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练习卷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练习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3-04-29 16:30:29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条件不是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  )。
A.水 B.空气 C.阳光
2.(2022五下·罗湖期中)完全浸泡在水里的种子不容易发芽的原因是(  )。
A.缺少阳光 B.缺少空气 C.缺少水分
3.(2022五下·罗湖期中)绿豆芽的根会朝着(  )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没有水 C.无法判断
4.以下绿豆种子发芽的顺序,正确的是(  )。
A.种子膨大→种皮裂开→长出叶→出现根
B.种皮裂开→种子膨大→出现根→长出叶
C.种子膨大→种皮裂开→出现根→长出叶
5.“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其中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遮盖。”这个实验是在研究(  )。
A.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B.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C.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6.在盒子的一端放上干燥土壤,另一端放上湿润土壤,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这个实验是在研究(  )
A.温度对蚯蚓的影响 B.水分对蚯蚓的影响 C.空气对蚯蚓的影响
7.蚯蚓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里。
A.阴暗潮湿 B.高温干燥 C.阳光充足照合魁四
8. 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9.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叫(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10.以下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鹰捉小鸡 B.小鸟吃毛毛虫 C.鱼吃水草
11.以下(  )食物链是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正确解读。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螳螂→蝉→黄雀
12.蛇、熊在冬天会进行冬眠,这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  )条件变化而做出的改变。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13.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14.以下不能说明生物会适应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
B.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海豹和企鹅拥有厚厚的皮下脂肪
C.生活在土中的蚯蚓会疏松土壤
15.小明利用一个透明玻璃箱制作了一个密闭生态箱,在这个生态箱中,为鱼提供氧气的是(  )。
A.水草 B.海螺 C.石头
16.在状态良好的生态瓶中,额外加入几条小鱼,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缺乏食物,小鱼们争抢水草
B.食物充足,小鱼们相安无事
C.缺乏生存空间,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
17.如果要让制作的生态瓶长期维持稳定,我们需要(  )。
A.生态瓶保持美观
B.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合理
C.大幅度增加瓶中动物的比例
18.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禁止一切狩猎和放牧
B.保护植被,适度放牧
C.提倡狩猎,扩大放牧
19.澳大利亚由于野兔泛滥,草场被野兔严重破坏,政府人员喷洒药物,使野兔数量大量减少,几乎灭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野兔灭绝后鹰的数量会大量增长
B.野兔灭绝后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C.野兔灭绝后鹰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20.(2022五下·罗湖期中)做对比实验时,我们需要改变(  )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二、连线作图题
21.请把植物叶子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连线。(尺规作图)
22.(2022五下·罗湖期中)请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对应环境图片连线。
三、实验探究题
23.小明同学准备在家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实验。他准备了两个不透明的箱子,1号箱子左侧开了一个孔,2号箱子右侧开了一个孔,放入两盆绿豆苗,绿豆苗的数量相同,每天浇水保持盆内土壤湿润,浇水后仍然把箱子扣上。
(1)几天后,小明搬开箱子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向   生长(选填“左”、“右"或“中间”),2号豆苗向   生长(选填"左”、“右”或“中间”)。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或“背光性”)。
(2)小明把2号箱子的孔用不透明胶带封死,依旧每天浇水后把箱子扣上。再过几天后,继续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茁壮生长,颜色偏   (选填“绿”、“蓝”或“白”),2号豆苗萎靡不振,颜色偏   (选填“绿”、“蓝”或“白”)。这是由于豆苗中含有    (选填“叶绿素”或“纤维”),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选填“氮气”、“氧气”或“二氧化碳”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
(3)通过上面的研究,小明知道了植物的生长   阳光(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24.小明暑假来到乡村田野中玩耍,他观察到田野中有水稻、蛇、蝗虫、青蛙等生物。
(1)请把小明观察到的水稻、蛇、蝗虫、青蛙写成一条食物链。
(2)其中,   是生产者,   、   、   是消费者。(选填“水稻”、“蛇”、“蝗虫”或“青蛙”)
(3)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这个生态系统中   数量会增多,   数量会减少。(选填 “水稻”、“蛇” 或“蝗虫”)
25.小明在家中做蚯蚓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实验时,使用了一个特殊的盒子,左侧透明,右侧不透明。
实验次数 留在明亮一端的蚯蚓数 留在盒子中间的蚯蚓数 留在黑暗一端的蚯蚓数
1 0 1 5
2 0 1 5
3 0 0 6
(1)实验研究的环境条件是   (选填“水分”、“温度"或“光照程度”)。这个实验开始时,蚯蚓应该放在   (选填“明亮一端”、“盒子中间”或“黑暗一端”)。这是一个   (选填“模拟”或“对比”)实验。
(2)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待在    (选填“明亮一端”、“盒子中间”或“黑暗一端”)的蚯蚓较多,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    (选填“明亮”或“黑暗" )的环境;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蚯蚓同时适合生活在    (选填“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
四、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水葫芦传入我国,虽为绿化水面,提供猪饲料作过贡献,但它的生长速度极快,短时间就形成单一群落,堵塞河道,影响鱼类生长,成为“生态癌症”。
(1)湖里原本长有荷花,如果水葫芦“入侵”了这个湖,荷花的数量会如何变化?为什么?
