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一、单选题
1.有学者把中国秦汉至明清的历史分成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是秦汉,为贵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二阶段是魏晋南北朝,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三阶段是隋唐宋元明清,为庶族地主阶级统治。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有助于实现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2.唐初,开始出现“不缘曹司、特奉制敕”,并直接“入奉天阙”的使职差遣制度。到开元年间,使职人数增加一倍,所掌政务扩大到观察、转运、盐铁、度支、团练等,世人评价:“为使则重,为官则轻。”这一变化说明了
A.行政效率的提高 B.地方行政制度的异化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科举制度的重大变革
3.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曹魏帝国推行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选官制度的变化( )
A.提升了官员素质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扩大了统治基础 D.稳定了社会秩序
4.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5.西晋诗人左思针对当时达官贵胄的子弟占据高位要职,而出身寒微的英才俊杰却职位低下的现象,他在《咏史》中感慨道“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说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
A.通过考试公开选拔 B.以孝亲廉洁为标准
C.地方官员逐级推荐 D.以看重家世为主导
6.宋朝科举制有如下规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别头 考生若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
弥封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
眷录 重新眷写考生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
锁院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直至考试结束
A.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B.选拔方式多样
C.考试规程渐趋严密 D.参考人员多元
7.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经有以他官参与其事的事情。如“柳述为兵部尚书,参掌机事;又杨素为右仆射与高疑专掌朝政。”炀帝时裴矩、裴蕴也都“知政事”。这一做法( )
A.显示国家用人的科学性 B.意在分散宰相的权力
C.阻碍了阶层之间的流动 D.完善了官吏选拔制度
8.《唐六典》记载:“赋役之制……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维(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维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材料所述赋税制度( )
A.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 B.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C.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 D.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9.如图中唐朝税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均田制 B.实施两税法 C.实行了租庸调制 D.解决了土地兼并
二、材料分析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授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二 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它的实施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等大都出自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对世界影响深远,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 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 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东汉末年,在外戚、宦官、朝官的三角斗争中,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
材料二 隋唐制度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官僚体制的录用制度,即科举制。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伦宁《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史记》
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
——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
——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
(1)材料一体现哪一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后,其统治在中央和地方推行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
13.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时代,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时代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
——《资治通鉴·隋纪》
材料二 唐代名相陆贽称许租庸调法:“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李雪华《关于陆贽论两税法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唐玄宗统治后期,户籍“浸坏,多非其实”,“所在赋敛,无复常准”,民众“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留下的本地百姓“百无四五”。这种情况下,宰相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摘编自《资治通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解释“租”、“庸”、“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1.C
【详解】根据题干第二阶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第三阶段为隋唐宋元明时期,为庶族地主阶级统治,有助于推动庶族地主取代士族地主阶级统治的是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变化,使得不具备士族身份的人进入到官僚体系之中,扩大了统治基础,C项正确;察举制实行的时期是两汉时期,属于第一个阶段,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巩固士族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士族地主和庶族地主阶级统治的转变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材料“到开元年间,使职人数增加一倍,所掌政务扩大到观察、转运、盐铁、度支、团练等”可知,唐朝的使职差遣制度,是由皇帝直接差遣官员处理政务,其人数和职能的扩大,说明皇权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唐朝的使职差遣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但与材料的主题思想皇权的加强不符,排除A项;唐朝的使职差遣制度,是皇帝直接差遣,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排除B项;皇帝直接差遣官员处理政务,与科举制度的变革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曹魏帝国九品中正制“细化中正官的分级,并增设吏部的最终选拔权”,把最终选拔权集中到吏部,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了“汉代后期,官员察举无人监督,常常随意推荐,且被举荐者还会一辈子将察举官视为恩主”现象,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拔标准,不以读书为标准,官员素质提升无法保证,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统治基础无法扩大,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选官权力集中到吏部,规范了官员选拔秩序,起不到稳定社会秩序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据材料“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可知,察举制由东汉时期的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转变为曹魏时期的中正(品评官)由朝廷政府委任,即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这体现了选官权力由中央控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九品中正制品评官的任命,而东汉察举制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故A项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九品中正制品评官的任命,而东汉察举制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而不是选官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选官制度的权力由中央控制,而不是地方权力的扩大、加强,排除C项。故选D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晋中国。