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5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复活(节选)》课件(共58张ppt)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4 22:24: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第09课 《复活(节选)》
世界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因成就巨大被称为“翁”:
莎翁-莎士比亚
托翁-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
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
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
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等。
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了解作者
自传体小说三部曲
《童年》、《少年》《青年》
1863~1869
《忏悔录》
《安娜·卡列尼娜》
《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
《复活》
1852、1854
《战争与和平》
70年代末
列夫·托尔斯泰の书写人生
1873~1877
1889~1899
80年代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因此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写作背景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 《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活动二
了解全书的故事
情节梗概
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
妓女生活使她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
一次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情节梗概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作陪审员。当他认出她肘,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并准备和她结婚。
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拒绝与他结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文本研读
阅读文本思考一下问题:
1.梳理选段,复述故事情节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4.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5.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
梳理情节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①从对话内容来看,这些描写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俄国社会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环境(背景环境)
②映射了玛丝洛娃的遭遇,映衬出聂赫留朵夫纷乱的心绪(人物)
③为下文写典狱长把玛丝洛娃带到铁栅栏外做铺垫,推动力故事情节的发展(情节)
2.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从文中看,玛丝洛娃的堕落是否自愿?原因是什么?
① 她的堕落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迫的。
②因为开始的时候,聂赫留朵夫给她打开了一个充满感情和理想的新奇天地,但是他后来的残酷给她带来了屈辱和苦难,她感到痛苦,竭力用堕落生活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3.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一以贯之的,还是有过动摇?
① 有过动摇,从聂赫留朵夫见到玛丝洛娃,并通过交谈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对她造成的伤害而深深忏悔,决定用自己的行动赎罪。
②但是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坚定了赎罪的决心。
合作探究
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整部作品的相关情节、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人性的复活”
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观点一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道德的复活”
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观点一
复活主要是写聂赫留朵夫的“精神的复活”
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人的精神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观点二
“复活”主要是指玛丝洛娃人性和尊严的复活。
1.玛丝洛娃的复活历程——人生三阶段
第一阶段:天真美好的单纯少女
第二阶段:遭受凌辱,自暴自弃的风尘女子
第三阶段:宽恕复活,重获新生
我是苦役犯,是窑姐儿....您是老爷,是公爵,您用不着跟我打交道,免得惹一身脏。你去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红钞票。”
“你在尘世的生活里拿我取乐还不算,你还打算在死后的世界里用我来拯救你自己!讨厌你,讨厌你那副眼镜,讨厌你那副肮脏的肥脸!你走开,走开!”
“那也只不过是因为她先前已经对他说过那些高傲的话,以后就不愿意改口罢了,而且主要的是因为她知道同他结婚就会使他不幸。”
“她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走掉,就会使他自由,于是玛丝洛娃“下定决心不接受他的牺性。
观点二
2.玛丝洛娃“复活”的典型意义。玛丝洛娃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和自尊,也体现出不合理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玛丝洛娃最终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复活。她的“复活”代表着人性与尊严的回归。
观点三
寄托了作者的理想,是托尔斯泰的精神复活。
托尔斯泰写《复活》用了十年时间,六易其稿。小说结局曾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结婚,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生活。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说明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后来托尔斯泰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小结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复活
人物的心理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流动不息的变化之中。
托尔斯泰伯爵能巧妙地将那种难以琢磨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心理过程描写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
