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单元 人口的变化
目录
H1 人口的数量变化 1
H2 人口的空间变化 4
H3 人口的合理容量 4
H1 人口的数量变化
【文综地理卷·2015届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8)】H1 H2 2. 下表为我国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数据,据表可判断
A.各省、区、市均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B.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呈扩大趋势
C.上海对外地人口吸引力在减弱 D.人口迁移加剧广东老龄化进程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老龄化。
【答案解析】2、B
解析:各省区迁入率有的大于迁出率,有的小于迁出率,所以均为净迁入地区说法错误,A错。上海迁入率远大于迁出率,且从27.45增加到43.79说明吸引力在增强,C错;广东由于经济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以青壮年为主,所以大量的迁入人口缓解了老龄化现象,D错。
【思路点拨】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文综地理卷·2014届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高三模拟卷(一)(201405)】H1 M237、(22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年底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5404万人,0——14岁(含不满15周岁)占总人口的16.5%;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占总人口的69.2%;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6亿人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经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经达到38.3%;家庭老老功能不断弱化,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出生率为12.19‰;死亡人口为966万人,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
材料二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表。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目前存在哪些人口问题?选择其中一个问题,说说它将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2)面对日益严重的中国人口问题,我国已经开始实行单独二胎政策,对此,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存在的区域差异,并分析云、贵、藏等省区实现“人口零增长”时间较晚的原因。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问题、单独二胎政策、“人口零增长”时间。
【全品答案解析】(1)问题:人口老龄化;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且不断上升。(6分)
人口老龄化:社会赡养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下降,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6分)
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全;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6分)
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且不断上升:影响着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改变中青年的生活与工作;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中青年女性的劳动参与。(6分)
解析:根据题目信息“15——59岁(含不满60周岁)占总人口的69.2%;60岁及以上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末提高0.59%”可知,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根据“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0.”可知,性别比例失调、偏高;根据“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经达到49.7%,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已经达到38.3%”可知,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且不断上升。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老龄化:社会赡养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下降,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性别比例失调、偏高: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全;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影响。
城乡老年空巢家庭比例高且不断上升:影响着老年人的福利水平,改变中青年的生活与工作;不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利于中青年女性的劳动参与。
(2)赞成。可以改变我国的年龄结构;减轻青壮年和社会的负担。(4分)
不赞成。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仍然较快;将进一步加大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速度。(4分)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无论哪种观点,要保证观点与论据的一致性。赞成的观点,主要是从老龄化方面来考虑;不赞成的观点,主要从材料“全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出生率为12.19‰;死亡人口为966万人,死亡率为7.15‰,自然增长率为4.95‰”中得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仍然较快。
(3)区域差异:总体上,东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中、西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晚。(2分)
原因:云、贵、藏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政策相对宽松,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4分)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东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早,中、西部地区实现“人口零增长”的时间较晚。原因主要有两个:云、贵、藏等省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人口政策相对宽松。
【全品思路点拨】人口问题是常考的知识点,本题对文本信息和表格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不大。
补充:
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
人口基数过大;人口总量继续增长,每年净增人口较多;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我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问题:
①劳动力老化和不足,②青壮年赡养负担加重,③老年人生活、养老问题突出,社会保障服务系统(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压力增大,④国防兵源不足。
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措施:
①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②发展和健全医疗、养老机构(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③完善养老保险制度;④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发展社会服务;⑤进行立法保护老年人权益。
【地理卷·2015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201409)】I2 H1读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回答21—22题
21.据表可以推论:1990——2010年,该省
A. 家庭户数呈减少趋势
B .社会负担明显加重
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
22.导致上题中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家庭观念变化B.医疗卫生事业进步C.人均GDP快速增长D.老龄人口比重增大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城市化、人口数据分析。
【全品答案解析】21.B 22.D
