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2014-2015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B卷+单元测评:第2章(4份)

文档属性

名称 【状元之路】2014-2015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 B卷+单元测评:第2章(4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4-12-06 20:10:29

文档简介

B卷(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14分)
1.下列关于自然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地面上生长的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C.能源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D.地下资源都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解析 自然资源中除矿产资源外都属于可再生资源。海洋资源中的矿产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所以A项错误。能源资源中的生物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是可再生资源,所以C项也是错误的。地下资源中的地热能、地下水,属可再生资源,所以D项也要排除。而地面上生长的资源指各种生物资源,它们都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不属于地面资源。
答案 B
2.反映某地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  )
A.降水量
B.蒸发量
C.多年平均降水总量
D.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解析 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水资源的丰歉程度。
答案 D
3.有关我国水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
A.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小
B.年际变化不大
C.地区分布不均
D.时间分配上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
解析 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年际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地区分布不均。
答案 C
4.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根本原因是(  )
A.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B.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
C.矿产资源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
D.利用矿产资源会产生环境问题
解析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根本原因是矿产资源是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 A
5.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6.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铁矿资源
5~6.解析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它们的分布具有地带性规律;非可再生资源主要就是矿产资源,其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具有地质成矿规律。
答案 5.B 6.D
7.如图表示部分城市生活用水价格,从中可知(  )
A.北京、新德里人均水资源都很丰富
B.伦敦、纽约位于海边,水资源丰富
C.发达国家通过价格手段控制用水量
D.东京人均水资源最少
解析 北京人均水资源少,位于海边的城市,水资源不一定丰富。
答案 C
二、综合题(36分)
8.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实现四大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南水北调输水线路主要是为了解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城市的用水紧张问题。造成上述地区用水紧张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输水工程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该工程的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如长江河口地区可能造成____________的问题,对北方灌区可能造成________的问题。
(3)中线工程实施后,由于流量和流速的减小,汉江的自净能力将大大降低,汉江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有可能恶化。为此沿线人民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解析 图中展示的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山东还有依托该项工程的西水东调工程。东线方案的最大优点是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输水干道,大大节省了建设投费。但如果不注意环保,也会出现河口因调水之后入海的水量减少,引起海水倒灌,还可能使沿线地区因地下水位上升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问题。
答案 (1)天津 威海 烟台 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多、北方少
(2)可利用京杭运河输水,不必再建输水干道 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倒灌 土壤次生盐渍化
(3)为了保护汉江的生态环境,沿线人民应强化节水意识,先节水后调水;强化防治意识,先治污后调水;强化环保意识,先环保后用水,只有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南北双赢。
9.如图展示了1992年我国农村生活的能源构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构成的突出特点。
(2)根据图并结合地区农业生产及环境特点,可以推测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村生活能源以________为主,东南丘陵农村的生活能源以________为主。
(3)指出这种能源构成引发的环境问题,以及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
解析 本题考查从图中发现、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以薪柴、秸秆为主,占71.5%。东南丘陵地处丘陵地区,森林较多,因此以薪柴为主。砍伐森林和燃烧秸秆,一方面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另一方面秸秆不能作为肥料还田导致耕地土壤肥力下降。改变这种状况主要是开源、节能。
答案 (1)以生物能(秸秆、薪柴)为主要生活能源,共占71.5%。
(2)秸秆 薪柴
(3)引发问题:第一,破坏植被(砍伐森林),(破坏生态结构)引起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第二,秸秆不能还田,减少耕地有机肥的供应,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途径:第一,(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类型的能源;第二,(大力)建设薪炭林;第三,提高能源利用率。
10.下面甲图表示“我国某省区某县的轮廓图”,乙图表示该县迫于人口压力以及管理失误造成的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该县位于________(省区)的东部。
(2)20世纪9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该县人口大约增加了________倍,耕地增加了________倍,导致荒漠化土地增加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示材料,该县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控制和治理土地荒漠化?