聂赫留朵夫
找一找突出表现聂赫留朵夫心理活动激荡的句子
说一说节选段向我们展现了什么形象的聂赫留朵夫
场景一:栅栏初见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 ,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4)
庄重、严肃、爱怜
犹豫、退缩
非常激动,被自己的勇气感动
“我想见见您……我……”(5)
“我来是……”(11)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12)
场景一:栅栏初见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17)
诚恳、急切、激动
鼓起勇气,但内心又不够坚定
再次退缩、胆怯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18)
他再也说不下去了,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21)
场景二:长凳交谈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
“不是有过一个孩子吗?”聂赫留朵夫问,感到脸红了。(36)
他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为曾经的卑劣行为深感羞耻,他不知道该如何行动,如何赎罪。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
场景三:讨要卢布(一)
“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5)
诧异、不知所措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心里想,同时望着这张原来亲切可爱、如今饱经风霜的浮肿的脸,以及那双妖媚地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这双眼睛紧盯着副典狱长和聂赫留朵夫那只捏紧着钞票的手。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59)
面对如今自甘堕落、麻木势力的玛丝洛娃,他生出了些许的嫌恶之心。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
场景三:讨要卢布(二)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給她一些钱,把你身边所有的钱”全给她,同她分手,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他心里这样想。(61)
不过,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他的精神世界这会儿仿佛搁在不稳定的天平上,只要稍稍加一点力气,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2)
“兽性的我”与“道德的我”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充分展示了聂赫留朵夫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
场景三:讨要卢布(三)
段67,不再嫌恶她,也不只是怜悯、同情她的处境,他想在精神上唤醒她,让她重拾对生活的希望。
“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
“卡秋莎,你为什么说这样的话?你要明白,我是了解你的,我记得当时你在巴诺伏的样子……”(68)
场景四:告别时分
“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一只手,“我还要来的。” (72)
“不,我要设法找个可以说话的地方再同您见面,我还有些非常重要的话要对您说。”聂赫留朵夫说。(75)
坚定了自我赎罪的决心,希望克服自己后天的自私,发扬人性中的“爱与善”,拯救陷于泥淖的玛丝洛娃。
复杂多变的情感
庄重、严肃
犹豫、退缩
激动、感动
急切、诚恳
再次退缩、胆怯
怜悯、羞愧、
悔恨
诧异、不知所措
嫌恶
坚定
主要内容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开端 隔栏相见 忐忑激动 忏悔、赎罪 意外震惊
发展 长凳问旧 羞愧悔恨 愤怒悲伤
高潮 卢布插曲 意外吃惊 犹豫、动摇 讨好利用
结局 结束会面 怜爱、坚定 心凉意冷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会因为铁栅栏做出违和的行为,会因为犹豫而无法很好沟通,因为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是从自己出发的,他来赎罪可能是为了良心过得去。
在知道玛丝洛娃的堕落后,聂赫留朵夫反倒是坚定了要救她的想法,如果说之前是从自己出发的利己主义,那么这里则是情感发生了变化,希望能在精神上唤醒她的坚定决心。
节选段作者用内心独白、对话等表现手法以及全知视角的叙述方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聂赫留朵夫——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
手法赏析
心灵辩证法,是指将人物放 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作者全知视角分析等手法,细致地展现人物心灵辩证发展的过程。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来暗示,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一、概念解读
考点分析
揣摩小说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小说描写人物心理活动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示例一:以内心独白为主例如:
(《安娜·卡列尼娜 》 ) ……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
示例二:作者直接描述。
例如 (高尔基《母亲》)这些想法好像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像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
示例三:议论性心理描写。看起来似乎仅仅是在议论,实则包含了人物的心理状态。例如(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这么个糟老头子想打架,是真的吗 他会打架吗 年轻的时候打过架吗 看样子,他没打过架,他哪里是耍胳膊的人哪!他这是干什么 虚张声势 也说不上,无声势可言。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
直接描写式
这是最为常见的运用最广泛的一种人物心理描写法,有的句子中含有“想”等关键的字眼作为明显的标志。“想”字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前,或出现在心理活动之后。“想”字后有的用“逗号”,有的用“冒号”等做标示。
例1、“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 ’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以上的心理描写就属于直接描写式,它非常恰当的将陈奂生患得患失、狭隘自私的小农经济的心理描写了出来。
例2、“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以上的心理描写虽然很简洁,但很好的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将阿Q的精神胜利法活化了出来。
抒情独白式
这种刻画人物心理的方法,是用抒情的笔法展示人物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斗争。
例,“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洪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抖了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业更要紧!也许我能替了孩子,可孩子替不了我呀!……”
