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分裂中孕育统一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中国处于单一政权的统治之下是常态……南北朝都不代表“常态”,但又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了“回归”。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在300年的“变态”分裂中,
孕育着众多回归统一的因素。
目录
一、考向研析
二、政权更迭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一、考向研析
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
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高三最新模拟题
1.(山东)《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 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
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 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
一、考向研析
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
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高三最新模拟题
2.(山东)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族谱系备受重视,从发掘的贵族墓葬墓志看,鲜卑、匈奴、羯、氐、羌等族的贵族认同炎黄为先祖的远多于汉族。这反映出( )
A.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 B.各民族渴望国家统一愿望强烈
C.民族政权宣扬政治合法性 D.传统宗法门第观念被普遍接受
一、考向研析
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
新教材新高考地区 高三最新模拟题
3.(北京)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 )
A.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 B.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
C.剥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 D.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
一、考向研析
课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等新的成就。
考向研析:往年旧教材高考当中,本课较多作为选做题。
新教材新高考地区尚未出现真题。
因此,复习重点为课标三个关键点,并掌握本课的阶段特征:
此阶段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民族交融成就
区域开发成就——南方地区初步开发
阶段特征:分裂中孕育统一
二、政权更迭
基础记忆
图解历史
梳理图示政权更迭过程,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国家分裂,南北对峙,政权交替频繁;
南方相对稳定,北方战乱频繁。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材料一:衣冠南渡
西晋末,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中原士族相随南逃,史称衣冠南渡。……南渡人口约90万,约占北方总人数的1/8还要多。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思考:衣冠南渡,对江南地区有何影响?
江南地区开发的关键因素:
大量人口南迁
①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促进民族交融交流
③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趋势一:南北差距缩小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材料二:东晋的特殊政治模式
—— 士族专权
东晋建立之初,高门士族琅邪王氏当权,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
这几家士族都是在战乱中从北方移居到南方的。
思考:东晋“王与马,共天下”的模式,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王与马,共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在晋室诸王中既无威望,又无实力,更无功劳,只有门阀士族的砝码,才能增加他的政治分量。
东晋士族专权
特征:世家大族世代把持官位,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世家大族与皇权的关系:
互相支撑、互相依存
从隐忍退让到矛盾激化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材料三:南朝宋齐梁陈 —— 刘宋 与 陈朝
东晋士族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弱。
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
557年,寒门出身的陈霸先登基称帝,建立陈朝,其最高统治集团,庶民地主出身占了62%。自此,寒族全面上位。
思考:刘裕、陈霸先登基称帝,皇权是加强还是削弱?为什么?
南朝:宋齐梁陈
士族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
《中国通史》:
刘裕所创的宋朝,皇帝独掌大权,原来的高门大族,只能做名大权小的官员。实行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宋朝的统一程度远非东晋朝所能比拟,政权大大增强了。
东汉:豪强世族庄园曹魏:士族垄断官场东晋:士族专权南朝:士族被削弱趋势二:政权模式从士族专权到回归传统皇权学案【针对训练】1-3题三、分裂中孕育统一【针对训练】
1.南北朝时期,金属货币在北方几乎绝迹,谷帛代替了钱币作为交易媒介。但在南方,金属货币的使用却是不断扩大,还产生筹码不足和钱币盗铸等问题。这反映出当时( )
A.南方经济水平高于北方
B.南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C.货币的功能和价值下降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控力减弱
【答案】B(社会环境影响商品经济发展;江南的开发)
【针对训练】
2.“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材料旨在揭示( )
A.门阀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
B.士族势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皇权
C.九品中正制出现的合理性
D.门阀政治阻碍了民族交融的进程
【答案】A(江左门阀产生的原因是门阀士族的影响以及尖锐的民族矛盾)
【针对训练】
3.阎步克先生认为南朝一改东晋政局,出现了像“皇子镇要藩,寒人掌机要,武将执兵柄”等措施,这些措施中隐含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皇帝垂拱”的门阀政治鼎盛
B.“士族当权”的寡头政治消失
C.“诸侯擅政”的宗主政治复现
D.“主威独运”的皇权政治抬头
【答案】D (宋朝刘裕采取措施重振皇权)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材料四:北方的混乱局势
四
图解历史
思考:西晋、前秦的短暂统一,以及统治崩溃后的混乱局面,反映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北方五胡乱华 淝水之战后的局势
民族交融是趋势,但尚未充分交融,民族矛盾较突出。
十六国的族属和国号
西晋南迁后,北方十多个民族政权陆续登场
鲜卑北魏统一北方
激烈艰辛的民族融合:
粗犷豪放的草原游牧民族遭遇崇尚礼仪的中原农耕文明
鲜卑拓跋发迹地:嘎仙洞
北魏佛教盛行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材料五:树立新方向: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 ——白寿彝《中国通史》
思考:北魏孝文帝如何解决“最大的问题”?效果如何?
