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训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7 12:00:3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电影《生命的火车》讲述了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而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影片上映7年后,导演在影片续集里接着讲这群移民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如意。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却不承认自己的真正身世。“这群移民”是(  )
A.法兰西人 B.犹太人 C.日耳曼人 D.斯拉夫人
2.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3.下面是根据《全球通史》相关内容制作的从欧洲迁出人数统计表。该表不能说明(  )
时间 迁出人数
19世纪20年代 14.5万人
19世纪50年代 260万人
20世纪前10年 900万人
A.欧洲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B.工业国的技术和资本流通速度加快
C.世界性的劳动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D.欧洲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不宜居
4.甲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粮食800千克或生产肉600千克:乙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粮食1000千克或生产肉1200千克。如果甲、乙两国进行贸易,下列对双方发挥比较优势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国进口粮食而出口肉 B.乙国出口粮食而进口肉
C.甲国进口肉而出口粮食 D.乙国同时出口粮食和肉
5.(2020·武汉模拟)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  )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6.在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C.实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7.(2021·海口模拟)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8.1980年,威廉 麦克尼尔写道:“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
A.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B.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
C.以文明对抗为主线 D.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
9.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10.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7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问题(  )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和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和风险
11.2021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这表明(  )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已实现
12.(2023·天津模拟)二战后,大量劳动力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流入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和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东欧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上述材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预示着经济的平衡发展
C.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顶峰
D.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改变着劳动力结构
13.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⑧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15.1980年,由生产磨床转产的北京洗衣机总厂生产“白兰牌”洗衣机,将98%的零部件交给36个农村大队工厂店加工。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乡协作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C.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已经完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6.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17.民国时期的研究表明,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B.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
C.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D.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
18.下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阶段,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在美国移民人口中所占比例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历史阶段 欧洲 亚洲 拉美
1901—1920年 85% 4% 4%
1961—1970年 33% 13% 39%
1981—1990年 10% 38% 47%
A.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美国社会解决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C.亚洲移民是美国新移民中的大多数
D.美国移民结构在不同阶段变化显著
19.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20.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中,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矛盾增多
D.受到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的特点及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中国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茶叶贸易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材料:越南战争结束后的近 20年里,有近300万人被迫离开印度支那地区,史称“印支难民危机”。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来华的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五个省和自治区。中国政府本着“一视同仁、不予歧视、同工同例”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保障。截至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实施了各类项目近600个(包括105所中、小学),许多难民儿童在当地的中国学校接受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育。难民署还提供了小额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民署的援助使90%以上的在华印支难民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摘编自陶满成《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接纳并安置大量印支难民的原因与意义。
三、开放性试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不同历史时期移民的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影响也不同。请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两幅图中分别用箭头标示出一个移民的方向,并说明方向标示的理由。(要求:方向标示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晰。)
25.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19世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约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在密歇根州的芬兰移民在写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的信中这样描述危机中的困境:“Flambo矿区在11月就停产了,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从一个矿区走到另一个矿区,但仍然找不到一份工作。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对罐装肉食行业工人的调查表明,90.2%的保加利亚人、79%的塞尔维亚人、42.4%的意大利人在家乡有妻子和家庭”。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概括材料反映的新现象,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移民是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犹太人,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
