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B.第五节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C.第六节引用陶潜的诗歌,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穿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第七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鲁迅认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证明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的勇毅精神虽遭压抑,但终于没有消亡。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第1段中“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B.第四节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是个选择复句,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C.第六节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并表明了不同意这次请愿的态度。
D.第七节第1段中的三个“竟”字,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他们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B.第二节“哀痛者和幸福者”和“真的猛士”一样,也是指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以为国为民牺牲而感到幸福,是“幸福者”。
C.第六节“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市民。他们支持革命,在茶余饭后表达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同情。
D.第六节“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说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受人利用”的流言家。他们站在段祺瑞执政府的立场上,是下劣的帮凶。
4.第五节第2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文本中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话语,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阅读下面文字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
⑦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⑧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⑨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⑩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6.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7.“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8.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中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12.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3.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二、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______)。一方面,“慢综艺”别只是围着造房子、开民宿转,生活是_______的;另一方面,“慢综艺”要提升原创能力,丰富节目模式,才能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避免“______”。观众喜欢“慢综艺”,是因为它可以让人远离______的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聆听内心深处的自己。今天的人们开始渴望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收看电视综艺的审美取向上,“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让观众在观看后产生共鸣,______,这是“慢综艺”节目获得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B.因为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
C.因为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D.更是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姿多彩 稍纵即逝 热闹 敞开心扉
B.琳琅满目 昙花一现 热闹 推心置腹
C.琳琅满目 稍纵即逝 喧嚣 推心置腹
D.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 喧嚣 敞开心扉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B.“慢综艺”就是暗示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C.“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D.“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与喧哗,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17.(2020高二上·天津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 是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屋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体味 忌惮 渺茫 B.深味 不惮 渺茫
C.深味 不惮 微茫 D.体味 忌惮 微茫
(2)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表述恰当一项是( )
A.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B.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C.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D.—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三、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_______)中,这是多么的一个(_______)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_______)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_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攒射 惊天动地 屠杀 依然
B.攒射 惊心动魄 屠戮 居然
C.射杀 惊心动魄 屠杀 依然
D.射杀 惊天动地 屠戮 居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多么的一个( )的伟大呵!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D.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语,请简要分析其体现和表达效果。
四、语言表达
21.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起故乡的山梨,它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 ;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念念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 !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有的,因为山丛之中, ,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吃光了。
23.仿照示例,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
材料:
浪涛 喧嚣 呜咽
借豪放解读 用真情感悟 以傲骨见证
泪湿青衫 引吭高歌 情钟莲花
赤壁前 世俗声 琵琶声
24.对于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阅读下面周作人的这篇纪念文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资料链接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二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十三《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我真深切地感得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三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正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
这是我昨天在《京副》发表的文章中之一节,但是关于刘杨二君的事我不敢再写了,所以抄了这篇“刊文”。
四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有改动)
五、小阅读-课内
25.《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请找出并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
26.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的含意。
27.鲁迅先生在本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知,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谈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28.文章主要记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29.怎样理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30.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课文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着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课文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E.《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六、填空题
31.识记字音
当: 长歌当哭 堂臂当车 干: 干练 毫不相干
菲: 菲薄 芳菲 攒: 积费 攒射
仆: 前仆后继 仆人 抹: 抹杀 抹布 转弯抹角
32.识记字音
竦身 惴惴 戳穿 吮血
涅槃 信札 客栈 挈妇将雏
缁衣 禁锢 眷眷 淤积
33.识记字音、字形。
①赎( ) 渎( ) 黩( ) 牍( )
②惴( ) 喘( ) 湍( ) 颛( )
③竦( ) 悚( )
④戳( ) 戮( ) 截( )
⑤眷( ) 拳( ) 誊( )
七、小阅读-课外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卖买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给后来的功德,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摘编自鲁迅《空谈》)
文中运用许褚赤膊上阵的典故与课文第六部分用煤的形成进行比喻的意图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3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扶着那绛色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低垂的头,低垂的手,低垂的眉眼和心。待踱到灵堂中央,冥冥中似有什么使他们肃然驻足了。敬慕和哀悼如一双按住的手,他们的身子皆极自然地屈下了。然后噙了一汪眼泪,用手巾堵着嘴,仓皇地奔了出来。
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胁下夹着的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伴迢迢跑到了这里。那个微跛的孩子,一拐一拐地,一直来到灵前,两只颇清秀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鲁迅先生的遗体,然后,又放下胁下的画册,深深地鞠躬。我不信作了那么些纪念周,他还不知道“三鞠躬”的礼数,然而,当我数到第三次以后,他仍向下屈着小小腰身,他一连鞠了七个躬才红涨着脸,也红涨着眼睛,走出灵堂。
如果稍换一个情况,我将忍不住笑出来的,然而,我那时是用极大的崇敬心情替他掀开帏幔,一直目送他走下殡仪馆的台阶。
(摘编自萧乾《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请简要赏析选文第二、三段。
3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地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
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予我的热力和温情。
(摘编自石评梅《痛哭和珍》)
作者眼中的刘和珍与鲁迅笔下的刘和珍的形象特点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八、非选择类
37.下面古诗词句子都涉及中国传统节日,请依此写出传统节日名称。
①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②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③火树银花璀璨处,呼朋打谜胜登瀛。
④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传统节日名称:① ② ③ ④
九、判断题
38.判断下列加点成语使用的对错。
①面对狡猾的犯罪嫌疑人,警察采取开门揖盗再关门打狗的战术,终于将其缉拿归案。( )
②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于自己的成绩。( )
③他唱的那首《哭诸葛》真是长歌当哭,如泣如诉,让人清然泪下。( )
④“古来磨灭知几人,此老至今元不死。”文天祥虽已就义七个多世纪,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使他名垂千古。( )
⑤国际足联主席在发布会上对南非成功举办世界杯充满溢美之词,他说,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南非的组织工作可得9分。( )
⑥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商家殚精竭虑,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D
3.C
4.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
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
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5.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悲与愤交织的思想感情。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径的愤怒。
