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广东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广东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5-04 14:30:33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广东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东模拟)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政与王道的统一”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这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及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  )
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 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 D.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构建少数民族历史系统时将少数民族归为黄帝后代,这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感,B项正确;
司马迁根据传说撰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排除A项;
司马迁的观点不能直接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
服务于汉武帝的政治大一统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 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2023·广东模拟)陈寅恪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钱穆更是强调,“(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两人均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 B.儒家思想因学校废弛而动摇
C.家族社会文化功能突出 D.延续了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
【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两则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共同信息可以得出,家族、门第在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家族的社会文化功能突出,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旨为家族社会对文化的影响,“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与题干主旨相背,排除A项;
从材料中的信息不能确定魏晋时期的文化就单指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
“家齐国治”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文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2023·广东模拟)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
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
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2023·广东模拟)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 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可知清代雍正帝对国内民族关系的一些认知,说明清朝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不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材料提及到了边疆地区的管理要因俗而治,没有开创新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2023·广东模拟)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
A.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总体安全观的形成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梁启超认为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必然要被现代民族国家安全观取代,这是安全观进步的体现,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
启蒙思想强调的是理性、自由、平等等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形成总体安全观,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观点,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分析 ,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2023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邓中夏等人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对象定位为下层工人阶级,说明当时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体现了救亡之路出现转向,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国民觉悟是“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宗旨,但不能说明国民的觉悟得到提升,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结合加深,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但材料现象并不是在筹建政党,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8.(2023高三下·大通开学考)1948年 11月 1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收复的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 ,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 , 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 ,进行民主建设 。据此可知 ,对城市实行军 事管制旨在(  )
A.提升人民解放军的城市管理能力
B.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物质基础
C.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进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尝试
【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中共中央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其目的是建立革命秩序、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实行民主建政,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故选C项。
A项属于方法途径,不是目的,故排除;
材料中涉及的是军事方面,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故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 ,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 , 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 ,进行民主建设 ”。
9.(2023·广东模拟)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
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销政策,排除B项;
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主旨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2023·广东模拟)在下图所示的报纸中,右上角覆盖处可能刊登的内容是(  )
A.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轰大、小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海协会与海基会双方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C.叶剑英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的政策》的讲话
D.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可知此时是1979年,大陆提出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所以被覆盖的内容应该是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轰大、小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故选A;
B项是1992年,C项是1981年,D项是1995年,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演变史实进行分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1.(2023·广东模拟)托勒密埃及时期,古埃及处于马其顿人统治之下,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其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在埃及孟菲斯地区受到普遍的欢迎。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统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这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特征
B.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具有同源性
C.工商业是古希腊和埃及主要产业
D.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
【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其部将在埃及建立的希腊化王朝,根据材料“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统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可知,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并没有统一性,排除A项;
