯水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
10.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如图所示,王亚平在水球中注入蓝色液体后整个水球很快就变成了蓝色,这一现象表明分子在 。组成水球的水分子没有四散开来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
三、实验探究题
11.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1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2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12.小明将两个铅棒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两铅棒就结合起来,如图所示。在铅棒下悬挂一个5kg的重物不能把两铅棒拉开。小明得出结论: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棒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作用。小乐则认为: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主要是靠大气压强的作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小乐的结论是否正确。要求:写出需要补充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判断小乐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依据。
答案
1.D
2.A
3.B
4.D
5.C
6.B
7.扩散;剧烈;吸引力
8.扩散;斥
9.高
10.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
11.(1)分子间有引力
(2)甲;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2.(1)补充器材:真空罩、抽气机。
(2)实验步骤:将两个已对接的铅棒挂在真空罩的顶部,铅棒下悬挂着5kg的重物,用抽气机持续向外抽气。
(3)实验现象:用抽气机持续向外抽气后,发现两铅棒始终不会被重物拉开。
(4)简要说明:持续抽气后,真空罩中没有空气,两铅棒始终不会被重物拉开,说明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不是靠大气压强作用。因此证明小乐的观点错误。13.1 分子热运动 同步精品试题(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对下列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分子间有间隙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会结合起来——分子间存在引力
D.破碎的玻璃无法复原——由于分子间斥力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A.氧气被压缩装入钢瓶,氧气体积变小,说明分子之间由间隙,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夏天丁香花花香气扑鼻,是扩散现象,是因为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两块表面平滑的铅块紧压后,分子间间距较小,因为分子之间引力作用结合起来,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于玻璃破裂处的绝大数分子间距离较大,大于分子直径的10倍,分子间的作用力就十分微弱,所以无法复原,不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下列所描述的现象中,不能够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在扫地的时候看到尘土到处飞扬
B.酒香不怕巷子深
C.花气袭人知骤暧
D.炒菜时闻到了菜的香味
【答案】A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A.尘土飞扬是由于尘埃小颗粒在空气中运动形成的,属于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热运动,A符合题意;
BCD.人们闻到的酒香、花气、菜香味分别是酒精分子、花香分子和油分子不断运动的结果,能够证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红色摇篮”,革命老区—永定,风景秀丽。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A. 茫荡洋薰衣草落叶归根
B. 西陂村油菜花花香阵阵
C. 东华山缤纷落叶
D. 南华山溪流流水潺潺
【答案】B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AC.落叶是物体的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A C不符合题意;
B.油菜花香阵阵是花香扩散到空气中,是分子不停无规则运动的结果,B符合题意;
D.流水潺潺是水在做机械运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N95”型口罩对直径为0.075μm±0.020μm的非油性颗粒(如粉尘、PM2.5、飞沫、微生物等)具有95%以上的过滤效率.它由三层构成:内层吸水层,中间过滤层,外层疏水层。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效率高,是因为口罩材料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B.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水蒸气,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C.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一种分子运动
D.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
【答案】D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A.由分子热运动可知分子之间存在间隙,所以口罩材料分子之间也有空隙,A不符合题意;
B.内层吸水层能够有效吸收呼出的水蒸气分子,吸收作用体现的是分子间存在引力,而不是斥力,B不符合题意;
C.分子很小,直接用肉眼看不到,飞沫是肉眼可以看到的;所以新冠病毒随飞沫传播是机械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C不符合题意;
D.中间过滤层通过工艺带上静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可以增强对颗粒的吸附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分子
B.如果视力好,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构成
【解析】A:空气中弥漫的一粒粒灰尘是较大的宏观粒子,不是分子,A错误;
B:分子直径是10-10m,肉眼不能直接观察,需要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B错误;
C: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C正确;
D: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由原子构成的,D错误。
故选C
6.下列现象不可以用分子动理论的解释的是( )
A.甲图:电子显微镜下金块的微观构造
B.乙图:火山爆发时漫天灰霾
C.丙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美丽的蝴蝶
D.丁图:将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动理论基本观点
【解析】A.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某种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很小,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A不符合题意;
B.如图是火山爆发,漫天灰霾,是机械运动,不属于扩散现象,不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B符合题意;
C.蝴蝶能够闻到花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C不符合题意;
D.两铅柱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下面吊一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可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7.加热熔胶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是由于 现象。温度越高,气味越浓烈,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 ,胶条被挤出后可以“粘”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 。
【答案】扩散;剧烈;吸引力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由于一切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加热时会闻到熔胶的气味,这是熔胶的气味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属于扩散现象。
因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所以温度越高,气味越浓烈。
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胶条被挤出,可以“粘”在物体上,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使物体不分开。
8.“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同学们每天走进教学楼,都会闻到消毒液的气味,这是 现象;消毒液是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力。