“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呜呼”,在文言里原是形容哭的声音,这里仿旧式祭文说法,既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极大愤慨,又表达对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悲痛。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运用夸张手法”错误,“伟绩”和“武功”,其实是血债和罪恶,内在意义和字面意义正好相反,故本句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错误,第三个“竟”字说明刘和珍等烈士(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从容出乎“我”的意料。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含意的能力。C.“指一般市民”错误,“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
“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可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加强了悲愤的程度。“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径的愤怒。
“呜呼,我说不出话”其意为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表现作者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五位青年的的死让鲁迅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
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悲与愤交织的思想感情。
【答案】6.写出了刘和珍的美好善良和顺,反衬反动政府杀戮美好的残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牺牲的无比痛惜与深深怀念之情;又说明刘和珍绝不可能是暴徒,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流言家颠倒黑白,蒙蔽百姓;反动政府凶残专制,钳制众口,有识之士敢怒不敢言
8.内容上,写出了青山埋忠骨之意;情感上,寄托了死难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主旨上,表达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9.比喻。用意是表达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表达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写刘和珍“微笑”“温和”的内容,分析这样的内容展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如“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反复提到“微笑”“温和”,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美好善良和顺的青年学生。
接着分析作者塑造这样的刘和珍形象有什么作用。从形象本身来看,刘和珍善良美好,但这样的刘和珍却被执政府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痛心和怀念之情;连这样的刘和珍都被虐杀身亡,可以看出执政府的凶残,这是以刘和珍的“温和”来反衬杀人者的残忍;而且执政府虐杀了青年学生,流言家却说这些学生是暴徒,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就证明她们不可能是暴徒,揭穿了流言。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意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引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在第五段,作者说懂得衰亡民族沉默无声的原因,至于原因,应该在上下文寻找。
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如上文提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是反动政府制造的惨案,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方式钳制众口,“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用来蒙蔽大众的言论,屠刀加钳口术,致使整个民族面对如此惨象却默无声息。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理解所引诗句的内容,再结合上下文语境,从内容、结构思路、主题思想上分析其作用。
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意思是: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唱完挽歌就把自己忘记了。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接着看本文所写的内容。这篇文章写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托体同山阿”展现出青山埋忠骨之意,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情感以及主旨的角度来看,青山埋忠骨表达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赞颂之情,展现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判断题干引文所用修辞。由“如”可知,该句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可见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然后分析这段话中透露出的作者创作的用意。作者认为,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一小步,而请愿还不在其中,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绝不能靠请愿,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进行呐喊声援,表明对进步力量的支持。
【答案】10.D
11.C
12.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3.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
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
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D.“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这句话中的“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出现借代手法。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弄清字义,要注意从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答时要先解释出两个字的表层意,“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是对文,从“做”字可推出“弄”是“写”的意思,“弄”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深层意,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要联系历史背景和刘半农的生平以及文中作者对他的感情来作答,是对刘半农从一个活泼、勇敢的战士蜕变为保守的文人的批评,含着强烈的不满。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主要抓住文章第七和第十一自然段来分析作答,这段的前一句是承认刘半农的浅,后一句是评价刘半农的浅。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7段与第11段。第7段可以概括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浅”首先是承认,其次是赞赏,认为他的“浅”是清澈,指刘半农坦诚、真率性格。原句为“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第11段可以概括出鲁迅认为他的“浅”于中国是有益的,原句为“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结合文中内容对刘半农的形象进行总结。
【答案】14.C
15.D
16.A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括号前面的文字“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说的是观众的心态,括号中的文字是要解释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的,所以排除AD;前面两个分句的主语是“观众”,而B项“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偷换了主语,所以排除B。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说的是生活,所以选“多姿多彩”。
②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语境中主语是“慢综艺”这种事物,故选“昙花一现”。
③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叫嚣,喧嚷。“远离”的应是不好的,故选“喧嚣”。
④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敞开心扉:在一个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毫无隐瞒地表现出来,也指分享自己的心情。语境是说让观众在观后说出内心感受,故选“敞开心扉”。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安置”后缺少介词“于”。“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应改为“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或“于田园生活之中短暂安置肉身”。重复赘余,去掉“与喧哗”。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答案为:A。
17.【答案】(1)C
(2)D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体味:仔细体会。深味:细加体味。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需要深刻体会,故选“深味”。忌惮:指对某些事或物有所顾忌、顾虑,表现为害怕、顾虑畏惧。不惮:不害怕。两词语义相反,根据原文,作者表达了他不怕的意思,故选“不惮”。渺茫:指机率微小。微茫:迷漫而模糊。此处是修饰“希望”,所以应为“微茫”。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凶残”“下劣”属同一性质的内容,不应该被不同属性的“从容”间隔,排除A、B;括号后“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叙述“中国女子”,所以,“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放在最后,句意衔接更为连贯,故排除C。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并正确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划线句子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主语中心语是“事实”,“的”前面的“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修饰“事实”,作定语;谓语中心词是“为”,“则更足”修饰谓语中心词,作状语;“明证”是宾语中心词,“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作定语修饰“明证”。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释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词语解释词语中的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词语,造成错误的选择,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⑵解答此类试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采用排除法。
⑶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动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答案】18.B
19.C
20.①“伟绩”“武功”正话反说,用了反语。
②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
③表达了作者万分悲痛之情。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攒射:用弓箭、枪、炮密集地集中射击。射杀:用箭射死。“攒射”中的用枪集中射击更符合文中语境,选用“攒射”,排除CD。
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的文字运用最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在形容极度惊险、紧张。惊天动地:形容事业伟大或事情影响极大或形容声音极大。此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惊心动魄”更加贴切。
屠戮:表示大规模地残杀,手段野蛮、残忍。屠杀:表示大量的成批杀害。两者对比“屠戮”能更深刻地揭露敌人的残忍,更合语境。
依然:表示仍然,和以前一样。居然:表示意料之外。此处突出对中外的杀人者的批判,应该用“居然”。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介词短语搭配不完整,完整表述应为“当……的时候”,此处修改需要补充完整;
二是词语使用不当。多么:副词。用在疑问句里表程度;用在陈述句或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表示任何一种程度;与“多”的用法基本相同,只是“多么”常用于感叹句中。怎样:常用于询问情状、性质、方式、原因、行动等。此处用怎样带有询问的语义能更好表达作者的愤懑。
综合修改,C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伟绩”“武功”都是褒义词,此处用作贬义,正话反说,用了反语,讽刺国民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的疯狂镇压。
“伟绩”“武功”本是形容成就之大,用在此处,揭露面对手无寸铁的的学生,国民政府“大展身手”,大开杀戒,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
对反动政府挖苦讽刺,表达了作者万分悲痛之情。
21.【答案】观点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祖国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是我们观点的来源。“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是……还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所以这句提示写作立意应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既可以选择写新时代青年“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也可以写新时代青年“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开头明确观点以后,论证要以“刘和珍”遇害为说理的依据,比如写新时代青年“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那就指出“刘和珍”的牺牲是无谓的牺牲,指出“他们”生在乱世,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不应该上街游行,以至于无谓的牺牲。新时代的青年,应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增长聪明才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做贡献”。
故答案为: 观点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祖国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字数限制。