2.【答案】B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等信息分析可知,华人通过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解放运动;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华工抗争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
3.【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欧洲迁出人口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工业国技术和资本的流通速度加快,以及世界性劳动力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ABC都是可能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而工业革命虽然造成了环境污染,但不至于造成欧洲不宜居,D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甲国生产肉类的效率明显较低,而生产粮食的优势不大,因此如果两国进行贸易,甲国进口肉而出口粮食较为合理,C正确;
ABD不能较好的发挥比较优势,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5.【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欧美突破了对文明认识的局限,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说明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C正确;
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社会精神危机,A错误;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学者将西方文明课程改为世界文明概述的变化;
D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否突破西方 中心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元史观,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方学者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为 世界文明概述,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反映了多元文化史观的影响增强。
6.【答案】B
【知识点】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B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语言,不涉及宗教信仰;
C错误,材料只涉及语言,不能说明各民族实现了文化认同;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加坡的文化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
7.【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存在这西葡的文化,也保有这拉丁美洲的拉丁舞,偏远的地区还由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说明是多重文化的共同存在。故选B
材料不是强调西方文化和拉丁文化的先进程度比较。A错误
没有涉及文化的宗教的选择。C错误
也没有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论从史出。
8.【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等信息分析可知,作者主张世界历史应该树立全球视野,强调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因此与之相符合的是B;
A是强调欧洲中心地位,属于狭隘的世界观, 与材料不相符;
C与材料不相符,材料强调人类祸福休戚与共,不强调文明对抗;
D错误,材料不涉及文明互相交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
9.【答案】C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移民造成了欧洲社会文化的变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欧洲各民族的矛盾;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欧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移民带来文化的融合,不是强调国家意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移民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
10.【答案】D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等信息分析可知,大量难民的存在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和风险,D正确;
A错误,“体系完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阿拉伯人的家园问题,排除;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难民救助面临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不能由此得出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和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
11.【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和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
12.【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加速,A正确;
B错误,“经济的平衡发展”不符合史实;
C错误,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并未出现“顶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无关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加速,推动了全球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3.【答案】B
【知识点】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流入美国人数最多,由此可知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移民流入美州、亚洲俄国等地,有利于促进欧洲文明向外传播,②正确;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向外移民,③正确;④错误,材料中的人口迁移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4.【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等信息分析可知,美国通过颁布法案吸引中国高科技人才在美国定居,以对中国进行记述封锁,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紧张;
B错误,与史实不相符,材料现象并非因为中国国力强盛,提升留美学生地位;
D错误,材料不涉及科技革命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
15.【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98%的零部件交给36个农村大队工厂店加工。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信息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既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A正确;
B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排除;
C错误,“已经完成”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6.【答案】D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从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国引进高技能移民,攫取科技资源,D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7.【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吸收了大量的上海、杭州、宁波、广州等人口,具有移民化社会的特征,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上海在全国的地位问题;
C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习俗;
D错误,材料不涉及西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
18.【答案】D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不同时期,美国的移民来自于不同地区,这说明美国移民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D正确;
A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无关;
B错误,材料只涉及移民比例,不涉及文化认同;
C错误,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洲移民结构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9.【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犹太移民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依然保持认同,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难民国民权问题;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难民融入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D错误,材料与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与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