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进行区域定位。第(2)题,前两问利用图例从图中读出;导致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要从降水少、全球变暖、气温升高等角度总结。第(3)题,控制和治理荒漠化的措施要从控制人口、合理放牧、植被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草场建设角度总结分析。
答案 (1)内蒙古自治区
(2)1.2 1 深居内陆,距海较远,水汽难以到达;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减少,蒸发增强。
(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牧,加强草场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严格控制滥垦、滥牧、滥伐,加强植被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工程建设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等。
B卷(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20分)
中国目前的石油产量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有(  )
①大力在海外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 ②加速研究开发石油替代产品 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 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 ⑤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采
A.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⑤
解析 ③不属于开源的范畴。
答案 B
2.当前我国原油进口主要来自(  )
A.东南亚 B.俄罗斯
C.波斯湾地区 D.拉美地区
解析 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于中东波斯湾地区。
答案 C
读漫画:第四次石油危机逼近,中国经济面临大考验。回答3~4题。
3.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带来的危害,目前我国石油储备一期四个基地(浙江镇海、浙江舟山、青岛黄岛、辽宁大连)已基本建成。正积极推进石油储备二期基地建设,我国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①确保国家石油的不间断供给 ②平抑国内油价的异常波动 ③加快石油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④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的构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把石油储备起来,当石油短缺时使用,有助于确保石油的供应和平稳价格。
答案 A
4.除建立石油储备外,我国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以应对日益严峻的石油形势(  )
①调整能源结构,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 ②调整产业结构,降低能耗水平 ③进一步提高节能意识,努力抓好节能工作 ④加大能源的调配程度,改变能源生产消费不均的格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能源的调配不能增加能源的总量。
答案 A
煤矿的开采给山西省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压力,目前为止山西采煤形成的采空区达到2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山西省1/8的面积。据此回答5~7题。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开采矿产资源造成的环境问题的是(  )
A.露天开采,造成水土侵蚀
B.地下采矿,造成地面塌陷
C.废矿石的堆积,占用土地
D.填充采空区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解析 选项D属于治理的措施。
答案 D
6.在露天开采煤矿时,要大量剥离表土,处理不当往往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土地资源,这主要说明了(  )
A.自然资源具有分布的规律性
B.自然资源具有时间的变化性
C.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
D.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对立性
解析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植被的破坏造成了水土流失,说明自然资源具有联系的整体性特征。
答案 C
7.关于山西省能源基地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的理想组合是(  )
A.农业经营—复垦—采矿—回填—筑坝
B.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
C.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筑坝
D.筑坝—采矿—复垦—农业经营—回填
解析 山西省的重点矿区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重点矿区的生态建设模式:筑坝—采矿—回填—复垦—农业经营,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 B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10题。
8.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
A.我国煤炭储量大
B.煤炭燃烧对环境污染严重
C.煤炭开采成本低
D.煤炭储存、运输方便
解析 煤炭对环境污染严重,应该是能源消费结构不以煤炭为主的原因。
答案 B
9.煤炭液化技术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和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下列地区最适宜推广煤炭液化技术的是(  )
A.青海 B.广东
C.上海 D.内蒙古
解析 煤炭液化技术适合布局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
答案 D
10.洁净煤技术还包括脱硫技术,根据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技术脱硫效率达到100%
B.该技术可以减小pH值和酸雨危害
C.该技术使煤炭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
D.该技术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解析 该技术脱硫效率没达到100%;该技术可使煤炭燃烧时排放的酸性气体减少,酸雨危害减小,pH增大;该技术没有体现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提高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经济价值。
答案 D
二、综合题(30分)
11.读“山西省煤炭综合利用图”,完成下列问题。
(1)山西省结合本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资源优势,围绕________开发,构建了三条产业链,其中输出化工产品的产业链是________。
(2)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山西省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 从保护环境考虑,山西省应大力发展二次能源和冶金、化工等高能耗原材料工业。
答案 (1)煤炭 铝矿 铁矿 煤炭 煤炭开采—焦化—化工—产品
(2)改变经济结构一直以煤炭开采为主的现状,大力发展二次能源(电)和高能耗原材料工业(如冶金和化工)。
1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的新塔矿业有限公司的塔儿山铁矿多年来的开采,使这里的资源已近枯竭,地质灾害严重,安全隐患多,事故时有发生。2008年9月8日8时许,该尾矿库突然发生溃坝,尾砂流失量约20万立方米,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2千米,最大扇面宽度约300米,过泥面积30.2公顷。到9月17日,共带走了260条鲜活的生命。据记者现场调查和山西省气象信息网发布的信息,9月7日早8时—8日早8时,襄汾县降水量只有1.5毫米,远远低于气象学上10毫米小雨降水量——最多是“毛毛雨”。
(1)这次导致溃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地还存在哪些地质隐患?