22.【答案】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它的酸和粗厚的外皮;杂虫甚多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研究横线前后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有提示或暗示作用。
根据横线①后面“反之”的提示可知,填的内容应与其后的“酸”“皮厚”相反,再联系后文的“又嫩又甜”可知,横线上内容应包括“甜”“皮嫩”等。
根据横线②前面的提示可知,填入的内容应是故乡山梨的特点,即“反之”后面提到的“酸”“皮厚”等。
根据横线③后面所说的“让虫子们吃光”可知,横线上内容是说“虫子多”的。
故答案为: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它的酸和粗厚的外皮;杂虫甚多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3.【答案】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分析示例“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从结构上来说,应该是“主语+经历特点(在……下)+谓语(四字句)+以……动词+名词+的+中心词”的结构;从内容上来说,经历要符合人物特点,并说明用什么样的方式阐释生命的价值的道理。从材料中选取符合人物经历的词语, “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的是白居易;“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是周敦颐;“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的是苏轼;按照“主语+经历特点(在……下)+谓语(四字句)”的结构仿写后一句话,“以”后面的内容应符合人物的特点,白居易是“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周敦颐是“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苏轼是“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故答案为: 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24.【答案】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比如对爱国学生的同情和赞颂,对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态度……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人在以下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①就写作心境而言,周作人经历的是由心思纷乱到心思收束到平心静气的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鲁迅先生则在一开始就宣布出离愤怒了,后来即使冷静下来,他冷静的思考里仍包裹着深沉的感情。
②就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而言,周作人更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关注人的生命的毁灭由此产生的哀痛,常给人一种悲悯感;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从而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就语言表达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因此,周作人像一个“智者”,而鲁迅更像一个“诗人”。《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又伴有“冷气的灌注”,情感的热流和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读者心灵的大震动,是将痛苦和悲愤深深扎根在人民心灵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反动政府的无情揭露,对麻木国民性的解剖批判,对新生力量的热情讴歌。是那份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时代良知熔铸成了鲁迅正直凛然的作家灵魂和独特的诗人气质。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鉴赏能力。可从语言风格、文章结构、作者情感、思想中心来对比分析。
相同点: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赞扬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地同中外反动派作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同时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体现着作者是那种一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地反抗着、顽强斗争的战斗气概。《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表达了对在惨案中遇难学生的哀悼,对逝去的年轻生命表示惋惜,对制造这一惨案的北洋军阀执政府表示谴责。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无论是对爱国学生的同情与赞颂,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谴责和抗争,对所谓“学界名流”“诬陷”的义愤与揭露,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都是惊人的相似。
不同点:
①两篇文章都从写作心境写起。周作人在《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开头就以平实的语气陈述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绪的变化:先是由于“逐个增加”的“悲惨人事”“堆积在心上”,既多愤激,又存“期望”,“心思纷乱”,“摆脱不开”,“什么事都不能做”,自然也无以作文。“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时间的距离,使人们从最初的愤激中冷静下来,于“死者”本身的思考,终于可以执笔作文,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周作人从原先“心思纷乱”,到现在“心思收束”,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话、著文.是一个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宣布“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他也进入了深入的理性思考,但他的“心思”却没有这么容易“收束”。这乃是因为作为一个本质上的“诗人”,他的“冷静”的思考总是包裹着最“热烈”的情感,“思”与“情”永远拥抱、纠结为一体。一种张力,造成鲁迅情感表达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与周作人感情的自然、平稳流泻,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显示了兄弟两个人气质上的差异:与鲁迅的“诗人”气质相反,周作人本质上是一个“智者”——周作人早就说过,他的“头脑是散文的”,而不是“诗”的。
②两文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不同,周作人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把刘杨二位的牺牲等同于一般生命的毁灭,而产生哀痛与悲悯,抒发的情感很有节制。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鲁迅表达的“出离的愤怒”,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两篇悼文在语言上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更多地采用口语,文风趋于平实,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则于口语之中多杂以文言成分,并多用对偶、排比,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例如:“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周作人文)“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 ”(鲁迅文)前者全用口语,并一律用陈述句;后者杂以文言句式,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胜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周作人文)“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鲁迅文)由此可见,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故答案为: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比如对爱国学生的同情和赞颂,对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态度……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人在以下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①就写作心境而言,周作人经历的是由心思纷乱到心思收束到平心静气的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鲁迅先生则在一开始就宣布出离愤怒了,后来即使冷静下来,他冷静的思考里仍包裹着深沉的感情。
②就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而言,周作人更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关注人的生命的毁灭由此产生的哀痛,常给人一种悲悯感;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从而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就语言表达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因此,周作人像一个“智者”,而鲁迅更像一个“诗人”。《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又伴有“冷气的灌注”,情感的热流和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读者心灵的大震动,是将痛苦和悲愤深深扎根在人民心灵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反动政府的无情揭露,对麻木国民性的解剖批判,对新生力量的热情讴歌。是那份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时代良知熔铸成了鲁迅正直凛然的作家灵魂和独特的诗人气质。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鉴赏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5.【答案】文中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刊物“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黑暗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教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第一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了刘和珍追求进步,渴求真理,这样的一个进步青年却惨死在国民党的枪下,鲁迅“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用“真的猛士”来赞颂刘和珍,用“似人非人”“这样的世界”来表达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感觉“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因为作者想借此,唤醒普通民众,借此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行。
第三次,“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已有两星期”其实写出了时间之短,“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写出作者“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的庸人的批判。正是因为“庸人”们快要忘记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猛士”的牺牲,鲁迅才要写一点东西来纪念他们,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故答案为: 文中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刊物“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黑暗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教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6.【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真的猛士”是作者对刘和珍等敢于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称呼,“惨淡的人生”指在反动派统治下,他们面临着血腥镇压、残酷对待的黑暗现实,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丝毫不畏惧、不怯懦、不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乃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哀痛者”是因为他们深深为祖国人民的命运而悲痛,“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投身于拯救国民的事业之中,虽殒身而不恤,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救民为幸福。
故答案为: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27.【答案】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
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只是徒手?”解读这一句,得看上一句“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意义寥寥。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说明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反动势力总是太凶残太悲劣,大量的流血斗争往往才换来一点进步,徒手的请愿有多大作用呢?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这正是鲁迅的深刻之处,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鲁迅确实是一位导师。鲁迅对刘和珍君的行为是不支持的,对她的遇害是十分痛心的。在文章的结尾,鲁迅说大片的树木形成的煤炭只有一点点,就是说明:刘和珍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收获却甚微,她的牺牲只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鲁迅希望学生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更理性的行动,而不是像这样对着凶残的政府请愿。本题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
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28.【答案】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文章记叙刘和珍事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一、三、五部分。