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这一制度在西晋时期主要看重门第家世,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D项正确;考试选拔的制度是科举制,当时并未实行,排除A项;举孝廉是汉朝时期察举制的主要内容,排除B项;地方官员推荐实行于汉朝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别头”、“弥封”、“誊录”、“锁院”措施都是属于宋朝科举制下的“防微杜渐”的做法,其目的是尽可能地保障科举考试公平,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防弊措施并非流于形式,而是落到实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选拔方式多样,材料中的选拔方式都是考试,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制下考生多元出,材料中涉及的是宋朝的防作弊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隋初,虽确定以三省长官为正式宰相,但已经有以他官参与其事的事情。”可知,隋朝时期,三省长官为宰相,但同时也任命其他官员参与宰相事务的事情,体现了对宰相权力的制约和分割,加强皇权,B项正确;对宰相权力的分割,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与阶层流动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描述官员的选拔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维(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维者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无事(指国家无需征发力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可知,根据材料中关键词信息“绫绢维(粗绸)”、“收其庸”可以判断这是唐朝时期实行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D项正确;因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推行的是两税法,排除A项;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的是两税法,排除B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的是两税法,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唐朝中后期,货币税收大大超过了谷物税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实物改为折钱计征,因此货币税收超过了谷物税收,B项正确;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排除AC项;两税法是为了解决财政收入困难,而没有解决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项。
10.(1)察举制;科举制,考试成绩。
(2)积极影响: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官更来源;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对世界影响深远。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察举制。根据材料二“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可知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是考试成绩。
(2)根据材料“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得出对世界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官更来源、提高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等角度回答。
11.(1)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皇权不振;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推动士族势力的崛起;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巩固了豪强门阀的势力,催化了门阀政治。
(2)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打破了贵族专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封建官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科举制有利于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详解】(1)本题考查了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门阀政治从产生到兴盛的原因:根据材料“东汉政治上的枝强干弱,门阀与豪强愈发强盛”,可知东汉朝廷实力衰弱,皇权衰弱,地方势力强大。根据材料“在农民起义和地方军阀的双重打击下,东汉朝廷名存实亡”,可知东汉朝廷名存实亡,皇权不振。根据材料“三国时期贵族政治浮出水面,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进一步加强了贵族政治”,可知豪强的军事化与兵役制度的变化推动士族势力的崛起。根据材料“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分封复古,本意是抑制豪强门阀,不仅没有阻止门阀世家的发展,反而催化了门阀政治。”可知选官用人制度的变化巩固了豪强门阀的势力,催化了门阀政治。
(2)本题考查了科举制的影响,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科举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考查的是才学,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科举制削平了世族的残余,促进了官僚群体的更新,稳定了国家编户齐民。”可知科举制打破了贵族专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社会统治基础。根据材料“隋唐开创并实行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科举的实行也使官员选拔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可知促进封建官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相较于九品中正制与征辟制部分选官权在地方的情况,科举制的考试选拔权完全由中央掌控,科举制有利于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12.(1)事件: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政治制度: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措施:实行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的势力;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济上,向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
(3)制度:三省六部制度;科举制。理由:三省六部制度下,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科举制下,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
【分析】本题考查从秦到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需考生结合相关史实作答。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一“初并天下”可得出“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国后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二“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可得出“实行推恩令,打击地方诸侯的势力”;根据材料二“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得出“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材料二“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可得出“经济上,向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
(3)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得出“三省六部制度”;根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得出“科举制”。
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度下,分工明确又彼此牵制,加强了君主专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科举制下,有利于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社会的统治基础。
【点睛】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
13.(1)主要原因:大兴土木,开通大运河,劳民伤财,穷奢极欲;自恃强势,对外远征高丽;农业生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大规模起义。
(2)租: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庸:纳绢代役。调:交纳规定数量的绢、绵、布、麻。
(3)意义: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转向财产;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隋朝。据材料一“(炀帝)筑西苑,苑周二百里,上好以月夜从宫女数千骑游西苑开通济渠,引汴水,开邗沟,置离宫,造龙舟上行幸江都,御龙舟,龙舟四重,皆饰以金玉,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可知,大兴土木,开通大运河,劳民伤财,穷奢极欲;据材料一“帝谓侍臣曰:‘高丽小虏,侮慢上国;今拔海移山,犹望克果,况此虏乎!’乃复议伐高丽”可知,自恃强势,对外远征高丽。结合所学可知从农业生产破坏、阶级矛盾激化、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方面来分析。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结合所学从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为租、纳绢代役为庸、交纳规定数量的绢、绵、布、麻为调的方面来解释。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唐朝。据材料三“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征税标准转向财产;结合所学从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的角度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