(3)矿区如何才能减少这类地质灾害的发生?为何新塔矿业有限公司没有这样做?
解析 第(1)题,“降水量只有1.5毫米”是关键词,说明这次溃坝的主要因素不是降水,只能是尾矿的滥堆乱放。第(2)题,题目中的“地质灾害”是题眼,根据绘制的开采过程图可知,容易发生地面断裂、塌陷甚至整体下沉。第(3)题,这类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矿造成的采空区,只要将采空区回填即可避免这类灾害的发生,但填充采空区的工程量浩大,成本较高。
答案 (1)尾矿的滥堆乱放
(2)地面断裂、塌陷甚至整体下沉。
(3)回填采空区。填充采空区的工程量浩大,成本太高。
13.读露天采矿区生态建设理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很多地区能够建设露天煤矿的原因是什么?
(2)露天煤矿容易对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危害?
(3)露天矿区建设隔离护坝的原因是什么?
(4)复垦区对环境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矿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埋藏浅,适于露天开采;露天开采过程中要剥离表层土,使植被遭破坏,造成生态环境问题。“隔离护坝”具有防止矿区废弃物进入河道和防止洪水冲毁矿区的双重作用,回填复垦既可以恢复植被,也可以减少相应的环境问题。
答案 (1)当地的煤炭资源埋藏浅、煤层厚且稳定。
(2)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地表裸露,产生沙尘,污染大气;露天采矿,雨水冲刷下渗,污染水源。
(3)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同时防止洪水冲毁矿区。
(4)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土地,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B卷(20分钟,50分)
一、选择题(20分)
1.20世纪末,黄河屡次断流,导致下游水资源严重匮乏。目前解决黄河断流的有效措施是(  )
A.科学用水,实施节水灌溉新技术
B.实施跨流域调水,启动南水北调工程
C.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D.统一规划,合理配置,配合相应工程建设,协调黄河水资源
解析 解决黄河断流需要全流域统一规划、合理配置,配合相应工程建设。
答案 D
2.我国土地资源遭到惊人破坏的最主要表现是 (  )
A.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
B.次生盐碱化
C.城市和公共建设用地
D.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
解析 我国土地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
答案 A
3.我国南方山地和丘陵的土地利用中,应该(  )
A.发展种植业,增加农民收入
B.发展畜牧业
C.大力发展林业,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D.积极开发建筑材料业
解析 南方的低山丘陵从地形角度讲,应重点发展林业。
答案 C
4.我国农村建房缺乏规划,形成众多的“空心村”“窄心村”,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
A.水资源紧缺
B.交通不便
C.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
D.居住环境改善
解析 农村众多的“空心村”,既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也对农村的居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答案 C
5.以下资源中,变化最大、最频繁的是(  )
A.土地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生物资源
解析 气候资源变化最大、最不稳定。
答案 B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水土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出下表资料。读表完成6~7题。
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占全国的百分比
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占全国的百分比
水资源
80%
14.7%
人口
53.5%
44.4%
耕地
35.2%
59.2%
6.我国水资源和耕地的分布特点是(  )
A.南方地多水少 B.南方地少水多
C.北方地多水多 D.北方地少水少
解析 从题目所给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南方耕地比重小,水资源比重大;北方正好相反。
答案 B
7.针对水土资源的配置情况,经过多年研究、论证、规划开工建设的巨大工程是(  )
A.长江三峡 B.淮河治理
C.南水北调 D.黄河小浪底
解析 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是跨流域调水,南水北调就是针对南、北方水土配置而采取的措施。
答案 C
目前我国西部因生态环境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 500亿元。据此完成8~10题。
8.据统计,目前西部的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62.5%,部分省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其耕地面积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  )
A.西部地区耕地面积少
B.西部地区降水多而集中
C.西部地区植被破坏严重
D.西部地区黄土面积广泛
9.为保护和恢复西部的生态环境,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尽量减少资源的开采 ②生态环境以恢复自然植被为主 ③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 ④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根本上解决粗放型经济模式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0.西部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劣,制约了经济发展,为了改善水资源紧张状况,以下措施你认为最合理可行的是(  )
A.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率
B.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
C.向天山等地的冰川撒播黑炭,以增加融雪水量,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D.大规模利用人工降雨,增加降水量
8~10.解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我国西部水土流失问题的原因及治理措施。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破坏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防风固沙的能力减弱。因此,保护和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应以恢复西部地区的自然植被为主,部分地区应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西部地区的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贫困问题,应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西部发展也应以经济为中心,改变粗放式的生产模式。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更应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大面积退耕还林、还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 8.C 9.B 10.B