根据材料“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其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可知,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之间在神话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大文明没有同源性,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在神话方面的相似性,并没有体现出工商业是两者的重要产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根据古埃及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不同并结合唯物史观来回答,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2023·广东模拟)1660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明确表示,将武力占领印度领土以建立殖民地的统治权。1669年,该公司的总管致信董事会说:“目前的时机需要运用你们和军队武力来经营一般的商业。”据此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  )
A.强化殖民地的资本输出 B.践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借助军事力量殖民扩张 D.垄断了东西方殖民贸易
【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印度公司采用武力手段占领并殖民印度,而且用军队来经营一般商业,这说明东印度公司借助军事力量来进行殖民扩张,C项正确;
这一时期尚未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排除A项;
东印度公司的行为主要是殖民色彩,而非践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B项;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垄断了东西方的殖民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商业贸易发展,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目前的时机需要运用你们和军队武力来经营一般的商业。” 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2023·广东模拟)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重申:“过去驳杂之极的度量衡,非‘平等之友’所能忍受。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来丈量他们的土地!”1798年,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最终核定米的长度为3古尺11.296寸。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大革命彻底颠覆君主制 D.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8世纪9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启蒙思想传播,因此共和主义者认为度量衡不统一不符合革命精神,在此背景下,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制定了新的长度单位。科学测量是自然理性的体现,符合现实需要,B项正确;
科技创新指的是诞生新的技术发明,材料主旨是重新测定长度单位,两者不属于同一内容,排除A项;
大革命中推翻的是专制,而非君主制,排除C项;
重新测量长度单位只能说明度量衡的统一,不能证明国内市场的统一,两者不构成证据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2023·广东模拟)根据下图,我们可以推断,1830—19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由于(  )
1830-1860年 1860-1890年 1890-1920年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英国 中心区 ↓ 中心区 ↓ ↓ ↑
法国 边缘区 ↑ ↓ ↑ ↓ ↑
德国 \ \ 边缘区 ↑ ↑ ↓
俄国 \ \ 边缘区 ↑ 边缘区 ↑
(注:↑是指经济角色或社会主义运动呈上升趋势,↓指下降趋势)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 B.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
C.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重大转移 D.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1830—1890年英国在经济角色中处于中心区地位,而1890年—1920年,英国经济角色呈现下降趋势,法国、德国经济角色逐渐上升,由此可见,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扩展,A项正确;
根据图示可知,1830—1890年英国在经济角色中处于中心区地位,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下降,说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及背景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2023·广东模拟)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刻意传播东欧国家禁止发行的文学作品,着意刊登东欧流亡者和叛逃者撰写的反共文章。这一行动(  )
A.提升了欧洲文化的实力 B.削弱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C.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渗透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冷战的状态,因此根据材料“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欧国家渗透,D项正确;
材料与提升欧洲文化实力无关,排除A项;
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排除B项;
英国首相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美苏冷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2023·广东模拟)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答案】C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C项正确;
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
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关注关键信息“ 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结合所学世界文化遗产受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时期,“儒医”群体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时人称之为“儒医”,并评价说:“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据文献资料估计,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医”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医”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答案】(1)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
(2)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
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儒医”的地位、产生方式、数量和贡献等角度进行概括,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可知社会地位较高;根据材料“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可知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可知数量庞大;根据材料“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可知贡献突出。
(2)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政府重视(支持)、官学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生的尊重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可知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根据材料“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可知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结合宋代的社会特征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结合宋代科技可知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影响:从对学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民生的影响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可知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
(1) 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
(2) 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医学发展。第一问结合古代医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古代医学的影像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延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
【答案】(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1)前期主战: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从越南的附属地位、民族危机、国人的态度、洋务运动的成效等方面概括。后期主和:根据“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得出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根据“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得出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故答案为:
(1) 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 《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法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前期主战、后期主和两方面分析;第二问,结合第一问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答案】(1)《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