解析:2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家庭人口规模呈减少趋势,而家庭户数变化不可知,A错;老龄人口增加,所以社会负担明显加重,B正确;城市化速度先加快后变慢,C错;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00——2000年之间变大,在2000——2010年之间变小,D错。
22题,导致该省.社会负担明显加重的原因是老龄人口比重增大,在1990年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79%,到2010年为9.94%,所以D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表格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地理卷·2015届湖北省孝感高中高三10月阶段性考试(201410)】H1人口抚养比是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15至64岁)数的比值。如果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人口抚养比下降,就会带来人口红利,反之就没有人口红利。下图表示日本人口红利消失前后经济走势。读图,回答1~2题。
1.根据材料和图,可以得出结论是
A.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持续下降 B.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度上升
C.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主导因素 D.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
2.为应对人口抚养比转变产生的影响,日本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推迟退休年龄?? ②调整生育政策?? ③输出国际劳工?? ④提高消费水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抚养比。
【全品答案解析】1.D 2.A
解析: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先下降,后停滞,A错;经济减速增长时期抚养比大幅度减小,B错;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人口红利是影响经济增速的因素之一,C错;人口红利的消失,会增加社会负担,进而会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D正确。
2题,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相对缺乏,所以推迟退休年龄?和调整生育政策可以减缓劳动力缺乏的程度,A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人口问题是常考的热点内容,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山西省忻州一中、康杰中学、临汾一中、长治二中四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9)】H1读“某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示意图”和“该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完成12~13题。
12.读左图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L—Q—N—P—M B.P时期劳动力不足
C.N点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Q点过后人口数量开始增加
13. 读右图数据可知
A.移民缓解了该国的老龄化问题
B.中青年比重高主要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大量迁入
C.外来移民人口超过本国人口
D.该国可能是印度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人口增长的过程、人口问题
【答案解析】12.C 13.A
解析:12题,一个地区早起人口的增长往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故该地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M 时期开始的,排除A,P时期高自然增长率,故排除B,Q点过后人口仍为负增长,人口数量不可能增加,排除D,N点是该国人口由正增长转变为负增长之时,此时人口数量达最大,故选C。
13题,是该地劳动力的短缺吸引劳动力人口的迁入,而不是人口迁入导致工业布局,因果关系不对,排除B,从人口结构不能看出人口数量的具体多少,排除C,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向外移民的大国,故排除D,大量劳动力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老龄化造成的劳动力 短缺也可缓解老龄化问题,故选A。。
【思路点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变化的早期往往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缓慢,以后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加快,伴随经济增长,出生率下降,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死亡率,一些国家或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而产生的老龄化问题,为缓解老龄化问题而吸引外来移民的迁入。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409)】H1 H2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23~24题。
2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4.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全品答案解析】23.D 24.C
解析:2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所示省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最大可能原因就是此地经济落后,使得当地人口大量外出寻求好的就业和教育机会,D正确。
24题,根据净迁移率定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较少,C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人口专题常考的形式,一般情况,只有仔细提取图中信息都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率,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409)】H1读图,回答13~14题。
13.2000~2010年间,关于中、美两国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人口增长率高于美国
B.鼓励中国男性移民美国是解决两国性别构成不合理的可行措施
C.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美国
D.中、美两国15~6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都很高,劳动力都很富余
14.老龄化是中、美两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中、美两国老龄化产生的原因相同
C.相对于美国,我国老龄化水平还很低,老龄化的压力还不大
D.我国“未富先老”,应提高青少年的比重,从而降低老年人的比重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
【全品答案解析】13.C 14.A
解析:13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国的老龄化速度为(8.87—6.96)%,而美国的老龄化速度为(13.00—12.10)%,计算可知,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于美国,C正确。
14题,随着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们人均寿命大大提高,是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因素,A正确。我国和美国老龄化问题都比较严重,美国靠鼓励生育和移民来缓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状况,我国应该靠加强和提高老年人养老机制和标准来解决老龄化问题。
【全品思路点拨】正确提取表格信息和了解老龄化特点、问题、解决措施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五大特点
①老年人口基数大;②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③高龄化趋势明显;④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⑤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
①造成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劳动力短缺,青壮年负担过重,国防兵员不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与赡养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和精神孤寂问题严重等;②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在发达国家比较普遍,问题也更突出。
对策:逐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确保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关注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201410)】H1 H2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9—10题。
