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娲补天
一、案例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同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还要求:“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女娲补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第31课。这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二、案例描述
精彩片段
(一)对比学习,感悟想象。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课文第一段重点讲了什么?(天塌以后的悲惨景象。)
2.“天塌地裂”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3.对比学习:大家读读这两段话,看有什么不同。出示对比
教师引言:同学们,看看谁是最细心的,观察老师删除了哪些词语?(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熊”)
你觉得那一段话更好?为什么?
小结:“远远的、黑黑的、一道道、熊火”这些词语都是叠词,运用了这些叠词,就更能表现出当时天崩地裂的情景了。
4.地上的人们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说时放慢速度)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人们在这场灾难中拼命的想要逃脱,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表现现在人们的动作?请马上把它圈出来。(课件突出“挣扎”)
6.你刚才仿佛看到人们是怎么挣扎的?就怎样来读这个词。
生:挣扎(用力的)生:挣扎(缓慢的)生:挣扎(着急、大声的).....
7.这时的人们面临着生命的危险,也许刚刚和亲人失散了,也许正眼睁睁的看着亲人被洪水无情地卷走了,而无助的人们只能在水里挣扎!想象一下,如果我们面临这样的情形,我们心里会怎样? (害怕、恐惧、……)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感受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巧抓词句,品读体验。
师:不久,天火熄灭了,洪水中的人们也被救上来了。可是,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寻石补天),补天是一件容易的事吗?生:不容易。
师:请读课文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
交流一:生:我从“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体会到女娲不顾危险去补天。师:你来读一读吧。
师:从“决定”一词你们体会到什么?生:女娲很坚定,下定了决心。全班读。
交流二:生:我找到了“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可以看出女娲很辛苦。
师:特别是从哪个词体会到的?生:她忙了几天几夜。
师:你能再把这句话读一读吗?生读,师评:从她的朗读中老师还体会不到女娲很辛苦,谁再来读一读?
交流三:生:我还找到了“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可以看出女娲特别辛苦。师: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画一画表示女娲炼石补天时动作的词语。
A.反馈。(挖、放、冶炼、装、端、对准、泼、补好)B.谈体会。
师:这些动词用得好不好呢?为什么?
生:用得好,用词很准确,(除了用词准确生动,你还体会到什么?)写出来了女娲补天很辛苦。
师:这段话运用了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得这么具体、生动。平时我们写作文也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一定能把事情写得更具体、生动、吸引人。
C. 同桌读。(师:同桌之间读一读吧,体会作者是怎用运用这些动词把女娲补天的过程写具体的。)
D. 说话训练:用“先……接着……然后……最后……”复述这段话。(师:动作描写,有先有后,你能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这段话吗?同桌商量一下这些词应该怎么用比较好。)
(三)拓展思维,训练语言。
1.你们能想像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吗?小组讨论后交流。
2.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断地努力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吗?
说话训练: “我想对女娲说: 。”
三、案例分析:
(一)反复读文,体验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基础。新课标中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中,我注重以读为本,但每次读文都有目的性,不是为读而读。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感知,然后展示读进行体会,交流后再感情读。在多种朗读形式的作用下,在老师充满情感的鼓励引导下,最后大部分学生能读出女娲难过而又焦急的心情了。
课堂上,一位小女孩的发言让我感受深刻,她说文中的那句“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最让她感动,因为当时天上可能还掉着火,女娲可能被烧伤,但她不顾这些,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她真伟大。小女孩的发言是她真实情感的流露,朗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二)聚焦重点,诵读品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学习女娲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女娲补天》这篇文章还是比较通俗易懂的,读文后大抵感知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不难的,但要让学生深切地理解女娲的精神品质并受到熏陶感染还得靠品词析句来完成。“自读3、4自然段,找出女娲补天不容易的词语或句子,边读边画,也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体会。”这个问题的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找寻关键词句中,边读边批注,这就是一个品析感悟的过程。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读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查阅的相关资料,到文中找相关语句读一读,再谈自己的独特感受。由于遵循了顺学而导的原则,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我随机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外阅读、生活事例、书上插图等凭借以及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感情朗读、评读等方法理解课文。
课堂上师生的交流互动,引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合作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在读读说说、读读评评、读读议议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进一步了解了神话传说的语言特点。
(三)读练结合,巩固积累。
本堂课的特色之一在于注重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联想迁移。如给“立刻”换近义词;用“终于”造句;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来复述第四自然段等,目的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做到读练结合。其次,练习的形式多样,词、句、段都涉及其中,让有限的课堂时间拥有更大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语文课程标准》还提倡“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大量查阅与《女娲补天》相关的资料,找更多的神话故事来看,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会进一步引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下课后找更多的神话传说来看,使课内的语文学习得到课外扩展,由此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积累更多的个人体验,使其产生多元的、独特的感受。
(四)拓展想象,陶冶性情。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通过“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提出“你能想象女娲在寻找纯青石的过程中去了哪些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克服的?”引导学生在文本的基础中展开想象。课堂上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热烈,发言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合理想象,成为了课堂的亮点。
孩子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真实情感得以抒发,这是源自心灵的感动。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断地努力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吗?学生满怀深情地夸女娲,让女娲美好的人格品质永远植根于师生的心田,营造了情感高潮,大有情韵绵绵,绕梁不散之感。
四、结论与思考
语文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语文要回归积累;语文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语文要咬文嚼字,语文要回归语言文字训练。给孩子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活力和创造力,师生互动,心灵交流,思维碰撞,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个性的张扬,感受到的是爱、尊重和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