由第一部分中“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以概括出,她于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莽原》,追求思想上的进步,追求真理,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渴望,对革命的向往;
第三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作者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她敢于带领同学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表现了她为了正义敢于斗争的果敢精神;平素她却常常微笑着,待人态度很温和体现了她的乐观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强烈的责任心;
由第五部分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可以概括出,刘和珍是欣然前去请愿的,这能体现她的勇敢从容、坚强乐观,以及对国家的爱。
故答案为: 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9.【答案】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这类题要结合文意和上下文来作答。根据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所指的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 “惨象……流言……”这个对偶句就分别对应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在这段文字里,鲁迅先生抒发了自己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但是通过两个“沉默”的重复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鲁迅先生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也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故答案为: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0.【答案】B,D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以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为线索。
D.“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错误,文中描写刘和珍外貌的语句有“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反复描写刘和珍的外貌是为了突出她的和蔼善良。
故答案为:B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31.【答案】dàng;dāng;gàn;gān;fěi;fēi;zǎn;cuán;pū;pú;mǒ;mā;mò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识记字音。
如,当,dāng,可以是动词,担任,可以是介词,组成时间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dàng,可以是动词,抵押;可以是形容词适当。
干,gàn,可以是名词,主干;可以是动词,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gān,名词,古代指盾牌;动词,冒犯、牵连。
故答案为:(dàng)长歌当哭;(dāng)堂臂当车;(gàn)干练;(gān)毫不相干;(f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6.1《记念刘和珍君》同步训练
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
四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五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六
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七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写鲁迅得知刘和珍牺牲噩耗的愤怒心情,并控诉反动派的血腥罪行,召唤人民起来反抗斗争。
B.第五节的“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一句,运用夸张手法,讽刺反动派的凶残无耻。
C.第六节引用陶潜的诗歌,有“青山埋忠骨”之意,穿托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D.第七节总结全文,进一步指出烈士死难的意义。鲁迅认为,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证明了数千年来中国妇女的勇毅精神虽遭压抑,但终于没有消亡。
2.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语言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节第1段中“居然”“竟”“不料”“不信”等词,说明惨案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敌人的凶残超乎人之常情。
B.第四节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没中灭亡”是个选择复句,表明沉默有两种前途,二者必居其一,只有在沉默中“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C.第六节用“煤的形成”作比喻,形象阐明了革命是要付出极大代价的深刻道理,并表明了不同意这次请愿的态度。
D.第七节第1段中的三个“竟”字,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
3.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节“真的猛士”指的是真正的革命者,包括刘和珍等烈士。他们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斗争多么艰苦,都决不回避,都要勇敢地面对它、正视它。
B.第二节“哀痛者和幸福者”和“真的猛士”一样,也是指是真正的革命者。他们为国家、人民的深重灾难而哀痛,是“哀痛者”;他们以为国为民牺牲而感到幸福,是“幸福者”。
C.第六节“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市民。他们支持革命,在茶余饭后表达对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同情。
D.第六节“有恶意的闲人”是指说刘和珍等革命青年“受人利用”的流言家。他们站在段祺瑞执政府的立场上,是下劣的帮凶。
4.第五节第2自然段,详细地写出刘和珍等三位女子被害的细节,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文本中有“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呜呼,我说不出话”等话语,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析。
【答案】1.B
2.D
3.C
4.①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
②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
③简洁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5.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悲与愤交织的思想感情。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两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径的愤怒。
“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呜呼”,在文言里原是形容哭的声音,这里仿旧式祭文说法,既表明了作者内心的极大愤慨,又表达对刘和珍等人牺牲的悲痛。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B.“运用夸张手法”错误,“伟绩”和“武功”,其实是血债和罪恶,内在意义和字面意义正好相反,故本句用了反语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都说明敌人的凶残、下劣出乎了‘我’的意料”错误,第三个“竟”字说明刘和珍等烈士(中国女性)临危不惧的从容出乎“我”的意料。
故答案为: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语句含意的能力。C.“指一般市民”错误,“无恶意的闲人”是指一般庸俗的市民。
故答案为: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表现出杀人者的残暴与凶狠;
“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表现出三位女子的沉勇与友爱;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表达了作者的惊愕、痛恨、悲痛之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结合“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可知,“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加强了悲愤的程度。“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作者还是忍不住说话了,接下来是揭露事实真相。由不说到说,是欲扬先抑的写法,这话表达了作者揭露黑暗、记录历史的勇气和责任感,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凶残下劣行径的愤怒。
“呜呼,我说不出话”其意为实在是无话可说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卑劣行径已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表现作者已经愤怒到了极点。五位青年的的死让鲁迅心灵受到猛烈的撞击,表达了极度的悲愤而又难以排解的沉痛。
这些看似矛盾的话语表达了作者悲与愤交织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字各题。
记念刘和珍君(节选)
鲁迅
①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②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③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④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⑤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
⑦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⑧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⑨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⑩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6.作者反复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有什么作用?
7.“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请说说其中的缘由。
8.作者引用陶潜诗的用意是什么?
9.“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这段话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从中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6.写出了刘和珍的美好善良和顺,反衬反动政府杀戮美好的残忍,表达了对刘和珍的牺牲的无比痛惜与深深怀念之情;又说明刘和珍绝不可能是暴徒,从而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7.流言家颠倒黑白,蒙蔽百姓;反动政府凶残专制,钳制众口,有识之士敢怒不敢言
8.内容上,写出了青山埋忠骨之意;情感上,寄托了死难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情感;主旨上,表达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9.比喻。用意是表达他对正义力量在为历史进步付出血的代价时的同情,表达对于进步力量的坚决支持和呐喊声援。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欣赏文本的形象;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回答时,一般要回答出三点,第一,句子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修辞上、表现手法上、或者某些特殊的词语、或者句式上考虑;第二,句子表达的内容;第三,句子表达的效果。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借代等。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找到运用的修辞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6.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特点,赏析句子作用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写刘和珍“微笑”“温和”的内容,分析这样的内容展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如“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反复提到“微笑”“温和”,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美好善良和顺的青年学生。
接着分析作者塑造这样的刘和珍形象有什么作用。从形象本身来看,刘和珍善良美好,但这样的刘和珍却被执政府虐杀了,表达了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痛心和怀念之情;连这样的刘和珍都被虐杀身亡,可以看出执政府的凶残,这是以刘和珍的“温和”来反衬杀人者的残忍;而且执政府虐杀了青年学生,流言家却说这些学生是暴徒,刘和珍的形象特点就证明她们不可能是暴徒,揭穿了流言。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筛选概括文意的能力。首先到文中找到引文。“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在第五段,作者说懂得衰亡民族沉默无声的原因,至于原因,应该在上下文寻找。
然后找到相关的句子,并进行概括。如上文提到“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惨象”是反动政府制造的惨案,他们想要用这样的方式钳制众口,“流言”是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用来蒙蔽大众的言论,屠刀加钳口术,致使整个民族面对如此惨象却默无声息。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诗句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理解所引诗句的内容,再结合上下文语境,从内容、结构思路、主题思想上分析其作用。