二、综合题(30分)
11.读植被的减水减沙效应表,完成下列问题。
植被覆盖率(%)
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5~70
80
75~60~50
98~90~80
≥90
70
100~95~90
注 ①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对黄土高原的研究成果。②减水减沙率是相对于裸荒坡而言的。荒坡植被覆盖率小于10%。③减水减沙率的三个数值分别为高值、平均值、低值。④减水减沙率主要为小区域数字。
(1)由表格中可看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流经该地的河流径流量越________(大或小),河流对土壤的侵蚀能力________(高或低)。这充分说明了植被具有________作用。
(2)假设黄土高原上有A、B、C三地,A地的植被覆率在40%左右,B地的植被覆盖率为60%,C地的植被盖率在10%以下。则流经B地的河流的径流量最多是流经C地河流径流量的________,最少是流经C地河流径流量的________;流经A地的河流对土壤的侵蚀作用均是流经C地河流侵蚀作用的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本的表格分析能力及植被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和对土壤的保持作用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表格,并注意表格下方的注解,再结合植被(或森林)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对土壤的保持作用,可以很容易地答出第(1)题。至于第(2)题的计算,主要在于对表格中的最低、最高值的理解。如以植被覆盖率为60%为例,则流经该处的河流的水量比流经裸荒坡的河流水量减少30%~60%,平均减少50%,因此该地河流的水量最高相当于裸荒坡河流水量的70%,最低相当于它的40%,一般情况下,只相当于它的50%。
答案 (1)小 低 保持水土
(2)70% 40% 50%
12.如图为“中国、印度、日本、英国四国的土地资源构成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相应国家。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_。
(2)图中耕地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人均耕地变化趋势是________。
(3)A国草场面积广大的气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此该国的主要农业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国大面积的森林主要属于________和________,与D国森林树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土地资源构成中比例最大的是________土地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因此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基本国策。
解析 第(1)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印度耕地比重占国土面积的一半以上,是D。中国耕地比重仅占国土面积的10%稍多一点,且草地在我国占比重较大,是B。英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多草场资源,日本多山,植被覆盖率达到60%以上,所以A是英国,C是日本。第(2)题,根据上题的判断很容易做出。第(3)题,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不利于农作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英国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为乳畜业。第(4)题,日本和印度森林树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差异。第(5)题,读图和结合以前学过的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知识不难作出回答。
答案 (1)英国 中国 日本 印度
(2)印度 日趋减少
(3)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乳畜业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
(5)其他 山地多、平地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单元测评二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
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昆仑站于2010年1月27日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胜利建成。据此完成1~3题。
1.科学工作者生活在南极洲,必然需要能源,而从其他大洲带入运输费用较高。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是(  )
A.地热能 B.风能
C.煤炭 D.太阳能
解析 南极洲为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如果就地解决能源问题,最经济、最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是风能。
答案 B
2.从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看,下列哪种资源与上题中提到的资源属于同一类(  )
A.石油 B.煤
C.太阳能 D.天然气
解析 按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征,可以把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风能和太阳能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 C
3.开发利用风能资源的主要优点是(  )
①清洁无污染 ②投资成本低廉 ③总能量巨大且可再生 ④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南极洲风能非常丰富,且风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能源。
答案 B
你知道吗,土壤妈妈最近生病啦!听!东北的土壤妈妈在哭。那里实行“塑料地膜”技术,把大片的塑料地膜当温室,用上一年都破碎了,就扔到土壤里。可是,这种塑料是土壤妈妈不能消化的呀,吃到肚子里会胃疼的!同时化肥使用过多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妈妈无法“呼吸”,生“肺病”。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下列有关土壤资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在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都制约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B.土壤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
C.土壤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