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及所学知识,从古代东西方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原因,即《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根据材料“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可得出借鉴外国优秀法律成果;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可得出具有开创性;根据材料“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可得出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材料“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可得出坚持人民立场。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 《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 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主旨的能力。
20.(2023·山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上述材料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
阐释:中世纪后期,英国已出现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和议会,但传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瓦解英国的封建经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着英国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近代科学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至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结论:英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充分证明,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系统替代,并形成稳定的新的结构的过程。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可概括出,新的社会结构取代旧结构需要各领域新因素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并且是一个系统替代的过程。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某个国家相关知识提出明确观点,然后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本题可以运用英国近代相关知识提出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然后从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阐述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接着进行总结,指出社会结构的替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故答案为:
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
阐释:中世纪后期,英国已出现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和议会,但传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瓦解英国的封建经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着英国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近代科学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至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结论:英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充分证明,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系统替代,并形成稳定的新的结构的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制度确立的历程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3届新高考历史模拟冲刺卷(广东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3·山东模拟)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2.史载,司马迁曾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过调查,他根据史籍记载和少数民族的传说构建起了少数民族的历史系统。如《史记·三代世表》称:“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司马迁的观点(  )
A.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 B.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
C.推动了中原与边疆的民族交融 D.服务于汉武帝政治大一统需要
3.(2023·广东模拟)陈寅恪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钱穆更是强调,“(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两人均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  )
A.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 B.儒家思想因学校废弛而动摇
C.家族社会文化功能突出 D.延续了家齐国治的思维模式
4.(2023·广东模拟)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如《梅谱》《牡丹谱》《海棠谱》《荔枝谱》《橘录》《蟹谱》《昆虫草木略》《禽经》等。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5.(2023·广东模拟)雍正曾说道:“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如满洲长于骑射,汉人长于文章,西北之人果决有余,东南之人颖慧较胜,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至若言语嗜好,服食起居,从俗从宜,各得其适。”由此可见,清朝(  )
A.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 B.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C.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间交融 D.开创了边疆地区管理新模式
6.(2023·广东模拟)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这说明当时(  )
A.维新思想发展完善 B.启蒙思想深入人心
C.国家安全观的进步 D.总体安全观的形成
7.(2023高三下·广东开学考)1919年3月,邓中夏等人组织成立了“平民教育讲演团”,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表明(  )
A.国民觉悟得到提升 B.救亡之路出现转向
C.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D.新型政党开始筹建
8.(2023高三下·大通开学考)1948年 11月 15日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军事管制问题的指示》,决定在新收复的城市成立"军事管制委员会”,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 ,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 , 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 ,进行民主建设 。据此可知 ,对城市实行军 事管制旨在(  )
A.提升人民解放军的城市管理能力
B.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物质基础
C.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D.进行建立人民政权的初步尝试
9.(2023·广东模拟)1951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农业互助合作会议,明确提出发展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政策,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把农民“组织起来”,以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至1952年底,互助组已发展到802.6万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3600多个。这一运动(  )
A.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 B.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
C.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 D.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
10.(2023·广东模拟)在下图所示的报纸中,右上角覆盖处可能刊登的内容是(  )
A.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轰大、小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
B.海协会与海基会双方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C.叶剑英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方针的政策》的讲话
D.江泽民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
11.(2023·广东模拟)托勒密埃及时期,古埃及处于马其顿人统治之下,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其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在埃及孟菲斯地区受到普遍的欢迎。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统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这说明(  )
A.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统一性特征
B.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具有同源性
C.工商业是古希腊和埃及主要产业
D.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
