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狼牙山五壮士
六年级语文上册
狼牙山坐落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属太行山脉,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杀光、烧光、抢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然而,英勇不屈的中华民族经历了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把侵略者赶出国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期间,无数的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尊严,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或其他方法读准字音,圈出
生字词;
2、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3、会背诵。
日寇
绷紧
崎岖
抡胳膊
全神贯注
坠落
山涧
手榴弹
雹子
屹立
眺望
热血沸腾
guàn
fèi
kòu
bēng
lūn
zhuì
qí qū
jiàn
liú
báo
yì
tiào
我会读
kòu
短撇到位
竖弯钩的弯要长,舒展有力
易错提示:
注意与“冠”的区分。
fù
“田”要扁宽
“一”和“口”稍窄
“刂”窄长
liú
左右要写紧凑
“留”左上边是三笔:撇、竖提和点
“田”要扁宽
dàn
“单”的“日”要扁
“弓”窄长,上面横折的折要短
下横要长
lūn
“人”稍扁
“匕”的撇短小,不出头
易错提示:
注意与“抢”的区分
guàn
前两笔竖折和横折两端封闭
竖笔略左斜
最后一笔是点
qí
两短横,间隔均等
左窄右宽
最后一笔是点
xuán
“县”框内有两横
“心”扁宽,重心平稳
fèi
“弓”要扁宽,其中的横要长,折钩要短、有力
竖撇
长竖
jiàn
左窄右宽
“门”起笔在竖中线左边
“日”窄长
báo
“雨”要扁,下框变为“冖”
“包”内扁框要小,竖弯钩的弯要长
yì
“山”窄小,中竖较长
“乙”横短,弯要圆润
左小右大
yuè
“兑” 的
“口” 窄小
“儿”上边要窄,下边宽展
左窄右宽
qū
“出”两个框要扁宽
最后一笔是点
“尸”框要扁,竖撇要长
1
2
3
4
5
6
7
8
9
句段感知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这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当时形势。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说明我军战士英勇机智。
五壮士是怎样诱敌上山英勇杀敌的?表现了什么?
摆在战士们面前的是两条什么路?他们是如何选择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他们选择了通向狼牙山顶峰,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目的是保证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把敌人引上绝路。
“这声音”指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声音”指的是五壮士跳崖时呼喊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充分体现出五壮士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狼牙山五壮士
诱敌上山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英勇跳崖
见壮行
见壮志
见壮举
见壮言
视死如归
不畏牺牲
接受任务
见壮心
板书设计
本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转移,顽强歼敌,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
课文主题
点面结合描写人物
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是“点面结合”描写群体人物的写作方法。课文既表现了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又突出描述了班长马宝玉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人物形象高大鲜明。班长马宝玉“点”的详细描写,使得班长马宝玉的形象更加高大;七连六班这个集体的“面”的概括性叙述或描写突出了他们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精神。
一、课文主要写了五壮士的什么事?
这篇课文写的是五壮士为了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____________的故事。
英勇跳崖
诱敌上山
连队转移
掩护群众和
奋勇杀敌
随堂练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再讲讲这个故事。
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峰顶歼敌)→跳下悬崖
谢谢!下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