孝文帝改革:民族大融合
前期:
俸禄制:恢复中原的俸禄制,提高汉族官僚待遇
均田制:分配无主荒地给农民,稳定流民,增加财政,改变鲜卑族的生活方式
三长制:对农业人口实行有效监管
租调制:改革赋税,减少百姓负担
改革的方向?
封建化,向农耕文明转换
后期:①迁都 ②改籍贯 ③穿汉服、学汉语 ④改姓氏 ⑤仿门第 ⑥通婚姻
彻底封建化,文化、心理认同
改革的结果:将鲜卑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
乱局简化,趋势明朗
北周统一北方:
北周汉化、灭佛、重振礼制,彻底的封建化使其成为胜者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趋势三:民族交融不断深入
各国君主通过主动改革,或人民的交往,融入农耕文明,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尤其是北魏的改革,为隋的统一奠定基础。
三、分裂中孕育统一
众多回归统一的因素
经济差距、文化认同、政治模式:
①江南开发,南北差距缩小
②从士族专权到传统皇权回归
③民族交融不断深入
分裂中孕育统一
学案【针对训练】4-7题
【针对训练】
4.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以荆楚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
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
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
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
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
【答案】B
(在江南地区开发的过程中,江南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针对训练】
5.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中曾表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前秦苻坚以盛世圣君、奉天承运的帝王自居,将“混一六合”视为自己分内之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认为:“密迩江扬(长江流域),不早当晚,会是朕物”;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凡大江南北水道均在叙述之列。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统一将是大势所趋 B.儒学成为思想主流
C.政权分裂割据加剧 D.南北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A(在魏晋南北朝分裂时期,部分统治者希望统一)
【针对训练】
6.汉武帝时期,发生灾异时君主发表“罪己诏”成为一项制度。孝文帝是北魏首位下发“罪己诏”的皇帝,并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孝文帝多次颁发“罪己诏”说明北魏( )
A.灾异现象频发
B.天人感应学说深入人心
C.政权实现汉化
D.治国理念深受儒学影响
【答案】D (汉武帝发表“罪己诏”是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孝文帝先后五次颁发“罪己诏”检讨过失,这说明北魏孝文帝深受儒学影响)
【针对训练】
7.北魏拓跋硅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 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 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
【答案】D
(北魏通过认同中原文化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
魏晋阶段特征——分裂中孕育统一:
政治:国家分裂割据,政权更迭频繁,南北对峙。政治制度承秦汉启隋唐,呈现过渡性特点;民族交融进入高潮,少数民族推行“汉化”。
经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经济破坏与发展交替,发展相对缓慢,江南经济地位逐渐上升;总体上南北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思想:呈现包容与张扬个性。道教发展,佛教广泛传播,儒学面临挑战同时取得新发展;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融合;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进入新阶段,为隋唐文化高度繁荣奠定基础。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南北方互相影响,出现了很多沿用许久的制度,如府兵制、均田制、租调制、三省制……
在历史长河中,推动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丰富其多元一体的内涵。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