【答案】扩散;斥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走进教学楼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是由于消毒液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人的鼻子中,因此能闻到消毒液的气味。
消毒液是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阻碍消毒液分子被进一步压缩。
9.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等、温度不同的水,将等量的红墨水同时滴入两杯水中,过一会儿观察到的现象如图所示,则甲杯水温度较 (选填“高”或“低”)。
【答案】高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将等量的红墨水滴到两个杯中,甲烧杯中红墨水快速扩散开来,几乎整个烧杯的水都变红了,甲烧杯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因此可以推断,甲烧杯的水温较高。
10.2021年12月9日,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如图所示,王亚平在水球中注入蓝色液体后整个水球很快就变成了蓝色,这一现象表明分子在 。组成水球的水分子没有四散开来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力。
【答案】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引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王亚平在水球中注入蓝色液体后整个水球很快就变成了蓝色,说明蓝色的液体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水分子没有四散开就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
三、实验探究题
11.小明为了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进行了几个实验:
(1)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较松弛的系着一根棉线,图1中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网,图c表示用手指轻碰一下棉线的左边,图d表示棉线左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右边,这个实验说明了 ;
(2)实验时,先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再在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如图2所示,是小明观察到的溶液在“实验开始时”、“静放10日后”、“静放30日后”所呈现的现象,其中 (选填标号“甲、乙、丙”)量筒是表示溶液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现象主要说明了 。
【答案】(1)分子间有引力
(2)甲;分子处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知识点】分子热运动;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1)观察图可知:用手轻轻地碰一下附着肥皂泡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
(2)刚开始时,水与硫酸铜溶液两者各自独立,界面分明。由分子动理论可知,水分子和硫酸铜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上面的水分子要向下运动,进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同理硫酸铜分子向上运动,进入到上面的水中,时间越长,两者混合的越均匀。由图所示,甲图两者混合的最均匀,所以甲是静放30日后的实验现象。
12.小明将两个铅棒底面削平紧压在一起,一段时间后,两铅棒就结合起来,如图所示。在铅棒下悬挂一个5kg的重物不能把两铅棒拉开。小明得出结论: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主要是因为铅棒分子之间存在引力的作用。小乐则认为: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主要是靠大气压强的作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小乐的结论是否正确。要求:写出需要补充的器材、实验步骤及判断小乐的结论是否正确的依据。
【答案】(1)补充器材:真空罩、抽气机。
(2)实验步骤:将两个已对接的铅棒挂在真空罩的顶部,铅棒下悬挂着5kg的重物,用抽气机持续向外抽气。
(3)实验现象:用抽气机持续向外抽气后,发现两铅棒始终不会被重物拉开。
(4)简要说明:持续抽气后,真空罩中没有空气,两铅棒始终不会被重物拉开,说明两铅棒没被重物拉开,不是靠大气压强作用。因此证明小乐的观点错误。
【知识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
【解析】探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力和大气压无关时,需要真空罩,观察在真空环境中,吸引的铅块是否分开。(共46张PPT)
内能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第13章
13.1 分子热运动
Contents
目
录
02
新知相授
新课导入
01
03
课堂小结
04
课堂练习
教学目标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难点)
02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
01
03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新课导入
盛夏季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蝴蝶,你猜想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新知相授
一、物质的构成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电子显微镜下的金原子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是什么呢
?
新知相授
如何了解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小组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
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
小组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
小组3:打碎冰糖,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有何变化?
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
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
分组实验
新知相授
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分子体积是不是很小?
新知相授
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 m,肉眼直接观察不到。
一颗小露珠中含有1021个水分子。
10-10 m
新知相授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
如果把玻璃板抽掉,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新知相授
新知相授
现象
抽掉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
上面瓶中颜色______。
下面瓶中颜色______。
最后两瓶颜色变得______。
变深
变浅
均匀
新知相授
扩散定义:不同的物质在___________时,彼此__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扩散。
互相接触
进入对方
那固体和液体之间能发生扩散现象吗
新知相授
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
新知相授
10日后 20日后 30日后
实验现象
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新知相授
新知相授
铅块
金块
实验前
叠放在一起
五年后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现象
新知相授
生活中的固体扩散
大量事实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新知相授
扩散现象还可以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新知相授
二、分子热运动
2.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们前面学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吗?
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新知相授
演示: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新知相授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______,分子扩散越_____。
快
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杯中滴入一滴红墨水,比较扩散的快慢。
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剧烈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重点),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新知相授
机械运动 分子热运动
定义 物体间的位置发生变化 物体的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
对象 宏观上的物体(我们可以看到的) 分子层面(一般我们肉眼看不见)
新知相授
春天,柳絮飞舞 夏天,玉兰飘香
秋天,落叶纷飞 冬天,瑞雪飘飘
机械运动
嗅觉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在下面那些是机械运动,那些是分子热运动呢?
