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属于第三单元第二课,包含“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四个子目。前两个子目按照时序叙述辽、西夏、金政权的兴起发展与政治制度建设,时间线索清晰,但是教科书未能很好地展现各政权之间的关联性和历史发展的整体特征。后两个子目介绍元朝的建立、制度建设民族关系等。与辽、西夏、金朝相比,元建立了以蒙古族为主导的中央集权政体,实现了国家统一。元代中央到地方的机构设置中,既有对唐宋中央机构的基本沿袭,也有对本民族习俗的延续和地方管理的创新。元代的稳定统治是制度建设和各民族政权并立下长期民族交融的结果。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识辽夏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了解契丹党项、女真蒙古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过程,结合地图明确各政权的统治区域,从而掌握并简述各政权更选过程中的时间节点、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
通过材料分析、表格整理梳理辽夏金的制度建设,明确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一官二称”、金“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并归纳其共性。结合地图和文字史料概括元代交通建设、地方管理的行省制度等基本内容,剖析行省制的创新之处及其在政权“统合”方面的贡献。
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合理评价少数民族政权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元朝民族政策对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材料一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师:请找出材料中“小中国”和“大中国”分别对应的朝代。
预设;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完成对材料的解读[设计意图]学生初步了解,“小中国”指唐、汉等元以前的朝代,“大中国”指元朝,并埋下疑问,即中国到底是如何由“小中国”转变到“大中国”的。师:正如张帆教授所说,元朝与之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使中国变成了“大中国”,并且使之成为历史的常态。今天让我们走近辽夏金元的统治,一探“中国之大”的内涵。
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元朝形势图(1330年)(图略)
材料三从政治上讲,“中国”往往就等同于中原王朝或者中央王朝。葛剑雄《到底什么是“中国” 》师:请根据材料三中葛剑雄先生的观点,在材料二两幅图中找出唐代和元代的“中国”,并把它们标记出米预设:学生到讲台前指出空间变化,师生共同研究“中国”这一概念。
[设计意图]借助唐代、元代地图直观对比和文字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幅员之大”的具体内涵和历史意义。
材料四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对制图(1142年),元朝形势图(1350年)(图略)
师:读图并结合教科书回答,从辽和西夏的建立、金朝的建立及疆域拓展到蒙古崛起和元朝的建立,“中国”是如何实现疆城拓展的。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读围识围能力,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少数民放政权不仅在其统治范围内实了局部的统一,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而且在相互交往中被此交融,为蒙古族建文大一统的元帝国莫定了基础。
师:我们辽阁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不仅从外延上拓展了中国,而且从内酒上改变了传统的中国观。
材料五“征服型”王朝的这种特别的版图姑构,雅动它们去创制一种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它不仅能在作为帝国经济基础的汉地社会和统治者的”但宗机本之地”之间保持着平衡,而且为进一步将其他各种非汉人群的活动地城括入有姓治理,提供了比中原汉制更有弹性,更能客纳多样化可能性,围而也更能持久的一种制度枢架。
一跳大力《-段与“唐家变革”相并行的》
[设计意图]通过识读辽、夏、金的版图,学生直观感受这些政权已进入中原农耕区,通过史料阅读分析,可能实施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材料六其官有契并枢密院及提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契丹的行政机构分南北枢密院以牙张未界)......以主幕事:又有汉程密院、中书省、汉行宫都慈管司,调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道整长编》卷110师;材料六指出北面主管辽(契丹和游牧民族)事务,南面主管与汉(汉和海人)有关事务这是辽国”不同于纯中原式的国家建构模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拿提辽朝的政治制度特征,以材料问题形式驱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材料七其官分文武班,何中书,日枢密,日三司,日御台。-《宋史+夏国传上》
材料八元吴对宋的国书本要直接称皇帝,通过协商既称”凡卒”,又作”吾祖”"乌珠”,意思是“青天子”,而中原皇帝是”黄天子”。其他西夏官职宁今(太尉)额卢《枢密使)等,双方的定都只用音译。音译可以假装不知费狱之语的意恩,算是面子上魅强过得去。
韦兵《完整的历史拯验:天下的“秋”
师:依据树料分析西夏政治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所在。中书、枢密等机构的设置说明什么 这套机构除了汉族称谓,还有一套音译的本民族称谓,且更多的是在双方的国书中才使用。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呢 从中我们可否解析出西夏制度的“弹性与包容性”所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掌摄西夏政治制度特征,以材料问题形式驱动课堂,激交学生学习兴趣。
材料九迁往山东、河北、大名、关西等地的猛实谋免屯田,主要是军事性质的:....-所以壮者皆兵,但"双口搜四”是以户为单位的,“每户皆有了为兵”,平时士兵在家耕耘收获,战时壮者出征。王景义《论金代猛安谋克制的产生和发展》
师:依据材料指出内迁的猛安谋克是如何兼顾民族特性与汉地需要的。
预设: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寓兵于农,既能满尼军事作战的需要,巩固金的绕治,又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掌提金朝政治制度特征,以村料问题形式驱动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
材料十这夏全部分政治制度对比表
师:结合上表探究辽夏金如何从政治制度方面丰富了“中国”的内涵。
预设: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完成对表格的填充,并得出结论:少数民族的官制仿汉制而建,扩大了中原地区政治制度的范围,同时保留本民族的特色,因俗而治,兼容并蓄。
材料十一国家“统合”乃指消强构成国家的各部门----包括区域、民族、阶级-之间的差异而形成一个向心力高、凝聚力强的政治共同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心理等方面。萧启庆《内北国而外中国:蒙元史研究》师:元统一以后面对空前辽阔的疆域努力进行国家的“统合”。请概括元进行国家“统合”的措施。
预设: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完成对元朝政策的学习师:元朝进行的国家“统合”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其一,交通物流。建驿道,设驿站、急递铺重开大运河与开辟长途海运航线。其二,行省制及地方治理。关于行省制度,可以用“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来形容。而其他地方则有其派出机构行中书省管辖,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其中,对边疆西藏地区是宜政院,还设置管辖西域和台湾地区的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其三,民族交融。与汉杂居,各民族长期相处与通婚。通过这些措施,元希望打造一个向心力高、凝聚力强的政治共同体。
材料十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康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序)材料十三元自混一以来,大抵皆内北国而外中国,内北人而外南人·....·自以为得亲疏之道。是以王泽之施,少及与南:;渗漉之恩,悉归于北。
叶子奇《草木子》
师:结合材料和教科书,用唯物史观分析元在打造“向心力高、凝聚力强的政治共同体”方面的得与失。
[设计意图]史料研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