9.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10.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全品答案解析】9.A 10.D
解析:9题,根据提干信息可知,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图可知,2010年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造成的,A正确;人口数量10年来常驻人口减少较少,人口密度变化减小不明显,B错;常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小,而城市人口增加,说明其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迁移人口,即机械人口增长,C错;根据题目信息无法计算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D错。
10题,该省位于我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常驻人口减少,D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中等。
【地理卷·2015届吉林省吉林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201410)】H1下图为甲、乙、丙、丁等四国的人口状况示意图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丁四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甲国人口老龄化表现严重 B.乙地最可能位于发达国家
C.丙地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 D.丁地的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自然增长、人口问题。
【全品答案解析】12.D 13.C
解析:12题,由图表判知,乙为原始型、甲丙为传统型、丁为现代型。丁国为负增长。所以四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是丁国,D正确。
13题,甲、丙为传统型,就业压力大,失业率高。丁国人口老龄化表现严重,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C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人口问题是大型考试必考的内容,要注意总结和灵活分析应用,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人口增长模式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也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如下表所示:
人口增长模式
利
弊
原因
原始型(高高低)
能满足农业社会对农业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增长率低,且波动较大
传统型(高低高)
劳动力充裕,促进经济发展
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变慢、贫困加剧等,进而引发各种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
自然增长率高,人口急剧增长
现代型(低低低)
利于经济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劳动力和兵员短缺,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口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
少年儿童比重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影响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趋势不同,对比分析如下表: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状况
增长很快
增长缓慢
原因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们受教育水平高
影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
对策及今后变化趋势
一些国家采取了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会增加
采取了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的政策,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地理卷·2015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201410)】H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下图是我国某省从建国初期至今后的人口自然增长轨迹示意图,其中Ⅲ阶段为预测段。完成第44题。
44.关于图中人口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Ⅱ阶段人口数量
B.Ⅱ阶段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
C.Ⅲ阶段会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D.人口数量在拐点②达到最高峰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问题。
【答案解析】44.C
I阶段出生率增加、死亡率减少,自然增长率提高,②是I、II阶段拐点,人口出生率最高,II阶段开始出生率、死亡率下降,II阶段人口数量大于I阶段,A错;II阶段人口自然增长还较高,不会出现劳动力严重短缺,B错;③是II、III阶段人口增长拐点,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率最低,III阶段会出现人口老龄化,C对;人口增长在②处是拐点: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很高,人口数量以后还继续增加。D错。
【思路点拨】
1.人口问题与对策: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
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
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2.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型: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传统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现代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地理卷·2015届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201409)】H1 下图示意某国1940-201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情况。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6?17题。
16.该国在图示时间段内,人口最多的年份可能是
A.1970年 B.1985年
C.2005年 D.2013年
17.缓解该国目前人口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A.限制人口迁移
B.提高教育水平
C.提倡早婚
D.鼓励生育
【知识点】本题组考查 人口增长的数量变化及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答案解析】16.B 17.D
解析:16题,人口数量在人口停止增长是达到最多,该国人口在1985年前后自然增长率为0,以后人口为负增长,故选B。
17题,目前该国人口为负增长人口问题应是老龄化问题突出,解决措施应鼓励生育,故选D 。
【思路点拨】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确定人口数量的变化以及人口问题。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1下图为我国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随时间变化图,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红利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 ②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③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教育投资减少 ④老年人口比例上升缓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人口红利期结束后,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 ②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
③人口数量多,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 ④人口出现负增长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红利期。
【全品答案解析】9.A 10.B
解析: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我国人口红利期在1985年——2030年,在此期间,15——64岁人口比重较大,所以青壮年人口比例较大,劳动力充足;15岁以下人口比例减少。说明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A正确。
