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20:4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婚姻观念”视角下的宋代经济与社会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地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本课主要反映了两宋在经济、社会方面的变化为主,同时兼顾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民族不断交融中的进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的变化。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在辽宋夏金元的统治之下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以来棉纺织业、制瓷业、矿冶业等均得到较快发展,印刷业成为新兴手工业。这一时期商业与城市繁荣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国库的重要财源。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完全取代了原先北方经济区的地位,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宋朝社会与前代社会相比门第观念更为淡薄社会成员的身份更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宽松。每一领域的发展和出现的变化是有着联系性的。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在第10课学习过宋元时期政治和军事的基本概况,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基础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另外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一定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的能力,能从教材和史料中大致了解到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表现,但对材料的归纳概括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另外,学生在理解该时期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上也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补充、梳理才能理解到位,特别需要相关的历史情境和丰富的史料,以激发学生对这些变化的认识,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进而形成自己对宋朝历史地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唐宋婚姻观念变迁的了解和探究,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视宋代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核心素养;通过对“生活化”的婚姻史料的研习和探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特征,拓宽视野,见微知著,培养“生活即历史”的历史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史料解析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分析《清明上河图》的片段和细节,直观感受宋代商业繁荣发展,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分析“以才择婿风行”的原因,并结合宋代科举制和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当时社会的变化。
3.课后学生通过构建知识导图、思维树、三维坐标系的形式呈现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4.通过认识宋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少数民族经济社会领域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学生认识经济发展促进华夏认同加深,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对宋代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探究,认识到“宋代是个竞争性强、开放性高的社会”。
【教学重点】两宋商品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两宋时期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关系;民族政权间频繁的经济交融。
【教法和学法】情境导入法;史料教学法;问题引领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立意】
婚姻关系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婚姻观念深受社会发展影响,所以婚姻观念的变化可以折射社会的发展,宋代的婚姻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不同以往的特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婚姻观念变迁的了解和探究,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透视宋代的经济、社会领域发生的变化。本设计主要使用生活化,故事化的史料创设情境,学生通过对史料的研习和探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时期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特征,培养唯物史观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史料解析能力,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思路】
第一步:宋代婚姻现象举偶:出示六则宋代婚姻现象的材料,通过解读,总结出宋代的婚姻观念的3个重要变化。
第二步:运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借助史料分析和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究宋代婚姻观念变化的经济、社会原因。
第三步:梳理宋代经济、社会变化的表现,厘清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认识宋代社会的变革。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非诚勿扰》音乐,渲染气氛。这是现在很火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男嘉宾出场曲。那请大家想想为什么相亲节目这么火?
生:现在有很多的“单身”狗,很多青年男女希望通过节目解决了他们的婚恋交友问题。
师:在今天,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原因,出现了很多大龄青年,即所谓的“剩男”、“剩女”,网上按年龄把它们分为“必剩客”(28-30岁)、“斗战剩佛”(31-35岁)、“齐天大剩”(36-40岁)“剩单老人”(40岁以后)等几个级别,成为今天婚姻中的一大现象。其实,这一现象并不是现在就有,在一千多前的唐宋就有,尤其是宋代为甚,那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穿越到一千多年前,以婚姻为视角,探寻宋代“剩男”、“剩女”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一婚姻现象背后折射出的宋代经济、社会的变化。出示课题:“婚姻观念”视角下的宋代经济与社会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课题。
讲授新课
一、宋代婚姻现象举偶
过渡:宋代婚姻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材料一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三》记载: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即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都争着求取,后为张齐贤所得,向敏中为此记恨在心,串通薛居正孙违诏贸其居第,互相闹得不可开交。
材料二 结婚前要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钊、金镯、金帔坠。若铺席宅舍,或无金器,以银镀代之。
——(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嫁娶》篇
问题:材料一中,向敏中、张齐贤为什么争着求取柴氏?从材料一、二看宋代婚姻中存在什么现象?