12.(2023·广东模拟)1660年后,英国东印度公司明确表示,将武力占领印度领土以建立殖民地的统治权。1669年,该公司的总管致信董事会说:“目前的时机需要运用你们和军队武力来经营一般的商业。”据此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  )
A.强化殖民地的资本输出 B.践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借助军事力量殖民扩张 D.垄断了东西方殖民贸易
13.(2023·广东模拟)1795年,法国国民公会重申:“过去驳杂之极的度量衡,非‘平等之友’所能忍受。对于共和主义者来说,岂能容忍用‘国王的脚’来丈量他们的土地!”1798年,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最终核定米的长度为3古尺11.296寸。这表明当时法国(  )
A.工业革命推动科技创新 B.自然理性契合现实需要
C.大革命彻底颠覆君主制 D.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
14.(2023·广东模拟)根据下图,我们可以推断,1830—19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由于(  )
1830-1860年 1860-1890年 1890-1920年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经济角色 社会主义运动
英国 中心区 ↓ 中心区 ↓ ↓ ↑
法国 边缘区 ↑ ↓ ↑ ↓ ↑
德国 \ \ 边缘区 ↑ ↑ ↓
俄国 \ \ 边缘区 ↑ 边缘区 ↑
(注:↑是指经济角色或社会主义运动呈上升趋势,↓指下降趋势)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扩张 B.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矛盾的激化
C.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重大转移 D.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
15.(2023·广东模拟)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刻意传播东欧国家禁止发行的文学作品,着意刊登东欧流亡者和叛逃者撰写的反共文章。这一行动(  )
A.提升了欧洲文化的实力 B.削弱了苏联对东欧的控制
C.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D.渗透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16.(2023·广东模拟)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从2008年起,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最早列入名单内的此类遗产包括南极洲的斯科特小屋、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期的近代上海建筑等。这说明,文化遗产保护(  )
A.颇受网民关注 B.具有一定经济效益
C.面临新的挑战 D.存在厚古薄今倾向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计52分。
17.(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宋时期,“儒医”群体及“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理念兴起。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时人称之为“儒医”,并评价说:“自唐以前,医者多守专门授受之学,其人皆今草泽铃医之流……其有以士大夫而好研方术(者)……代不数人耳。自宋以后,医乃一变为士夫(士大夫)之业,非儒医不足见重于世。”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据文献资料估计,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医生的文化水平和数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儒医”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医”兴起的背景和影响。
18.(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战”与“和”
《申报》对中法战争进行了持续深度的关注。1882年上半年,法国攻陷河内,清廷内部战和两派争论不定。此时《申报》即开始报道法越形势,刊发社论建言清延全面战备并入越作战。1883年底中法正式交锋后,《申报》持续跟踪战况,刊发多篇社论,仅1884年1月即刊发16篇,主张加强两广边、海防,积极应战。1884年2月,法军占领越南山西逼近北宁,面对主战声势持续高涨,清廷一方面增加对越的援军,另一方面令李鸿章继续和谈。《申报》则表达了对和谈的忧虑,并建言坚定主战立场。5月,《中法简明条约》签署,《申报》表达了对中法和解的期待,但也质疑其对和平的实效。6月,法国的挑衅致中法战火再起,《申报》连发社论,在7月更是近乎每日一篇,暗示甚至旗帜鲜明地展现主战立场。8月马尾海战爆发,清廷谕令各军迅速进兵,严防法军入侵,中国上下主战之声进一步高涨。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一为“失算”,“一误于口岸炮台之不阻,再误于马江兵船之不备”;二为“失援”,“闽中有事”“奈何(江浙、粤东之船)皆存坐视之心”。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
——据黄飞《由“战”转“和”:中法战争时期<申报>的舆论导向》
(1)分析指出《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前后态度不同的原因。
(2)谈谈你对《申报》在中法战争期间作用的认识。
19.(2023·广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疏议》颁布于唐高宗永徽二年,《法学阶梯》制定于查士丁尼皇帝期间。这两部分别代表古代东方与西方法律秩序的著名法典,其历史命运却有所不同。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当人类开始走出中世纪迈向近代时,它们的命运又发生了变化;《法学阶梯》以及罗马法的其他部分被重新发现并开始复兴;19世纪中后期起,中华法系从外围开始瓦解。
——摘编自张中秋《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的原理及其哲学比较》
材料二:1911年,清政府编纂完成的《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典结构、原则、制度与内容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1930年,《中华民国民法》施行,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制定民法典。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
——摘编自王立民《中国百年民法典编纂历程与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意义。
20.(2023·山东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旧结构的调节功能瓦解了,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出现了,这是不是一定会有新结构取代旧结构呢?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根据社会结构调节原理,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
——摘编自金观涛《历史的巨镜》
上述材料是学者在历史研究中对“社会结构替代过程”的分析。结合世界近现代史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阐释。(要求:结合具体国家,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孔子及其思想主张;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和孟子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政与王道的统一”是荀子的思想主张,这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及孔子、孟子的思想主张进行分析。
2.【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在构建少数民族历史系统时将少数民族归为黄帝后代,这有利于促进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感,B项正确;
司马迁根据传说撰史,并不完全符合中国古代文明史发展事实,排除A项;
司马迁的观点不能直接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交融,排除C项;
服务于汉武帝的政治大一统并非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华夏民族形成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蜀王,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 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答案】C
【知识点】三国至隋唐的文学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两则材料中的“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共同信息可以得出,家族、门第在社会文化传承发展上扮演者重要角色,家族的社会文化功能突出,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主旨为家族社会对文化的影响,“文化推动士族门阀兴起”与题干主旨相背,排除A项;
从材料中的信息不能确定魏晋时期的文化就单指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
“家齐国治”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重要理念,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魏晋时期的文化,解答本题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及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魏晋时期)中国文化,赖借这些门第的扶护保养而重得回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程朱理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
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
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
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宋明理学的特征来解答,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盖天下之人,有不必强同者”、“五方风气不齐,习尚因之有异 非惟不必强同,实可以相济为理者也”、“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可知清代雍正帝对国内民族关系的一些认知,说明清朝秉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B项正确;
“从俗从宜,各得其适”反映了对少数民族因俗而治,不是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清代统治者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交融无关,排除C项;