——王愿坚《粮食的故事》
以上的文段,心理描写非常成功。作者用抒情的笔法,写“我”与儿子洪七给山上的红军送粮,在途中遇到了敌人。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是牺牲儿子保护粮食,还是保护儿子?“我”的内心斗争非常激烈,心情极度矛盾、复杂。最后, “我”毅然牺牲了儿子, 使“我”的崇高品质得到了最好的表现。
梦境描绘式
这是一些学生容易忽略的心理描写法。梦境是人所想的集中表现,它同样能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化文章的主题等。梦境描绘的文字一般较多,下面选一较短的进行说明。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只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惚惚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曹雪芹《宝玉挨打》
以上文字,作者就描写了梦境。它既揭示出了宝玉关心体贴少女,思想叛逆,具有民主思想的性格特征,又反映出当时社会中,处于下层地位的人任人宰割的不合理的黑暗现实。
心理分析式
这种心理描写的方法在西方的一些小说中很常见。即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读者对人物的所思所想更加明了。
如,莫泊桑在小说《项链》中就运用了心理分析式。他用“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表现玛蒂尔德希望摆脱寒酸、暗淡、平庸的生活,置身于上流社会,成为生活优裕、受人奉承的高贵夫人的梦想;通过“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表现她自觉颇有姿色,具有跳出平庸家庭,爬进上流社会的资本的自信心。
神态显示式
这种描写法是通过写人物的神情来显示人物内心的感情。
如,我们常用“他撇了撇嘴”,来表现对人的轻视。
又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对闰土神情的描写;在《祝福》中对祥林嫂神态的描写等,都很恰当的表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将人物的情感很好的揭示出来,很值得读者去品味。
行动表现式
即在小说、戏剧、记叙文中恰当的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了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施耐庵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于是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环境衬托式
在小说、戏剧、散文和记叙文中,环境描写是不可缺少的。恰当的环境描写既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同时,还能衬托出人物的心理。
如,鲁迅在《社戏》中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路途中的景物描写;孙犁在《荷花淀》中对妇女们划船找丈夫时的景物描写,和遇到敌人时的景物描写等,都恰当衬托出了人物的心情。
衬托人物心情的景物描写要求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紧扣人物的心理,最好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方面着墨,将人物的悲喜之情恰当的衬托出来。
值得强调的是,直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定要切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文段不宜过长,否则会使文章沉闷,有损人物形象的生动性。
幻觉展现式
这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能揭示文章的主题
例,“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也会对她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暖和暖和手吗?她抽出了一根火柴。哧!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装着闪亮的铜脚铜捏手的大火炉前面。火炉里的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她觉得多么舒服啊!但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把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只拿着一根烧过了的火柴,坐在那儿。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就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从那儿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碗,填满了苹果和葡萄干的烤鹅正冒着热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可怜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又灭了,面前没有别的,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安徒生《卖火柴的女孩》
以上的幻觉描写,很好的刻画出小女孩天真、单纯和对温饱渴求的心理。同时,又深刻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和黑暗。
2.间接描写、侧面描写
(1)以环境暗示、烘托心理。
如鲁迅的《社戏》一文,当外祖母和母亲终于同意“我”去看社戏后,“我”的心极“轻松”,身体也极“舒展”,这时,连月夜景物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作者寓情于景,从嗅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描写夜航时观赏到的景物,使得景物富有立体感,很贴切地烘托出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2)以梦境幻觉暗示心理。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通过梦幻表达了自己盼望收复北方失地的急切心情,抒发了伟大的爱国壮志。
(3)以动作、语言、神态等暗示心理 :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已经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学以致用
梳理人物心理变化过程
常见问法 :
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 ×× 人的心理变化。
×× 表现出哪些情感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
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一)掌握心理描写的知识
(二)立足整体,结合上下文
(三)参照情节的发展变化
(四)进入情境来假想揣摩
(五)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
(一)节选自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
乔治和尼克都高高兴兴的。他们两人很合得来。他们知道回去还有一段路程可滑呢。
“你几时得回学校去?”尼克问。
“今晚,”乔治回答。“我得赶十点四十的车。”
“真希望你能留下,我们明天上百合花峰去滑雪。”
“我得上学啊,”乔治说。“哎呀,尼克,难道你不希望我们能就这么在一起闲逛吗?带上滑雪板,乘上火车,到一个地方滑个痛快,滑好上路,找客栈投宿,再一直越过奥伯兰山脉,直奔瓦莱洲,穿过恩加丁谷地。”
“对,就这样穿过黑森林区。哎呀,都是好地方啊。”
“就是你今年夏天钓鱼的地方吧?”