(2)为了治理水葫芦,科研机构开展了“剿灭”水葫芦的研究,从水葫芦的老家引入了它的天敌象甲虫,你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为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阳光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浸泡在水里的种子得不到充足的空气,所以不容易发芽的原因是缺少空气。
3.【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为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将水与矿物质输导到茎,以及储藏养分。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
4.【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将储存在子叶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的胚轴、胚根和胚芽。萌发时,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并发育成根,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子向上生长,发育成茎和叶。
5.【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种子受光照,将另一组种子用硬纸盒遮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光,研究的是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6.【答案】B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在盒子的一端铺上湿润的泥土,另一端铺上干燥的泥土,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这是研究湿度对蚯蚓的影响的实验,故B正确,AC错误。
7.【答案】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它靠湿润的体壁维持呼吸。
8.【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因为鱼类是用鳃呼吸,鳃的结构只适应于在水中呼吸,所以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体现了生物依赖环境。
9.【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系网叫做食物网,食物网比食物链更复杂。
10.【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C符合题意。
11.【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所反映的食物联系是蝉→螳螂→黄雀。
12.【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改变,比如,蛇、熊在冬天会进行冬眠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温度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决定。
13.【答案】C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群落。
14.【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这些都说明了生物是适应环境的;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15.【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为小鱼提供氧气的是水草。
16.【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生态瓶中生物放置的先后顺序,生态瓶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生态瓶中的食物链。生态瓶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要达到平衡,生物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如果现在在生态瓶中放入更多的小鱼,没过多久小鱼有死掉的,因为小鱼的数量太多了,氧气不够小鱼的生存,食物也不充足,小鱼会互相争抢食物。B说法错误。
17.【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想要制作的小生态瓶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所以我们在评价自制的生态瓶时,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18.【答案】B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知道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在尊重草原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牧草和其他生物,适度放牧。
A、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并不是禁止一切狩猎和放牧,故不符合题意。
B、保护植被,适度放牧,发展草原事业,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符合题意。
C、狩猎会减少生物,扩大放牧,会破坏草原,使草原面积减少,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不符合题意。
19.【答案】C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各种生物之间互相影响,当野兔数量大量减少后鹰的食物减少,就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20.【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做对比实验时,我们需要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这样有利于我们研究是哪个变量引起实验结果变化。
21.【答案】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如生活在干旱沙漠地区的植物,叶片较小或退化,根系发达,如仙人掌;生活在降水三富的热带雨林的植物,叶片则较大,如芭蕉;松树针叶细长成束,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生活在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
22.【答案】
【知识点】青蛙的发育;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分析图片可知,在春季小蛾蚂被孵化出来;青蛙在夏季鸣叫;青蛙在秋天的时候需要准备冬眠,不断的抓捕食物,为自己的身体储存能量;青蛙在冬季冬眠。
23.【答案】(1)左;右;向光性
(2)绿;白;叶绿素;二氧化碳
(3)需要
【知识点】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温度、水分、土壤和阳光。
(1)在1号箱子左侧开了一个孔,2号箱子右侧开了一个孔,几天后,搬开箱子观察,结果发现1号豆苗向左生长,2号豆苗向右生长。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2)把2号箱子的孔用不透明胶带封死,依旧每天浇水后把箱子扣上。再过几天后,继续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茁壮生长,颜色偏绿,2号豆苗萎靡不振,颜色偏黄,这是由于豆苗中含有叶绿素,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要的养料。