学生:柴氏是一位富有的寡妇,“将携资再嫁”;婚姻重资财、以财论婚。
教师:两位士大夫(宰相)为了贪图资财,不惜娶有钱财的寡妇为妻,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财。民间发展到“以财论婚”的地步,聘财成了婚姻连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财婚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板书 :婚姻观念变化1.“财婚”风尚盛行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门阀氏族势力发展的高峰期,门阀士族为了维持自己贵族血统,坚持“士庶不婚”,“门当户对”的原则,这一原则对唐代的婚姻观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人以能与士族大姓通婚为荣,即使是皇族也不例外,唐文宗想把真源公主、临真公主嫁给当时的北方大姓士族,却遭到拒绝。对此,唐文宗极为不满,他对宰相说:
材料三 文宗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门阀士族)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一百七十二
问题:材料三反映唐代婚姻最看重什么?反映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征?
学生:婚姻重门阀(第);唐代门阀士族势力的影响力仍然大。
教师:门阀士族势力,虽经隋唐以来各种政治经济因素的冲击,但至唐代仍保有较强大的势力及影响。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从材料看,皇帝想“高攀”世家大族,结果竟然不能如愿。看来“士庶不婚”,“门当户对”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现象到了宋代则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四 本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近岁,富商庸俗与厚藏者嫁女,亦于“榜下捉婿”,厚捉钱以饵士人,使之俯就,一婿之千余緡。
——(宋)朱彧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
问题:材料四反映宋代婚姻中的什么现象?宋代“择婿”的重要标准是什么?从材料三到材料四,宋代婚姻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榜下(择)捉婿;科举及第者、有才华的士人;从尚“姓”(门第)到尚“才”。
教师:在发榜之日各地达官显贵和富商大贾们会乘坐择婿车,带着女儿、家仆全家出动,使出浑身解数争相挑选登第士子做女婿。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冯京,连中三元成为当时的状元,先被国丈张尧佐的家丁抢到府中,后又被枢密使张耆看中,最后被宰相富弼的女儿成功拿下。这情景哪里是择,分明是捉,坊间便称其为“捉婿”。榜下捉婿成为宋代婚姻的一大奇观。王安石在《临津》中写道:“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描写的就是每到发榜之日,在赴琼林宴(金明池)的路上,新科进士(绿衣郎)会吸引众多的迷妹前来膜拜。
板书 婚姻观念变化2:以“才”择婿风行
材料五 “……诸与奴娶良人女为妻者,徒一年半,离之……其奴自娶者亦如之。主不知情者,无罪;主若知情,杖一百。
---《唐律疏议》卷十四《户婚》
材料六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池州娼女李妙,“郡为落籍,许自便,后鬻于染肆为妾”
——宋代洪迈《夷坚志》支戊卷三
问题:材料五《唐律疏议》《户婚》规定了什么婚姻现象?
生:奴不能与良人结婚
问题:奴是指什么人?良人是什么人?
生:奴是指奴婢;良人即平民
教师:良人即平民阶层。其实,宋代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如附于官府的役户(为官家服务的音乐、舞蹈、杂技演员)和世家大族的家丁、奴婢以及娼妓、乞丐。地位低贱,法律上如同家畜和私有财产。
问题:从材料五到材料六,这种婚姻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唐代良民和贱民不能通婚;宋代良贱不婚的观念被打破,良贱体系趋于松弛。
板书:婚姻观念变化3.良贱不婚松弛
教师:在宋朝的历史上,良人与奴婢、娼妓等通婚者比比皆是,宋代士与妓相爱而结成夫妻者亦有之。这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也是婚姻观念的一个新突破。
小结: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宋代婚姻观念发生以下几种变化:
变化1.“财婚”风尚盛行;变化2.以“才”择婿风行;变化3.良贱不婚松弛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解读宋代婚姻现象的史料解读,能够认识到由唐入宋,婚姻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二、宋代婚姻观念变化析因
教师:婚姻观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宋代婚姻观念的演变是当时经济、社会变革的反映。
思考:请阅读课本,归纳宋代经济、社会领域出现了哪些新因素为宋代婚姻观念变化提供了可能性。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后共同探究。
探究一:为什么“财婚”风尚盛行?
生:商品经济的发展,财富观念的加强。
设问:那同学们能举出例子说明宋代商品经济的大发展吗?
学生回答:纸币的出现、城市的繁荣、海外贸易的兴胜等。
师:其实大家所熟知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研究宋朝商业和城市发展最具有价值的文物。请结合课本p61-62,从以下这些角度(市场、商路、货币、城市、政策的变化)思考宋代商业的发展?
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点评。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这幅图,一起感受当时的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程度。
活动1:出示:送外卖、赵太丞家、修面、修车图片,设问:这些图片反映的哪些行业?反映宋代境内的商业主流是什么?
