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集合的概念(第二课时课件)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集合的概念(第二课时课件)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8-26 21:47: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
1.1.2 集合的表示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一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1.2 集合的表示
集合该如何表示?
1
看下列用文字语言给出的集合:
(1)A是由“方程 x2-3x+2=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B是由“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
(3)C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等于1的所有
点”组成的集合.
集合中元素个数不多的,不妨一一列举出来!
元素无法一一列举的,可借助于符号语言将其共性描述出来!
你能说说以上各个集合中的元素分别是什么吗?
感悟与比较
思考
归纳
这些集合你能给出更简明的表达吗?
(1)A是由“方程 x2-3x+2=0 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A可以表示为:
(2)B是由“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
B可以表示为:
像这样把集合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集合的简明表示
方法概括
列举法
2
{ 1 ,2 }
1. 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
2. 虽然元素具有无序性,但为防止列举遗漏或重复,不妨按照元
素内存的规律列举,如1,2,3,4,5等等.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练一练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5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单词“school”所含字母组成的集合;
(3)一次函数y=x+3与y=-2x+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
(1) { 0,1,2,3,4 }
(2) {s, c, h, o, l}
(3) { (1 ,4) }
思考: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3,5,7,11,13}吗?
2.能否用列举法表示由“不等式x-1>3的解”组成的集合?
小于14的质数(素数)组成的集合.
首先,无法用列举法表示!元素有无数个.
其次,该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有两条:
(1)都是实数;(2)都大于4
{ x∈R│ x>4 }
分 析
描述法
3
方法概括
一般地,如果集合M中的元素都是集合A中的元素,
且这些元素具有共同特征P(x),则集合M 可表示为:
{x∈A│P(x)},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
元素的符号及范围
元素的共同特征
比如,不等式3x-1<5的解组成的集合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
{ x∈R│ x<2 }
练一练
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正奇数组成的集合;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到坐标原点O的距离等于1的所
有点”组成的集合.
2.集合{x∈N│1≤x≤5}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 .
{x∈N│x=2k+1, k∈N}
{P│ =1}
{1,2,3,4,5}
我们约定,如果从上下文来看,x∈R,x∈N等等是明确的,
那么x∈R,x∈N可以省略,只写其元素x.
比如A={x∈R│x<10 },可以写成{x│x<10 }.
特别说明:
A={1,2,3,4,5} B={x∈R│1≤x≤5}
比较以下两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
有限集
无限集
有限集与无限集
4
一般地,什么情况下适合用列举法?
什么情况下适合用描述法?
思考: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1.2 集合的表示




方法总结
1. 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A={x∈N │ ∈N }
(2)B={x│x= , a,b∈R, ab≠0}
(1)有序思考:分别将x=0,1,2,3,4,5代入,符合条件的x的值作为
A中元素留下, A={0,3,4,5};
(2)由 =±1知B={2,0,-2}
由描述法改为列举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关注元素的范围;其次要注意列举的有序性,防止重复或遗漏;最后要检查元素的互异性.
核心素养 之 逻辑推理+数学运算
2.用描述法表示图中阴影部分(含边界)
的点的坐标的集合.




方法总结
1.无限集,适合用描述法:
2.点集,元素是有序实数对而不是实数.
{(x,y)│-1≤x≤ , ≤ y≤1,且xy≥0}
用集合表示区域时,宜用描述法,从横坐标、纵坐标两个方面进行限定;注意元素符号是有序实数对.
核心素养 之 数学抽象
3.定义集合A⊙B={(x+y,xy)│x∈A,y∈B},其中集合
A={1,2},B={1,2,3},则A⊙B中元素个数为 .




方法总结
1.新的集合中元素是有序实数对,适合有序列举确定.
有序列举常用的方法有列表法或树叉法;
2.要检查元素的互异性!
x y x+y xy
1 1 2 1
2 3 2
3 4 3
2 1 3 2
2 4 4
3 5 6
重复出现!
5
核心素养 之 逻辑推理+数据分析
知识篇
素养篇
思维篇
1.1.2 集合的表示




方法总结
含参数的方程,要注意参数不同取值对结果的影响;
集合相等问题中,宜从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入手,比如0不能作分母;还要注意元素的互异性.
1.(1)如果集合M={x│ax2+2x+1=0, x∈R}中只有一个元素,
那么实数a的值为 .
(2)设a、b∈R,集合{1,a, a+b}={0, b, },则
a2022+b2022= .
(1)分a=0和a≠0两种情况;
(2)先从特殊元素0入手:a≠0 ,a+b=0,从而 =-1;
所以b=1, a=-1
2
0, 或 1
数学思想 之 分类讨论




方法总结
判断集合的关系,首先从元素的属性入手;元素同属性的情况下,再作范围的比较,这个过程中可能要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
2.已知集合:
A={y│y=x2+2x+3} B={x│y=x2+2x+3}
C={(x, y)│y=x2+2x+3} D={ y=x2+2x+3 }
其中与集合{y│y=x2+2}相等的有 个.
从元素入手分析,先定性:{y│y=x2+2}是数集,而集合C为点集,集合D中元素为方程(或说函数式),故C、D排除;
再定量:{y│y=x2+2}={y│y≥2}; (函数图像上点的纵坐标的范围)
由y=x2+2x+3=(x+1)2+2≥2知 A={y│y=x2+2x+3}={y│y=x2+2},符合!而B={x│y=x2+2x+3}=R≠{y│y≥2} (B为自变量的范围)
1
数学思想 之 函数思想+数形结合




方法总结
3.若集合
A={(m, n)│(m+1)+(m+2)++(m+n)=102022, m∈N,n∈N*}, 则A中元素的个数为 .
1012
首先,由高斯求和法知(m+1)+(m+2)++(m+n)=nm+(n(n+1))÷2,
即n(2m+n+1)=2×102022=21012×51011; 其次,由于n与(2m+n+1)一奇一偶,故n与(2m+n+1)中的奇数只能是50,51,52,,51011,共1012种拆分形式,每一种拆分中比较小的数为n,m也随之唯一确定 .
所以A中元素个数为1012.
A中元素是有序实数对,问题转化为求题中条件方程解的个数.
由于是关于自然数的不定方程,方法上用到了高斯求和与奇偶分析.
数学思想 之 转化与化归
课堂小结
一、本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集合常用表示方法
列举法
描述法
有限集与无限集
表格列举策略
课堂小结
二、本节课提升的核心素养
数学运算
数学抽象
逻辑推理 (有序思考 分类讨论)
数据分析
课堂小结
三、本节课训练的数学思想方法
分类讨论
转化与化归
数形结合
函数思想
01
基础作业: .
02
能力作业: .
03
拓展延伸:(选做)
作业
给授课教师的建议:
1. 素养篇与思维篇中的问题,建议以学生分析为主,由
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得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点
拨即可;
2. 原PPT上的“分析”文本框内容,仅供教师参考,上
课前建议删除,使问题解决的过程得以原生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