材料提及到了边疆地区的管理要因俗而治,没有开创新的模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解答本题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梁启超认为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必然要被现代民族国家安全观取代,这是安全观进步的体现,C项正确;
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A项;
启蒙思想强调的是理性、自由、平等等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
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当时已经形成总体安全观,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梁启超的观点,解答本题关键是根据“皇权的安全就是国家的安全,在一个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国要存在下去,必须形成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分析 ,考查了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邓中夏等人将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对象定位为下层工人阶级,说明当时开始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体现了救亡之路出现转向,B项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升国民觉悟是“平民教育讲演团”的宗旨,但不能说明国民的觉悟得到提升,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只体现了进步知识分子和工人结合加深,并不能说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C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但材料现象并不是在筹建政党,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并把人力车夫、产业工人作为启迪反帝反封建觉悟的首选对象,甚至五四运动后,平民教育讲演团成员还深入工矿企业,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C
【知识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中共中央对城市实行军事管制,其目的是建立革命秩序、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实行民主建政,创造城市稳定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故选C项。
A项属于方法途径,不是目的,故排除;
材料中涉及的是军事方面,并未涉及经济方面,故排除B项;
D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治理,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对城市实行全面军事上的强制管理和控制 ,以领导群众建立革命秩序 , 镇压一切反革命活动和肃清国民党政权残余势力 ,进行民主建设 ”。
9.【答案】D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把农民组织起来,组建农业生产互助组和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助于克服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激发了农民生产建设的热情,D项正确;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1951-1952年时我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A项;
1953年,国家对农业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逐步将农业纳入计划经济的轨道,题干强调的是国家在农村的生产互助合作政策,而不是统购统销政策,排除B项;
三大改造后确立了集体经济的优势地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阅读史料主旨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解析】【分析】根据“《告台湾同胞书》”可知此时是1979年,大陆提出采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所以被覆盖的内容应该是国防部长宣布停止炮轰大、小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故选A;
B项是1992年,C项是1981年,D项是1995年,都与题意不符,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演变史实进行分析,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远征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托勒密埃及是亚历山大东征后其部将在埃及建立的希腊化王朝,根据材料“塞拉皮斯神融合了古埃及神和古希腊神的特征,受到托勒密统治者的推崇。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可知,征服战争推动了文明之间的交往,D项正确;
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元性,并没有统一性,排除A项;
根据材料“赫淮斯托斯神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神,其特性与古埃及普塔神相似”“普塔神的化身阿匹斯神牛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公牛十分相似”可知,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之间在神话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大文明没有同源性,排除B项;
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古埃及和古希腊在神话方面的相似性,并没有体现出工商业是两者的重要产业,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古埃及文明,考生需要根据古埃及与古希腊政治文明的不同并结合唯物史观来回答,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印度公司采用武力手段占领并殖民印度,而且用军队来经营一般商业,这说明东印度公司借助军事力量来进行殖民扩张,C项正确;
这一时期尚未进入资本输出阶段,排除A项;
东印度公司的行为主要是殖民色彩,而非践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排除B项;
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当时的东印度公司已经垄断了东西方的殖民贸易,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英国的商业贸易发展,解答本题根据关键信息 “目前的时机需要运用你们和军队武力来经营一般的商业。” 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3.【答案】B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18世纪9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启蒙思想传播,因此共和主义者认为度量衡不统一不符合革命精神,在此背景下,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以子午线测量新数据,制定了新的长度单位。科学测量是自然理性的体现,符合现实需要,B项正确;
科技创新指的是诞生新的技术发明,材料主旨是重新测定长度单位,两者不属于同一内容,排除A项;
大革命中推翻的是专制,而非君主制,排除C项;
重新测量长度单位只能说明度量衡的统一,不能证明国内市场的统一,两者不构成证据链,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法国大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4.【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图示可知,1830—1890年英国在经济角色中处于中心区地位,而1890年—1920年,英国经济角色呈现下降趋势,法国、德国经济角色逐渐上升,由此可见,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断扩展,A项正确;
根据图示可知,1830—1890年英国在经济角色中处于中心区地位,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下降,说明社会矛盾相对缓和,排除B项;
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排除C项;
材料无法体现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国际联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及背景等知识,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整个世界处于冷战的状态,因此根据材料“1951—1956年,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欧洲出版社利用气球向东欧地区投放约400吨的传单、招贴画、印刷品等宣传材料”可知,反映的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欧国家渗透,D项正确;
材料与提升欧洲文化实力无关,排除A项;
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是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并不能完全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排除B项;
英国首相丘吉尔发布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美苏冷战,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美苏冷战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了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6.【答案】C
【知识点】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及措施
【解析】【分析】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C项正确;
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排除A项;
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排除B项;
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关注关键信息“ 通过互联网等媒体隔年发布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文化遗产。”结合所学世界文化遗产受破坏因素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7.【答案】(1)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
(2)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