10题,人口红利期结束后,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较高,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保障体系压力较大;15——64岁人口比重减少,劳动力减少,青壮年负担加重,B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和理解人口红利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1常住人口指经常居住在某一地区的人口(居住半年以上),它包括户籍人口、常住本地的外地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图表为我国某市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该市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1%。据此完成5、6题。
年份(年)
常住人
口(万人)
人口性别比
户均人口
数(人)
农村人口
比重(%)
2000
358.30
100.58
3.38
62.03
2010
450.17
101.65
2.88
46.67
5.下列有关表中数据变化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变大是因为自然增长率低
B.常住人口的增长率较高是因为出生率高
C.户均人口数减少是因为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D.农村人口比重减小是因为外来人口主要流向城市
6.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0~14岁人口比重明显减小,可减少幼儿教育经费投入
B.15~59岁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
C.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最多,说明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
D.人口平均年龄下降明显,导致环境压力增大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
【全品答案解析】5.D 6.B
解析:5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2000年农村人口比重为62.03%,2010年变为46.67%,其农村人口比重减小,是因为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吸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城市,D正确。
6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2000年15~59岁人口比重大约为70%,2010年15~59岁人口比重大约为79%,所以15~59岁人口比重明显提高,说明该城市劳动力资源丰富,故而有利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B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中等。
补充:
平面等边三角形坐标图的判读
平面等边三角形坐标图将三角形的三条边作为坐标轴,形象直观地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经常用来考察人口年龄的构成情况、产业结构构成等问题。
常见的三角形坐标图具有如下2个特点:①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比重”或“比例”,不表示绝对量;②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是100%。下面利用例题来说明判读三角形坐标图的巧妙方法。
如下图,三种产业的构成图,求图中某点的产业构成比例。
第一种方法:如B点。
B点四周有六条辐射线,且相邻两条之间相差60°;指向其中任何一种产业都有两条辐射线,并对应两个数字,则较小的数值就是这个产业所占的比例构成。如第一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60、80,就取60%;第二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20、40,就取20%;第三产业所对应的数字是20、80,就取20%。故B点的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占60%,第二产业占20%,第三产业占20%。
第二种方法:如A点。
首先,沿三角形的各边数值增大的方向画三个箭头。其次,在A点作外围三个箭头的平行线,且方向相同,即画三个箭头,且这三个箭头所在线之间夹角为120°。那么这三个箭头所指的数字就是其对应的产业所占的比例构成。因此,A点的产业构成是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40%,第三产业占40%。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12011年10月31日,是“70亿人口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指出:“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这一天,距60亿人口日不过12年零19天……目前(世界)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甲、乙、丙、丁四类国家中,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图中“空巢家庭”现象最为明显的国家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类型、人口问题、“空巢家庭”原因分析。
【全品答案解析】3.C 4.A
解析: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丙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人口增长最快,属于发展中国家,中青年人口数量大,粮食安全、就业压力等社会问题最严峻,C正确。
4题,根据“空巢家庭”的定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空巢家庭”较多的国家应该是人口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较低的发达国家,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甲国符合此条件,A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熟悉人口增长类型、人口问题及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人口构成
1.职业构成:发展中国家一般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大;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人口比重大,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很小。
2.性别构成:性别比=每100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目,出生性别正常值为106(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女性平均寿命长,最终男女两性基本上保持平衡)。我国近年来出生性别比偏高,由于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从而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3.年龄构成:某一时间各个年龄组人口在其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人口再生产、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负担以及军事力量等都有不同的影响。人口年龄构成的直观表现形式是人口年龄金字塔,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男性和女性人口的比例,纵坐标表示各年龄组。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分为三种:
老年人口百分比(%)
幼年人口百分比(%)
人口增长速度
人口金字塔形状
年龄中位数(岁)
年轻型(扩张型)
5以下
40以上
快速增长
山型,上尖下宽
20以下
成年型(稳定型)
5~10
30~40
慢速增长
钟型,上下同宽
20~30
老年型(收缩型)
10以上
30以下
负增长
坛型,上宽下窄
30以上
(注:0~14岁为幼年组,15~64岁为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年龄中位数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自然顺序排列时居于中间位置的人的年龄数值。年龄中位数是一种位置的平均数,它将总人口分成两半,一半在中位数以上,一半在中位数以下,反映了人口年龄的分布状况和集中趋势。)
类型
人口年龄构成示意图
人口问题
人口政策
年轻型(扩张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压力大,并带来一系列资源和环境问题
实行计划生育,降低人口增长率
成年型(稳定型)
多在发展中国家,有潜在人口老龄化问题
采取计划生育政策
老年型(收缩型)
多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比重过大,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重,老年人自身问题突出
应采取鼓励生育或
接纳移民的人口政
策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1下图是江苏省建国以来六次人口普查关于总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动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从1982年到2010年,江苏省总人口约增加了( )
A.1 000万 B.1 500万 C.2 000万 D.2 500万
2.从1964年以来,图中②线持续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