(3)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24.【答案】(1)水稻→蝗虫→青蛙→蛇
(2)水稻;蝗虫;青蛙;蛇
(3)蝗虫;蛇,水稻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该田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以绿色植物开始,以比较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水稻为生产者,
其他三者为消费者,当青蛙被大量捕杀后,蝗虫失去天敌,数量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水稻受到侵害,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5.【答案】(1)光照程度;盒子中间;对比
(2)黑暗一端;黑暗;潮湿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1)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2)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1)该实验将蚯蚓放在明亮度不同的环境中,研究的环境条件是光照程度。这个实验开始时,蚯蚓应该放在盒子的中间,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待在黑暗一端的蚯蚓较多,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蚯蚓同时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26.【答案】(1)荷花数量会减少,因为湖里的水分、养分、空间等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水葫芦抢夺了荷花的生存资源。
(2)引入象甲虫不是一个好方法。引入象甲虫则像引入水葫芦一样又引入了一个新物种,国内可能没有象甲虫的天敌,象甲虫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污染。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
(1)我国引入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所以湖里荷花会因为水葫芦抢占生存资源而数量会减少。
(2)为了治理水葫芦而引进象甲虫对我国生态系统来说不是一个好办法,引入象甲虫则像引入水葫芦一样又引入了一个新物种,国内可能没有象甲虫的天敌,象甲虫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污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2021-2022学年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练习卷
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条件不是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  )。
A.水 B.空气 C.阳光
【答案】C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阳光是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2022五下·罗湖期中)完全浸泡在水里的种子不容易发芽的原因是(  )。
A.缺少阳光 B.缺少空气 C.缺少水分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浸泡在水里的种子得不到充足的空气,所以不容易发芽的原因是缺少空气。
3.(2022五下·罗湖期中)绿豆芽的根会朝着(  )的方向生长。
A.有水 B.没有水 C.无法判断
【答案】A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根一般指植物在地下的部位。主要功能为固持植物体,吸收水分和溶于水中的矿物质,将水与矿物质输导到茎,以及储藏养分。各种生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绿豆芽的根会朝着有水的方向生长。
4.以下绿豆种子发芽的顺序,正确的是(  )。
A.种子膨大→种皮裂开→长出叶→出现根
B.种皮裂开→种子膨大→出现根→长出叶
C.种子膨大→种皮裂开→出现根→长出叶
【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
【解析】【分析】种子萌发时,吸水膨胀,种皮变软,呼吸作用增强,将储存在子叶内的营养物质逐步分解,转化为可以被细胞吸收利用的物质,输送到胚的胚轴、胚根和胚芽。萌发时,胚根生长最快,首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并发育成根,随后胚轴伸长,胚芽突破种子向上生长,发育成茎和叶。
5.“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其中一组放在阳光下,另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遮盖。”这个实验是在研究(  )。
A.光照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B.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C.水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外界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把两组相同的种子,放在相同的室内,同时加适量的水,让其中一组种子受光照,将另一组种子用硬纸盒遮住。”这个实验设计中改变的条件是光,研究的是空气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6.在盒子的一端放上干燥土壤,另一端放上湿润土壤,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这个实验是在研究(  )
A.温度对蚯蚓的影响 B.水分对蚯蚓的影响 C.空气对蚯蚓的影响
【答案】B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在盒子的一端铺上湿润的泥土,另一端铺上干燥的泥土,然后将蚯蚓放在盒子中间,这是研究湿度对蚯蚓的影响的实验,故B正确,AC错误。
7.蚯蚓适宜生活在(  )的环境里。
A.阴暗潮湿 B.高温干燥 C.阳光充足照合魁四
【答案】A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影响环境。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的,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它靠湿润的体壁维持呼吸。
8. 鱼必须生活在水里,离开了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这是因为(  )。
A.生物影响环境 B.生物改变环境 C.生物依赖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因为鱼类是用鳃呼吸,鳃的结构只适应于在水中呼吸,所以鱼必须在水里生活,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就会死亡,体现了生物依赖环境。
9.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叫(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食物关系网叫做食物网,食物网比食物链更复杂。