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可从“儒医”的地位、产生方式、数量和贡献等角度进行概括,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可知社会地位较高;根据材料“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可知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北宋末期官医约10000人,遍布城乡的民间医生约25000人”可知数量庞大;根据材料“宋代的优秀儒医善于总结历代医药理论和方剂,编撰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医药学著作,多为继往开来之典籍”可知贡献突出。
(2)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可从政府重视(支持)、官学教育发展以及社会对医生的尊重等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宋神宗时,官方专门培养医生的医学得以创立”可知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根据材料“宋徽宗时,医学仿照太学体制,被纳入儒学教育体系”可知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结合宋代的社会特征可知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结合宋代科技可知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影响:从对学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影响、民生的影响以及思想观念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可知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故答案为:
(1) 特点:社会地位较高;与官学教育和儒生队伍关系密切;数量庞大;贡献突出。
(2) 背景:统治者对医学发展的重视;宋代官学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崛起;印刷技术进步,知识传播便利化;社会上的尊医重医观念的兴起。影响:推动了中华传统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健康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传播了儒家的济世情怀。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的医学发展。第一问结合古代医学发展的特征来分析;第二问结合古代医学的影像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答案】(1)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
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知识点】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
【解析】【分析】(1)前期主战:根据所学可得出主要从越南的附属地位、民族危机、国人的态度、洋务运动的成效等方面概括。后期主和:根据“而《申报》却于8月31日刊发社论《闵江战事失算失援说》,指出清军在海战中有两大失误”得出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根据“认为清廷军事准备不充分,不足与法军持续对抗,其对法立场自此开始转向。”得出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根据材料和所学可得出《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故答案为:
(1) 前期主战:越南是清朝的附属国,法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中国权益;19世纪末中国边疆危机严重;国人积极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洋务运动取得一定成果,提振了国人的信心。后期主和:通过马尾海战的失利认识到清政府避战求和、腐朽无能(或:清政府战争一直不坚决);清军战备不充分,清政府指挥无方,战场失利。
(2) 《申报》态度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其具有一定的独立立场;其对战争的持续报道增强了国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有利于推动民众的觉醒;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影响了清廷的政策;但在清廷腐朽统治之下,其能发挥的作用有限。
【点评】本题考查晚清时期的边疆危机。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中法战争时期的时代特征,分前期主战、后期主和两方面分析;第二问,结合第一问和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1)《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
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知识点】《唐律疏议》及其地位
【解析】【分析】(1)原因:根据材料“在近代东亚法律变革以前,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实际运行的法律体系;而《法学阶梯》逐渐湮灭在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尘埃中”及所学知识,从古代东西方社会背景角度分析其原因,即《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特点:根据材料“都与1900年《德国民法典》有诸多相似”“引入苏联民法理论”可得出借鉴外国优秀法律成果;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根据材料“是我国第一部近代民法典”可得出具有开创性;根据材料“沿袭《大清民律草案》编纂体例”“其后经过五次编纂修订”可得出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根据材料“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完成立法程序,它在法典的体系、原则、制度与内容诸多方面都有超越之处”可得出坚持人民立场。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等方面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1) 《唐律疏议》:中国小农经济发达,中国及东亚均为君主专制政体,以唐律为代表的法律体系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法学阶梯》:罗马帝国分裂,出现封建割据,阻碍了法律的统一执行;基督教意识形态占居了主导地位。
(2) 特点:具有极强的中国特色;具有开创性;实践的延续性和可操作性;坚持人民立场。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法治保障;有利于维护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意愿;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和谐社会,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现代民主与法制建设,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华法系和《法学阶梯》为代表的罗马法命运不同的原因来分析;第二问结合中国近现代民法典编纂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主旨的能力。
20.【答案】示例 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
阐释:中世纪后期,英国已出现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和议会,但传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瓦解英国的封建经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着英国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近代科学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至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结论:英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充分证明,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系统替代,并形成稳定的新的结构的过程。
【知识点】西欧的王权;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权利法案》;新航路开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可概括出,新的社会结构取代旧结构需要各领域新因素的不断发展和相互作用,并且是一个系统替代的过程。再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某个国家相关知识提出明确观点,然后进行阐述,注意史论结合,最后进行总结升华。本题可以运用英国近代相关知识提出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然后从经济、思想、政治等领域阐述资本主义不断发展,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接着进行总结,指出社会结构的替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故答案为:
观点:近代英国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系统替代的过程。
阐释:中世纪后期,英国已出现限制王权的《大宪章》和议会,但传统封建制度并未解体。新航路开辟后,随着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扩大,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逐渐瓦解英国的封建经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冲击着英国的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近代科学的兴起则进一步促进了英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至17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新贵族,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经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资本主义制度逐渐确立。
结论:英国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过程充分证明,社会结构的替代过程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动力,实现了经济、政治、思想等领域的系统替代,并形成稳定的新的结构的过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新结构的形成必须使各种具有新功能的子系统实行功能耦合,组成新的互相维系的状态……另外,新结构出现后,要能够壮大到占主导地位的程度才能取代旧结构。”及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制度确立的历程进行分析。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