D.土壤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受水热、生物条件制约
解析 土壤资源属于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其数量是有限的,但利用途径可进一步拓展。不同的水热条件,会发育不同的植被和土壤。
答案 C
5.土地退化有多种类型,但不包括(  )
A.烧荒导致土地荒芜
B.水土流失导致表土损失
C.灌溉不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
D.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解析 烧荒不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不会引起土地退化。
答案 A
6.关于目前我国部分矿产资源面临耗竭的危险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
B.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
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D.矿产资源的消费量急剧增加
解析 矿产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使相同数量的矿产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延长矿产资源的利用时间。
答案 A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8题。
美国《地理》杂志曾报道,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每7桶合一吨),目前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而这些大油田均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开采过程,基本走过了其“生命周期”的“壮年”阶段,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
7.材料显示出产生石油危机的原因是(  )
①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 ②石油资源的储量消耗高 ③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 ④石油的供需严重失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全世界每天消耗石油8 000万桶”说明世界经济对石油的依赖性强;“一半左右的世界石油供应依赖于110多座大油田”说明石油的供需失衡;“步入了稳产和衰减阶段”说明石油的储量是有限的;石油的储量消耗是指石油的已开采数量,材料中没有相关数据。
答案 C
8.为应对石油危机,我们应(  )
①适度开发,均衡生产 ②推广节油新技术和新工艺 ③寻找石油的替代品 ④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在当前技术水平下,为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求,禁止高耗能产业的生产是不现实的。
答案 A
下图是近年来我国石油生产和消费统计图。读图完成9~10题。
9.字母M表示(  )
A.净出口量 B.净进口量
C.净储备量 D.净增产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消费量与生产量之差,因而为净进口量。
答案 B
10.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目前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
A.限制石油化工业的发展
B.以新能源全面取代石油
C.降低油价以刺激石油消费
D.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
解析 要解决我国石油紧缺问题,要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其中D项为节流措施。
答案 D
读下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世界煤炭的消费量呈逐渐增长趋势
B.目前世界能源利用以清洁能源为主
C.中国耗煤引起的CO2排放比例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D.中国能源利用中石油、天然气的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解析 由图中的图例进行判断,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答案 C
12.中国耗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多的主要原因,除了本身是燃煤大国外,另一个是(  )
A.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B.能源利用效率低
C.人口数量太多 D.产业层次比较低
解析 能源利用率低,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多。
答案 B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着时代的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读图,完成13~15题。
13.对消费地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使用的方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大规模使用”是题眼;对消费地而言,用电能最洁净;目前煤的气化技术尚不完善,成本过高。
答案 B
14.用煤来发电与水力发电的主要不同是(  )
A.水电站建设周期短,投资少
B.水电站综合效益高,运转成本低
C.火电站建设周期长,运转时投资少
D.火电站污染空气,水电站不会破坏生态环境
解析 水电属于清洁能源,水电站的建设周期长、成本高,但一旦建成,发电成本低、综合效益好;火电建设周期短、成本低,但发电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量大。
答案 B
15.综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题目中“战略前景”是题眼,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煤的气化量很低,前景广阔。
答案 D
20世纪50年代,在塔里木河下游修建了大西海子水库,水库建成后,对库区周边的气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水量锐减,现已断流320千米,大西海子水库作为储水的载体已不复存在。据此完成16~18题。
16.造成塔里木河下游断流的主要原因是(  )
A.下游大量引水灌溉 B.上游过度引水灌溉
C.气候越来越干旱 D.下游缺少植被的保护
17.大西海子水库干涸引发的变化可能是(  )
A.库区不再存在生态系统
B.地下水位上升
C.水库的防洪能力丧失
D.加剧了该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18.塔里木河流域合理的整治措施有(  )
A.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管理,严禁上游地区使用塔里木河河水
B.建立防止流域水土流失发生和发展的早期预警系统
C.大力开采地下水,保护地表水
D.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16~18.解析 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是由上游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由于水库干涸、水资源减少,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塔里木河流域的整治措施是针对水资源短缺的。
答案 16.B 17.D 18.D
