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语文 9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8-25 08:5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暮、瑟”等6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暮、吟”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3、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5、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古诗,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默写《题西林壁》。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学习通过写景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2、展现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暮江吟》
课时目标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同学们,还记得第一单元我们学过一首描述秋江晚景的现代诗歌吗?(秋晚的江上,生读)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相同主题的古诗—《暮江吟》,去感受诗中唯美的画面。(板书:暮江吟)
2、释题写字
暮:傍晚 江:江边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意思:诗人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
3、作者简介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白居易,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课件出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二、《暮江吟》学习
1、读通古诗
(1)自由读诗句,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朗读古诗,教师随机正音
纠音:瑟瑟 似
写字:“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上面的日要写扁,下面的日写瘦长。“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不要多加一点。
师范写,生写两个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课件出示: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读懂古诗
这首诗中,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通过反馈:瑟瑟、可怜、真珠、残、似)
教师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
(学生交流,教师梳理:理解诗词可以采用借助注释、联系实际、查阅字典、独字扩词法)
(借助注释:瑟瑟、可怜、真珠。查字典:残。独字扩词:似)
(3)结合关键词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大意。
课件展示:
3、读出意境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作者是怎样看到的?又是怎样写出来的?
(1)读古诗前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是抓住这些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要点: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铺”字有什么好处?
再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画面?
(2)读古诗后两句思考:作者描写了夜晚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来写的?
(诗人描写了深夜的明月和露珠。
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
小结:现在你知道诗人是怎么描写出这么美丽的画面了吗?
作者通过连续细致的观察,描写了残阳、江上、明月和露珠四种景物,表达了作者对秋晚江景的喜爱之情。
带着体会想象画面,让我们一起读出意境,齐读
4、背诵积累
三、布置作业
1、背诵《暮江吟》
2、运用本节课学习方法预习《题西林壁》《雪梅》
第2课时
《题西林壁》《雪梅》
课时目标
会认会写“缘、骚、逊、输、降”这5个生字。
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一、方法回顾
1. 师生共同总结《暮江吟)的学习方法。
要点:读通古诗——读懂古诗——读出意境——背诵积累。
二、运用方法,自主学习《题西林壁)和《雪梅》。
1、小组合作,按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
2、检查成果:
我会认:边缘、骚客、谦逊、输入;多音字,降。
我会写:缘、输
三、汇报《题西林壁》的学习情况。
1、读通古诗
释题
指名朗读古诗,齐读。
2、读懂古诗
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请学生试说诗的意思。
提示:
横看:从正面看。侧:侧面。岭:相连的山。峰:高而尖的山。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缘:因为。
(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
说诗意。
3、读出意境
①诗的前两句,体会观察。
a、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 组内交流。
(要点: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b、同样,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结果也不相同。)
②交流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理解,体会蕴含的哲理。
a.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b、诗的后两句蕴含哲理,它启发了人们什么呢?
(要点: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带着感悟,再读古诗。(生齐读)
4、背诵积累。
四、汇报《雪梅》的学习情况。
1、读通古诗
指名朗读古诗。
2、读懂古诗
结合注释,说说在诗中看到的景色。交流古诗大意。
提示:降:服输;骚人:诗人;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
逊:不及,比不上;
3、读出意境
了解作者的写法,领悟蕴含的道理。
①梅花和雪的优势在什么地方?诗人是怎么发现的?
(要点:香、白,诗人观察入微,从嗅觉、视觉入手,道出了各自特点。)
②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
(要点: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
③从它们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
(要点: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热读古诗,(注意读出情感》。
4、背诵积累。
五、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2)把《题西林壁》《雪梅》蕴含的道理说给同桌听。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