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
“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
“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
“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
“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
“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
他们开了门,走出去。天气很冷。雪结得硬邦邦的。大路一直爬上山坡通到松林里。
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①两人一再相约,表明他们对此有强烈的愿望;
②分别之际的一再相约,也表达出依依不含的心情;
③但已经感觉到这一愿望不会实现,心情有些惘然。
(解析)抓关键语句+动作词+情感词
①“我们要去滑,没错。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附和说。”这里显示了他们对越野滑雪这项颇具挑战的运动有共同的热爱;
②“‘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乔治说。”“‘我们一定得滑,’尼克说,否则就没意思了。”两个人在越野滑雪中志同道合,共存共荣,但回到现实,还是被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击溃,显示出他们无奈的心理;“尼克双肘撑在桌上,乔治往墙上颓然一靠。”“颓然”一词表现了人物的无奈、失落。
③“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乔治说。”“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他说。”乔治在滑雪运动中触碰到默契与精神上的快乐,重视友谊,重视承诺,尼克害怕承诺无力兑现。
《越野滑雪》(2020全国卷一)
可模仿的参考答案:
①再次滑雪的希望:“我们一定得滑”“我们要去滑,没错。”表现出二人再次相约滑雪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
②依依不舍:两位主人公滑雪酣畅淋漓的快感逐渐淡化,“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即将分离,难免产生曲终人散的失落之感。
③惘然,颓然:两人并未明确相约的时间地点等细节来看,两个人都知道再相聚滑雪将被现实阻挠很难实现,“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心情有些惘然。
“我们要去滑,没错”“我们一定得滑”“希望我们能就此说定了”写出了二人对将来能再次滑雪的渴盼,表达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也许我们再也没机会滑雪了,尼克”“说定了可一点也靠不住”,写出了二人想到以后很有可能没机会滑雪事,内心的颓丧、郁闷、惘然。
(二)节选自2020年全国Ⅱ卷《书匠》
老董抬着头,也静静地看着,说,橡树。
老董说,这么多年了。这是寿数长的树啊。
老董说,我刚刚到南京的时候,老师傅们就带我到这里来。后来,我每年都来,有时候自己来,有时和人结伴。有一次,我和你爷爷一起来。
你爷爷那次带了画架,就支在那里。老董抬起胳膊,指了指一个地方。那里是一人高的芦苇丛,在微风中摇荡。
你爷爷说,这是个好地方,有难得的风景啊。
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
老董的目光,渐渐变得肃穆。他抬起头,喃喃说,老馆长,我带您的后人来了。
本文画线部分表达了老董怎样的心情?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解析)紧扣重要词句+适当联系全文
画线句子有对老董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此时他已经找到了染蓝绢的办法,面对自己经常来的橡树林,感慨颇多。回忆了刚到南京时老师傅们对自己的引领,这里有对自己职业起步时的怀想,也流露出了对前辈的怀念。
结合“他说这个话,已经是三十年前了”,加上“静静地”“肃穆”“喃喃说”等词分析,可知表达了老董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书匠》(2020全国卷二)
①多年后面对自己职业起点时的人生感慨;
②带老馆长后人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对岁月如梭、世事沧桑的生命感悟。
可模仿的参考答案:
①伤感,忧伤,惆怅。橡树林是他人生职业的起点。到现在已经一晃30年,在这里回忆从前的岁月,会有岁月流逝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惆怅之情。
②思念和怀念之情。重游旧地时,对老前辈的深切怀念。
③高兴和期待的心情。老董带文中的“我”来到故地而“我”是爷爷的后人,这个行为表现出老董对后继有人的高兴之情和对传统工艺能够传承下去的期待之情。
④担忧和孤独。对文化逐渐逝去的担忧和自己坚守传统技艺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