20.【答案】C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等信息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增多,因此要求减少移民的呼声越发严重,C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移民问题,不能体现美国人口增长过快,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两极分化问题,排除;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移民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
21.【答案】(1)特点:茶叶商品消费面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
(2)变化: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影响: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认识:茶叶贸易要以平等互惠互利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规则;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得出:茶叶商品消费面广;根据“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得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根据“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等得出: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变化:根据“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得出: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根据“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得出: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根据“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等得出: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根据“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得出: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茶叶商品消费面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
(2)变化: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影响: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认识:茶叶贸易要以平等互惠互利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规则;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茶叶贸易及产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等得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等得出:注重文化认同;根据“‘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等得出: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根据“‘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等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得出: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根据“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得出: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根据“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得出: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及民权运动兴起等角度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古代中国和美国的族群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答案】原因: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印支地区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和联合国的合作。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根据“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得出: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得出: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进中印友谊、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及密切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原因: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印支地区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和联合国的合作。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接纳大量印支难民的原因和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4.【答案】
图 1: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
图 2∶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被发现,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毒及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屠杀,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航线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解析】【分析】图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十六国的移民是北民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方战乱、社会动荡、民族纷争,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图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图2涉及早期殖民扩张,主要移民为奴隶贸易,移民方向为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殖民过程中进行血腥屠杀,带来了病毒造成美洲印第安人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欧洲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故答案为:图 1: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
图 2∶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被发现,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毒及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屠杀,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航线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人口的迁徙,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及三角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答案】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解读: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战争,浓厚的家国情怀推动移民返乡。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可以改善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扩展;带回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促进欧美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约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了回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提高,导致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实业人数增加;欧洲战争爆发、思念家人等;影响:可从对家庭、对社会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解读: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战争,浓厚的家国情怀推动移民返乡。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可以改善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扩展;带回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促进欧美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 第8课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
1.电影《生命的火车》讲述了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而这列假装开往集中营的火车的目的地是以色列。影片上映7年后,导演在影片续集里接着讲这群移民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他们生活得并不如意。一个本来信仰基督教的孩子,为了生存却不承认自己的真正身世。“这群移民”是(  )
A.法兰西人 B.犹太人 C.日耳曼人 D.斯拉夫人
【答案】B
【知识点】“二战”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中的移民是在战争中被破坏的犹太人,B正确;
