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作业设计
内容来源:第三学段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适合对象:六年级学生
作业性质:课后作业
主题内容:《石灰吟》
设计理念
从诗歌的特点(励志诗——“托物言志”是它的特质,应抓“所托何物”?“所言何志”,“物与志有何联系点”来学)出发通过梳言、造境和显象抒情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诗的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并让吟诵之声萦绕始终,使学生不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而且体悟到诗歌的意境美、形象美和情感。
一、作业目标:美
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二、作业设计:
1.我会填 (知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是钱塘人,即现在的________。他是一位民族________,也是一位政治家。
2.我会读(读诗句,画出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我会思(至少提出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松过关 看一看你的高水平在
题目序号 题型
作业题指标 目标指向 能力层级 题目难易度 完成用时(分钟)
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形成相应的技能。 简单 5分钟
设计意图和目的: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突出重点.
4.选择
千锤万凿(zuò záo ) 烈火焚烧(hún fén) 粉骨碎身(cuì suì )
5.比较
吟( ) 锤( ) 闲( ) 焚( )
铃( ) 睡( ) 闭( ) 楚( )
题目序号 题型
作业题指标 目标指向 能力层级 题目难易度 完成用时(分钟)
尊重学生的总体水平和个体差异 分层递进 适中 5分钟
设计意图和目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形成坡度.
创新练习:
6.理解
结合诗句写出词义
等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本指石灰的颜色,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正确的义项打“ ”
A. 粉骨碎身
B. 粉末( ) 使破碎( )
粉 碎
变成粉末( ) 破成零片( )
B.千锤万凿
铁锤,锤子( ) 凿子( )
锤 凿
用锤子敲打( ) 挖掘,打孔( )
上面两个成语都是用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请你写三个这样结构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序号 题型
作业题指标 目标指向 能力层级 题目难易度 完成用时(分钟)
选择和整合各种资源。 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自身潜能。 较难 6分钟
设计意图和目的:让学生完成作业的同时,即感到轻松愉快,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这样的语文作业,让学生成为了作业真正的主人,每一份作业都显示着不同的个性,每一次作业都能让他们个性飞扬
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
7.明诗意
粉骨碎身全不怕,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悟诗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明白石灰的形成要经历这些考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精神值得赞颂。
这首诗表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读一读,背一背,体会所赞美的人和事
竹 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
注:咬定:比喻竹子牢牢地立在山石之中。
立根:扎根。破岩:岩石缝隙。
坚劲:坚韧刚劲。尔:你。
三、评价标准:见附表3
四、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其合理性分析
1、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形成相应的基本技能。
2、作业设计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3、题量适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完成。
五、学生完成作业情况估计或学生作业情况分析
1、前两道题学生可以当堂在5分钟完成。
2、待提高生,都选做一二题,对他们来说这两道题很容易完成,激发了他们完成作业的乐趣,不在是一种负担,中等生和优等生相互交流,努力完成三,四 五题,对他们是一个提高。5道题完成的不错。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估计30%的学生不能完成。
六、补救或改进措施:
1、分层布置作业,要求学困生完前道大题。
2、优等生完成全部试题。
3、中等生和优等生相互交流完成,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