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文化 课件(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8-25 10: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三国 隋唐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感悟文化之

何以为 ?
材料一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左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南朝宋)刘义庆原著:《世说新语》
材料二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南朝宋)刘义庆原著:《世说新语》

是人的觉醒
感悟文化之
从何而来?

材料三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李泽厚《美的历程》
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
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影响:形成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
魏晋玄学

来自时代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思考
从儒学发展感悟唯物史观——
为什么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时间 儒学 道教 佛教
汉朝 汉武帝时确立正统地位 东汉末兴起 两汉之际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吸收佛、道精神,有新发展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
提出儒、佛、道“三教合一”,以儒为主
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有很大发展,禅宗影响最大。
材料四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
——据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整理
思考
从儒学发展感悟唯物史观——
为什么魏晋时期儒学独尊的地位会受到挑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项目 名家名作 特点
书法 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东汉书法成为一门艺术,魏晋时期各书体已经完备
唐朝颜体与柳体 唐代融合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
绘画 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以形写神
唐朝“画圣”吴道子 风格多样
雕塑 魏晋至隋唐佛教石窟 佛教流传的产物
文学 建安文学(曹操父子)、田园诗(陶渊明)、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唐朝诗仙李白 《将进酒》、诗圣杜甫 《望岳》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736年)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诉。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755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晚唐)
唐诗
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诗风平实浅进,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诗风凝重沉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感悟文化之
审时代之 ?

鉴赏分析
请尝试从唯物史角度鉴赏这件彩绘捧手仕女俑。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思想
文学
绘画
书法
科学?
领域 时期 人物 主要成就
数学 南朝 祖冲之 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农学 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 裴秀 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制图六体”
建筑 隋朝 李春 设计建造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术 唐朝 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 书籍中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学 唐朝 僧一行 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药学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
唐高宗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感悟文化之
的历程……

民族自信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义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
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练,积淀下来,传流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留恋不止。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
道教
佛教
文学艺术
文学: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唐诗
艺术
书法: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
绘画:顾恺之→吴道子
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
科技
魏晋南北朝时期:数学(祖冲之圆周率)、农学(《齐民要术》)、地理(《禹贡地域图》)
隋唐时期:建筑(赵州桥)、印刷术(雕版)、火药、天文(僧一行本初子午线长度)、
医学(《千金方》《唐本草》)
佛教传入中国——玄奘西行
佛教外传——鉴真东渡
其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
本课小结
三教合一、三教并立,以儒为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