ACD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问题,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二战前夕,一群难民为了逃生,扮成火车上的德军军官和俘虏的故事”。
2.随着华工的增多,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议会通过《移民限制法案》,规定入境的华人要接受语言测试。测试可以是任何一种欧洲语言,如果一种语言通过了,移民官有权换另一种语言,直到通不过。华人团体的抗争迫使澳政府反思其种族歧视政策,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解放运动在澳大利亚的蓬勃兴起
B.华人奋斗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
C.种族歧视政策遏止了华工赴澳
D.澳大利亚本土文化具有排外性
【答案】B
【知识点】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等信息分析可知,华人通过抗争逐渐融入澳大利亚社会,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解放运动;
C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强调华工抗争提升了自己的地位;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华工与大洋洲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直到1975年《反种族歧视法》出台,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地确保了全体澳大利亚人不分种族、肤色与信仰,一律平等”。
3.下面是根据《全球通史》相关内容制作的从欧洲迁出人数统计表。该表不能说明(  )
时间 迁出人数
19世纪20年代 14.5万人
19世纪50年代 260万人
20世纪前10年 900万人
A.欧洲与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B.工业国的技术和资本流通速度加快
C.世界性的劳动力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D.欧洲环境和生活质量越来越不宜居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欧洲迁出人口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国际分工日益加强,工业国技术和资本的流通速度加快,以及世界性劳动力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ABC都是可能出现的原因,不符合题意;而工业革命虽然造成了环境污染,但不至于造成欧洲不宜居,D说法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工业革命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4.甲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粮食800千克或生产肉600千克:乙国:每人的劳动生产率是每小时生产粮食1000千克或生产肉1200千克。如果甲、乙两国进行贸易,下列对双方发挥比较优势表述正确的是(  )
A.甲国进口粮食而出口肉 B.乙国出口粮食而进口肉
C.甲国进口肉而出口粮食 D.乙国同时出口粮食和肉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甲国生产肉类的效率明显较低,而生产粮食的优势不大,因此如果两国进行贸易,甲国进口肉而出口粮食较为合理,C正确;
ABD不能较好的发挥比较优势,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
5.(2020·武汉模拟)1988年,斯坦福大学经过一翻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1990年,英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进行了类似的争论。这表明在20世纪末期欧美(  )
A.社会精神危机影响文明史研究 B.开始重视亚非拉文明的研究
C.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 D.历史学率先突破西方中心论
【答案】C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决定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成包括黑人、拉丁美洲、亚洲等在内的一种世界文明概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欧美突破了对文明认识的局限,看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这说明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强,C正确;
A错误,题干没有涉及社会精神危机,A错误;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西方学者将西方文明课程改为世界文明概述的变化;
D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否突破西方 中心论;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多元史观,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西方学者把西方文明这门课程改为 世界文明概述,体现了对不同文明的尊重,反映了多元文化史观的影响增强。
6.在新加坡,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这说明新加坡(  )
A.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 B.具有多元文化并存的特点
C.实现了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 D.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文化
【答案】B
【知识点】新加坡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新加坡多元文化并存,B正确;
A错误,材料强调语言,不涉及宗教信仰;
C错误,材料只涉及语言,不能说明各民族实现了文化认同;
D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加坡的文化特点,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英语、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分别对应新加坡的四大移民族群:欧亚裔、华裔、马来裔、印度裔”。
7.(2021·海口模拟)在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为主体,天主教成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丁美洲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但是在偏远的内陆地区,印第安人依然保留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反映了(  )
A.西方文化及宗教的先进性 B.拉丁美洲地区文化多元共存
C.文化与宗教信仰自然选择 D.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答案】B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拉丁美洲的欧洲移民区域内,存在这西葡的文化,也保有这拉丁美洲的拉丁舞,偏远的地区还由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说明是多重文化的共同存在。故选B
材料不是强调西方文化和拉丁文化的先进程度比较。A错误
没有涉及文化的宗教的选择。C错误
也没有涉及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D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加以归纳分析,论从史出。
8.1980年,威廉 麦克尼尔写道:“与偏狭历史著作不可避免地增强冲突相反,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作者赞同的世界历史是(  )
A.以欧洲历史为中心 B.展现人类社会多样性的全球史
C.以文明对抗为主线 D.描绘不同文明相互融合的历史
【答案】B
【知识点】世界文化多样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等信息分析可知,作者主张世界历史应该树立全球视野,强调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因此与之相符合的是B;
A是强调欧洲中心地位,属于狭隘的世界观, 与材料不相符;
C与材料不相符,材料强调人类祸福休戚与共,不强调文明对抗;
D错误,材料不涉及文明互相交融;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世界文化多样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部简明的世界史应当树立个人与全人类祸福休威与共的意识,从而避免民族冲突的恶果”。
9.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方向发达地方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战后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渐渐的,也是不情愿地被迫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民族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殖民者对被殖民地区文化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移民造成了欧洲社会文化的变化,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欧洲各民族的矛盾;
B错误,材料不能看出欧洲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D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移民带来文化的融合,不是强调国家意识;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欧洲的移民文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的事实”。
10.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以色列国建立,巴勒斯坦难民问题就此产生。仅第一次中东战争就产生了70多万巴勒斯坦难民。由于生存空间狭小、土地贫瘠、经济落后,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据此推知,中东难民问题(  )
A.推动国际难民救助体系完善