生:餐饮、医疗、美容、修理;服务业。
问:这些行业服务的对象是哪些人?
生:普通大众
教师:从图中反映可以看出宋代商业服务面向大众,面向基层。正如所说:
材料七 宋代…商业不再是为少数人服务,而变成供应广大人民的大规模商业。这在性质上是一种革命性变化。
——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活动2:出示唐长安城和宋开封城的示意图,对比这两幅图,这反映了宋代商业的什么特点?
生:唐代之前市有严格的空间限制,宋代商业突破了这一限制。
出示灯笼、灯牌广告图片,这又反映了宋代商业的什么特点?
生:唐代以前,日中开市,日落前闭市,宋代商业突破时间的限制。
师:随着宋代商业时间和空间的拓展,宋代的城市也发生了变化。
材料八 宋神宗元丰年间,10万户以上的城市由唐朝的10个增加到40余个,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2%。
——漆侠《宋代经济史下》
材料九 草市是宋代以前商品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事物,它扎根于农村商品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变为沟通城乡的经济纽带,而后把与城市相连的部分变为城市的重要市区,使宋代城市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创出了中国古代城市的新道路。”
——周宝珠《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月刊》
问题:从材料八看,宋代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九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生:城市规模扩大;草市的发展,带动城市、市镇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活动3:出示三幅图,清明上河图中的骆驼商队、两宋榷场分布示意图、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从这三幅图中,你能看出宋代商业发生了什么变化?
(解释榷场,榷场是宋与辽、夏、金等各少数民族政权在边境之间互市交易的场所,官府特别为征税而设立。)
生:清明上河图中的骆驼商队说明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民间贸易频繁;榷场说明了宋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官方贸易繁荣;从宋代海外贸易示意图看到宋代海外贸易非常繁荣,具体表现在海外贸易范围广、有专门的机构市舶司管理,市舶收入相当可观,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师:从三幅图片可以看出宋代商业的范围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民间到官方,从陆路到海路,贸易范围广,市场逐渐普及。
活动4:出示材料
材料十 宋时平均每年的铸币数量为13万至31万贯,10世纪晚期达到88万贯,到了11世纪高达183万贯,但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曾经出使辽国的苏辙说过:“北界别无钱币,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铜钱”。
问题:结合材料和宋代社会实际,分析宋代金属铸币为何供不应求(出现“钱荒”)?
生:宋代境内商业、海外贸易繁荣,货币交易量大;民族政权之间贸易也非常频繁,周边少数民族甚至不发行货币,以宋朝货币为流通货币,加剧了宋朝的“钱荒”。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两宋榷场设置的影响和宋朝“钱荒”的原因,学生能够认识到民族间日益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宋代经济的高度发展,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同时增进了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加强了民族交融,巩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师: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大,原来的铁钱、铜钱等金属铸币不能满足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纸币应运而生。在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出现关子,交换媒介逐渐变成流通纸币。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宋朝时期,纸币的出现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纸币的出现又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师生共同总结商业的发展:
教师讲述:到北宋代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业税超过农业税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冲击了传统重农抑商的观念,使得人们的观念功利化:从轻利到重利。这也导致这一时期的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财富逐渐成为婚嫁的重要依据之一,“财婚”风尚盛行。
商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的发展情况如何?
检查课前学案,以表格的形式梳理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农业的发展:
耕种制度: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宋代粮食产量提高;人口突破1亿。
经济结构:农产品商品化;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棉花的推广。
边疆地区:边疆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都获得进一步开发。
手工业的发展:
制瓷业发达:宋代五大官窑,元代的青花瓷,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象征;
矿冶业水平高:煤普遍使用,出现能源革命。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印刷业发展:印刷业是宋朝新兴的手工业,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出示宋代经济分布图
问: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分布看,宋代的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经济重心之变:从趋于平衡到完全南移。
问: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为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呢?
生:繁荣。
师:宋代经济不仅繁荣,而且是“变革”性的繁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农业上随着某些农产品商品化的出现,使得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了一定的突破,经济作物的种植及手工业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生产,商业上纸币的出现,市场的扩大,城市的繁荣,使宋朝成为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顶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解读,学生能够从商业繁荣的角度论证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深刻认识经济发展是社会意识变化的重要原因。
板书:农、手、商业的发展→经济重心之变→经济“变革”性繁荣
探究二:为什么以“才”择婿风行?