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意思是: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唱完挽歌就把自己忘记了。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接着看本文所写的内容。这篇文章写刘和珍等人的牺牲,“托体同山阿”展现出青山埋忠骨之意,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情感以及主旨的角度来看,青山埋忠骨表达了愿死者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也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和赞颂之情,展现了爱国青年的牺牲所产生的影响。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首先判断题干引文所用修辞。由“如”可知,该句把人类长期阶级斗争、劳动人民流血牺性的历史,比作煤的形成过程,用了大量木材后来才成为一小块煤,可见这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然后分析这段话中透露出的作者创作的用意。作者认为,经过大量的流血牺牲,才使得社会前进一小步,而请愿还不在其中,更不用说是徒手请愿了,因为历史前进必须靠革命斗争,绝不能靠请愿,由此可以看出鲁迅对正义力量在历史前进中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情;尽管鲁迅不赞成请愿,但他对这次牺牲的爱国青年,仍然热情歌颂,并且认为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必然产生影响,而且社会影响要扩大,所以作者创作这篇文中对进步力量进行呐喊声援,表明对进步力量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刘半农君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鐄信,“她”字和“它”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②,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八月一日。)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这封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个史实性错误。②指刘半农于1933年到1934年间发表于《论语》《人世间》等刊物的《桐花芝豆堂诗集》和《双凤凰砖斋小品文》等。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刘半农有活泼、勇敢、忠厚、易于亲近等优良品质,也有浅、草率、无谋等不足之处。
B.“五四”退潮后,刘半农思想发生了变化,由提倡新事物转向保守,是“我”与之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之一。
C.作者肯定了刘半农过去的战绩,虽然对刘半农不免有微词,但也坚决反对“陷沙鬼”抹杀他过去的功绩。
D.“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一句表明,鲁迅虽然曾经跟刘半农是朋友,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
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抓住人物性格特点,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多方面、多角度刻画出刘半农的形象。
B.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安排材料,叙事写人,做到了线索清晰,情感态度爱憎鲜明。
C.文章关于“武库”的一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借代、衬托等手法,以陈、胡衬托刘半农没有城府、易于亲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构上前后勾连,环环相扣,前后内容多呈呼应之态。如前面谈到刘半农是一个战士,后面行文中多次照应这一点。
12.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
13.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
【答案】10.D
11.C
12.①“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
②从前刘半农投身文学革命,提倡写白话文,是一名勇敢的战士。“五四”退潮后,思想发生了变化,日益走向保守,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鲁迅用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的词语,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
13.①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
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真率,虽然“浅”,却“浅”得清澈。
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
【知识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散文;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词语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词语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词语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词语的真实含意。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D.“但对他还是怀有一种难以忘却的憎恶之情”错误,在“这憎恶”的后一句,有“因为”一词,告诉读者作者“憎恶”的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可知,这句话中的“憎恶”是鲁迅从朋友立场出发所产生的一种情感,是他对刘半农关切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鲁迅是站在“于中国更为有益”的高度来要求刘半农的,他认为刘半农应该始终做一个战士;也是为了肯定与突出他过去的战绩,以免“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故答案为: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C.“借代”错误,该段文字中没有出现借代手法。
故答案为: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和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弄清字义,要注意从语言环境中去理解,作答时要先解释出两个字的表层意,“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是对文,从“做”字可推出“弄”是“写”的意思,“弄”还有“玩弄”(“游戏”)的含义;“烂”是“陈旧”的意思。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深层意,这两个带有强烈感彩,要联系历史背景和刘半农的生平以及文中作者对他的感情来作答,是对刘半农从一个活泼、勇敢的战士蜕变为保守的文人的批评,含着强烈的不满。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主要抓住文章第七和第十一自然段来分析作答,这段的前一句是承认刘半农的浅,后一句是评价刘半农的浅。本题的答案区间在第7段与第11段。第7段可以概括出鲁迅对刘半农的“浅”首先是承认,其次是赞赏,认为他的“浅”是清澈,指刘半农坦诚、真率性格。原句为“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第11段可以概括出鲁迅认为他的“浅”于中国是有益的,原句为“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结合文中内容对刘半农的形象进行总结。
二、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______)。一方面,“慢综艺”别只是围着造房子、开民宿转,生活是_______的;另一方面,“慢综艺”要提升原创能力,丰富节目模式,才能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避免“______”。观众喜欢“慢综艺”,是因为它可以让人远离______的世界,用心去感受生活,聆听内心深处的自己。今天的人们开始渴望慢节奏、慢生活,而这种期待会反映到收看电视综艺的审美取向上,“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让观众在观看后产生共鸣,______,这是“慢综艺”节目获得更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环节。
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B.因为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
C.因为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D.更是舍不得浮躁跟风去破坏这份精神的纯净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多姿多彩 稍纵即逝 热闹 敞开心扉
B.琳琅满目 昙花一现 热闹 推心置腹
C.琳琅满目 稍纵即逝 喧嚣 推心置腹
D.多姿多彩 昙花一现 喧嚣 敞开心扉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B.“慢综艺”就是暗示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将肉身短暂安置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C.“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D.“慢综艺”就是带领观众逃离都市的喧嚣与喧哗,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营造出“生活在别处”的幻觉。
【答案】14.C
15.D
16.A
【知识点】语句连贯;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3)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1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括号前面的文字“观众大多既希望‘慢综艺’多一些,又不希望它过多地呈现”,说的是观众的心态,括号中的文字是要解释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的,所以排除AD;前面两个分句的主语是“观众”,而B项“这份精神的纯净会被浮躁跟风破坏”偷换了主语,所以排除B。
故答案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多姿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语境说的是生活,所以选“多姿多彩”。
②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昙花一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语境中主语是“慢综艺”这种事物,故选“昙花一现”。
③热闹:(景象)繁盛活跃;使场面活跃,精神愉快;热闹的景象。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叫嚣,喧嚷。“远离”的应是不好的,故选“喧嚣”。
④推心置腹:把自己的心放在对方的肚子里,形容待人真诚。敞开心扉:在一个人面前把自己的心毫无隐瞒地表现出来,也指分享自己的心情。语境是说让观众在观后说出内心感受,故选“敞开心扉”。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安置”后缺少介词“于”。“短暂之中安置肉身于田园生活”应改为“将肉身短暂安置于田园生活之中”或“于田园生活之中短暂安置肉身”。重复赘余,去掉“与喧哗”。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A项。
故答案为:A。
17.(2020高二上·天津期末)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 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 是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屋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 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1)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体味 忌惮 渺茫 B.深味 不惮 渺茫
C.深味 不惮 微茫 D.体味 忌惮 微茫
(2)填入括号内的句子,表述恰当一项是( )
A.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
B.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C.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
D.—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3)对画线句子成分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
B.这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C.这是一个复句,由“虽……,而……”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
D.这是一组多重复句,,第一重由“虽……,则……”连接,分句间是转折关系;第二重由“虽……,而……”连接,分句间也是转折关系。
【答案】(1)C
(2)D
(3)A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近义词辨析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体味:仔细体会。深味:细加体味。后者比前者,程度更深。“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需要深刻体会,故选“深味”。忌惮:指对某些事或物有所顾忌、顾虑,表现为害怕、顾虑畏惧。不惮:不害怕。两词语义相反,根据原文,作者表达了他不怕的意思,故选“不惮”。渺茫:指机率微小。微茫:迷漫而模糊。此处是修饰“希望”,所以应为“微茫”。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凶残”“下劣”属同一性质的内容,不应该被不同属性的“从容”间隔,排除A、B;括号后“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叙述“中国女子”,所以,“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放在最后,句意衔接更为连贯,故排除C。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意并正确分析句子成分的能力。划线句子是一个单句,句子的主干是“事实为明证”。主语中心语是“事实”,“的”前面的“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修饰“事实”,作定语;谓语中心词是“为”,“则更足”修饰谓语中心词,作状语;“明证”是宾语中心词,“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作定语修饰“明证”。故选A。
故答案为:⑴C⑵D⑶A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解释词语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词语解释词语中的字,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词语,造成错误的选择,同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⑵解答此类试题,先从语句形式方面考虑,要求话题一致,陈述对象一致,叙述角度一致,情调保持一致,上下文句式保持基本一致,与上下文思路保持连贯。还要注意语言音节上的和谐及押韵。再从语句内容方面考虑,在时间上、事理上注意先后顺序。还要在上下语句中找到相对应的信息,语言风格要前后一致。可采用排除法。
⑶ 句子的组成成分叫句子成分,也叫句法成分。在句子中,词与词之间有一定的组合关系,按照不同的关系,可以把句子分为不同的组成成分。句子成分由词或词组充当。汉语: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八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动语,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
三、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_______)中,这是多么的一个(_______)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_______)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_______)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攒射 惊天动地 屠杀 依然
B.攒射 惊心动魄 屠戮 居然
C.射杀 惊心动魄 屠杀 依然
D.射杀 惊天动地 屠戮 居然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B.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多么的一个( )的伟大呵!