B.导致阿拉伯人失去土地和家园
C.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D.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和风险
【答案】D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等信息分析可知,大量难民的存在增加社会及经济上的危机和风险,D正确;
A错误,“体系完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阿拉伯人的家园问题,排除;
C错误,材料可以看出难民救助面临巨大经济压力,但是不能由此得出致使联合国财政不堪重负;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和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巴勒斯坦难民只能依赖联合国难民署和近东救济工程处生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仍有500万难民等待近东救济工程处的援助”。
11.2021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了《全球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这表明(  )
A.联合国难民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B.宗教矛盾和地区冲突无法解决
C.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D.跨区域人员的自由流动已实现
【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说明难民问题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B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D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和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有近824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与2019年创下历史新高的7950万人相比,又增长了近4%。全球难民人数再创新高”。
12.(2023·天津模拟)二战后,大量劳动力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流入西欧、北美洲、大洋洲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和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20世纪90年代,东欧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上述材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预示着经济的平衡发展
C.二战后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顶峰
D.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改变着劳动力结构
【答案】A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加速,A正确;
B错误,“经济的平衡发展”不符合史实;
C错误,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并未出现“顶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D错误,材料无关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全球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劳动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加速,推动了全球性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13.人口迁徙有利于世界联系加强。阅读下表,对该材料的解释正确的是(  )
欧洲移民表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 3420万
亚洲俄国地区 1800~1939 1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 520万
①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
②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外传播
⑧交通方式的进步推动了欧洲向外移民
④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数据分析可知,流入美国人数最多,由此可知美国是欧洲移民的最大流入地,①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量移民流入美州、亚洲俄国等地,有利于促进欧洲文明向外传播,②正确;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交通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欧洲向外移民,③正确;④错误,材料中的人口迁移与世界性经济危机没有直接关系,④错误,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人口的流动和迁徙,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4.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中国地区援助法案”修正案,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1953年8月,美国总统签署“难民解救法案”,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这些法案的出台表明(  )
A.美国向新中国释放外交善意
B.祖国强大提升了留美学生的地位
C.美国对新中国进行科技封锁
D.科技革命促使美国招揽中国人才
【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等信息分析可知,美国通过颁布法案吸引中国高科技人才在美国定居,以对中国进行记述封锁,C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这一阶段中美关系紧张;
B错误,与史实不相符,材料现象并非因为中国国力强盛,提升留美学生地位;
D错误,材料不涉及科技革命的影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允许中国留学生求学期间和毕业以后留在美国工作”、“允许至少一部分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从学生身份转为永久居民”。
15.1980年,由生产磨床转产的北京洗衣机总厂生产“白兰牌”洗衣机,将98%的零部件交给36个农村大队工厂店加工。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体现了(  )
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乡协作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C.农村经济体制变革已经完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将98%的零部件交给36个农村大队工厂店加工。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信息分析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既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A正确;
B错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排除;
C错误,“已经完成”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
D错误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材料时间不相符;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这使得该厂机器产量由1979年的0.7万台,大幅增加为1983年的23万台,生产成本降低44%,带动了1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16.下图为2001年OECD国家高技能移民的主要来源国分布图。这可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发达 B.高技能人才的自由流动
C.“南北”国家科技合作增多 D.发达国家攫取科技资源
【答案】D
【知识点】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演变对人口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英法美等发达国家从印度、菲律宾、中国等国引进高技能移民,攫取科技资源,D正确;
A错误,说法不符合史实;
BC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7.民国时期的研究表明,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这反映出近代上海(  )
A.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B.具有移民化社会特征
C.社会生活习俗新旧并存 D.中西交融的城市特色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吸收了大量的上海、杭州、宁波、广州等人口,具有移民化社会的特征,B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上海在全国的地位问题;
C错误,材料不涉及社会习俗;
D错误,材料不涉及西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上海话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上海、杭州等地方言的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语系占14.5%”。
18.下表反映的是不同历史阶段,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在美国移民人口中所占比例情况。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历史阶段 欧洲 亚洲 拉美
1901—1920年 85% 4% 4%
1961—1970年 33% 13% 39%
1981—1990年 10% 38% 47%
A.美国一直是世界经济文化的中心
B.美国社会解决了文化认同的问题
C.亚洲移民是美国新移民中的大多数
D.美国移民结构在不同阶段变化显著
【答案】D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不同时期,美国的移民来自于不同地区,这说明美国移民结构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D正确;