①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 ②医疗条件进步,死亡率下降
③青壮年人口大量外迁 ④出生率下降 ⑤男女比例不平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全品答案解析】1.C 2.D
解析: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曲线①为江苏省总人口数量变化曲线,1982年为6000万,2010年为8000万,所以从1982年到2010年,江苏省总人口约增加了2 000万,C正确。
2题,曲线②为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从1964年以来,图中②线持续上升,说明江苏省人口老龄化一直再增加,其原因是生活水平提高,寿命延长;医疗条件进步,死亡率下降;这两个使得老年人数量较多,另外出生率下降,导致青少年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从而推高了人口老龄化速度和比重,D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201409)】H1 H2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20~21题。
20.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C.人口密度十年大幅减小 D. 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50%以上
21.该省十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B.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迁移
【答案解析】20.A 21.B
解析:20题,已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目前该省是现代型,“低、低、低”型,A正确。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机械增长,B错。总人口略有下降,面积不变,则人口密度也略有下降,C错。2000年城市人口8235×27%=2223.5万,2010年8042×40%=3216.8万,增长率=(3216.8—2223.5)÷2223.5=45%,D错误。
21题,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故人口总数在增加,但该地却总量减少了,故人口输出增加,B正确,A、C无体现。
【思路点拨】人口相关知识点是考试常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要注意总结和灵活应用。
H2 人口的空间变化
【文综地理卷·2015届广东省中山一中等七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01408)】H1 H2 2. 下表为我国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数据,据表可判断
A.各省、区、市均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B.省际人口流动规模呈扩大趋势
C.上海对外地人口吸引力在减弱 D.人口迁移加剧广东老龄化进程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和老龄化。
【答案解析】2、B
解析:各省区迁入率有的大于迁出率,有的小于迁出率,所以均为净迁入地区说法错误,A错。上海迁入率远大于迁出率,且从27.45增加到43.79说明吸引力在增强,C错;广东由于经济的原因,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尤其以青壮年为主,所以大量的迁入人口缓解了老龄化现象,D错。
【思路点拨】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1409)】H1 H2下图表示2000-2005年我国各省(市、区)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以5 年为统计单位,不包括)回答23~24题。
23.造成图中A点所示省(市、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的是当地
A.收入水平高 B.远离东部 C.人口数量少 D.经济落后
24.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A.迁入率最大值小于迁出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市、区)多
C.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少 D.所有省(市、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全品答案解析】23.D 24.C
解析:2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点所示省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最大可能原因就是此地经济落后,使得当地人口大量外出寻求好的就业和教育机会,D正确。
24题,根据净迁移率定义,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市、区)较少,C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这也是人口专题常考的形式,一般情况,只有仔细提取图中信息都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率,本题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201409)】H2 I1城市不同社区的发展程度或机能的差异,反映在社区人口迁移的结构上,下图为某城市社区在某年的分龄人口移出、移入数量的统计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据图分析,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哪种职业人员
A.医疗看护 B.高科技人才 C.建筑工人 D.幼儿园老师
16.从社区分龄人口的移出、移入状况看,该社区最可能属于城市地域中的
A.郊区 B.工业区 C.行政区 D.中心商业区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全品答案解析】15.D 16.B
解析:15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5—14岁人口增加幅度最大,所以该社区最应该增加哪种职业人员是幼儿园老师,D正确。
16题,从社区分龄人口的移出、移入状况看,中青年迁入比重大,而老年人迁出比例大,所以可以推测该社区最可能属于城市地域中的工业区,工业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中青年大量涌入,但环境质量较差,使得老年人外迁,B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表格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设问比较灵活,难度不大。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201410)】I1 H2 F2 K2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很多传统工业区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世纪50年代,辽中南工业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材料二:“东北平原地形图”和“辽中南地区简图”。
(1)与长江中下游比较,简述PQ河段不同的水文特征。(10分)
(2)简述鞍山钢铁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10分)
(3)简析大连港终年不冻的原因。(6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钢铁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大连港口不冻(冬季气温较高)的原因分析。
【答案解析】
13(26分)(1)流量小;含沙量小;有结冰期;有凌汛;有春汛(答对5点得10分)
解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变化(汛期)、含沙量大小、有无冰期、有无凌汛等方面进行分析。注意图示PQ段(松花江下游)位于东北、自较低纬流向较高纬、植被条件较好。
(2)丰富的铁、煤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靠近沈阳、大连、长春等消费中心,市场广阔;政府政策支持;工业历史悠久,基础好等(答对5点得10分)
解析:钢铁工业区位分析注意从原料、燃料、交通、市场、政策、工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3)黄海暖流影响,暖海水增温;(2 分)冬季风到达大连前经过渤海,温度增高;(2 分)三面环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
解析:分析大连港口冬季不冻,即要分析该地冬季气温、水温相对较高的原因。可从暖流的增温、冬季风掠过渤海面性质改变、冬季风背风坡增温等方面进行分析。
【思路点拨】
1.河流的水文特征描述及影响因素:
①流量: 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②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③结冰期:有无、长短 取决于冬季气温是否低于0℃及低于0℃的时间长短。
④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植被覆盖率越好,含沙量越小。
⑤水能:(由地形和气候决定)
⑥特殊情况:断流、凌汛、内流河、地上河等。(如果河流某河段存在特殊情况需要指出)
2.传统工业区
(1)特点: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
(2)案例:德国鲁尔区
丰富的煤炭资源——能源充足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原料充足