10.以下属于生产者和消费者关系的是(  )。
A.老鹰捉小鸡 B.小鸟吃毛毛虫 C.鱼吃水草
【答案】C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生产者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为植物自身、消费者、分解者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的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的依赖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植物属于生产者,动物属于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C符合题意。
11.以下(  )食物链是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正确解读。
A.螳螂→蝉→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树→螳螂→蝉→黄雀
【答案】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所反映的食物联系是蝉→螳螂→黄雀。
12.蛇、熊在冬天会进行冬眠,这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  )条件变化而做出的改变。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生物受到很多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有些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做出改变,比如,蛇、熊在冬天会进行冬眠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温度条件变化而做出的决定。
13.群落里的各种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把这个整体叫作(  )。
A.食物链 B.食物网 C.生态系统
【答案】C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群落。
14.以下不能说明生物会适应环境的是(  )。
A.荒漠中的植物拥有发达的根系
B.生活在寒冷地带的海豹和企鹅拥有厚厚的皮下脂肪
C.生活在土中的蚯蚓会疏松土壤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荒漠中生活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生活在寒冷雪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达60毫米,这些都说明了生物是适应环境的;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够疏松土壤,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15.小明利用一个透明玻璃箱制作了一个密闭生态箱,在这个生态箱中,为鱼提供氧气的是(  )。
A.水草 B.海螺 C.石头
【答案】A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为小鱼提供氧气的是水草。
16.在状态良好的生态瓶中,额外加入几条小鱼,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  )。
A.缺乏食物,小鱼们争抢水草
B.食物充足,小鱼们相安无事
C.缺乏生存空间,小鱼浮出水面次数增多
【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生态瓶中生物放置的先后顺序,生态瓶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生态瓶中的食物链。生态瓶里的生物与非生物之间要达到平衡,生物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如果现在在生态瓶中放入更多的小鱼,没过多久小鱼有死掉的,因为小鱼的数量太多了,氧气不够小鱼的生存,食物也不充足,小鱼会互相争抢食物。B说法错误。
17.如果要让制作的生态瓶长期维持稳定,我们需要(  )。
A.生态瓶保持美观
B.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配比合理
C.大幅度增加瓶中动物的比例
【答案】B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
【解析】【分析】生态瓶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想要制作的小生态瓶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所以我们在评价自制的生态瓶时,主要的评价标准是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18.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A.禁止一切狩猎和放牧
B.保护植被,适度放牧
C.提倡狩猎,扩大放牧
【答案】B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知道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在尊重草原生态规律的前提下,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牧草和其他生物,适度放牧。
A、保护草原生态平衡并不是禁止一切狩猎和放牧,故不符合题意。
B、保护植被,适度放牧,发展草原事业,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符合题意。
C、狩猎会减少生物,扩大放牧,会破坏草原,使草原面积减少,不是保护草原生态系统的措施。故不符合题意。
19.澳大利亚由于野兔泛滥,草场被野兔严重破坏,政府人员喷洒药物,使野兔数量大量减少,几乎灭绝,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野兔灭绝后鹰的数量会大量增长
B.野兔灭绝后草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C.野兔灭绝后鹰的数量会大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动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根据食物关系,可以把一些动植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就像一条由很多链环组成的锁链一样,人们把动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各种生物之间互相影响,当野兔数量大量减少后鹰的食物减少,就会导致鹰的数量大量减少。
20.(2022五下·罗湖期中)做对比实验时,我们需要改变(  )条件。
A.1个 B.2个 C.3个
【答案】A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做对比实验时,我们需要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变量,这样有利于我们研究是哪个变量引起实验结果变化。
二、连线作图题
21.请把植物叶子特征及其生活环境连线。(尺规作图)
【答案】
【知识点】叶子的形态与生长环境
【解析】【分析】植物的形态结构功能与环境是相适应的,如生活在干旱沙漠地区的植物,叶片较小或退化,根系发达,如仙人掌;生活在降水三富的热带雨林的植物,叶片则较大,如芭蕉;松树针叶细长成束,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生活在降水相对较多的地区。
22.(2022五下·罗湖期中)请将青蛙的行为图片与对应环境图片连线。
【答案】