A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且与材料无关;
B错误,材料只涉及移民比例,不涉及文化认同;
C错误,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洲移民结构的变化,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属于数据型选择题,需要将数字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19.1933年后,来自德国有犹太血统的知识难民在美国面临“失语性”问题:“德语母语作为他们过去表达信息、理解、思想、情感以及与人沟通的手段已经丧失了功能。”作家乌尔茨迪尔为了生存,甚至在美国成了一名皮革艺术手工匠,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这主要反映(  )
A.难民在收留国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
B.美国的民族和文化多样性特征
C.人口迁徙下的文化交融与认同问题
D.法西斯主义实行恐怖独裁统治
【答案】C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等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犹太移民逐渐融入美国社会,但是对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依然保持认同,C正确;
A错误,材料不涉及难民国民权问题;
B错误,与材料主旨不相符,材料强调的是难民融入美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D错误,材料与法西斯主义的恐怖统治无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难民与难民救助,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利用学到的英语技能和特殊手艺,广泛接触美国各阶层。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德语深深的感情”。
20.在美国的民意测验中,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测验持续表明,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矛盾增多
D.受到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等信息分析及所学知识可知,移民与美国公众在文化和生活上冲突增多,因此要求减少移民的呼声越发严重,C正确;
A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移民问题,不能体现美国人口增长过快,排除;
B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两极分化问题,排除;
D错误,材料不能看出美国政府推行歧视性移民政策;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美国移民文化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1965年希望减少移民的美国民众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超过60%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的特点及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中国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茶叶贸易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特点:茶叶商品消费面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
(2)变化: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影响: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认识:茶叶贸易要以平等互惠互利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规则;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得出:茶叶商品消费面广;根据“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得出: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根据“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等得出: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及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2)变化:根据“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得出: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根据“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得出: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根据“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等得出: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根据“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得出: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
(1)特点:茶叶商品消费面广;从事茶叶生产的人员多;茶叶的商品性强;茶业经济的影响大。
原因: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商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有充足的劳动力;茶叶生产技术提高。
(2)变化:丰富了荷兰的药物和日常饮料;冲击了荷兰的等级观念和相关行业;改变荷兰商业经营方式;充实荷兰人的文化生活。
影响:有利于荷兰商业发展;促进中荷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3)认识:茶叶贸易要以平等互惠互利为基础;要建立和完善贸易规则;有利于推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茶叶贸易及产生的影响,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现象黄帝也被建构为“华夏”祖先。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五代之后,主导中国疆域形成的力量由“夏”转“夷”。“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
——摘编自吴启讷《族群政治型态的流变与中国历史的近代转型》
材料二:1492年之前,北美大陆生活着多样化的土著美洲人族群,使用250多种语言。16世纪初至17世纪末,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到1776年北美宣布独立时,形成了以欧裔白人“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为主流的“多族化"。一战时,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打破了以西欧为主的移民格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民权运动和族裔政治行动唤起了美国族群争取“少数权利”的觉醒,到70年代,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2010年,“多族化”结构转向拉美裔、非裔、亚裔的混合化模式,族群社区构成了独具生命力的文化群。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如今,美国“多族化”问题凸显,消解着美利坚民族的公共文化和共同价值,使美国日益陷于族群冲突和社会失序的境地。
——摘编自张飞《论美国“多族化”与族群政治的互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族群交流的特点,并简析其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相比,美国族群关系走向有何不同之处,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知识点】华夏认同的表现及影响;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得出:历史悠久;根据“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等得出: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华夏’建构谱系化,影响了魏晋时期‘五胡’基于‘入主中国’的政治目的而对黄帝的攀附。这样就使得‘夷狄入中国而主天下’之后,不自觉地继承此前的‘华夏’共同体意识”等得出:注重文化认同;根据“‘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等得出: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根据“‘夷’接受‘华夏-汉’的‘天下’观和政治经验,模仿‘中国’的国家政治体制,加以补充、丰富、扩大,‘中国’开始由狭义的、单一文化定义上的‘中国’,转向国土意义上的、文化多元的‘中国’”等得出: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华夏’的扩大,为现代中国疆城奠定了前现代基础”得出: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根据“西欧移民和非洲奴隶大量涌入”、“大量南欧、北欧移民,甚至东欧的波兰人、俄罗斯人等为逃避战乱,不断涌入美国”“拉美裔和亚裔移民的涌入改变着以白人为主的移民结构”得出: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根据“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以族群和文化差异为基础的‘多族化’发展,促就了多元文化主义观念的广泛传播,为美国族群政治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得出: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及民权运动兴起等角度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形成以华夏文化为中心的格局;注重文化认同;涉及领域深入而全面;呈现出交融的趋势。
影响:推动了民族交融;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现代中国疆域奠定了基础。