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_____________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
新知相授
无规则运动
【例1】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瓶子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瓶中装有空气,下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抽掉玻璃板后,可以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入上瓶中,下瓶中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的气
体颜色变得均匀。
(1)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分子是否在运动,但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现象来间接得知 。根据瓶中气体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______________,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扩散
扩散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小阳建议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这样做既能表明上述观点,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小阳的建议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采纳,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会在____________力的作用下下沉,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很好地体现扩散的自发进行 。
不能
大
重
不能
(3)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温度下气体扩散得最快,说明温度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越剧烈。
通关秘籍:1.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温度会影响扩散快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2. 扩散现象是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自发进行的,无需外力。
④
高
分子运动
新知相授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实验观察
(教材P4页图13.1-4演示实验)
将两个铅柱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的压在一起。
新知相授
新知相授
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新知相授
压缩铅块时要用很大的压力;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这说明了什么?
实验观察
说明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新知相授
用小球来类比分子,看看分子间力的关系
新知相授
r0
斥力
斥力
引力
斥力
引力=斥力
引力<斥力
r=r0
rr>r0
引力
引力
平衡位置
引力>斥力
新知相授
当r=r0 引力 = 斥力
当r>r0 引力 > 斥力
当r当r>10r0 无作用力
新知相授
固体分子间距
液体分子间距
气体分子间距
新知相授
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当距离大于10r0,分子间作用力忽略为零。
物态 微观特性 宏观特性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一定形状 有无一定体积
固态 很小 很大 有 有
液态 较小 较大 无 有
气态 较大 极小 无 无
物态变化 初态 末态 吸、放热 举例
熔化 固 _____ 吸 冰雪消融、铁块变成铁水凝固
凝固 _____ 固 _____ 滴水成冰、铁水铸钢件、屋檐冰凌的形成
汽化 液 _____ 吸 吸洒水的地面变干、从水中出来的人感觉冷、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额头上擦酒精降温
液
液
放
气
复习回顾
复习回顾
物态变化 初态 末态 吸、放热 举例
液化 _____ 液 _____ 露的形成、冬天戴眼镜进入室内,眼镜片变模糊
升华 固 _____ 吸 樟脑丸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固体清新剂消失
凝华 _____ 固 _____ 霜的形成、冰箱的内侧壁形成的白色小冰晶
气
放
放
气
气
【例2】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丙图表示物质处于___________(填“固”“液”或“气”)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组成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______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液
变小
吸收
通关秘籍: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的最大,液体的较大,气体的最小。
课堂小结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热运动;
3.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 。
固(有形有体)
气(无形无体)
液(有体无形)
分子热运动
基本
观点
宏观
特性
特性
1. 下列能说明扩散现象的是( )
A.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沙迷双眸人不见,尘覆万柳鸟无鸣
D.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D
课堂练习
2. 茶道是品茶的美感之道,其流程中的第十二道“闻香”,是指客人将“闻香杯”内的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能闻到杯中茶香说明茶分子( )
A. 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B. 之间有间隙
C. 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D.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
课堂练习
3. 在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只填一种现象)
固体很难被拉伸
液体很难被压缩
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比每种液体的体积之和小
课堂练习
谢谢观看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名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能简单的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知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重难点)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教学重点 知道分子间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和斥力都跟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教学难点 能用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某些热现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平台、纸、玻璃杯、冰糖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盛夏季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蝴蝶,你猜想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新知相授 一、物质的构成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在生活中,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那么分子到底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进行分组实验,来了解构成物体的分子的情况。 小组1:撕纸,看哪一组撕得最碎. 小组2:打碎废旧的玻璃杯.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玻璃有何变化? 小组3:打碎冰糖,每打碎一次拿出来看看,探究打得更碎时,冰糖味道有何变化? 小组1:无论纸撕得多么细小,纸还是纸; 小组2:玻璃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玻璃; 小组3:冰糖无论研磨得多么细小还是冰糖(分割后仍然具有甜味). 如果把杯子打破,碎片还是玻璃。 经过多次分割,甚至碾成粉末,颗粒越分越小,如果不断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 那么,分子体积是不是很小? 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分子的直径大约为10-10 m,肉眼直接观察不到。一颗小露珠中含有1021个水分子。 