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D.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 )中,这是怎样的一个( )的伟大呵!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反语,请简要分析其体现和表达效果。
【答案】18.B
19.C
20.①“伟绩”“武功”正话反说,用了反语。
②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
③表达了作者万分悲痛之情。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句子的表达效果,应先分析如句式特点、修辞运用等,再有针对性地结合文意加以分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攒射:用弓箭、枪、炮密集地集中射击。射杀:用箭射死。“攒射”中的用枪集中射击更符合文中语境,选用“攒射”,排除CD。
惊心动魄:原来形容作品的文字运用最好,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现在形容极度惊险、紧张。惊天动地:形容事业伟大或事情影响极大或形容声音极大。此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惊心动魄”更加贴切。
屠戮:表示大规模地残杀,手段野蛮、残忍。屠杀:表示大量的成批杀害。两者对比“屠戮”能更深刻地揭露敌人的残忍,更合语境。
依然:表示仍然,和以前一样。居然:表示意料之外。此处突出对中外的杀人者的批判,应该用“居然”。
故答案为:B。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
一是介词短语搭配不完整,完整表述应为“当……的时候”,此处修改需要补充完整;
二是词语使用不当。多么:副词。用在疑问句里表程度;用在陈述句或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表示任何一种程度;与“多”的用法基本相同,只是“多么”常用于感叹句中。怎样:常用于询问情状、性质、方式、原因、行动等。此处用怎样带有询问的语义能更好表达作者的愤懑。
综合修改,C项最恰当。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伟绩”“武功”都是褒义词,此处用作贬义,正话反说,用了反语,讽刺国民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的疯狂镇压。
“伟绩”“武功”本是形容成就之大,用在此处,揭露面对手无寸铁的的学生,国民政府“大展身手”,大开杀戒,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
对反动政府挖苦讽刺,表达了作者万分悲痛之情。
四、语言表达
21.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那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答案】观点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祖国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因为请愿而被反动当局杀害”是我们观点的来源。“是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还是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是……还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所以这句提示写作立意应该从中选择一个角度。既可以选择写新时代青年“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也可以写新时代青年“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开头明确观点以后,论证要以“刘和珍”遇害为说理的依据,比如写新时代青年“应该专心读书、埋头学问”,那就指出“刘和珍”的牺牲是无谓的牺牲,指出“他们”生在乱世,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先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不应该上街游行,以至于无谓的牺牲。新时代的青年,应坐在教室里好好读书,增长聪明才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未来的建设做贡献”。
故答案为: 观点一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专心读书、埋头学问才是我们的第一要务。至于参加其他社会活动,关心国家大事,这都不是青年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像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就不应该上街游行,而应该坐在教室里专心致志地读书做学问。只有这样,才不会有无谓的牺牲,才能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做贡献。
观点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光死读书是不够的,而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也就是说青年学生对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应该关心。为祖国献一份微薄之力是青年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刘和珍等青年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值得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爱国行为
【点评】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文字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概括,提取有用信息,然后用符合题干要求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注意题目要求和字数限制。
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说起故乡的山梨,它并不像一般梨子那样 ;反之,它倒是一身酸味,皮厚得像一层老布。你们也许很以为怪了,这样的山梨,有什么值得念念不忘的呢?不,我觉得故乡的山梨特别叫我不忘的地方就是 !如果让植物学家来解释的话,山梨的酸味和粗厚的外皮,正可以说是为保护自己的身体安全才有的,因为山丛之中, ,如果它生得又嫩又甜,怕不待成熟早让虫子们吃光了。
【答案】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它的酸和粗厚的外皮;杂虫甚多
【知识点】语句连贯;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需要仔细研究横线前后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有提示或暗示作用。
根据横线①后面“反之”的提示可知,填的内容应与其后的“酸”“皮厚”相反,再联系后文的“又嫩又甜”可知,横线上内容应包括“甜”“皮嫩”等。
根据横线②前面的提示可知,填入的内容应是故乡山梨的特点,即“反之”后面提到的“酸”“皮厚”等。
根据横线③后面所说的“让虫子们吃光”可知,横线上内容是说“虫子多”的。
故答案为:甜蜜可口,皮嫩如膏;它的酸和粗厚的外皮;杂虫甚多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23.仿照示例,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
示例:
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
材料:
浪涛 喧嚣 呜咽
借豪放解读 用真情感悟 以傲骨见证
泪湿青衫 引吭高歌 情钟莲花
赤壁前 世俗声 琵琶声
【答案】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
分析示例“陶渊明在南山脚的余晖下,采菊东篱,以释怀诠释了生命的闲适”,从结构上来说,应该是“主语+经历特点(在……下)+谓语(四字句)+以……动词+名词+的+中心词”的结构;从内容上来说,经历要符合人物特点,并说明用什么样的方式阐释生命的价值的道理。从材料中选取符合人物经历的词语, “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的是白居易;“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是周敦颐;“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的是苏轼;按照“主语+经历特点(在……下)+谓语(四字句)”的结构仿写后一句话,“以”后面的内容应符合人物的特点,白居易是“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周敦颐是“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苏轼是“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故答案为: 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周敦颐在世俗声的喧嚣中,情钟莲花,以傲骨见证了独善的珍贵。
苏东坡在赤壁前的浪涛上,引吭高歌,借豪放解读了命运的坎坷。
【点评】
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点: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致;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修辞格的类型也要与示例句一致。
24.对于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写了《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阅读下面周作人的这篇纪念文章,比较一下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资料链接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交涉结果一定要比沪案坏得多,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者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抛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二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们所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普通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的可惜,因为病死还是天行,而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人功的毁坏青春并不一定是最可叹惜,只要是主者自己愿意抛弃,而且去用以求得更大的东西,无论是恋爱或是自由。我前几天在茶话十三《心中》里说:“中国人似未知生命之重,故不知如何善舍其生命,而又随时随地被夺其生命而无所爱惜。”这回的数十青年以有用可贵的生命不自主地被毁于无聊的请愿里,这是我所觉得太可惜的事。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我真深切地感得不能相信奇迹的不幸来了。
三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刘女士是我这大半年来从宗帽胡同时代起所教的学生,所以很是面善,杨女士我是不认识的,但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正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我见职教员中有须发斑白的人此时也有老泪要流下来,虽然他的下颔骨乱动地想忍他住也不可能了。……
这是我昨天在《京副》发表的文章中之一节,但是关于刘杨二君的事我不敢再写了,所以抄了这篇“刊文”。
四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之后五日。
(有改动)
【答案】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比如对爱国学生的同情和赞颂,对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态度……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人在以下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①就写作心境而言,周作人经历的是由心思纷乱到心思收束到平心静气的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鲁迅先生则在一开始就宣布出离愤怒了,后来即使冷静下来,他冷静的思考里仍包裹着深沉的感情。
②就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而言,周作人更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关注人的生命的毁灭由此产生的哀痛,常给人一种悲悯感;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从而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就语言表达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因此,周作人像一个“智者”,而鲁迅更像一个“诗人”。《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又伴有“冷气的灌注”,情感的热流和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读者心灵的大震动,是将痛苦和悲愤深深扎根在人民心灵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反动政府的无情揭露,对麻木国民性的解剖批判,对新生力量的热情讴歌。是那份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时代良知熔铸成了鲁迅正直凛然的作家灵魂和独特的诗人气质。