读下表,回答19~20题。
20世纪下半叶我国强沙尘暴发生频率与土地沙化速度统计表
时间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强沙尘暴次数(次)
5
8
13
14
23
土地沙化
速度(平方
千米/年)
1 560
2 100
2 460
19.导致强沙尘暴次数和土地沙化速度变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
B.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C.植树种草
D.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土地沙化速度的加快,沙尘暴的次数也在增加,说明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是强沙尘暴增多的原因,土地沙化的原因主要是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生产活动。
答案 D
20.对防治该环境问题可行的措施有(  )
①抽取地下水 ②生态移民 ③建设防护林体系 ④开采矿产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抽取地下水和开采矿产资源也可能破坏植被,不仅不会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反而有可能增加沙尘暴发生的次数。
答案 B
二、综合题(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专家预测,2020年我国主要矿产品需求将是目前的两倍,除煤以外,绝大部分大宗矿产品均需国外资源补充。
材料二 水利部《21世纪中国水供应分析》指出,我国总用水量在中等干旱年为6988亿立方米,供水量为6670亿立方米,缺318亿立方米。
材料三 “过去11年中,我国耕地的总面积已经减少了1.25亿亩,因为分散在各地,又用了11年的过程,所以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警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首届“城乡土地论坛”上表述。
材料四 在德国1996年通过的《循环经济和垃圾处理法》的框架下,德国冶金行业产生的矿渣95%都得到重新利用;废旧钢铁的回收率也很高,2002年有2000万吨废铁被重新利用;废旧汽车再利用率达75%,到2006年已达到85%。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哪种资源问题?
(2)哪些措施可以缓解材料二反映出来的资源问题?(答四条即可)
(3)下列漫画描述的行为会导致材料三反映的资源问题的是
(4)材料四中德国的做法是为应对哪种资源问题?
答案 (1)矿产资源短缺。
(2)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治理水污染;修建水利设施,实行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提高涵蓄水源能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等。
(3)BC
(4)资源短缺。
22.图甲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乙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内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图乙,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________,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在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关注石油,缓解能源危机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渠道从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西亚、俄罗斯、非洲等地。而在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严重不足。
答案 (1)沙特阿拉伯 安哥拉 俄罗斯
(2)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3)西北、华北、东北 原料 市场
(4)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23.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处为水库,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C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B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解析 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题目图文信息,结合图中各地不同的生产生活实际说明对水质及生态的影响。第(1)题,水库A是B城市的唯一水源。周围分布有农田和居民地,容易产生农药、化肥和生活废弃物的污染,因此要防止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物的排放,增加植被覆盖率,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第(2)题,在C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会减少该处森林植被,造成生物栖息环境破坏;同时植被破坏和山体形态改变会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24.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曲线与按现有生产水平所需的耕地面积曲线相交的时间是2000年左右,这表明,在那个时候世界耕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0年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持续减少、耕地质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3条)
(3)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中央还要求西部地区将坡面在25度以上的耕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解析 当所需耕地面积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平衡,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1950年以后,也就是二战以后,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耕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同期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严重。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西部大开发中应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在首位。
答案 (1)供需平衡
(2)①人口增加,城市用地、工业用地大量占用耕地;②人类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③人类滥垦滥伐造成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等
(3)植树种草能保持水土,维持生态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气候干燥,更需要植树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