区位优势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能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地理卷·2015届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201410)】H1 H2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回答9—10题。
9.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
10.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原因分析。
【全品答案解析】9.A 10.D
解析:9题,根据提干信息可知,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图可知,2010年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造成的,A正确;人口数量10年来常驻人口减少较少,人口密度变化减小不明显,B错;常驻人口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小,而城市人口增加,说明其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迁移人口,即机械人口增长,C错;根据题目信息无法计算出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D错。
10题,该省位于我国西部,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大量的劳动力外出打工,造成常驻人口减少,D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要求较高,整体难度中等。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2 I217.下图为2010年某市外来常住人口流向变化图,该市外来常住人口流向的变化将会
A.促进郊区的城市化进程
B.解决中心城区环境污染问题
C.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
D.使中心城区的第三产业大量向郊区转移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流动。
【全品答案解析】17.A
解析:17题,从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区郊区人口增加,市中心人口减少,这是郊区的城市化进程,A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准确解读图中信息和了解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间
19世纪~20世纪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郊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发展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201409)】H2 K1 2014春运客流量超36亿人次。拥挤、抢票、旅途、思乡……是这场人口大迁移的关键词。人流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2~23题。
22.据20l4年1月26日(农历腊月26)上午l0点的百度数据,在迁入成都的l000个人中,来自北京的占了249个。从成都迁出的l000个人,到北京的就有329个。数据表明这一时段从成都迁出的人口较迁入成都的人口还多了近l00人。专家称之为“逆向春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轻人中独生子女比例升高,子女接双方父母赴京过节
B.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C.我国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春节在家过年习俗逐渐淡化
D.我国成都至北京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
23.春运问题反映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解决我国春运难的根本措施应该是
A.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铁的建设
B.采取有力措施,实现人口的城市化,使更多的农民工有条件在城市居住
C.加大商品房的建设,特别是特大城市的商品房建设
D.延长春节假期,错开放假时问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政策和交通运输。
【答案解析】22.A 23.B
解析:22题,临近春节,在京打工的许多人过年不回成都,留乡的父母小孩到北京与家人团聚,A正确。
23题,春运现象因在城市打工人员未融入城市,被迫回家而产生,所以融入打工城市是解决春运问题的根本,修路,建房,错开放假时间不能根本上解决。
【思路点拨】抓问题要抓关键,通过现象看本质。
【地理卷·201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摸底考试(201409)】H1 H2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区人口数据统计图,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据此完成20~21题。
20.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 B.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
C.人口密度十年大幅减小 D. 城市人口数量十年增长50%以上
21.该省十年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 水利工程移民增多 B. 劳务输出数量增加
C. 省级行政区域缩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的变化,人口的迁移
【答案解析】20.A 21.B
解析:20题,已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目前该省是现代型,“低、低、低”型,A正确。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机械增长,B错。总人口略有下降,面积不变,则人口密度也略有下降,C错。2000年城市人口8235×27%=2223.5万,2010年8042×40%=3216.8万,增长率=(3216.8—2223.5)÷2223.5=45%,D错误。
21题,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仍为正值,故人口总数在增加,但该地却总量减少了,故人口输出增加,B正确,A、C无体现。
【思路点拨】人口相关知识点是考试常考的热点内容之一,要注意总结和灵活应用。
H3 人口的合理容量
【地理卷·2015届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温州中学等)高三第一次月考(201410)】H3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24题。
24. 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表明这一时期该国( )
A.城市化率提高 B.人口数量减少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变化的影响
【答案解析】24.B
解析:耕地总量减少,但人均耕地增加,说明人口数量减少,故选B。
【思路点拨】本题简单,只要明确二者变化的关系即可。
【地理卷·2015届河南省南阳一中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201410)】H3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7、8题。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9亿
7.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约15~16亿 B.15.1亿或16.6亿 C.约8~9亿 D.约14~15亿
8.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的是(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国家人口政策
【全品知识点】本题考查人口合理容量。
【全品答案解析】7.C 8.D
解析:7题,根据人口合理容量的定义可知,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约8~9亿,C正确。
8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地区开放程度、和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都会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变化,但国家人口政策只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不会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D正确。
【全品思路点拨】人口合理容量是常考的知识点,要注意分析其影响因素,本题难度不大。
补充: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关系如下表所示:
环境人口容量
人口合理容量
概念
区别
参考角度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经济、社会发展、消费水平
体现的意义
生存
发展
人口数量
大
小
共同点
制约的因素不确定,历史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发生变化,使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人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计,即具有相对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