【知识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鉴赏能力。可从语言风格、文章结构、作者情感、思想中心来对比分析。
相同点:
《记念刘和珍君》通过赞扬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英勇地同中外反动派作斗争的精神,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同时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体现着作者是那种一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地反抗着、顽强斗争的战斗气概。《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表达了对在惨案中遇难学生的哀悼,对逝去的年轻生命表示惋惜,对制造这一惨案的北洋军阀执政府表示谴责。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无论是对爱国学生的同情与赞颂,对北洋军阀政府的谴责和抗争,对所谓“学界名流”“诬陷”的义愤与揭露,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都是惊人的相似。
不同点:
①两篇文章都从写作心境写起。周作人在《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一文开头就以平实的语气陈述自己在事件发生过程中心绪的变化:先是由于“逐个增加”的“悲惨人事”“堆积在心上”,既多愤激,又存“期望”,“心思纷乱”,“摆脱不开”,“什么事都不能做”,自然也无以作文。“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时间的距离,使人们从最初的愤激中冷静下来,于“死者”本身的思考,终于可以执笔作文,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周作人从原先“心思纷乱”,到现在“心思收束”,可以“平心静气”地说话、著文.是一个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里宣布“我已经出离愤怒了”,那么,他也进入了深入的理性思考,但他的“心思”却没有这么容易“收束”。这乃是因为作为一个本质上的“诗人”,他的“冷静”的思考总是包裹着最“热烈”的情感,“思”与“情”永远拥抱、纠结为一体。一种张力,造成鲁迅情感表达方式上“一波三折”的曲折性。与周作人感情的自然、平稳流泻,形成了鲜明对比,进而显示了兄弟两个人气质上的差异:与鲁迅的“诗人”气质相反,周作人本质上是一个“智者”——周作人早就说过,他的“头脑是散文的”,而不是“诗”的。
②两文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不同,周作人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把刘杨二位的牺牲等同于一般生命的毁灭,而产生哀痛与悲悯,抒发的情感很有节制。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鲁迅表达的“出离的愤怒”,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两篇悼文在语言上也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相对来说,周作人的《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更多地采用口语,文风趋于平实,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则于口语之中多杂以文言成分,并多用对偶、排比,混合着散文的朴实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例如:“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周作人文)“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 ”(鲁迅文)前者全用口语,并一律用陈述句;后者杂以文言句式,陈述句中兼用反问句,更多变化。“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胜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周作人文)“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君也死掉了,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只有一样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君还在医院里呻吟。”(鲁迅文)由此可见,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故答案为: 两篇文章在思想内容上大同小异,比如对爱国学生的同情和赞颂,对生命价值的强调,对请愿之举的保留态度……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但两人在以下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①就写作心境而言,周作人经历的是由心思纷乱到心思收束到平心静气的情感流动的自然过程;鲁迅先生则在一开始就宣布出离愤怒了,后来即使冷静下来,他冷静的思考里仍包裹着深沉的感情。
②就观察问题的立足点和思路而言,周作人更像是站在旁观者的高处,有距离地注视,关注人的生命的毁灭由此产生的哀痛,常给人一种悲悯感;而鲁迅则是将自己全部投入,真诚地、毫无掩饰地倾泻着对他所爱的青年们的慈爱,无情地将他的怒火喷向他所憎恨的杀人者和帮凶,从而呈现一种博大的力与美,给读者的心灵以永远的震撼。
③就语言表达而言,周作人的文章在客观叙述中自然含有主观评价和情感倾向,却有意引而不发,在隐晦之中追求一种含蓄味和简单味;而鲁迅的语言既是情感火山般的爆发,又着意将散文和骈文、长句和短句、陈述句和反问句互相交错,收到了声情并茂的效果。
因此,周作人像一个“智者”,而鲁迅更像一个“诗人”。《记念刘和珍君》的情感如“火山般爆发”,又伴有“冷气的灌注”,情感的热流和冷流交错对流,汇合成读者心灵的大震动,是将痛苦和悲愤深深扎根在人民心灵的作品,蕴含着作者对反动政府的无情揭露,对麻木国民性的解剖批判,对新生力量的热情讴歌。是那份强烈的责任感、道义感、时代良知熔铸成了鲁迅正直凛然的作家灵魂和独特的诗人气质。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篇文章的比较鉴赏能力。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五、小阅读-课内
25.《记念刘和珍君》:文中几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请找出并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
【答案】文中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刊物“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黑暗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教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第一次,“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刘和珍生活艰难,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表现了刘和珍追求进步,渴求真理,这样的一个进步青年却惨死在国民党的枪下,鲁迅“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作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用“真的猛士”来赞颂刘和珍,用“似人非人”“这样的世界”来表达作者对反动统治者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作者感觉“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因为作者想借此,唤醒普通民众,借此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行。
第三次,“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已有两星期”其实写出了时间之短,“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写出作者“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的庸人的批判。正是因为“庸人”们快要忘记了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猛士”的牺牲,鲁迅才要写一点东西来纪念他们,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故答案为: 文中三次出现作者关于“写一点东西”的不同表述。这种几乎完全相同的语句接连出现三次,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声音。
第一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刘和珍来说的。鲁迅所编辑的刊物“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对这样一位热切地渴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对这样一位与作者有着师生之谊的忘年知音,对这样一位“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鲁迅不仅是因为程君的请求,更是发自内心地觉得“早”该写点文章来纪念她,以表悲痛之情。
第二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紧接着“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出现的。“这样的世上”是指反动统治者与其走狗文人交织而成的“似人非人”的世界,是既有“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的猛士,又有许多麻木的庸人不但不能像猛士一样“奋然而前行”,反而做了反动统治者的帮凶“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为了使这没有尽头的黑暗世界早日结束,这就正有“写一点东西”来揭露暴行、揭穿“流言”、唤醒民众的必要。
第三次“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庸人”而言的。“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惨案才过去两个星期,而“忘却的教主快要降临了”。难道烈士的鲜血就这样白流了吗?敌人欠下的血债就不讨还了吗?不能!面对快要降临的“忘却的救主”,“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既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筛选答案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26.怎样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
“真的猛士”是作者对刘和珍等敢于奋起反抗的革命者的称呼,“惨淡的人生”指在反动派统治下,他们面临着血腥镇压、残酷对待的黑暗现实,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丝毫不畏惧、不怯懦、不逃避,而是勇于面对,乃至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就是“正视淋漓的鲜血”。“哀痛者”是因为他们深深为祖国人民的命运而悲痛,“幸福者”是因为他们投身于拯救国民的事业之中,虽殒身而不恤,以天下为己任,以救国救民为幸福。
故答案为: “真的猛士”指的是刘和珍这样的革命先驱者。他们不回避残酷的现实,不逃避凶残的斗争,不惧怕血腥的屠杀,不吝惜捐躯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以挽救祖国和民族危亡为己任,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27.鲁迅先生在本文中谈了自己对“请愿”的看法,在《空谈》一文中也说:“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知,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请结合《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谈谈,鲁迅先生对请愿的态度是怎样的?他认为请愿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答案】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