【知识点】青蛙的发育;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
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动物的数量,动物的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环境,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结构特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淘汰。分析图片可知,在春季小蛾蚂被孵化出来;青蛙在夏季鸣叫;青蛙在秋天的时候需要准备冬眠,不断的抓捕食物,为自己的身体储存能量;青蛙在冬季冬眠。
三、实验探究题
23.小明同学准备在家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实验。他准备了两个不透明的箱子,1号箱子左侧开了一个孔,2号箱子右侧开了一个孔,放入两盆绿豆苗,绿豆苗的数量相同,每天浇水保持盆内土壤湿润,浇水后仍然把箱子扣上。
(1)几天后,小明搬开箱子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向   生长(选填“左”、“右"或“中间”),2号豆苗向   生长(选填"左”、“右”或“中间”)。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   (选填“向光性”或“背光性”)。
(2)小明把2号箱子的孔用不透明胶带封死,依旧每天浇水后把箱子扣上。再过几天后,继续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茁壮生长,颜色偏   (选填“绿”、“蓝”或“白”),2号豆苗萎靡不振,颜色偏   (选填“绿”、“蓝”或“白”)。这是由于豆苗中含有    (选填“叶绿素”或“纤维”),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   (选填“氮气”、“氧气”或“二氧化碳”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
(3)通过上面的研究,小明知道了植物的生长   阳光(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答案】(1)左;右;向光性
(2)绿;白;叶绿素;二氧化碳
(3)需要
【知识点】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长需要空气、温度、水分、土壤和阳光。
(1)在1号箱子左侧开了一个孔,2号箱子右侧开了一个孔,几天后,搬开箱子观察,结果发现1号豆苗向左生长,2号豆苗向右生长。这是因为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2)把2号箱子的孔用不透明胶带封死,依旧每天浇水后把箱子扣上。再过几天后,继续观察,结果可以发现,1号豆苗茁壮生长,颜色偏绿,2号豆苗萎靡不振,颜色偏黄,这是由于豆苗中含有叶绿素,它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要的养料。
(3)通过实验探究,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
24.小明暑假来到乡村田野中玩耍,他观察到田野中有水稻、蛇、蝗虫、青蛙等生物。
(1)请把小明观察到的水稻、蛇、蝗虫、青蛙写成一条食物链。
(2)其中,   是生产者,   、   、   是消费者。(选填“水稻”、“蛇”、“蝗虫”或“青蛙”)
(3)如果青蛙被大量捕杀,一段时间内,这个生态系统中   数量会增多,   数量会减少。(选填 “水稻”、“蛇” 或“蝗虫”)
【答案】(1)水稻→蝗虫→青蛙→蛇
(2)水稻;蝗虫;青蛙;蛇
(3)蝗虫;蛇,水稻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
【解析】【分析】在该田野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以绿色植物开始,以比较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水稻为生产者,
其他三者为消费者,当青蛙被大量捕杀后,蝗虫失去天敌,数量大量增加,从而导致水稻受到侵害,数量大量减少,导致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25.小明在家中做蚯蚓适合什么样的环境实验时,使用了一个特殊的盒子,左侧透明,右侧不透明。
实验次数 留在明亮一端的蚯蚓数 留在盒子中间的蚯蚓数 留在黑暗一端的蚯蚓数
1 0 1 5
2 0 1 5
3 0 0 6
(1)实验研究的环境条件是   (选填“水分”、“温度"或“光照程度”)。这个实验开始时,蚯蚓应该放在   (选填“明亮一端”、“盒子中间”或“黑暗一端”)。这是一个   (选填“模拟”或“对比”)实验。
(2)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待在    (选填“明亮一端”、“盒子中间”或“黑暗一端”)的蚯蚓较多,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    (选填“明亮”或“黑暗" )的环境;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蚯蚓同时适合生活在    (选填“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
【答案】(1)光照程度;盒子中间;对比
(2)黑暗一端;黑暗;潮湿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的生活习性:(1)喜阴暗: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2)喜潮湿: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1)该实验将蚯蚓放在明亮度不同的环境中,研究的环境条件是光照程度。这个实验开始时,蚯蚓应该放在盒子的中间,这是一个对比实验。
(2)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待在黑暗一端的蚯蚓较多,说明蚯蚓适合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通过科学课的学习,我们还知道,蚯蚓同时适合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四、综合题
26.阅读材料并思考回答问题。
20世纪30年代,水葫芦传入我国,虽为绿化水面,提供猪饲料作过贡献,但它的生长速度极快,短时间就形成单一群落,堵塞河道,影响鱼类生长,成为“生态癌症”。
(1)湖里原本长有荷花,如果水葫芦“入侵”了这个湖,荷花的数量会如何变化?为什么?
(2)为了治理水葫芦,科研机构开展了“剿灭”水葫芦的研究,从水葫芦的老家引入了它的天敌象甲虫,你认为这是一个好方法吗?为什么?
【答案】(1)荷花数量会减少,因为湖里的水分、养分、空间等生存资源是有限的,水葫芦抢夺了荷花的生存资源。
(2)引入象甲虫不是一个好方法。引入象甲虫则像引入水葫芦一样又引入了一个新物种,国内可能没有象甲虫的天敌,象甲虫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污染。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由生物和非生物两部分组成,生态系统要想长期维持稳定,应该注意的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要配比合理,不合理,就不能维持生态平衡。
(1)我国引入水葫芦后,水葫芦适应当地环境,又没有天敌控制,加上缺少消费者,因此大量繁殖疯长,挤占了当地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灾害。所以湖里荷花会因为水葫芦抢占生存资源而数量会减少。
(2)为了治理水葫芦而引进象甲虫对我国生态系统来说不是一个好办法,引入象甲虫则像引入水葫芦一样又引入了一个新物种,国内可能没有象甲虫的天敌,象甲虫有可能会造成新的生态污染。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