材料十一 两宋时期,文臣群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 。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问:根据材料十一,回答为什么宋代“才”择婿风行(都抢着与新科进士联姻)?
生:宋代士人、文臣政治地位高。
问:为什么宋代文臣地位高?
生: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或崇文抑武的国策。
问:怎样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
生:发展科举制,选拔更多的文人。
师:宋代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制度,实行糊名和誊录制度,而且大大增加录取的人数,宋代科举录取的数倍之多。
材料十二 从唐肃宗到唐代末年之间的人物,大约有将近十分之七出自名族和公卿子弟;而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布衣官员约占三分之一,到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
——梁庚尧《宋代科举社会》
问:从材料十二看,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对宋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变化?
生:科举制的发展使得宋代更多寒门出身的读书人跻身于官僚队伍,官僚队伍以寒门庶族为主,取代唐代以门阀士族为主的士族(贵族)政治,导致门阀士族的衰落。所以宋代门第观念淡薄,婚姻观念发生了从尚门第到尚科举才能的转变。
重文轻武的国策实行→士人地位高→科举制的发展→平民政治崛起→门阀士族衰落→门第观念淡薄→社会流动性增强;
师:从更多的平民能够进入上层社会,士族的衰落,我们能够看到宋代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板书:婚姻观念变化2.以“才”择婿风行→国家政策变动→阶层流动性增强
探究三:为什么良贱不婚松弛?
材料六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池州娼女李妙,“郡为落籍,许自便,后鬻于染肆为妾”。
——宋代洪迈《夷坚志》支戊卷三
设问:宋代良贱不婚松弛,反映了当时什么社会状况?
生:娼女作为贱民阶层,在宋之前,没有户籍,律比畜产,人身自由受到严格限制。现在国家给与正式的户籍,给与人身自由,体现了人身自由增强,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松弛,良贱体系趋于松弛。
出示材料:
材料十三 由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 租佃制普遍确立, 契约关系广泛发展, 广大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减弱 , 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 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权 。
——戴建国《“主仆名分” 与宋代奴婢的法律地位》,《历史研究》》
问:根据材料十三回答,为什么国家对人身自由的控制松弛?
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租佃关系的发展。
问:为什么宋代租佃关系会广泛发展?
生: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私有制大发展,造成租佃关系普遍,契约关系发展。
师:正是租佃关系的发展,使得国家对契约以外的人身束缚减弱,人身自由增加。
板书:婚姻观念变化3.良贱不婚松弛→生产关系变动→人身自由增加
设计意图:由经济过渡到社会结构、政府管理等角度论证这一时期总体发展变化,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发展趋势的理解,增强学生关于历史进程演变趋势的解释水平。
小结:正所谓“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面对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流动增大的现实,宋代人们已经认识到,所谓门第、身份、等级均是虚的东西,而政治地位和特权以及金钱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因此,富有的商人和科举及第的士人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宋代婚姻中尚“才”、尚“财”现象风行、良贱不婚松弛,国家对社会的管理、控制松弛。由宋代婚姻观念的变化这一视角,管中窥豹,小切口中我们看到了宋代的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史学界也提出了“唐宋变革论”的论断。
思维拓展: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理学与艺术》一书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 ……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1910年发表《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一文,提出“唐宋变革论”:唐代是中国中世的结束,宋代是中国近世的开始。其理由是在宋代:
1.贵族政治式微,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
2.农民摆脱贵族束缚,获得财产自由权;
3.科举普遍化,改变由贵族控制的局面;
4.货币经济开始非常盛行;
……
台湾学者说:“历史的最大特性就是‘变’,研究历史就是要明了它的变化情形,若不分期,就不易说明其变化真相。历史分期的目的即在于帮助我们找出历史的变点,进一步观察它的质变和量变,从而了解各时代的特性。”
思考:结合本课所学,你是否赞同内藤湖南唐宋之变的观点吗?你心目中的宋朝是中国历史的拐角吗?
设计意图:以“唐宋变革论”作为本课的结尾,引发学生对宋代历史地位深层次的思考。宋代经济的高度发达和社会自由之风的日渐盛行,是源于中华文明强大的感召力和驱动力,源于各族人民共同的智慧创造,宋代是中华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朝代。
板书设计: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