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只是徒手?”解读这一句,得看上一句“至于此外深的意义,我总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徒手请愿的态度:意义寥寥。作者用煤的形成作比,说明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流血斗争中发展,反动势力总是太凶残太悲劣,大量的流血斗争往往才换来一点进步,徒手的请愿有多大作用呢?鲁迅对请愿不是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催人改进斗争方式,这正是鲁迅的深刻之处,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鲁迅确实是一位导师。鲁迅对刘和珍君的行为是不支持的,对她的遇害是十分痛心的。在文章的结尾,鲁迅说大片的树木形成的煤炭只有一点点,就是说明:刘和珍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收获却甚微,她的牺牲只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鲁迅希望学生采取其他更有效的、更理性的行动,而不是像这样对着凶残的政府请愿。本题根据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观点一:鲁迅先生并非不以请愿为然。鲁迅先生对于一切爱国运动都无限关心并且积极参加和支持。虽然他认为向反动政府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有极少的效果,但是他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请愿”提高了群众的认识,能鼓舞群众进一步走向彻底的爱国道路、革命道路上去。
观点二:鲁迅先生不以请愿为然。这在原则精神上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的态度完全一致的。像1926年3月18日那样的爱国请愿毫无疑义,是群众的一种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毫无疑义,也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但请愿毕竟不是彻底的革命斗争,也不是彻底的爱国斗争,尤其是向当时那样反动的政府去请愿,除表示出了群众的意向和力量外,实际的效果是绝不会有的。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答题时,首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原文内容分析答题。只要能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且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都视为正确答案。
28.文章主要记叙了刘和珍哪些事迹?从这些事迹中可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答案】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知识点】欣赏文本的形象;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
文章记叙刘和珍事迹的部分主要集中在一、三、五部分。
由第一部分中“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可以概括出,她于生活艰难中毅然预订《莽原》,追求思想上的进步,追求真理,这体现了她对真理的渴望,对革命的向往;
第三部分第二自然段,写作者认识刘和珍的经过,描述刘和珍“不为势利所屈”的斗争精神、对进步师生的和蔼态度以及对学校前途的关心。她敢于带领同学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表现了她为了正义敢于斗争的果敢精神;平素她却常常微笑着,待人态度很温和体现了她的乐观温和;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体现了她强烈的责任心;
由第五部分中“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可以概括出,刘和珍是欣然前去请愿的,这能体现她的勇敢从容、坚强乐观,以及对国家的爱。
故答案为: ①她思想要求进步,追求真理,毅然预订了全年的由鲁迅编辑的《莽原》。②不为势利所屈,带领同学们与反动校长进行斗争;与人相处,“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③“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④欣然请愿,难中救助。
形象特点:①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敢于反抗,乐观温和。③正义果敢,有责任心。④勇敢坚强,忠贞爱国,从容善良。
【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台、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29.怎样理解“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段话的深刻含意。
【答案】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知识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这类题要结合文意和上下文来作答。根据上下文可知,鲁迅先生所指的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 “惨象……流言……”这个对偶句就分别对应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在这段文字里,鲁迅先生抒发了自己面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但是通过两个“沉默”的重复和“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鲁迅先生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也有对反动派的警告。
故答案为: 军人凶残,文人嚣张。有形的刀枪,加上无形的刀枪——御用文人的笔杆,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这就是中国式的白色恐怖。正是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使得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以致“默无声息”了。可是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沉默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的时候。“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更有对“后死者”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30.下列对《记念刘和珍君》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课文痛斥了反动政府的屠杀罪行,揭露了所谓学着文人的卑鄙无耻,表达了对死难烈士的崇高敬意。
B.复杂记叙文常常要用线索把材料贯穿起来,线索可以是中心事件,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感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
C.课文将简练的叙事、深刻的议论、强烈真挚的抒情完美结合在一起,叙述中饱含了强烈的爱憎,议论的观点又极为鲜明。
D.作者反复描写了刘和珍的外貌,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
E.《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答案】B,D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刘和珍等人的遇难经过”错误,本文是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以作者悲愤交织的感情为线索。
D.“用来突出她对敌人‘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性格特点”错误,文中描写刘和珍外貌的语句有“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于是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反复描写刘和珍的外貌是为了突出她的和蔼善良。
故答案为:B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六、填空题
31.识记字音
当: 长歌当哭 堂臂当车 干: 干练 毫不相干
菲: 菲薄 芳菲 攒: 积费 攒射
仆: 前仆后继 仆人 抹: 抹杀 抹布 转弯抹角
【答案】dàng;dāng;gàn;gān;fěi;fēi;zǎn;cuán;pū;pú;mǒ;mā;mò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
学生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识记字音。
如,当,dāng,可以是动词,担任,可以是介词,组成时间短语,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dàng,可以是动词,抵押;可以是形容词适当。
干,gàn,可以是名词,主干;可以是动词,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gān,名词,古代指盾牌;动词,冒犯、牵连。
故答案为:(dàng)长歌当哭;(dāng)堂臂当车;(gàn)干练;(gān)毫不相干;(fěi)菲薄;(fēi)芳菲;(zǎn)积费;(cuán)攒射;(pū)前仆后继;(pú)仆人;(mǒ)抹杀;(mā)抹布;(mò)转弯抹角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字音、辨析多音字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32.识记字音
竦身 惴惴 戳穿 吮血
涅槃 信札 客栈 挈妇将雏
缁衣 禁锢 眷眷 淤积
【答案】sǒng;zhuì;chuō;shǔn;niè pán;zhá;zhàn;qiè chú;zī;gù;juàn;yū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竦身,读音是sǒng shēn,指耸身,纵身向上跳。
惴惴,zhuì,形容发愁害怕的样子。
戳穿,chuō,指刺穿,引申为揭穿。
吮血,读音shǔn xuè,指吸出败血。
涅槃,niè pán,正觉的境界,在此境界,贪、嗔、痴与以经验为根据的我亦已灭尽,达到寂静、安稳和常在。
信札,xìn zhá,意思是是指书信,信件信札。
客栈,kè zhàn,设备简陋的旅馆,有的兼供客商堆货并代办转运。
挈妇将雏,qiè fù jiāng chú,带着妻子,领着儿女。挈、将,带领;雏,幼小的鸟,喻指儿女。
缁衣,读音zī yī,意思是古代用黑色帛做的朝服。
禁锢,读音为jìn gù,意思是封建时代统治集团禁止异己的人做官或者不许他们参加政治活动。(书)关押、监禁。束缚、强力限制。
眷眷,拼音是juàn juàn,指反顾的样子,依依不舍;一心一意。
淤积,yū jī,(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故答案为:竦身(sǒng);惴惴(zhuì);戳穿(chuō);吮血(shǔn);涅槃(niè pán);信札(zhá);客栈(zhàn);挈妇将雏(qiè chú);缁衣(zī);禁锢(gù);眷眷(juàn);淤积(yū)
【点评】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33.识记字音、字形。
①赎( ) 渎( ) 黩( ) 牍( )
②惴( ) 喘( ) 湍( ) 颛( )
③竦( ) 悚( )
④戳( ) 戮( ) 截( )
⑤眷( ) 拳( ) 誊( )
【答案】shú;赎罪;dú;渎职;dú;黩武;dú;案牍;zhuì;惴惴不安;chuǎn;喘息;tuān;湍急;zhuān;颛臾;sǒng;竦身;sǒng;悚惧;chuō;戳穿;lù;杀戮;jié;截断;juàn;眷恋;quán;拳头;téng;誊写
【知识点】音形相近字字音分辨;形近字的字音;多音字字音分辨;同音字字形分辨;音形相近字字形分辨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赎,shú,用财物换回抵押品;用行动抵销、弥补罪过。
渎,读作dú,本意是指水沟,小渠,亦泛指河川,也指轻慢,对人不恭敬。
黩,dú,玷污;轻率,轻举妄动。
牍,dú,牍是指古时书写用的木片。同时牍也是古代一种乐器的名字和古代写字用的木片,已不经常使用此字。
惴,zhuì,指心里不安,忐忑不安。引申义:忧心忡忡。
喘,chuǎn,张口疾息上下连气是喘之范式。
湍,形声。字从水,“耑”(tuān)声,“耑”亦声。“山而”本义为“轮廓线和缓起伏的山丘”,引申为“圆头圆脑的形状”。“水”与“山而”联合起来表示“打转转的水”。本义:水流急速,碰到岸边石块就出现打转转的水涡。(引申义:水流急速)。
颛,zhuān,愚昧,善良,颛顼,同“专”。
竦,sǒng,(1)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2)恭敬,肃敬;(3)同“悚”;(4)通“耸”。
悚,读音为sǒng,形声,从心,束声。本义:恐惧。一般表示惊恐害怕的意思。
戳,读作chuō,本意是指用锐器的尖端刺击,也指用物体尖端触击,还指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
戮,lù,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该字的基本含义是“杀”,在古汉语中还有“陈尸示众”“羞辱”“病”“暴”“罪”等含义的用法,有时也假借为“勠”表示同、合力。
截,jié,切断,割开。量词,表示节、段根据隶定字形解释。
眷,juàn,亲属;关心,怀念。
拳,quán,握起来的手,五指握紧,比喻一切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誊,téng,誊写。誊写,意思是誊清抄写。
故答案为:shú;赎罪;dú;渎职;dú;黩武;dú;案牍;zhuì;惴惴不安;chuǎn;喘息;tuān;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