(2)不同:聚集了世界不同区域的族群;族群格局变动频繁;文化差异与分化明显;种族歧视严重,缺乏交融。
原因:近代美洲深受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影响,族群矛盾尖锐;美国历史短暂,缺乏文化底蕴;资本主义制度弊端重重,局限性明显;多元文化主义的广泛传播;民权运动的推动。
【点评】本题侧重考查古代中国和美国的族群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
材料:越南战争结束后的近 20年里,有近300万人被迫离开印度支那地区,史称“印支难民危机”。中国是世界上接收印支难民最多的国家之一。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来华的印支难民分别被安置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江西五个省和自治区。中国政府本着“一视同仁、不予歧视、同工同例”的政策,对他们的生活、生产、就业、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给予充分的保障。截至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实施了各类项目近600个(包括105所中、小学),许多难民儿童在当地的中国学校接受与中国学生同样的教育。难民署还提供了小额奖学金,鼓励那些有学习能力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难民署的援助使90%以上的在华印支难民有不同程度的受益。
——摘编自陶满成《中国与联合国难民署的合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接纳并安置大量印支难民的原因与意义。
【答案】原因: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印支地区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和联合国的合作。
【知识点】难民与难民救助
【解析】【分析】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根据“自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先后接收了28.3万印支难民”得出: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根据“联合国难民署也为这些在华印支难民累计提供了9000多万美元的援助”得出: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从维护西南边疆稳定、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增进中印友谊、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发展及密切中国与联合国的合作等方面进行回答。
故答案为:原因:中国是越南、老挝的近邻;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国力;中国政府积极承担国际责任;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
意义:有利于维护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于增进中国人民和印支地区人民的友谊;促进了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密切了中国和联合国的合作。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接纳大量印支难民的原因和意义,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三、开放性试题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不同历史时期移民的方向不同,目的不同,影响也不同。请根据图1、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在答题卡的两幅图中分别用箭头标示出一个移民的方向,并说明方向标示的理由。(要求:方向标示明确,理由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
图 1: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
图 2∶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被发现,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毒及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屠杀,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航线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知识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特点
【解析】【分析】图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十六国的移民是北民南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方战乱、社会动荡、民族纷争,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角度进行分析回答。
图2: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图2涉及早期殖民扩张,主要移民为奴隶贸易,移民方向为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者在殖民过程中进行血腥屠杀,带来了病毒造成美洲印第安人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因此欧洲通过三角贸易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故答案为:图 1:中原汉族迁往江南。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民族纷争,社会动荡,北方各族纷纷内迁。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较优越,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这些因素共同引发了北民南迁的现象。
图 2∶非洲人口迁移到南美洲。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大陆被发现,欧洲殖民者带去的病毒及对印第安人的种族屠杀,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所以欧洲殖民者通过三角航线从非洲贩卖黑奴去美洲,造成非洲人口被迫迁移到南美洲。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人口的迁徙,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及三角贸易,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25.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19世纪后半期以后出现了新的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占同期美国接纳的欧洲移民总数的30%—40%。有资料显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约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1907年,一个在密歇根州的芬兰移民在写给他在芬兰老家的兄弟的信中这样描述危机中的困境:“Flambo矿区在11月就停产了,我用了一周的时间从一个矿区走到另一个矿区,但仍然找不到一份工作。所有矿区都挤满了找工作的人……我不确定圣诞节前我能否找到工作,我本来计划圣诞节前回去看你的,但现在……我得工作两到三个月,才能攒够回家的路费。”
1870—1930年,到达美国的海外移民中,60%—70%是单身男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没有结婚。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乡都有配偶。对罐装肉食行业工人的调查表明,90.2%的保加利亚人、79%的塞尔维亚人、42.4%的意大利人在家乡有妻子和家庭”。
——摘编自王雅红《“美国梦”与“家国情”》
概括材料反映的新现象,并联系所学知识加以解读。
【答案】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解读: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战争,浓厚的家国情怀推动移民返乡。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可以改善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扩展;带回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促进欧美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知识点】美国移民文化的形成和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1880—1930年,从美国返回欧洲的移民总数约为400万人”“1860年到1930年的70年间,芬兰到美国的移民总数约为38万人,其中约有20%最终返回了芬兰”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了回流。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因、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原因: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提高,导致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实业人数增加;欧洲战争爆发、思念家人等;影响:可从对家庭、对社会及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故答案为:新现象:移民美国的欧洲人出现回流。
解读:从原因的角度分析,美国工业革命深入开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减少;经济危机爆发,失业人数增加,移民就业和生活压力加大;配偶和孩子都在欧洲,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无时不在;欧洲爆发战争,浓厚的家国情怀推动移民返乡。从影响的角度分析,移民回流,带回了财富,可以改善家人生活;带回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有利于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先进生产方式的扩展;带回了异国文化,有利于促进欧美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的进步。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