分子热运动 扩散现象(diffusion) 大家来看看这幅图,如果把玻璃板抽掉,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二氧化氮气体的 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去吗?现在观看一个视频,注意实验现象。 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抽掉中间的玻璃板后看到:上面瓶中颜色变深; 下面瓶中颜色变浅;最后两瓶颜色变得均匀。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扩散的定义: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那么问题来了,那固体和液体之间能发生扩散现象吗 现在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大家观看视频,注意实验现象。 一开始蓝色充满了半个瓶子,随着时间的变长,蓝色逐渐充满整个瓶子。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接下来我们看看固体间的扩散现象。先观看一个视频。 实验前,我们准备一个铅块和一个金块。把磨得很光的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在 室温下放置五年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mm深。 这个现象说明了固体间也是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有什么扩散现象呢?(举手回答,活跃气氛,教师帮忙解释各种扩散现象) 通过以上这些现象可以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观看视频。 通过视频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扩散现象还可以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间存在间隙。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扩散的例子,例如我们可以在家长做饭的时候闻到饭菜的香味,这也是扩散现象的一钟;有时候我们可以闻到妈妈喷的香水,这也属于扩散。 我们口头总结一下扩散的知识点: ①扩散: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③结论: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2.探究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既然分子这么小,我们用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那怎么研究它的运动呢?我们前面学过类似的研究方法吗? 对了,我们学过了转换法、模型法、类比法等。 实验演示: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观察现象。 大家通过刚才的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是不是红墨水扩散的速度不同呀,这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分子扩散越快。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作分子的热运动 ,分子运动越剧烈,物体温度越高。 提示学生划在书上: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下面,我们对机械运动和分子热运动进行一个总结区分: 在下面那些是机械运动,那些是分子热运动呢?(教师结合PPT进行讲解) 在刚刚装修好的房间内,能闻到强烈的甲醛气味,这是由于甲醛分子无规则运动造成的.研究表明吸入或接触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因此应尽量避免吸入或接触甲醛. 接下来大家做一道例题: 【例1】如图所示,将两个相同的瓶子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上瓶中装有空气,下瓶中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抽掉玻璃板后,可以观察到红棕色气体逐渐进入上瓶中,下瓶中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淡,最后两瓶中的气体颜色变得均匀。 (1)我们用肉眼看不到分子是否在运动,但我们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现象来间接得知 。根据瓶中气体颜色发生变化的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______________,这表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小阳建议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装有空气的瓶子的上面,这样做既能表明上述观点,还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小阳的建议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采纳,因为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的________________(填“大”或“小 ”),会在____________力的作用下下沉,____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很好地体现扩散的自发进行 。 (3)若实验温度分别为①0 ℃、②4 ℃、③20 ℃、④30 ℃,则在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的温度下气体扩散得最快,说明温度越__________,________越剧烈。 【答案】(1)扩散;扩散;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不能;大;重;不能。 ④;高;分子运动 通关秘籍:1. 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温度会影响扩散快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2. 扩散现象是物质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是自发进行的的,无需外力。 分子间的作用力 大家都知道玻璃板吧,玻璃杯是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那么为什么玻璃杯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大家打开课本第4页,看到图13.1-4演示实验。 演示动画实验(观看视频):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 通过视频,大家可以看到,两个铅柱没有被重物拉开,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分子间存在引力,这个力紧紧将分子“拉”住,不让其分开。 大家再想想压缩铅块时要用很大的压力;气体被压缩时都会产生“抵抗”,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分子之间相互排斥,存在斥力。 下面,我们用小球类比分子,大家观察分子间斥力和引力的关系。 (教师结合视频和第29页PPT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关系) 通过以上,我们不难得出当r=r0,引力 = 斥力;当r>r0,引力 > 斥力;当r10r0,无作用力。(强调) 接下来,大家观察一下上面三张图片,可以看到固体分子的排列比较整齐,分子间的距离比较小;液体分子的排列相对较乱,且分子间的距离相对固体的大一些;气体分子排列杂乱无章,分子间间距最大。 分子间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当距离大于10r0,分子间作用力忽略为零。 下面的表格大家一定要记住: 下面这两个是对之前物态变化的回顾复习,大家可以看一看,毕竟和这节内容相关: 接下来大家完成例2: 【例2】如图所示是同种物质在三种不同状态下的分子结构,其中丙图表示物质处于___________(填“固”“液”或“气”)态,物质从丙图变化到乙图时,组成物质的体积变大,分子间引力和斥力__________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要________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答案】液;变小;吸收。 通关秘籍:通常情况下,气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大,液体分子间的距离较小,固体分子间的距离最小。分子间的作用力:固体的最大,液体的较大,气体的最小。 补充: 课堂练习 1. 下列能说明扩散现象的是( ) A.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B.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 沙迷双眸人不见,尘覆万柳鸟无鸣 D.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答案】D 2. 茶道是品茶的美感之道,其流程中的第十二道“闻香”,是指客人将“闻香杯”内的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能闻到杯中茶香说明茶分子( ) A. 有相互作用的引力 B. 之间有间隙 C. 有相互作用的斥力 D.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答案】D 3. 在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中,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能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空只填一种现象) 【答案】固体很难被拉伸;液体很难被压缩;两种液体混合后总体积比每种液体的体积之和小。 本节课结束,谢谢大家!!!
布置作业 完成对应的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